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第1413章

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413章

小说: 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无论战役策划和实施的再完美,可正像东北人民政府的那位主席说的那样,在战役发起之前总得提前打一个招呼吧,得给人家一个安置的时间和准备。不能让这些工人刚到根据地,工人还在想办法安置之中,抢运来的机器设备还没有安装,马上就要求生产吧。

    这厨师刚上任,菜刚买来,就着急要吃饭,这实在有些强人所难了。想了想,郭炳勋还是很善良的没有将所有的实情都讲出来。尽管他也知道,即便是知道了后续的这些麻烦事情,以杨震的性格来说,也会很不以为然的。

    可郭炳勋还是决定这件事情暂时先到此为止,他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既然已经造成了既定事实,那么还是让地方政府去头疼吧。既然现在军区已经退出了对地方工作的插手,那就彻底的退出,就不要再一次插手了。

    只是尽管感叹此次战役的经典,郭炳勋对于军区直属侦察旅在此战之中损失过重,却很是头疼加心疼。此次行动取得的成果相比,虽然付出的代价比较大,但与收获相比,真正的效费比其实还是比较高的。

    可这个代价尽管还是合适的,但郭炳勋依旧是对军区直属侦察旅在此战之中的损失,一阵阵的肉疼。这个旅自组建以来每战必从,别的部队休整,他们还要参与各种秘密行动。但这一战付出的损失,就相当之自组建以来的伤亡之和,怎么能不让郭炳勋心疼加肉疼。军区直属侦察旅此战之后,恐怕得修养好一阵子才会恢复元气。

    郭炳勋不仅仅是心疼这支苦心培养出来的战略尖刀部队的损失,他更担心有些武器装备和人员落入日军的手中。牺牲和失踪的人员,遗体并未能带回。谁又能担保此战之中,没有人被俘。一旦日军掌握了这种非常规作战方式,才真正的会给抗联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和危害。

    尽管李明博信誓旦旦的保证此战之中,他的部队所有牺牲人员所携带的装备,无法携带的都已经全部毁掉,队员也绝不会活着落入日军的手中。但战场上谁能保证,这支部队就没有一个人员会被俘?

    尤其是这支在此战之中,在所有行动之中都起到尖刀作用,在行动打响之前就渗入敌占区实施摸底。第一支攻入鞍山昭和制钢所、本溪湖煤钢公司、抚顺人造石油厂和特种钢厂,以及第一次攻入奉天的部队。

    军区直属侦察旅的所有参战部队,在此战之中都是以中队为建制分散活动的。而且都是战役打响之前,就已经先行秘密渗透到了几个城市的外围。甚至有一部分工矿,比如弓长岭铁矿、本溪湖的田师傅煤矿,在战役打响之前,就已经被秘密控制住。

    这么大规模的作战行动,部队以中队为建制分散活动,作战地域涵盖了奉天、抚顺、辽阳、本溪这么大的地域。他就能保证所有的战局他都能控制住?没有一个人被俘?伤亡大不可怕,无论损失再大,只要骨干保留下来,都可以事后弥补。

    但是一旦这种作战方式,被日军完整的获得。配属的一些秘密武器装备,被日军缴获、仿制,那么才是最致命的影响。以日本人目前为止还是相对较为雄厚的国力,一旦有学有样,那么对还处在成长期的抗联,甚至是关内各个敌后根据地的威胁可就太大了。

    尤其是一些因为抗联的财力与生产能力,只能小批量生产和装备军区直属侦察旅。而无力大量生产,装备全军的装备,一旦落入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抗联的日军手中,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和后患?

