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军工帝国 >

第46章

大明军工帝国-第46章

小说: 大明军工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严重浪费,因为好多人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啊!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朱慈炅,没有正式的官职那就只定职位不定品级呗,工厂内部的管理人员的薪资可以定的比从九品还低,但没有规定不能发奖金啊,给他们计件,绩效工资就当奖金发下去不就得了。

    朱慈炅很无耻的盗用了一下现代工厂管理模式,连给职位取名字都省了,直接就定下了组长、班长、科长、主管、经理五个工厂内部管理职位。

    一个组长带五个普通工人,一个班长带五个组长、一个科长带五个班长、一个主管带五个科长,一个经理带两三个主管就行了。这样算下来,一个班二十多个人,一个科下面一百多个人,一个主管就能管五六百个人,一个经理就能管上千人,而且等级明确,每个人最多就管五个人,安排工作,监督工作都很轻松,任何一个人都别想躲懒。

    这套体系推行下去,不说工作效率能提高一倍,提高五成是绰绰有余的。

第四卷 第四章 武器质量() 
朱慈炅从穿越伊始就一直在考虑拥有热武器的明军为什么会打不过落后的清军这个问题,开始的时候他以为是射程、穿透力、精准度等原因造成的,等他当上皇帝以后,看到的东西多了,对明军战败的原因分析的就更全面了。

    他发现射程、穿透力、精准度这些并不是主要原因,最大的原因竟然是武器质量太差!

    比如,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记载:

    “惟有火器,是我所长,但火器又有病痛。……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临时有装不入口者,有只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临放时流出者,有将药线捻不得入,用指引唾而捻者,而将火线灭了者,此类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准,润湿不燃者,又有四十余杆。得中者,不过二十余杆。内有中其腿及马腿,非致命所在,又不能打他死。其中他致命处而死者,不过十数人。夫以敌数千人冲来,岂打死十余人,可使之走乎?是如今我与诸君还未出门,还未见敌,先已算输了。”

    这段记载就真实的反应了明朝火药武器的质量问题:

    有的枪管的尺寸常与弹丸不合,导致士兵在临战之时无法将弹丸装进枪管;有的发动装置有问题,往往怎么点火都点不着;还有的发射不稳定的,忽高忽低,稍微沾点水就失灵。

    真正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一百杆中不过二十杆,而这二十杆中能保证威力的不过十数杆,也就是说大明每火药武器的合格率大概只有15%左右!而且这15%还不能保证精准度,大部分都打在马腿或者人腿上,根本就打不死人!

    在战场中的实际情况就是,敌方数千人冲过来,大明的军队一轮排枪下去,打死的不过十余人,然后,敌人就冲到面前了!这仗还怎么打?这样的火药武器有什么用?

    连戚继光都说:是如今我与诸君还未出门,还未见敌,先已算输了!

    所以,火药武器的质量问题才是大明打不过清军的关键,这也导致了后面清朝建立以后一直不重视火药武器的发展。在他们看来火药武器就是个笑话,实战效果那么差,还不如弓箭来得实在呢!

    朱慈炅自然不会让火药武器变成战场上的笑话,所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质量也是他考虑的重点。

    有人要问了,既然你重视武器质量怎么不成立一个质检部门呢?其实,质检是有的,每把枪组装好以后都要经过测试,这个测试过程就是一个质检的过程。但好的产品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质检最多也就能保证不合格的产品不流到使用者的手中,真正要提高质量,还是要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下功夫。

    又有人要问了,你这又要提高产量又要提高质量,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不然,有时候产量和质量是相辅相成的,有很多方法是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质量的。

    比如这个现代工厂管理制度,设立了管理的层级之后,每个领导最多只要管五个人,这样他们就能有效的监督手下干活了,不但能吧手下每个人的工作都安排好,还能督促他们把零件质量做好。有个人在后面盯着,工人总不会偷懒吧;如果这个人再时不时来看看他们做的东西怎么样,那即便是做不好的东西,他们也要想办法做好了。

