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2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愧不如。
还有山羊的事情,细微之处见大策略呀!自己可从来不知道山羊啃草根之事。这个朱万化莫非神人!开煤矿之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的详细透彻,句句在理,他会为多少人带来新的生活出路呀!洪承畴越想心中越惊,都说朱万化才是朱家的灵魂,此话不假,今天算是领教了。
。。。。。。
崇祯七年二月十七日,洪承畴呈报的奏疏到了朝廷,这个奏疏就是两件事,一是在泾河流域植树、种草、治理河道、根治泥沙;二是陕北救灾。
现在的朝廷已经清闲多了,辽东的清国已经一年多没有声息了,以前那种噩梦一样的战报没有了,好像从来不曾发生一样的销声匿迹了。西北的乱民更是像神话一般的消失了,有名号的乱民完全没有了消息,就像一股青烟一样飘散在空气中消失了,完全没有了下落。
以前那个忙忙碌碌的崇祯皇帝,也清闲下来,大朝会越来越少,过去几乎每天都有的平台奏对现在也少见了。一贯勤奋的皇帝同志也慵懒了,开始有了后宫的欢乐。
向洪承畴这样的奏疏,那要是放在两三年以前,就是小事一桩,没有几个人关心的,因为火烧眉毛的紧急奏章多的像雪片一样,几乎每天都有,谁还关心地方治理的事情。但是现在不同了,这一篇奏章却是几十天中难得的一份重要奏章,于是内阁赶紧写了节略就呈报到司礼监,请皇上御览。
皇帝确实懒惰了,批示意见都没有就发回内阁评议,估计皇帝根本就没看。
这一年是温体仁爬上内阁首辅的第二年,正是最红火的时候,也是他拉帮结派活动最猖獗的时候。内阁成员还有吴宗达、王应熊、何吾驺、钱士升四位。皇帝的旨意下来了,那就议吧。
这五位大学士坐在一起,传阅着洪承畴的奏疏,这个奏疏事情不多,可写的很长,足有十几篇纸,洋洋洒洒上千言。救灾的事情简单,种草的事情占了绝大部分篇幅,因为他要说出道理来。
温体仁议事的态度从来是对人不对事,只要是一伙的,坐一条板凳的,那就是赞同,敌对的就坚决反对。洪承畴没有投靠谁,不是他一伙的,但是也没有得罪他,也不是敌对的,所以他就费思量了,同意还是不同意呢?
所有的人都看完了还是没人说话,原因当然是不种庄稼改种草,真是闻所未闻,一时谁也消化不了。
“吴大人有何见解?”看着都不说话,做首辅的温体仁就点名了。
“温阁老,陕北救灾之事应该准了。但是他要150万两是不是多了点,陕北的人口大概不足300万了,所以此数应酌减。我的意思是减少一半给他80万两吧!”
“完了?”
“完了,我就是这个意见。”
温体仁心说,老滑头,我让你说这个事了吗?
“我是问种草的事,吴大人有何高见?”
吴宗达素以耿直闻名,躲躲闪闪有可能,他倒是不会说假话。
“这个。。。。。。种草太孟浪了,不过他说的貌似有理,只是自古就没有种草之法,我吃不准,再想想。”
还是没表态。
这时钱士升说话了,这位也是个耿直之士,他说道:“种草之事闻所未闻,治国岂是儿戏,朝廷花费钱粮,养数十万人去种草?荒唐!应该申斥!”
有他这句话,吴宗达倒是有话了,他说道:“钱大人,洪承畴还是有些道理的,不能说他荒唐,只是书呆子气罢了,我看斥责就不必了,毕竟是一片爱民之心,不准就是了。”
温体仁听着点点头,心说不错,两件事,驳回一个,准一个还可以。因此,他说道:“好,那就驳回,为了救陕北之灾,拨白银50万两,去年的赋税减半(去年的赋税陕西还欠着)。如此处置大家可同意。”
温体仁把救灾数字又减掉30万两。
吴宗达说道:“赋税减半他也交不上来,还是全免吧?”
