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472章

明末强国梦-第472章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防军用于攻打镇江的兵力是:驻上海的第六师第二团(六师的一团、三团都收缩到了宜昌),浦口撤出的第56营就隶属于它。此外就是运河的独立第三团连同他们的水军,他们是奉命收缩到这里的。由东海舰队派来的特遣舰队也参与作战,他们还带来了一个营的陆战队。

    兵力是两个团加一个营,水上力量有特遣舰队的六艘大型战舰,独立第三团的两艘炮舰,长江舰队的两艘炮舰都不同程度的负了伤,还在抢修,就不能参战了。

    镇江城是沿江城市,城池依地势而建,因此四四方方的城池也是倾斜的。

    长江在这里向北绕了一个半圆弧,镇江城在这个半圆弧的起点处。因此,在这个局部,长江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的,镇江城也就扭转了45度角,它的西北城墙沿江而建,主要的码头也在这里。有码头就有人员的来往,因此,这一面也有城门。镇江是重要的江防城池,城门处必有瓮城。

    据探报,城中守军有三四千人,守军人数也不算少了。

    国防军预定进攻的就是沿江的这一面城墙,一般的情况下,大军攻城都不会选择这里,因为这一面地域狭窄,只有几十米的宽度,无法展开兵力,并且都在城墙上火炮、弓箭的攻击范围之内,攻城的一方会遭到城墙上的打击,无法组织进攻。但是国防军是靠火炮攻击城墙的,而无论是第六师还是独立三团都没有攻城的重炮,这是因为他们原来的保护航线的任务不需要攻城,此外这里是水网纵横之地,这里的桥梁根本就不适于车辆的通行,重炮过河很困难,完全要靠舟桥兵搭建临时桥梁。现在他们就只能靠东海舰队的舰炮来攻城,因此,就选择沿江的一面城墙。

    陆军的攻城重炮就是借用了西洋战舰上的80毫米火炮。

    这一次东海舰队派来的舰船中有两艘西洋战舰,西洋战舰上都是类似攻城重炮的那种改造火炮,特别是,每一艘西洋战舰上还有一门120毫米的重炮,在这种重炮面前城墙就像豆腐渣一样不堪一击。有这样的力量,当然他们会选择沿江的一面城墙。

    九月二十四日中午,国防军派出了一名使者到镇江劝降,这名使者就是56营的张教官,他在此地驻军多年,对于镇江的官员都很熟悉。

    张教官乘坐一艘通信船,过江来到镇江城,镇江的官员和军官在城门处会见了使者。

    张教官说道:“我们都算是老熟人了,但是今日有军令在身,也就讲不得往日的交情了。你们也知道曲阜的刺杀案件,前几日朝廷的官军又进攻驱逐我浦口的驻军,使得长江、运河等航运线路全部中断,也使得我方官兵遭受了重大伤亡。朝廷的这些作为已经严重的损害了我联省一方的利益,也严重的损伤了长江、运河等航运沿线黎民百姓的利益。为此,我国防军不得不报复,决定取镇江城。我此来就是希望各位识大体,避免不必要伤亡,也避免伤及镇江民众无辜。我们欢迎贵军投诚,我方定会善待各位以及上下军官兵丁。各位也可以选择弃守镇江城,我军绝不追击。以往的事实也说明我国防军说话算数,绝无谎言。最后,各位如果非要一战,也请城里的衙门差役告诫百姓,留在家中,不要到处乱跑,以避免误伤。”

    从张教官的话就可以听出来,国防军与官军就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双方并非仇敌。

    一位官员说道:“张教官,我们的确是多年的交情了,但是这一次不同于以往,朝廷已经有了守土守城的命令,我们皇命在身,也是身不由己。只是破城之日,还请你们善待城中的百姓。”

    这位官员很明白,镇江是守不住的,但是他也不能做主投降。

    这位官员的话尚未说完,旁边一位身着鱼尾服的锦衣卫开口说话了,他指责哪位官员:“你说的什么话?难道想投降不成,你敢背叛皇上,我就杀了你!”

    他又指着张教官说道:“休要啰嗦,再不走我就杀你!”

    旁边有人劝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这位锦衣卫说道:“斩使以示威!”