    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质量的方法还有很多,朱慈炅这一次准备推广一些改进难度不大,见效比较快的。

    比如设计阶段,有很多设计人员都喜欢照搬手册或者现成的东西,稍微改下尺寸就用上了,也不考虑加工的问题。这样其实是不对的,以往设计的东西问题肯定是没有的,但那也是根据以往的加工设备设计的,加工设备都更新换代了,还照抄原来的设计,不但会影响生产效率,还有可能造成质量问题。

    朱慈炅仔细的研究了一下新型燧发枪的零件图,就发现很多零件是生搬硬套过来的,虽然不影响功能,却无形中影响了加工效率和零件质量。有可能神迹公司的设计人员压根就不怎么懂古代的火药武器,只能东拼西凑,照葫芦画瓢,把所有图形资料整理一下,凑到一起了事。

    有很多零件明明是可以上冲床一次冲压成型的,偏偏要设计的奇形怪状,只能用手工锻打出来。用冲床冲压和用手工锻打这速度是可以想象的,可能这边都冲压出来十个了,那边还没打造出来一个。而且冲床冲的零件都是一个模子里冲出来的,只要模具没问题,就不会存在质量问题;手工锻打就不一样了,十个人能给你打造出十一个花样来,合格率能有多高可以想象。

    朱慈炅准备找几个典型的零件出来,启发一下毕懋康他们,让他们尝试着慢慢改进零件的图纸,尽量把所有零件的加工都往现有的设备上靠,能不手工加工就不要手工加工,费时费力不说,质量还得不到保证。

    再比如生产阶段,如果机床很多,就要注意零件的细分,尽量让每个开机床的工人都只加工某一个零件,而不要想着让每个工人都会做燧发枪的所有零件。这是个熟能生巧的问题,一把燧发枪几十个零件,一个零件做个把月可能就熟练了,要熟练每一个零件没个几年是不可能的。

    还有工装,这里所说的工装不是工人的制服,而是加工零件的辅助装备,比如一个零件有三个关键尺寸,如果每加工一个下就拿尺子去仔细量一下,这样质量是保证了,效率就低下了。看尺寸是要费时间的,看一次十秒,看十次就是一百秒,一天做一百这样的零件就要浪费三万秒,那就是八个多小时!好吧,一天最多也就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这样算起来,什么都不用干了,光看尺寸得了。

    如果做三个工装出来,正好就是卡这三个尺寸的,加工一下,卡一下,不用仔细看,卡进去正好尺寸就对了,卡不进去或者卡进去松松垮垮的尺寸就不对,这样量一次尺寸最多三秒,一天下来就能节省将近六个小时的时间!

    所以这工装必须有,而且越多越好,不要怕费事,跟节省的时间比起来,做工装那点时间根本就不算什么。

    朱慈炅将这些既能提高产量又能提高质量的方法都一一列了出来,准备抽个时间把毕懋康和宋应星他们好好培训一下。

    看到这些熟悉的方法,他不由想起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那就是:编制工艺流程单。也就是一个零件由谁设计,由哪个车间负责生产,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机床,尺寸要求,外观要求等等。

    这个单子一出,工作分配就更简单了,朱慈炅一时技痒,挑了个比较熟悉的零件,就在宣纸上画了个简单的表格,将内容一一填进去,全世界第一张工艺流程单就这样诞生了。

    朱慈炅颇为骄傲的弹了弹手上的单子,这东西他可学了几年,做出来自然是规范无比,不知道宋应星他们能不能按这个格式把所有零件的工艺流程单都编出来。至于这个表格,明朝虽然没有电脑和打印机,但有活字印刷啊,只要把单子编好,拿去一排版,印出来的单子跟电脑打的几乎没什么区别。

第四卷 第五章 总督上任() 
山西宣承布政使司位于大明中部偏北,东临京师,西接陕西,南边与河南接壤,北边就是蒙古鞑靼部。自明初以来,山西一直是边防重镇,境内就有大明九边中的大同镇和太原镇,晋商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依靠供应边军物资而起家,最后富甲天下。

