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强国梦 >

第483章

明末强国梦-第483章

小说: 明末强国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嫣是通过全国选美的方式当上皇后的,因此,她是有名的大美女,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才艺俱佳”,她出身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理,为人正直,又非常聪明,可以说是一个淑女全才。

    她对崇祯皇帝有恩,崇祯获得帝位,坐稳了皇帝宝座都离不开懿安皇后的功劳,甚至崇祯的性命都是她保全下来的,对手当然就是魏忠贤。这一段历史话太长,我们以前也简单的提到过,此处略去不再叙述。

    懿安皇后聪慧、沉稳、正直,几乎是一位十全十美的历史人物,对政事也非常有见解,对于她的意见,崇祯也非常重视,不会当做耳旁风。当然了,张嫣这么聪明的人她也不会去干预政治,也不会多嘴去管不相干之事,她是懂得洁身自好的。

    可以这么说,张嫣做了朱由校的老婆,是白瞎了这个人了。张嫣对于痴迷于木匠手艺的皇帝丈夫也是毫无办法,否则她一定是一代贤后,留名青史。

    懿安皇后被请来了,不用太多的介绍她就明白了,因为外部的政治事务她全了解,全知道。由于中华日报的存在,有心人都可以了解天下的各种事物。她有见解,也是敢说话有担当之人,面对朱由检,她的地位超然,说话也就少了顾虑。

    她说道:“皇帝,哀家做为嫂子是理解陛下的,陛下作为朱家的传人,肩上责任重大,为了维系朱家一脉相承的天下社稷,陛下也尽心尽力了。可是,皇帝呀,天下之大势已经如此了,陛下扭转不了了,陛下死了就可以面对祖宗了吗?陛下还有皇后,还有儿子,还有我们这些亲属,陛下一死了之,他们怎么办?我们大家都一同命赴黄泉吗?

    皇帝呀,自从盘古开天地,朝代更迭是常理,没有那个朝代是万万年的。道理是如此,怎么到了自己的身上就想不通了呢?

    头一件大事当然是我朱家的皇权,但是事实如此,保不住了,保不住的时候怎么办呢?”

    她看着崇祯皇帝,崇祯愣在那里,他能知道怎么办?他是没办法才选择了死,现在被懿安皇后一说,他也隐约感到自己是在逃避责任了。懿安没有直说,实际就是这个意思。

    崇祯说道:“请皇嫂明示。”

    张嫣说:“皇帝呀,你想过你的对手朱万化没有?他现在兵强马壮,粮草丰足,他如果发兵取南京,登上金銮殿面南称朕,直登九五,谁能阻拦?可是他把皇位拱手送给一个书生,自己还当那个没有名分的督军。朱万化人品如何我们不管,他是否圣贤也不关我们的事,哀家只请皇帝陛下自问,如果陛下处在他的位置当如何?陛下只要与他比一比就应该心安了,陛下的皇位没了,他朱万化也没得到。

    依哀家妇人之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是保住我皇家的脸面,保我皇族众人的平安,不要死于非命,抛尸街头!大明亡了,皇位丢了,可是我凤阳朱家的一脉还要传宗接代呀。

    历朝历代,丢了天下社稷的皇族都是什么下场?难道不做皇帝了,朱家的一脉就要断子绝孙吗?现在,有能力挽救朱家的只有陛下,旁人都不行,这个责任,皇帝要承担起来。”

    石破天惊,张嫣的一席话算是说道要点了。

    崇祯还是愣在那里,张嫣也不在说话。过了一会,崇祯说道:“请皇嫂继续说下去。”

    他的意思就要懿安皇后拿出办法来,懿安说道:“哀家也是妇人,妇人能有多少见识?出主意也难免有失偏颇。眼下的朝臣大多还都是可用的,陛下可以找他们商议,他们食君之禄,理应为君分忧。哀家也相信他们能有主意,有办法。”

    懿安是聪明之人,决策还是要朝臣、皇帝去做,她一个过了气的皇后能做什么主张?就是有办法也不能说,以免秋后算账。

    这个弯子也是不容易转过来的,此后的两天崇祯皇帝还是没有临朝,懿安皇后依然每日过来开导他。

    杨嗣昌几次求见也没有结果,都被崇祯拒绝了。内阁得不到主意,也无法与开封的使臣谈什么,只是挽留,谈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

