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150章

明末强国梦-第150章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万杰拿出对乱民作战的战略战术文案,对照着讲解大哥的各种意见,要点以及特别应该注意的地方。并转交了山西、直隶、河南交界处的地图,和预计主要战场阳泉地区的一个沙盘。

    新式的步枪、狙击步枪已经试生产,朱万杰这次带来一批用于测试的产品,正好装备朱万武的警卫部队,通过实战检验枪械性能。

    由于钢材质量性能的原因,原来朱家军所配的膛线枪只有半自动一种,但是重量太大,就做成了轻机枪的样子,所以又叫做半自动机枪。这次的新产品改良了枪管质量,减少了子弹装药,使用的是792短弹,有支架。全枪重量只有七斤半,但是射程短了,有效射程700米,最佳射程300米以内。取消了半自动功能,打一枪拉一下枪栓,没有瞄准镜。如果测试性能满意,将作为作战部队的主要制式装备。这次朱万武的警卫连全部换装了这一款步枪。

    膛线枪与原来部队大批列装的左轮步枪比,射击精度高,在正常的射击距离300米以内,不会有弹道的偏差。就是说,只要你瞄得准,就肯定能击中目标。左轮步枪是滑膛枪,只有70米之内才能有比较准确的射击效果。第二就是杀伤力大,只要击中要害就能一击致命,盔甲是完全挡不住的。滑膛的左轮步枪一般是击伤敌人,致命的可能性很小,对盔甲的穿透力差。第三就是射程比左轮步枪远了一倍。但是它也有缺点,就是每打一枪要拉一下枪栓,比不上左轮步枪的射击速度,可是节约子弹就是顺带的优点了。

    另一款是在它的基础上制造的狙击步枪。它使用原来的792标准步枪弹,有支架,带瞄准镜,有效射程2000米,最佳射程1000米以内,重量九斤。这个重量一个人肩扛行军没问题,射击时必须有支撑,双手举枪射击一般人做不到,太重了,当然拼刺刀也不行,他只能用作狙击步枪。可是比原来的半自动轻多了。

    朱万文的妻子已经生产,他得了一个儿子,为此兄弟三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聚会祝贺了一番。朱万杰除了代表大哥祝贺他之外,还告诉他们大嫂也有喜了,正在保胎。同时也转达了希望他早日启程去台湾的意见,说台湾那边很多事情等他去处理,特别是有关火药方面的研究,他不在场,这项工作就停了下来。

    七月十六日,经过一番准备,朱万武带了一个警卫连,和他自己专用的一辆指挥车、一辆通信车、一辆炊事车,转道曙光基地乘坐四艘大船,由两艘内河炮艇护航,走运河北上,直奔河南。出发前发出电报,命令在河南的浙江一营和南阳独立营,暂停剿匪行动,七月三十日前到达安阳府城南部择地驻扎,等待他的到来。

    经过十一天的航程,朱万武于七月二十七日在范县(河南东北部)下船,七月二十九日与两个营汇合。

    。。。。。。

    下面要占用一些篇幅介绍一下与河南有关的,官军对乱民的战争,因为有了朱万化的参与,这些即将出现的精彩的战争就不会再有了。下面的介绍仅仅是抽出主干,次要部分一带而过,我将努力减少繁杂的细节。

    崇祯三年西北专门对付乱民的三边总督出缺,朝廷就派了杨鹤充任。

    大明的官制中一个省的主要官员是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他们分管行政、司法和军队。三司之上设巡抚,但是巡抚不是按省设置的,一个省有一个巡抚的,也有两个巡抚的,也有一个巡抚管两个省的。巡抚之上设总督,总督一般要管几个巡抚。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总督,它只设在重要的位置,如袁崇焕就是蓟辽总督,他下面管五个巡抚。山东巡抚的上面就没有总督。

    杨鹤,湖广武陵人(湖南常德),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朝廷一致推荐,杨鹤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三边总督,接替之前总督武之望的职务。