    山西下设五府两州,布政使衙门设在中部的太原府,卢象升接到任命以后立马就带着皇上亲自安排的一千京营亲卫赶往太原,由于山西紧邻京师,所以他是这一批任命的总督里面除了史可法外第一个上任的。

    卢象升可以说是文官中的一个异类,他虽然是江南文人,却自幼就喜欢骑射,在学文的同时还不忘习武,就这他都能考上进士,证明他不是一般的厉害,而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

    其实,早在大名府任知府的时候他就想征兵去剿灭当地的流寇了,但还没付诸行动就被皇上招到了京师,任命为京营副将。

    对其他文人来说,这种任命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但对卢象升来说却是正中下怀,因为他自小就有领军打仗的梦想,现在荣升京营副将,可以说梦想就快实现了。京营可是皇上的亲军,以现在大明的形势,迟早会有仗打,要知道明朝的皇帝就没几个不好斗的!

    没想到这京营还没参战,他就被派往山西,总督一省兵马,负责剿灭反贼。这怎么能不让他喜出望外,只要招齐大军,他的理想立马就能实现了。所以,他一接到命令就急匆匆的赶到太原府,连气都没歇一口,便跑到山西都指挥使司将一帮头头脑脑全部召集起来,商讨征兵事宜。

    他为什么跑到都指挥使司而不去布政使衙门呢?这里就要介绍一下明朝的地方官制了。

    明朝那会儿地方行政单位不叫省而叫宣承布政使司,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不叫省长也不叫书记,而叫左布政使和右布政使,都是二品封疆大吏,主管一省的民政工作。

    地方上除了宣承布政使司还有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这三个衙门合称三司,都是一省的最高机关,在级别上是平级的,只是分管的事物不一样。宣承布政使司负责民政,提刑按察司负责刑狱,都指挥使司负责军事。

    而总督和巡抚并不是地方的常设官员,而是在省级之上设置的临时官员,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也就是说这总督和巡抚是朝廷派下来临时处理地方军务的,事情结束了这总督和巡抚并不会留在地方,而是回朝廷复命,官复原职。

    卢象升这个总督虽然职权比地方上的三司都高,但他主要是来负责军务的,所以他到了太原以后,便直接去了都指挥使司而不是宣承布政使司。

    明朝的军户都是世袭的,不打仗的时候军户就变成了屯田卫,由各百户官管理,十个百户上面有一个千户,五个千户所上面就有一个卫所,而卫所上面就是都指挥使司了。

    明朝的都指挥使司其实并不是作战单位,而是一个军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的管理屯卫的籍贯和日常操练,真正作战的时候朝廷会派总兵或者巡抚或者总督来统帅部队,那个时候就跟都指挥使司没什么关系了。

    所以,卢象升来到山西都指挥使司并不是要从这里直接领兵去作战,都指挥使司可以说一个兵都没有,他手下只有军户。你说要多少兵马,拿兵部的调令来,我给你征召,武器和装备也可以在武库里领取,至于粮草和饷银吗,对不起了,你自己去问朝廷要,我们概不负责!

    卢象升查阅了一下山西都指挥使司户籍本,军户数量倒是够的,山西历来都是军事重镇,大明朝廷不知道在这里驻扎过多少兵马,直接留下来屯田的自然少不了,要知道大明开国的时候可有两百七十万大军,这些军队大部分最后都变成了屯卫,而且有一多半都屯守在大明的九边,每个边防重镇最少十多万军户,而山西就有两个边防重镇,所以,在山西都指挥司管辖下的军户就不下三十万!

    三十多万军户里面抽调十万大军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卢象升划拉出离边境比较远的二十个卫所,让山西都指挥使司直接在每个卫所征召五千人马,十万大军的兵源问题就算是解决了,武器和盔甲等大军齐集以后直接到武库去领取就行了,剩下的就是操练了,这些倒是没多大问题,卢象升毕竟在京营跟着秦良玉学习了将近三年,再加上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军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