大家互相看看都没有不同意见,就都点了头。温体仁也就同意了,本来想在减一点银子,可是想一想朝廷府库充盈,也没有太多的用项,也就算了。
至此,内阁的意见形成,草拟圣旨,再次呈报司礼监用印,圣旨就下发了,随着圣旨还有50万银两银子调拨到陕西。有了南京那次的风波,朝廷也不敢轻易的拖延银钱了,所以这一次很痛快。
………第334章完………
第335章:立威于外蒙()
朱家栋的锦州之行成功地游说了祖大寿,祖大寿凭空得到热河,他真是阳光灿烂,意气风发!外蒙古的事情他就更不敢耽搁了,那个哲什么巴糊涂老头不知道那天就死了,他要是死了,哦不对,叫圆寂,他要是突然圆寂了,我这个控制蒙古的差事还真的不好干,这事必须赶快办!
他定下了日期,朱家栋也调来了三师二团的第26营,外加一个辎重队和两部无线电通信车。三师二团现在就驻防在大凌河,调动十分便利。辎重队除了携带部队本身的辎重之外,还携带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粮食、布匹、日用品,这些都是收买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礼物。除此之外还带有建筑工匠20多人和专用的工具、特殊的建筑材料,如铁钉、鱼皮胶之类的在蒙古缺少的材料,这是为了修建大寺庙准备的。
祖大寿自己带了5000骑兵,为了这五千骑兵,国防军给他装备了两千新式三眼铳和一批手榴弹,骑兵使用三眼铳本来就是关宁军的发明,手榴弹又是极容易使用的武器,所以稍事训练就可以了。
国防军一个营有700人,加一个辎重队一共一千人,全部乘马乘车。
所以祖大寿这支六千人的队伍机动能力极好,行军速度很快。
他们计划取道龙城(朝阳)、赤峰、锡林格勒前往乌尔格,总行程接近3000里。前一半的行程都在热河境内,由朱家栋通过清国与科尔沁蒙古打了招呼,这一路上不会有问题。出了科尔沁的地域,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原因是蒙古地广人稀,即便碰上几个蒙古人,不等他们做出反应,大队人马就过去了。这支队伍在大草原上,一天走两百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祖大寿于二月初一出发,二十天之后,二月二十就进入了外蒙古。在他们通过外蒙古的第一个集镇——赛因山达时,还是惊动了外蒙古人,蒙古人的快马通报到了外蒙古王爷坎岱道尔吉那里。
明军与蒙古人的装束是完全不同的,一支六千人的明军突然来到了外蒙古,就惊动了外蒙古人。得到消息的坎岱道尔吉不可能没有反应,这位王爷亲自带领一万骑兵前往拦截,也算是很重视了。在接近乌尔格的巴彦地区坎岱道尔吉拦住了祖大寿的队伍,这一天是二月二十二日。
祖大寿此来的目的是安抚、控制外蒙古的,对于外蒙古的上层人物尽量采取和解的态度,即便动了刀兵,除了必要的震慑之外,也要留有和解的余地,因此,处处要显得有礼貌。看着对面的王旗,知道来了一位王爷,当然也要以礼待之。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两军相距三里(距离比较近,可能是估计对方没有火炮的原因),都扎住了阵脚,列好了队伍,蒙古方面首先派出了使者,驱马来到明军阵前询问情况,看来蒙古方面也是想问清情况,不是不问情由上来就开打,这就是一个好开端。
蒙古方面的使者汉语很好,由于元朝的缘故,蒙古人曾经是中国的老大,蒙古上层人物也就都有良好的汉语教育,汉语的说与写都没有问题的。
他说道:“我是坎岱道尔吉王爷派来的使者,请问明军来到外蒙古有何事?为什么事先没有通告?”
