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独的说“某某公子”是恭维的意思。
在大明,“公子”的称呼有恭维的意思,但是更多的是吹捧、颂扬,因为那个时候是有爵位的。公子就是公爵老爷的法定接班人,就像太子是侯任皇帝、世子是侯任王爷一样,公子是侯任的公爵老爷。“公侯伯子男”公爵是爵位的最高一级。
所以大家称呼李岩为李公子,就是吹捧他是侯任的公爵老爷,说明他在社会上地位比较高,决然没有后世“公子哥”的意思。
他后来成了家,娶妻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红娘子的事怕是民间演绎,不靠谱。
前面说过,崇祯年间,大明帝国的弊政已经积重难返,赋税沉重,加上天灾不断,黄河决口,民众断了活路。即便如此,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的惨状让好打抱不平的李岩去见县令,为杞县百姓请命。但宋县令征税是他的职责,小小的知县能下令免税吗。李岩无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李家仅靠一家之力显然只是杯水车薪,为了动员更多的富人一同赈灾,李岩作了一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歌曰: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此处略去144字)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但是靠一首歌救世也太有些书生意气了,要财主们把钱粮拿出来是要讲究方法的,劝赈歌唱一百遍,喊破嗓子也没有用。所以说李岩的文武才能在协助李自成造反时显露一些,非造反的状态下,他的文武才能还是差点火候。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描述。
到崇祯13年时,李自成从深山老林里跑出来,领着几十个残兵败将由郧县、均县走河南。
这时李岩便去主动投靠,参加李自成的乱民军。注意:他是主动投靠的!
李岩初见李自成时谈了很多话,李岩对李自成说,“恨谒见之晚”,李自成对李岩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当然说的话很多,绝对不是这几句,两人谈得很投机,真是如鱼得水。
对于这一段历史,我觉得很突然,明末的士绅阶层与乱民是势不两立敌对关系,社会地位很高的李岩为什么突然去主动投靠一个流贼、强盗?他与牛金星、宋献策等野心勃勃的破落文人是完全不同的。
李自成以饥民造反起家,所过之地皆尽残破糜烂,实为流寇强盗。对此,李岩非常清楚,所以他入伙后,就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后的李岩表露出他的才能。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间广布流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纯属谎言);还编出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不纳粮就得抢,否则军队吃什么?),“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就是在这一年,河南饥民“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李自成从此走出隐伏商洛山中时的低谷危厄,面前展现出柳暗花明的转机。可以说,崇祯十三年后乱民军的辉煌,李岩是多有建树、为闯贼立了大功。
这时的李自成也意外的开了窍,用李岩之策收拾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但是好景不长,李自成进京后以为大事已成,不必装假了,于是抛开憋闷已久的假面具,原形毕露,军纪大坏,疯狂敛财,极度的摧残社会。
对此,李岩建言要李自成安抚前明官绅,遭到李自成的断然拒绝。
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及其属下从京城的达官贵人那里搜刮出七千万两白银,放到六部衙门的库房中,据说都铸成数百斤的大银坨子,常人很难搬动,目的是防盗。盗贼出身的人防盗更有专业水平。
纵观崇祯在位十七年,这十七年全国赋税总和也不够这个数!数量太大了。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大明民间之富有,二是李自成残忍的强盗本性,搜刮之狠。这笔钱李自成败逃时带走一小部分(银坨子太大,很难搬动,自己出的招,害了自己。后来的流窜中,尽数丢失,还是因为战乱之中,拿不动大银坨子),但是绝大部分都便宜了随后进京的鞑子。
一片石大战,大顺军闻得“辫子兵来了”一声大喊,竟然立时大溃,连勉强一战的勇气都没有。在清兵与吴三桂夹击下,李自成退出京师,由此可见,李自成捣乱的本事不小,治国可是比崇祯要差好几个档次。
定州失败后,河南境内的李自成的部队都投降了明军。李自成同部下商议对策。李岩主动提出,愿意率军平定中州。这时李自成就开始怀疑李岩另有所图,牛金星向闯王进言,要寻找机会除掉李岩,得到闯王首肯。于是李岩和他的弟弟李年被擒杀于军中。
失去河南根据地,李自成复为流寇,人员尽散去。这时的李自成力量太弱了,再次成了光杆司令,连城镇都是不敢去了,就抢劫村庄,在乡下抢劫时被村民程九伯所毙。
呜呼哀哉,一批明星就此谢幕下课。
李岩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他主动前往投靠李自成走上造反之路的,没有人逼他。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为什么造反呢?
为了吃饭?为了活命?肯定不是。
有什么政治抱负吗?有什么治理社会的见解吗?历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估计他也没说过。即便是有,他应该找别人,而不是李自成!
为了拯救黎民百姓?李自成并非拯救民众之人,李岩是知道的,因为他投靠李自成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劝告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所以他知道李自成是强盗,完全没有“义”。为拯救黎民百姓他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决不能选择李自成。
大明朝对不起他李家?罢了他父亲的官吗?这一条倒是有可能。他父亲追随魏忠贤,崇祯没有杀他。崇祯对不起黎民百姓,对不起的人太多了,唯独对得起他李家,没有大明王朝,哪有他李家的官绅地位?他李家在百姓面前可是高高在上的。可是李岩造反了。
举人出身自然是知识分子,却毫无忠君思想,主动造大明的反,这在大明的年代很难理解,也很反常。因此,从常理上推测,他是有野心之人,否则无法解释他的举动。说好听的,是想一展胸中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改朝换代)。说难听的,也可以断言,他有野心,脑后有反骨!
李自成怀疑他有异心,是有道理的,当李自成败局已定时,从李岩的经历分析可知,他未必会继续忠于李自成,也没有继续尽忠的理由,造李自成的反是必然的!异心必然有!
