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强国梦-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了杨嗣昌开始认真的,实实在在的筹备起来。
那是由于他的一个幕僚带来了一位工匠,此工匠略通文墨,他出身于京城里破落的士绅家庭,幼年读过书,没有功名。曾经在安东被造船厂雇佣,在造船厂干了两年多,由于读过书,人又聪明,渐渐的显露出才干。但是社会是复杂的,不知为何,他受到了排挤,不但不能升职加薪,反而成了苦力中的一员。这种事情就不用解释了,在公司、工厂里混饭的都明白,不会“来事儿”的人吃不开,特别是当你还有点小本事,小聪明的时候,就更加的倒霉。他少年时做过阔少爷,读过书,有办事能力,因此也就有一股傲气,他周围都是没文化的苦力,自然就有虎落平阳的感觉。为此他愤然辞工而去,回到了家乡——北京城。
这件事的过程有点戏剧性,完全是个机缘巧合。
此人名叫林祥,家道中落,正应了那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穷困潦倒的林祥继承了祖上的一套小宅子,两进的院子加一个跨院,三个院子十几间房。这个年代人口并不密集,这点家产也算不了什么,卖掉也不值几个钱,再说一家人总要居住生活。于是那个独立的小跨院就租出去,得几个租金补贴家用。可巧,租房子的是杨嗣昌的一位幕僚师爷,南方人,家眷也跟来了。但是家眷随军就不方便了,于是就租房安置在北京城里,这位师爷一两个月总要回来一趟。
这位师爷也姓林,林师爷进出自己的家是要走林祥家的大门的。大门处是个门厅,过了门厅就是前院,正前方是林祥家的内宅,右手过一个小门就是林师爷租住的跨院,跨院里正房五间厢房两间,有个小院子,也是蛮宽敞的。
这一次林师爷回来见到了家主林祥,简单的寒暄招呼之后,林师爷多问了一句:“东家,我在你家住了二年了,怎么还是头一回见到你呢?”
林祥说道:“哎!一言难尽啊!家境不好,出去混生活,在外面也没混好,这不是回来了吗?千好万好也不如家里好啊!”
林祥坐在门厅里的小板凳上,正在忙着手里的伙计,他是边干活边说话。
他手中的活计可是不一般,立刻吸引了林师爷的目光。其实东西也简单,就是家里常用的擀面轴,难能可贵的是各个的油光崭亮,圆滚规整,林祥正在打捆往褡裢里边装。林师爷看着这么精致的东西忍不住拿起一个观看,这一看更是吃惊,溜圆的擀面轴丝毫没有刀削斧剁的痕迹,像是天然而成。平平常常的家用工具竟然像是艺术品。
林祥也很开朗,自家的房客也不是外人,据说还是个师爷,也是有文墨的。他把褡裢背上肩膀,说道:“林先生喜欢就拿去用吧,自家做的东西不值什么、回头见,我出去了。”
“东家,你这是去哪儿?”
林祥苦笑:“我没有别的本事,就靠卖擀面轴得几个钱补贴家用,林先生见笑了!”
这一下林师爷来了精神,他一把抓住房东,说道:“东家老弟,你别忙走,我不会耽搁你的功夫,你这褡裢里有多少?我包下了,也省了你到处叫卖。价钱好说,你一口价,要多少是多少!”
林祥愣住了,这是怎么话说的?他要这么多擀面轴有何用?但是话到这个份上他实在是不能走了,发下褡裢说道:“先生请到屋里坐,有话慢慢说,这东西一个就够用,用不着破费买那么多。”
“屋里热,咱们做院里吧?”林师爷说道,时间是崇祯八年的七月,秋老虎的天气还是很热的。
两人在院子的大树下,坐着板凳就聊了起来。
林师爷是有心之人,岂能没事闲聊,其原因还在于他的雇主杨嗣昌。杨嗣昌心中所想之事,他当师爷的能不知道吗?他在杨嗣昌的幕府里成天聊的就是如何造军火。这位房东说了,他自己做擀面轴出去卖,那么房东就是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其中的奥妙对于办工厂来说定然有所补益,最低限度此人可以充当工匠,这个机会他能放过吗?
