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4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晒湃私チ⒆阒兀腔蛘吖樗炒竺鳎蛘咴抖菟纭N颐怯肼奕瓴乓簿徒⒘肆担梢黄恕�
我在这里提一提博斯腾湖,就是要提醒一下,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那么,能借助的力量就都要借力,为我所用,我们还不能眼里不容沙子,容不得异己的存在。边远地区是需要治理的,整个大明都要进入到宪政,不能有例外!但是,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还不能急。”
“还有西康的马守应,他们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去收复西藏,我们倒是可以把他招到开封述职。对于他,就不要提赋税之事了,他能少要点援助就不错了,我们这是花银子买疆土,如果我国防军出动征服康藏,那要多少银子啊?
大西南还有康南省的赵率教,他刚刚赴任,路途遥远,就不要述职了。”
朱万化停顿一下,喝了一口茶,他是在让官员们消化他说的话。
“余下的就是一个远在南海的南交口省了。不瞒各位官僚说,对于南交口我是有些犹豫的。犹豫何在?
虽说南交口是我大明交口省的延续,可是如果没有郑芝龙在那里建省,交口省的管理也达不到那个地方,久而久之,它就是海外之地了。安排郑芝龙进驻那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巩固南疆,有了南交口和我们的南海舰队的金兰湾基地,交口省稳定了。第二个原因更重要,郑芝龙虽然被熊文灿招抚,做了大明的官员,实质上还是亦官亦盗。当时的形势,大明朝廷的水军都没有郑家的力量强,郑家大小船只上千。以当时国防海军的实力不是不可以剿灭他,但是也很吃力,更何况这是内战,伤的都是我大明的子民。安排他们去了南交口,把祸患变成了我大明的助力,这些年来我大明的不少粮食就是从南交口获得的。当然是使用贸易的办法,郑芝龙也是赚了大把的银子。
南交口行省原来就没有在大明的版图之内,官府的管理也没有到达那里,对于这种海外领土我们的原则就是大明的利益,利益重大的我们要设法占领,否则就不必过于强求。
因此,在我们的打算中,日后南交口的地位是个未定之数,就是说它有可能成为像琉球那样的属国而脱离大明的版图,只要对于大明无害,这也是允许的。一个管束有困难的行省,还不如一个附属于大明的属国更好一些。
这个原本可有可无的行省现在却必须要坚持拿到手里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如何给热河、外蒙古,西疆等等的省份做榜样了,如果南交口变为独立的属国,就立了一个坏榜样,别人也会跟着学,外蒙古独立出去行吗?绝对不行,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国家安全,蒙古要是独立了,这个麻烦就大了。
我的犹豫就在于:原本不想要的东西,现在不管好坏都要捡起来,这可不见得是好事,开疆扩土也要看条件,也要权衡国家的利弊,土地不是越多越好的。”
朱万化的这一番长篇大论的确是这些官员们没有想到的,督军大人的心思,考虑的事情还是久远一些,看的更明白。
其实更深一层的意思,朱万化不好说,说了也没人能理解,那就是朱万化总是想方设法,不能让交口省统一。今天能统一为一个省,明天就可能是独立的国家,历史的大潮谁也无法预测。割除一块给郑芝龙是好事,收回来就没戏了。
在明代,人们对于国土疆域的概念是模糊的,不像现代,国境线要画得分毫不差,寸土必争。
比如说,现代的越南这块地方,历史上好几次并入中国的版图,设行省,或者郡府,派官吏。但是大明朝廷总是希望他们有一位有权威的国王,自己治理,做属国就行了,甚至出兵帮助他们的国王平定地方。再比如,吕宋(菲律宾)就曾经要求作为行省并入中国版图,大明的朝廷也是不要。
即便是清末民初,到了现代,革命志士们不是也喊过:“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吗?这一句革命口号就把东北四省(热河、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广袤国土看成外国地盘给丢掉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把满清赶回东北的“满洲国”去,咱们在中原大地建立民国。”这个意思现代人绝对不能接受的。
看看辛亥革命打出来的旗子,那是九个角十八星,也叫“铁血十八星旗”。九角代表中华九州,十八星代表十八个省。我们有点耐心,把这十八个省列出来:
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
不但把东北四省丢了,西康、西藏、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绥远、察哈尔、外蒙古,一共十三个省统统的丢掉了!整整丢掉半个中国,这可是比他们骂袁世凯向“二十一条”妥协严重多了。真要较真的说,袁世凯比民国的大佬们更“爱国”!