李自成这种人,数年间成败多次,几经沉浮,别的本事不好说,识人的本事必然不差,以李自成的经历,识人是基本功,否则他如何拉队伍当头头?李岩毫无缘由的投李自成,造大明的反,当然也会造李自成的反。所以说李自成没有冤杀李岩,李岩死的也不冤枉。
管窥蠡测,这也是一种见解,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比较客观,还是有道理的。
………第239章完………
第240章:政局大变()
李岩来到开封,找的是开封府的衙门,他告了四个开作坊的场主,其中一个开的是纺纱厂,罪名是大量的使用童工,剥削残忍,有至伤、至死的情况,非常严重。有一个是开染坊的,工人都是买来的,没有工钱,日夜劳作,工人们苦不堪言。另外两个场主的罪行轻微一些,也是克扣工钱,很多人干了一年分文未得。
黑心的老板拖欠工资,古今相同。
由于河南省在吴光义任巡抚时,大力提倡工商,当然也就会有一些扶助的政策,现在换了樊尚燝,他对改革新政颇有微词,这样一来官员们对于工厂、商户就不好处理了,是从严还是从宽?尺度把握不好,只好向上司请示。另一方面现在官府在鼓励工商,工商的事情自然就在风头上,有点大小事端就会闹得满城风雨。开封是河南的首府,巡抚、三司、知府同城,所以樊尚燝自然很快也就知道了。
处于反攻倒算风头上的樊尚燝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又一次伸出手,越位干预这个案件。
这样一来严厉处理就是必然了。
不管处理轻重,这都是个别事件。在整个河南省来说这种情况还会有,绝不仅仅这四个例子。但是,也不会是全部,并不能说所有的工商户都干了非法之事。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
但是,如果别有用心,以此推而广之,打击所有的工商户,那就会冤枉了大多数的人。
樊尚燝就是这么干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起来再说!在大明也不会有人跳出来喊什么“法制”,官差如虎狼,抓起来就是大刑伺候,屈打成招者数不胜数。一时间河南就是一片腥风血雨,人头滚滚落地,工场、作坊、商铺抄没充公的数不胜数,办案的官差衙役乘机敲诈勒索、贪污私肥者比比皆是,河南新兴的资本市场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好在朱家没有什么损失,这是由于朱万化办工商实业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国防军的势力没有达到的地方,不允许开办实业。为了河南的工商发展,仅仅开了一个唯一的先例,那就是开封的粮店。在开设这间商铺时,朱万化就曾指示贸易公司的总掌柜朱颜说:仅此一例,别处绝对不可照此办理。朱万化到不是怕谁,他是怕惹来麻烦,影响朱家的大策略。
除此之外,在朱家势力范围之外的业务就只有邮政和曙光银行了,这两样算不上实业,带有公共事业的性质。即便如此,也是仅在朱家有影响的地区开办,并没有面向大明的所有省份。
朱万化的这个原则让朱家避免了这一次的损失,更避免了一次大麻烦。可以想象,如果朱家在河南有大量的产业,遭遇如此损失,朱家就有可能向河南用兵,其后果就严重了。
现在朱家在河南的产业有:南阳西峡县的农牧场,那个地方是独立第一团的驻地,没有人敢惹事的。其次就是分布在各县的邮政和银行,一般不是穷凶极恶的强盗,是没人敢动的,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守卫,特别是银行,守卫的力量都不弱于县里的差役。最后一项就是河堤修缮处在黄河沿线的分支机构,他们与工厂、作坊、商铺不沾边,何况有正规军的保护,更是没人敢动。所以有危险的只有开封的曙光粮店。
朱家的情报机构已经很完善了,特别是在河南,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提前就能知道。因此,当风声不对时,开封的粮店及早的就停止了营业,粮食和主要人员都转运到黄河北岸的兵营之中。黄河沿岸都有朱家的兵力,只剩下空壳的粮店也还是增加了一些护卫,目的是防止有人借此挑拨事端。河南的官府也知道这家粮店的背景,为了缓解河南的粮荒,全指望着这家粮店大量的引进粮食,所以暂时没有人敢动它。
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说过了,河南的稳定对于大明是至关重要的,乱民就在山西,河南的动荡极其危险。虽然由于国防军在黄河北岸有两个营的兵力,山西的乱民过不来。但是,动荡的河南自己就会产生民乱,那和山西的乱民入境没有原则上的区别。李自成、张献忠并不新奇,河南人才济济,出几个猛人不算什么。面对这种危机,经朱家父子商议,不得不有所反应了。
兵是不能用的,形成战乱的后果更糟,并且有替恶人撑腰张目的嫌疑。反应的办法就是利用中华日报的舆论向导,在报纸上开设专栏,组织大批的文章,报道河南的形势,发表评论,当然还会使用正反两方面的文章展开论战,分析其害处,危险性,对于大明局势的影响。朱万化自己就动手写了几篇文章。
朱万化没有料到的是,樊尚燝的固执和暴躁。中华日报影响面大,舆论的压力也就大,在河南开始有士绅发出不同的声音,批评樊尚燝。朝廷的大明日报,不知道是反应迟钝还是有意纵容,反正是没有任何表示,只字不提。
七月初一,樊尚燝命令在河南查封中华日报!关闭河南的邮政业务。报纸是通过邮政发行的,朝廷的大明日报也同样通过邮政发行。他这一关,把朝廷的大明日报也给关了。
还好,河南没有关押邮政的工作人员,没有动曙光银行,也没有限制曙光货币,否则局面将更加混乱。
邮政的主要人员和设备,特别是电报设备,也就都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