林师爷关心的就是制造方法,这个擀面轴是怎么做出来的?但是手艺人靠手艺吃饭,自己的绝活岂能告诉外人?这个道理林师爷也是知道的,所以问话就要讲究,不能让人家为难。
可巧这二位都姓林,也算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吧,林师爷开始攀亲套近乎,他说道:“按说我们也都是老林家的本家了,我叫你一声老弟可好?”
林祥道:“那我可是高攀了,林老兄有何事?但说无妨。”
话不过三句,林祥又露出了书生味道,他读过书,无功名,算不上知识分子,说话却是文绉绉的。
“这擀面轴什么价?老弟别多心,你一家人靠这个过日子,我不能白要,我也是看着好,送给亲朋好友,谁家都得用擀面轴。所以这个银子我必须给,老弟你若不要,我没法做人。”
“老兄太实诚了,这都是小东西,不值钱,小的一分银,两尺长的二分银,大的三分银。哎!我也没有别的本事,靠这个糊口吧!”
“一天能卖多少?”
“大小算在一起,每天有三十根左右吧,得五六钱银子,混日子吧!”
五六钱银子折合人民币两三百元,一个月就是七八千元人民币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够用了。
“这都过午了(下午)才出去,你早点出去不是多卖点吗?”
“让老兄见笑了,我这是一个人的营生,早上起来开始做,下午出去卖,半天只能做三十个,下午就卖光。”
林师爷已经问明白了,他的这个生产效率不低,一个时辰(两小时)至少做十个,绝对高效率!最低限度他是一个高明的工匠,这就是他要找的人。
“老弟这两年去哪里了?离京城很远吗?”
“哎!说起来伤心。这一带闯关东的人不少,我也就跟着去了,漂洋过海的到了安东。”
两年前就是崇祯六年,这一年清国尚未出征东瀛,因此道路是不畅通的,所以到辽宁的移民还是走海路。
林祥继续说道:“辽东人口稀少,劳动力奇缺,找个活计还是容易的,于是我就进了安东造船厂,一干就是两年。造船厂的工薪不少,当地有邮政局,薪水邮寄回北京也很方便,这两年,家里就靠我的薪水生活。本来这是个好差事,最初几个月也是挺顺心,干好了也可以把家里人迁过去。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我也不知道得罪谁了,走了倒霉的运,日子混的一天不如一天,挺大的工厂都让我走遍了,干过的活计不下十几种,越干越差,到最后成了拉车上炉料的苦力。那可是炼钢炉呀,一身的臭汗一下子就能烤干!燥热高温,又苦又累。一气之下我就回来了。
也算是老天有眼,我在那边长了见识,倒是学了一身的手艺,这个擀面轴很容易,别人做不出这么好的,就先拿来混日子,以后再琢磨点别的,有手艺就饿不死人。”
这一通话,把林祥的经历讲清楚了。造船厂那可是大工厂,在这样的工厂了混两年,并且他还是半个秀才,可以说现代的工厂了的技术他都见过了,这可是难得的人才呀!
解释一句,大型的机械产品工厂定然会有自己的炼铁炉炼钢炉,以便浇注自己需要的铸造件。自己需要的铸件往往有特殊的材质要求、数量小,品种多,以及经常的改进变化等等,这就需要自备小型的冶炼设备。所以造船厂就一定有高炉和炼钢的转炉。
林师爷心意已决,此人一定要收下,既然已经决定了,也就不必再试探了。
林师爷说道:“林老弟,老哥我给你找一份职业,大富大贵我不敢保,你全家人衣食无忧是能保的,怎么样?你可愿意?”
林祥露出疑惑的目光,他不能确定,也不敢十分的相信。
林师爷见他犹豫,又说道:“我可以告诉你,是官府衙门要建立加工厂,正在收罗工匠,你可以跟我走一趟,看看再说,不如意你还可以回来吗!”