    而杨鹤之所以接替这个职务,是因为对于解决民乱的方法,他有一套理论——元气说。

    在他看来,造反的人,说到底,也还是老百姓,如果杀人太多,就是损伤元气,国家现在比较困难,应该培养元气,不能乱杀,因此剿灭乱民应该以招降为主。

    看这本的人,也会发现,朱万化就是一个元气论者。这本书中他不时的要提到保护国家的元气,可以说杨鹤是朱万化难得的知音。是这样吗?不是的。

    杨鹤说:造反的人也是人,保护人就是保护国家元气。

    朱万化说:人、知识、文化、资源、财富、农工商业是国家的元气,乱民是元气的破坏者,首先要剿灭他们,铲除破坏者,保护发展农工商。对国家政策进行改革,民富,国家也要富,富国强兵。

    不乱杀是对的,但是首恶必杀,不能当烂好人。

    杨鹤不区分匪首、胁从一律保护,说他们是“元气”,乱世之中的烂好人,只能失败。

    对于饥民要给他们找出路,不是花钱养起来,大明朝没有钱。钱从那里来,从生产中得来。农工商都是生产,打砸抢不是生产,是破坏生产。对于破坏生产的就要干干净净的杀掉。

    在当时杨鹤的这个理论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哪有剿匪不杀人的,纯属胡说八道。不要紧,有一个人接受就行,这个人就是崇祯。

    崇祯之所以委派杨鹤,是因为杨鹤的理论有个最大的优点——省钱,皇上就是缺钱。不花钱,不杀人,不用军饷,不用调兵,就能平息叛乱,太省了!崇祯第一个举双手赞成。

    杨鹤的心里不想去当这个总督,原因有二:一、西北乃苦寒之地,闹不好还会丢了脑袋。二、那个理论就是闲来无事吹牛打屁的,他压根不会打仗,去了干啥?被人打?

    但是不想去也得去,吏部提名,皇帝点头,咬紧牙关也得去。

    朝堂的大佬们都是见过世面的,知道平乱是要砍人的,砍人是要死人的,死人是要流血的,杨鹤这套把戏,也只能忽悠人。

    就这样,一脑袋浆糊的杨鹤去陕西上任了。你还别说,杨鹤对工作很用心,很努力,一年后,杨鹤向崇祯呈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

    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以上人等,全部归降!

    这些人是干嘛地,看名字就能猜到,但这些人什么分量,估计你就不知道了。

    在当时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就是神一魁,此人具体情况不详,但应该受过军事训练,作战十分强悍,属于带头大哥级人物,是当时西北民乱的旗帜。

    王左桂、王嘉胤,你不知道没关系,对这二位兄弟,只提一点就够了:当时,在王左桂的手下,有个小头目,叫做李自成。王嘉胤营门口站岗的,叫做张献忠。

    不光是这些人,当时陕西、甘肃境内几乎所有的乱民军,都投降了。

    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发生在所有人的眼前。

    造反的人是为了活下去,为了有钱,有粮食。你给我钱,给我粮食我还造什么反那?

    乱民的部队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多。一个团伙几万人稀松平常,十万八万的很正常,这么多人,怎么安置?要多少钱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租税都交不上,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崇祯东凑西凑,拿出了十万两白银,交给杨鹤,让他拿去安置。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但是半年后,把钱都花完了,怎么办?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造反!