    对于郭炳勋的担忧,杨震却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对于他来说这种作战模式,在抗联已经多次使用的情况之下,其实对日军来说已经并不能算是陌生。只不过以前在某一个战场,投入的最大规模使用,最大也不过是中队一级的。

    这次集结与投入的兵力数量,的确对于特种作战来说规模是空前的。但是这么多年的交手下来,日军虽然一直没有能找到对付这种特殊作战模式的办法,但是以日军的反应能力肯定已经不在陌生。

    至于武器装备被缴获,对于杨震来说,也并不是很担心。战争吗,有战争就会有伤亡,有伤亡就会有武器装备落到敌军的手中。特种兵也是人,即便受到再精良的训练,他们也依旧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自己虽说采取了种种必要的手段,甚至专门研制并配发了专门用来自杀的光荣弹。但谁也不能保证在这场漫长而又残酷的战争之中,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特种兵就真的不会有一个人被俘,而被俘的人员之中,就完全没有一个人会叛变。

    无论这个人受过多少政治教育,无论这个人受过多么严格的反审讯训练,无论他们的意志多么的坚强,但他们毕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会有弱点,有弱点就很容易被人利用,就必不可免会出现被俘叛变的事情来。

第三百一十八章 杨震的自信() 
但杨震对郭炳勋的担忧,却很是不以为然。因为杨震坚信自己培养出来的这支有着钢铁意志一样的部队,无论形势再恶劣,作战环境再残酷,都绝对不会有人会被俘。对于这一点,杨震无疑是相当的自信。

    因为这支部队,是他一手训练和培养出来的。没有任何人,比他对这支部队更加的了解。他坚信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这支部队,在任何的时候,面对任何一个对手,都会有钢铁一般的意志。他们的意志力,比日军更加坚韧、更加刚强,面对任何的困境,都不会去屈服。

    这支部队是杨震一手锻造出来的,也是一手训练出来的。即便是到了现在,杨震对这支部队投入的精力,也是其他的部队比不了的。所有的条例、条令,以及所有的作战理念,都是杨震一手拟定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杨震对这一点相当有自信。

    至于武器装备被日军缴获,甚至是仿制用来对付抗联,对于日军的了解,让杨震一样不以为然。的确直属侦察旅的武器装备,在目前全世界来说,都是最先进的。如果有着健全工业体系的日军想要仿制,短时间之内可以大规模的换装。

    但正是因为这些武器的特点,才让杨震最不担心的。对于一贯讲究一支百发不中的步枪,不如一支百发百中步枪的日军来说,过于强调射击精度和射程的手动全装药步枪,才是最适合他们国情的。

    而且对于一个有着完整装备体系的国家和军队来说,即便直属侦察旅的部分装备落入日军手中。但这些以轻武器为主的装备,对于日军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用。因为改变一个国家的武器装备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对日军这样一向过于强调符合本国特点,本身观念又比较保守的军队来说,在战时改变轻武器装备的体系,根本就不可能。轻武器生产数量巨大,在弹药不通用的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轻易的更换。

    让一支过于强调武器精度,却对射速不屑一顾。尽管屡次吃过大亏,但依旧痴心不改。在武器研究上却偏偏好剑走偏锋的军队,改变传统观念,那里会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哪怕是小批量生产,也不会浪费那个资源的。

    而且对于轻武器这样,装备数量巨大的武器,在战时更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日本人精密计算到骨头里面的习惯来说,即便是想要学抗联这种作战模式,他们也不会为了这支注定规模不会太大的部队,改变自己武器装备的体系。哪怕是少量的装备,也不会做任何改动的。

    就像其去年新装备的百式冲锋枪,明知道其使用的八毫米南部子弹性能很差。但却在自己有着相对强大生产能力的情况之下,过于强调与其大量装备的南部十四式手枪通用。而依旧不愿意更换口径,配备性能更加优良的弹药。

    而且这支冲锋枪不仅安装了两脚架,还安装了最远射程标示可达到一千五百米的标尺。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支冲锋枪与日军所有的步枪和轻机枪一样,都安装了刺刀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日本陆军制式三零刺刀去与敌军批刺刀。

    让冲锋枪有拼刺能力,恐怕全世界独此一家。想想端着那么短的冲锋枪,去与比他们长的多步枪拼刺刀,不能不让人感觉到极其可笑。就像他们最新式的九九式轻机枪,也安装了刺刀座一样。拎着几十公斤的轻机枪去拼刺刀,也就日本人能干出来。由此日军高层的保守和固执,可见一般。