林祥具备一身的技能,当然也想发挥自己的所长,凭手艺吃饭,也就痛快的答应下来。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485章完………
第486章:朝廷的兵工厂()
上一回说到:机缘巧合,林师爷发现了林祥这个人才。
林师爷是要让他见杨嗣昌的,这个话早晚要告诉他,同时也要告诉他一些规矩,避免失礼,杨嗣昌毕竟不是普通的官员,不能因小失大,这都是常识性的。
林师爷说道“林老弟,有些事情我要提前告诉你,也好有所准备。我们要去的地方在延庆,也有将近两百里的路程。在那里我要引荐你见一位朝廷的高官,因为工厂的事情就是他在主持。这位官员会问你很多的问题,都是有关工厂的,你要好好的准备。你所说的话一定要有把握,实情禀报,实话实说,并且要留有余地,绝对不能吹牛,说话过了头后果就不好了,因为这是朝廷的大事,哪位官员也是担了干系的。你能否得到重用,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就在这位官员的身上了,应对得当是第一要务,这个话你要牢记。”
林祥脸上也严肃起来,知道林师爷这是在叮嘱自己,他也连忙表示感谢老兄的提点,一定用心。
林师爷又把有关的礼仪讲了一遍,有的还要演示一番,林祥看他郑重,知道这个官员不小,也是认真的对待,毕竟他是读书人,又在外闯荡了多年,也是有见识的,一点就透,林师爷也很满意。
他们之间的关系迅速靠近了,到了这个份上,他做擀面轴的手艺就不算什么了,完全没有保密的必要。再者说,林祥也要露一手表示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
因此林祥说道:“制作这个小东西的过程说破了也没什么,老兄你可有兴趣看看?其实也是极简单的工具,让老兄见笑了。”
林师爷是正中下怀,林祥的本事如何他也是想见识一番的,他知道工匠艺人都很保守,所以才始终没有提这个要求,林祥这么痛快,那是最好的。
作坊就在他们身后的厢房里,门上有一把锁,林祥引着林师爷进去,向他介绍。
林祥说道:“这种制作之法叫做‘旋’,自古有之,但是常见的只是陶瓷泥胎成型,真正用于加工木料的极少见,反正我是没见过。在下学识短浅,书中只有一个‘旋’字,再无其他。”
林祥说的很客观,古代用于加工木料甚至金属的旋床,据说是有的,即便有,也失传了。
按史料说,最早的车床出现在中东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就是第五舰队即将到达的波斯湾。仅仅昙花一现,并没有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
明朝的科学技术应该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绝对没有车床加工过的物品存于世上,考古文物众多,绝对没有这样的东西。考古文物能够证明旋转加工的非陶瓷泥胎的物品,最有价值的就是金属器物上的旋转花纹,是旋转磨制的,那根本就不是切削加工、而是研磨。
有据可查的是:到了清代以后,有了制作拇指大小的玩具所用的原始车床。真正用于国民生计,在工业之中发挥效用的还是近代的事情了。车床的原理并不是高深的科技,并且大家都说是古已有之的工具,那为什么始终没有应用和发展呢?
笔者没有找到什么依据,只是猜想出两个原因。其一是加工业需要科技知识的支持,例如三角、几何、物理知识等等,也还需要社会其他产业的配合,工业技术是全面发展的,不能一枝独秀。车床加工出来的物件社会上并不需要。例如林祥做的擀面轴,类似的还可以做小玩具——木头的小葫芦,还可以做桌子腿,如此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必需品,可有可无。木匠有圆弧形的刨子可以制作擀面轴或者长矛的枪杆这一类圆柱体的物品。总之,没有社会需求,自然就会灭亡。所以车床这个简单的工具是古已有之,但是又不断的失传灭亡。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好的刀具。车床有两大要素,刀具就是其一,如果有了削铁如泥的刀具,最实用的产品就是车轴,用上金属的轴承,对于车辆就是一个飞跃式的进步。可惜这种刀具用的金属(工具钢)古代的冶炼技术造不出来,所以车床的原理就仅限于陶瓷泥坯的制作了。
这就是林祥所说的“古已有之,但是他没见过。”
。。。。。。
林祥说道:“我在辽东的安东造船厂干了两年多,学的第一个手艺就是车床。在工厂里各类机床很多,除了车床我还干过别的。与那些复杂的机器相比,我的这个工具就不值得一提了。老兄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