注:二十一条是日本强迫中国政府承认其在东北、山东半岛、湖北汉冶萍获取的非法利益。(详细的罗列需要数千字)
这就是说,辛亥革命的革命者是狭隘的汉民族的民族主义者,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中原大地是中国,云南、贵州这种少数民族聚集区大概也是可有可无的。
我说这些事情不是谴责谁,是要说,疆土观念是逐步形成的,现代那种分毫不差的边界观念,在历史人物的心中很模糊。
南交口本来就不在版图,所以朱万化没打算要的观点是不会受到大明官员的反对。这要是放到现代,朱万化讲这个话就有问题了,听者起码心中不舒服,闹不好会群起而攻之。现代人的民族情结可是不得了,那就不知道还要费都少口舌才能说清楚。
朱万化对于形势的分析,对于国力的评价还是中肯的,为了大明的国家利益,对这些独立王国的山大王们就要利用,也要管束、规范。对此,这些官员们还是认可的,他们也佩服督军大人的洞察力。
(朱万化对待海外土地的观点,我们以前说的不少,在多说就重复了,作者也要对得起读者的银子。)
因此,在二三月间,联省衙门就陆续的发出政令,招祖大寿、吴襄、阚岱、马守应、郑芝龙到开封述职。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456章完………
第457章:招驸马()
崇祯十年三月初的述职政令,被几位土皇帝一般的巡抚一拖再拖,拖到了四月中旬,终于有一位启程来开封了,他是外蒙古巡抚吴襄。
这个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人在自己的领地里称王称霸,见不得阳光之事难免会干一些,敛财私肥那是小菜一碟,枉法霸道的事怕是不少。俗话说:没有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联省衙门一声召唤就引起了他们的恐慌,他们不敢公然的拒绝,于是就一边找借口拖延,一边紧锣密鼓的商议对策,有的还难免要串联一下。吴襄赴开封,恐怕就是串联的结果。
众所周知,吴襄就是祖大寿的心腹之人、死党,还兼着妹夫的角色。他在外蒙古任上时间还不长,才一年半,外蒙古还驻扎着国防军的一个团,因此,应该是还没有来得及干多少坏事。
吴襄本人能力有限,历史上他与祖大寿算是近亲了,可从来没有什么作为。崇祯四年大凌河之役由于吴襄不战而逃,导致全军覆没,被崇祯下狱。此后,他四十岁就开始坐在家里养老了,李自成进北京那年他重新被启用,结果被李自成活捉。这些都说明他能力太弱,俗话说就是个窝囊废。那么去开封探路他就是不二的人选了,这就是吴襄打头阵的原因。
吴襄赴开封选择的路线也很有意思,他带着他儿子吴三桂从乌尔格(乌兰巴托)出发直奔热河(承德),这倒是可以理解的,他总要见一见大舅哥祖大寿,讨一些主意。从热河出来他奔了北京!这可就出奇了。从路程看,途径北京的确是捷径,可是那是朝廷的地盘,并且是陪都,他是联省属下的巡抚、大员,就不怕出意外?就不怕联省猜忌?
不知道是缺心眼,还是有意为之,反正他进了北京城。
理由倒是有一点,吴襄的家还在北京城里,家人亲友众多,该不是为了衣锦还乡吧?