    说着就拔出刀来,众朝廷官员,赶紧阻挡,劝解。

    使臣的目的已经达到,该说的话都说了,于是张教官也就退出城,返回了江北。

    九月二十五日早晨,做好了攻城准备的国防军,首先出动了战船,战船距离镇江城六七里之外就停了下来。船只上配备的气球也升起来了。

    这里的江面宽度就有六七里,官军岸边的火炮都打不了这么远,他们停在了安全距离以外。

    今天国防军打算用西洋战舰上的火炮击毁城墙。这种改造的火炮多数是80毫米口径(每一侧有四到六门炮),射程八里。每一艘西洋战舰上还有一门120毫米火炮,射程12里。西洋战舰吨位大,排水量都在一千吨左右。船身平稳,火炮也就打得准。

    “轰!轰!”

    炮声震天,终于开炮了!两艘西洋战舰的十几门大炮顺序开炮。

    战舰上的大炮尽量不要齐射,而是顺序射击,这是为了避免过大的冲击力造成船只过分的晃动和颠簸。

    十几发炮弹先后飞奔城墙上选定的一个点。80毫米的炮弹还夹杂着120毫米的炮弹,只是一轮炮击,20多米宽的一段城墙就被掀掉了一米多高,威力惊人。

    古代的城池都不是很大,像镇江这种重要的城池,边长也不过四五里,城内又没有高大的建筑,所以,城内的人也都能看到城墙被炮击的情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城墙就被掀掉了一截,城头上守卫的士兵就不要说了,都被炸飞了。城中的官兵们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这个情况。哪一个人都要想一想,这城能守住吗?

    官军在城墙上就有火炮,但是,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火炮能打多远,现在的距离他们没有还手之力。

    这种老式的舰炮的缺点就是发射速度慢,一分钟打一炮,但是比红衣大炮三分钟打一炮还是快一点。

    一分钟后,下一轮炮击又开始了,城墙又被掀掉一米。城墙也不是那么牢固的,在强力的打击下,这一段已经是摇摇欲坠了。恐怕经不住几炮,城墙就会坍塌。

    城里顿时开始混乱了,原本就信心不足的守军,只是在督战队的督促之下勉强守城,这一来全部军心动摇。督战的锦衣卫也不是瞎子,他们也能看到即将坍塌的城墙。

    国防军的气球观测员看到,镇江城东南侧的城门终于打开了,不断的有一群一群的人涌出了城门,距离太远,看的不是很清楚,但是从旗帜判断,起码有一部分是官军。就是说部分官军、官员开始逃亡了。

    国防军还是不紧不慢的轰击城墙,他们不着急,最好用这种方式逼退官军,避免过于激烈的攻防战,这对大家都有好处,毕竟都是中国人,伤亡还是尽量的减少。城墙毁了还能重建,人死不能复生。

    终于,那一处城墙经不住反复的轰击,轰然一声倒塌了很长的一段,炮击这才终止下来。据气球观测员估计,退出镇江城的军民已经有三四千之多,城中即便有守军也不会多了。

    在两艘护卫舰的掩护下,登陆母船出动了,那上面有一个连的陆战队,后面跟随着两艘武装商船,都满载着士兵向长江对岸行驶过去。

    其实这里有码头,武装商船同样可以靠岸。之所以使用登陆艇,是为了以防万一,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城墙上官军的火炮始终没有开炮,估计他们知道反抗毫无意义,或者开炮的人都跑光了。

    接下来太顺利了,士兵登陆,从豁口处占领城墙,后续部队入城。官军的确还有不少,都是本地的卫所兵,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能到那里去?他们与国防军也有多年的来往,有的还很熟悉,因此,他们并不惧怕国防军,他们选择留下来,交出武器,投降!