    杨鹤失败了。崇祯四年(1631),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代替杨鹤任陕西总督的是个猛人,他就是洪承畴。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明末的名将,最后投降了满清。

    据说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就会打仗,天生就会杀人。洪承畴就是这种人。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军事天才。

    洪承畴是一个务实的人,他知道招抚是没有用的,钱是不够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镇压。此后的两个月里,洪承畴率领自己组建的部队,连战连胜,民军闻之色变,望风而逃。在历史上,他的这支军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洪兵”,还好,没有叫“洪军”否则真要跟红军混淆了。据说这是大明的第二强军,排第一位的是关宁铁骑。

    对待乱民洪承畴的态度只有一个字“杀”。乱民投降前,他说,如果不投降,就杀掉你们。投降后,他说,你们投降了,所以杀掉你们。

    比如那位曾经围过韩城,被洪承畴打跑的王左桂,就是李自成曾经的老大,后来也投降了。洪承畴听说后,决定请他吃饭。还没吃完,一群人冲进来,把王左桂剁了。这就有点不地道了,怎么也得等人吃晚饭在剁呀!

    落在他手上的民军头领,无论抵抗到底,还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杀。

    洪承畴只是一个“杀”字,这一步与朱万化的策略相同,但是,他没有辅以政治手段,没有去治根本,所以杀了张三又冒出李四,永远杀不完。

    剿灭民乱中漏网几个匪首,是剿匪者的功夫欠佳。但不是根本错误。铲除滋生乱民的土壤才是根本。所以洪承畴当时看似辉煌,实际上终其一生的打打杀杀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第183章完………

第184章:投降专业户() 
洪承畴对付乱民只是一个“杀”字。

    但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抛开政治效果不谈,这种杀人的方法比招安有效,至少对某些人很有效。这个某些人,是指张献忠之类的人。

    简单地说,张献忠的投降次数,用一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两只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频率也很高,有时候,从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几天时间。

    大体而言,当时许多乱民的行为程序是,造反、作战、被官军包围,投降,走出包围圈,拿起武器,继续造反。投降次数比较少的李自成也干了多次。

    洪承畴跟杨鹤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要彻底扭转形势,不能招抚,不能受降,只有一个办法——赶尽杀绝。

    这种方式的效果相当明显,短短几个月内,西北局势开始稳定,各路民军纷纷受挫,首领被杀。

    但是也仅仅能维持短暂的稳定,祸根不除乱民随时会再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崇祯四年(1631)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

    当时的乱民,已经遍布西北,人数有几十万,虽说其中许多都是凑人数的,某些部队还携家带口,什么八十老母,几岁小孩都带上,但看起来,确实相当吓人的。

    在给朝廷的报告里,他说:

    西北民变,人数虽多,但大都是胁从,且老幼俱在,并无战力。真正精壮之人,十之一二而已,击其首,即可大破之。

    这意思是,虽然闹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个人里面,最多也就一两个,把这几个人干掉,事情就结了。在这一点上朱万化与他的策略是相同的。

    所谓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几万人而已,甚至只有几千人。而这几万人中,最强悍的,是三个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只要除掉这三个人,大局必定。

    事实上,他这套理论是错误的,这三个人杀掉了,会冒出来比他们更猛的人:李自成、张献忠。杀了李自成还会冒出张自成。

    洪承畴的军队骁勇善战,在他的打击下,乱民在陕西难以立足,纷纷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洪承畴随即兼管山西军务,乱民开始向河南方向流窜。

    在崇祯四年,向这个方向流动的乱民已经出现,但还不是主流,直到两年之后主要的团伙,更多的乱民才蜂拥涌入河南。祸乱中原,使大明江山进入了倒计时的阶段。

    崇祯六年以后,大股的乱民离开西北进入河南,有两次比较著名的战役值得一提。这两次战役有很多共同的特点,首先都是大部分乱民首领及其部队被围住了,都有哪些人呢,李自成、张献忠还有很多当时能叫得上名号的都在包围圈里,一个不少。第二个共同点是,包围圈很牢固,冲不出去,没吃的,又跑不掉了,只有等死一条路。第三个共同点是,乱民祭起了看家的本事,最后的杀手锏——“投降”!第四个共同点是,都有一个关键人物接收了乱民的贿赂,批准了投降。

    慢点,投降怎么还行贿?陈佩斯的名言:“没条件谁投降啊?”到这里成了“没条件谁接受你投降啊?”。投降者向受降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