祖大寿亲自上前作答,他说道:“我是大明皇帝的使者,辽东总兵官祖大寿,此来参拜哲。。。。。。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这个名字不好记忆,他可是下了功夫才记住的。
“并且奉皇帝陛下的谕旨,前来册封大活佛的。”
祖大寿一摆手,一名部下,双手托着一个漆盘,上面摆放着圣旨,和红绸子包裹着的金册、金印。
在电视剧中,皇帝御用之物往往都是明黄色,这里怎么是红绸子?不是穿帮了吧?不是的,绝对不穿帮!皇帝处处使用明黄色,那是清朝的事情。明朝属于火德,官服都是大红色的,皇帝老儿的龙袍也是红色基调的,上面用金线绣出图案。御赐之物用红绸子包裹非常正确。清朝属水德,官员的官袍都是藏蓝色的,官府之物都是藏蓝色的基调。清朝的皇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生怕自己的名分不够,才处处使用明黄色,以示身份尊贵。
那使者不知深浅伸手就要接过来,被祖大寿制止了。祖大寿挥一挥手,圣物被收了回来。
祖大寿又说道:“请使者如实回报坎岱道尔吉王爷,我们此来没有恶意,还希望王爷撤军放行。我方也会派使者当面向王爷解释。”
还是刚才那个捧托盘的部将,随即走出来,与蒙古使者一同来到蒙古一方的军阵前。
坎岱道尔吉听了禀报,心中疑惑。现在的大活佛在蒙古有一定的威望,但是还没有到后来那种唯我独尊的地步,皇帝册封就匪夷所思了。不会是以此为借口来征伐外蒙古吧?想想之后,他还是觉得没有册封的必要。于是,他对大明的使者说道:“册封就不必了,你告诉祖总兵还是回去吧?”
明朝中后期,蒙古对于大明皇帝存在着矛盾的心里,一方面认可他是大中华的皇帝,承认这个地位,另一方面却又桀骜不驯,不服管辖,不时的还打上一仗。由于元朝那一段历史,他们也认为自己是中华的一份子。总之就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所以他想驱逐明军也属于正常反应。
大明的使者说道:“我家总兵身负皇命,怎能半途而返,我大明天军的确没有恶意,完成册封之后,我大明天军旋即返回,绝不会搅扰外蒙古各部的。因此,还希望王爷撤兵,让我军通过。”
使者的话不卑不亢,软中带硬,反正就是要过去。
坎岱道尔吉也来了脾气,他说道:“我要是不让路呢?”
“我大明天军将在此等候,直到王爷让路为止!”
不好,双方谈崩了!坎岱道尔吉挥一挥手,退回军阵中,蒙古的军人护卫就来驱赶大明的使者,使者无法,只好返回禀报。祖大寿一听这是要开打!为了示好对方,他还是决定不主动进攻,继续等待蒙古方面的反应。为此,他派人找来了国防军26营的营长赵三本,研究对策。
从辽东出发时,祖大寿头一次见到赵营长,双方介绍之后,祖大寿对这个名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取这么个名字?只听说有叫‘三省’的没听过叫‘三本’的。”
赵三本答道:“这是家父取的名字,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作为平头百姓,读会三本书足以,学多了没有用,还可能闯祸。”
“哪三本?”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
“哈,哈,哈!”祖大寿听了可就笑弯了腰,古人笑点太低,其实没那么可笑。
至此,祖大寿一见赵三本就想笑,就好似后世人见了赵本山似的。
“三本兄弟,我们此来不是为了打仗的,所以,为了留有余地,我们暂时不要主动进攻。但是要防止他们进攻,你们的部队如何布置为好?”
“祖将军,蒙古人如果进攻,我们就必须击退他们,如果我们客气了,他们的马刀可是不能客气的,那会砍到我们的头上!因此,我想在将军军阵的左右翼各放上一个连,剩下一个连做预备队,并且保护中军。如若蒙古鞑子兵进攻,我们会让他有来无回,一次就打痛他,让他不敢来第二次!”
“果真如此?”
祖大寿知道国防军厉害,但是他没有亲眼见过。
“将军的部队也要做好准备,可能有漏网者。”
赵三本还是谦虚了一下。
“好,三本兄弟去安排吧!”
不过祖大寿总是想着那个三本书的故事,见到三本就想笑。因此,总是笑眯眯的。赵三本心里想:都说祖家兄弟是猛将,怎么总是一副笑脸啊?那见过这样的猛将?
明军列阵的两侧各放了一个连的国防军,在这里要不厌其烦地重复一下一个连的重火力。一个连有两门82迫击炮,排之下的火力班配一挺轻机枪(这是一线部队的配置,由于轻机枪数量不足,非一线部队用老式的半自动代替,另有4门掷弹筒),和在一起就是两门82迫击炮,三挺轻机枪,营部再支援一门20直射炮,用于打散弹对付骑兵。一个连合计掷弹筒近三十门,全部按射击散弹设置阵地,这是敌军临近200米时的最后一次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