    这个直属侦察旅配备的武器,虽说与抗联野战部队有相当的不同,但是在弹药上却是通用的。而且机枪一类的装备,基本上都差不多。这是抗联所有部队维持弹药供应的保证,也是减轻军工生产压力的一个重要步骤。

    而日本人除非全面大规模给全军换装,否则根本就不会为了这么一点装备,新开一条生产线的。正是因为对于日本人一贯吝啬的习惯很是熟悉,杨震才坚信日军即便成立特种部队,也不会为他们配备和抗联一样的装备。

    四零式自动步枪是抗联的制式装备,几次大战下来,落入日军手中的数量肯定发不在少数。但却从来没有看到过日军装备类似的武器,说明日军压根就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仿制。也并未进行太多的研究。

    日本人就连精度和威力,以及射速虽说略逊色于这款步枪,但除了射程比较近之外,无论是射速和射击精度,都完全满足日军需要的抗联大规模装备四零式自动步枪都不肯仿制。那里还会更换这种既有冲锋枪和机枪的射速,但精度又比手动步枪略显不足的步枪?

    那对于资源紧张的大日本帝国来说,岂不是太过于浪费子弹和精力?尤其是眼下日本人将战火已经从中国,点燃到了整个太平洋与印度洋,资源更是紧张的时候,更不会换装这些即不节省子弹,又不能进行白刃战的武器。

    抗联大量装备自动步枪的原因是因缘际会,除了原本的轻武器口径过多,不仅严重的影响到军工生产,而且也给使用上带来很大的困扰。而单独装备几种制式步枪中的任何一种,又数量上无法满足需要。

    在还要抽调大批的装备和弹药,支援关内兄弟部队的情况之下,更是难以为继。而且对于杨震来说,以现有的军工生产能力,一是短时间之内无法满足全部换装的需要。二,进口高价的枪钢生产那些落后的武器,他也实在受不了。

    同时与美国人的交易之中,又被美国人扣押了一笔交易抵押金。这笔钱搁在美国银行里面,对于杨震这个特别了解美国人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保险的举措。但美国人又坚决不肯撒手,想要转为现汇相当的困难。尤其等到战后,没准美国人找借口直接将这笔钱扣押。

    在多方考虑之下,杨震最终下决心利用美国人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将名义上是属于自己,但是实际上很难真正能拿回来的这笔钱直接给部队换装。反正以美国人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于这种制造并不复杂的武器来说,一年几十万的产量还是可以保证的。

    在这批轻武器全部运回东北之后,杨震又以部分款项,将美国人用来为抗联生产轻武器的生产线,全部买了回来。统一繁多的轻武器口径,减少后勤的压力,也节约对根据地同样宝贵的铜材。并将这笔被美国人扣押的资金,套购成部分的装备也算是一种一举两得。

    抗联的换装是一种阴差阳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对于日军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压力,同时再加上没有急需换装的必要,以及内心对中国的蔑视,他们是不会装备这种抗联制造武器的。

    至于榴弹发射器一类的特殊装备,有着掷弹筒一类生产更为简单,其自认为威力更大的武器,同时也是日军制式装备的性能差不多的武器,日本人也未必看得上。真正担心的武器装备,只有抗联只装备了直属侦察旅的那种手持对讲机。

    但这种对讲机制造费用巨大,然而除了轻便之外,又有着有效通讯距离短,易受干扰的特点,也是一贯在武器研发上吹毛求疵的日本人看不上的。最关键的是这种看起来轻便的通讯设备,离开抗联制造的小型中转电台,几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即便日军缴获了一两部,并进行一定的仿制,但搞不到中转机,恐怕也不会大规模的采用。相对于更加倚重无线通讯设备的抗联,日军在战术通讯上,似乎更加倚重野战电话。所以杨震对于郭炳勋的担忧,并未放在心上。

    至于日本人通过战俘掌握特种作战模式一事,杨震更没有放在心上。因为他清楚除了一些作训参谋人员和高级干部之外,那些在这支分工明确的部队之中,只掌握自身需要掌握作战技能的一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