    国防军只是打了一批炮弹,炸毁一段城墙,兵不血刃占领了镇江城。

    这一次占领与以往长江沿岸开辟航路时完全不同了。国防军入城后,立即发告示,实行军管,上报大都督府,请求调配官员。同时对于周围的府县全部占领,解除官方的、非官方的一切武装,并开始筹备组建地方武警部队,建立警察局,保安镖局,稳定地方。

    北部的占领徐州之战也同时打响,山东的第三师也顺利的占领徐州(类似的战斗从略)。

    有了徐州、镇江两地的呼应,国防军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长江以北的直隶地区也就陆续被占领,这一段运河航运重新开通。

    从镇江到上海,同样被陆续占领,并且与浙江连成了一片,现代属于江苏省的这一片地区,就只剩下了南京周围还在朝廷的手中。

    国防军没有对南京采取进一步的军事措施,还是顾虑到影响,怕震动太大,担心民心不稳。因为,毕竟新朝尚未建国,新皇尚未登基。大明的皇帝还不能一下子就废除掉。

    联省的政策变化还是有的,例如:在报纸上公开宣布,从现在起,联省终止对朝廷的纳税,终止对朝廷军火工厂的援助,终止对朝廷的粮食援助。

    粮食的一项,该收获价格之战的成果了,朝廷一方的农业已经严重的退化了,大批的田地荒芜,现在秋收已过,距离明年的夏收还有半年多,联省的粮食贸易一中断,朝廷一方立即就会进入严重的粮荒。仅此一项就足以摧垮朝廷,用不着大动刀兵。

    还有一项政策变化:在联省的范围之内,还有大明的数十位朱姓的王爷,从现在起,联省不再承认他们的王爷地位,王爷的名号不能再用了。当然联省也不会没收、清算他们的财产,他们就等同于民间的地主士绅。他们的王宫就变成了私宅,还是他们的产业,但是失去了王府的地位。如果有罪行,那是另一个问题,有律法,有法院,自然会秉公办理。

    联省对于王爷们的措施很温和,这就避免了大规模的反抗,同时这也是按照联省的律法,依法办事。

    ………第538章完………

第539章:粮荒() 
国防军占领了徐州、镇江两个要地,到十二年的年底,沿着运河,陆续占领镇江以北扬州等地,沿着长江,占领了镇江到上海这一片地区,但是没有对南京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连省一方似乎是在等待,等待什么呢?

    他们等来了朱万化的伤势好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现在等待的就是督军大人的康复,然后尽快的恢复建国日程。只有新皇登基,颁布宪法之后,天下之事才可以谋定。

    。。。。。。

    朝廷在八月中旬觉察到了粮价过低的危害,当然这是联省倾销政策造成的。朝廷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的一项就是动用国库库存白银收购粮食,用于提高国库的粮食储备,同时抬高粮价。此外,还有对粮商课以重税,边境设卡征收粮食贸易税等等措施。

    朝廷的官僚机构办事效率低,从决策动用库银收购粮食到实际的拿出银子来收购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已经是绝对的高速度了,这还是在杨嗣昌的亲自督促之下才出现的高速度。但是,到了九月中旬,由于骆养性、张彝宪的刺杀而导致双方大打出手,主要交通线全部中断。朝廷一方充其量才有半个月的收购时间,力度的大小还很难说。因此,这一项最为有力的应对举措就等于流产了,完全没有效果。

    现在,战端一开,联省的一方立即掐断了粮源。联省用于限制粮食贸易的边界哨卡已经建立了两年,大小路口已经没有疏漏,机构管理也是成熟的。现在只要下达一个命令:禁止出口粮食!当然也会禁止其他的贸易。只需要一天的时间,粮源、货源就全部中断。再加上几条主要航运线路全部被战火中断,朝廷一方就立刻陷入了粮食短缺的危机之中了。

    朝廷一方的各个省份,持续了两年的粮价下跌,使得所有的经销商都不敢囤积粮食,存粮大户也不囤积,就连普通百姓家也是现用现卖,谁也不存粮!原因非常简单,囤积的粮食,只要一降价就赔本,而降价又是频繁的,一两个月就降价一次,从来就没上涨过。市场上粮食多得很,永远不愁买不到,谁还会囤积粮食?这个状态套用一句俗语,那就是:“家无隔夜粮”!

    大明的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吃自家生产的粮食,是自给自足的农户,他们不需要商品粮。

    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他们还是会耕种的,但是买部分商品粮,或者完全靠商品粮为生的也不是没有,毕竟粮食太便宜了。这就扩大了吃商品粮的人口比例,这就让断粮的威胁就雪上加霜了!

    如果农民手中粮食富裕,官府可以“横征暴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