北京城处于和平环境,城里的官府也没有得到通知,吴襄自然也不会打招呼,一队马车和马队就进了京城,守门的那里会知道他是谁?旗帜是有的,可是联省的旗帜与官府的习惯略有不同,除了一个大大的“吴”字,他们不好辨认,吴襄的兵弁又不是国防军的打扮,与官军没有什么两样,进北京城时士兵都是徒手的,军器都收起来了,哪能亮着刀枪进入北京城呢?站岗的只能猜到是一位吴姓的大官,北京城里的官员多了去了,姓吴的大官也不稀罕。光天化日之下,吴襄就进了北京城。
直到第二天,吴襄还在自己的府上摆酒宴客,顺天府衙门才知道来了不速之客。
北京城周围的一圈地盘就是顺天府,比现代之北京市的辖区大得多。北京城里的治安就归顺天府衙门管。
情况太特殊,顺天府不敢造次,逐级上报,陪都小朝廷就知道了,于是北京城里就乱作了一团,城防立即加强,出入人等严加盘查,京营的精锐部队也上了城墙。
小朝廷的官员们实在不知道如何应对?见面还是装糊涂?见了面说什么?吴襄也是太过分,居然把小朝廷当空气一般,全然不放在眼里!太过分!要不要斥责?
朝廷也是知道的,外蒙古属于联省,又不完全属于联省,关系特殊。
思来想去的就找到了折中的办法,让兵部尚书张凤翼派人招吴襄到兵部会面。
张凤翼从崇祯五年起就是兵部尚书,去年年初崇祯南迁时借故留下了兵部和户部两位尚书,结果这二位就彻底被留了下来。
兵部的事务与蒙古各部都有关系,算是勉强靠的上边。但是尚书的官衔大,品级高,吴襄的巡抚没有加兵部的衔,品级低,这就不能登府拜访了,只能是召见。
吴襄真是没事找事,搞出了这么一场闹剧。
吴襄也不惧怕,还真的去了,两人见面不过是敷衍,也没有正事。说道为何到北京城?也不打个招呼?吴襄则推说到开封商谈税务军饷之事,途径北京纯属探亲,是私人家事,不便打搅。
他到开封,税务军饷的确要谈,述职的话可是没有对张凤翼说。短短的几句话,吴襄就告辞了。
吴襄这是唱的哪一出啊?其实这是他儿子吴三桂的主意,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吴襄的安全!他就是满世界的嚷嚷,让天下人都知道,“吴襄到开封啦!”联省如果要处置他,天下人都知道!让联省衙门有所顾忌。
众人都知道吴襄缺心眼,做事莽撞,于是将错就错,今天就“莽撞”一把!
吴襄笨,他儿子吴三桂不笨!
吴襄父子离开北京城一路向南经石门(石家庄)进入河南安阳,过黄河隧道到达开封。他们在黄河隧道处还停下来,仔细的游览一番,也是赞叹不已。此时是四月底,隧道正在做临时通行的准备,车辆已经可以通行,尚未正式的开通。吴襄是封疆大吏,他的要求还是要特别的关照,从而成了第一个因公赶路通过黄河隧道的大员。
作为述职的官员首先要到吏部报道,接受日程安排,然后就是各部的询问和指示,六部几乎都要走一遍,有的还要反复多次。
兵部就对于外蒙古的官军数量提出了要求:吴襄报出的数字是五万六千人,兵部要求裁剪军队数量,外蒙古人口少,按人口比例,降到两万五千人,并且按照两万五千人核实粮饷,这等于裁剪了六成的部队。同时兵部还要求外蒙古拿出一万人的兵力调动到南部边界,允许小规模的骚扰行动,向绥远、察哈尔蒙古施加压力。
户部则仔细的核实牧民数量,牛羊牲畜数量,耕地数量,搞得吴襄满头大汗,他虽说有所准备,但是这些数字他是说不清的,他那里关心过这些东西?结果自然是被训斥,限期上报,并依次核定纳税数量,本省留存的数量,上交数量。
工部倒是很客气,提出几条公路干线的工程应该考虑,并且告诉他,只要按时上交赋税,联省就可以在外蒙古投资修路。这个事务简单,吴襄一看就懂,有了这些道路,于官于民都是便利的。
在蒙古大草原上,蒙古人是不修路的,赶着勒勒车到处走,那里都是路。修了道路马车可以奔驰,速度当然快捷啦。
礼部就更轻松了,督促他们在两年内,在几个中心城市要办起学校,进行初级教育,教材都是现成的,还可以支援部分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