    南京城内有中华一方的坐探,市面的情况还是知道的。但是,闲来无事的孙和京走到南京城的繁华之处,发现城市中人口明显的减少,据说大部分都流动到农村觅食去了,就是茶楼酒肆也能看到吃食的减少,质量、数量都不足,且价格奇高,处处感觉到南京的粮食危机。城中粮价高的出奇,还是有价无货,几处重要的地点还能看到官府的粥棚,吃粥的人有衣着破烂的贫民,更多的是衣着光鲜的市民。他们也是饥饿难耐,顾不得脸面了,大都是低着头,用衣袖遮面,前来讨一碗粥,相信其中不乏秀才学子,这也是奇观了。

    终于,崇祯不得不放下脸面,单独召见了杨嗣昌、林欲楫二人。崇祯还是觉得太羞耻,不想召见更多的人,单独召见杨嗣昌似乎人又太少了,所以又选了一位必不可少之人。

    林欲楫是礼部尚书,外交是他的职责,所以皇帝选择了他。林欲楫在历史上评价很高,是个好官,详细的就不说了。

    见到这两个臣子,崇祯还是沉默了很长时间,最后不得不说话了。他说道:“朕想了很久,天下形势如此,朱家的江山社稷也顾不得了。。。。。。两位爱卿,你们召集朝臣议一下,拟出一份条陈呈上来,然后再定夺。。。。。。要紧的是保住我皇家的脸面。。。。。。朕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你们了,两位爱卿不要负朕之望!好了,就就这样吧。你们下去吧!”

    两位臣子也是心情沉重,以头碰地,“嘭嘭”的响。

    话题太沉重,皇帝的意思他们也听明白了,他们也知道皇帝做出这个选择不容易,什么都不要问了,努力办差就是了!

    朝廷的这些大佬商议的结果崇祯还是比较满意的,其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仿照朱万化要一个圣亲王的爵位。

    崇祯是当事者迷,他丢了江山就像丢了魂,心乱如麻,他没有想,当然也就想不到。众位大臣心里清楚,就是等皇帝的决策,皇帝同意退位,则大事已定。皇帝不是要脸面吗?最好的办法就是保留一个名义上的九五之尊,那当然就是开封所定的最高爵位——圣亲王了。臣子们是很容易想到这个的,朱万化父子的圣亲王之位那是公开的,登上报纸了,所有人都知道的。

    中华帝国的皇帝孔胤植是虚拟皇帝,有名分、没权利。而圣亲王则更退了一步,没有皇帝的权利,也没有皇帝之名分,只是“享受皇帝的待遇”而已,并且仅限于本人,不得世袭继承。

    不过对于此时的崇祯却是个极大的安慰:他可以继续穿龙袍,住在皇宫之中,继续的自称“朕”,称臣子为“爱卿”,只是少了“吾皇万岁”之类的礼节。当然了,权利方面的东西就少的太多了。

    南京一方的这个条件孙和京是无权答复的,因为他知道,圣亲王的爵位是中华帝国专为朱万化父子准备的,就没打算给别人。

    对于开封的官员们来说,大部分都不能接受崇祯的无理要求,但是朱万化决策同意大明一方的要求,给朱由检一个圣亲王的爵位,他对各位官员解说道:

    崇祯皇帝能够退位也是功劳,他避免了战争,避免了数千万百姓生灵涂炭,避免了战争摧毁家园,也是有功于天下社稷了。我们的眼睛不要盯着一个朱由检,我们关心的是天下的百姓,杀一个朱由检容易,可换来的是数十万人的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数千万人煎熬于战火之中。所以我们对朱由检的仁慈,实质上是换取对天下人之仁慈。因此,国家拿出银子多养一个圣王爷也是值得的,何况圣王爷是不能世袭的,他的子孙就没有这个爵位了。

    附带的好处还有一条:有了朱由检这位圣王爷,也就避免了我的圣王爷爵位被枉法继承,这也是监督。

    另外,天下忠君之人还是不少,这种做法可以安众人之心,也是为新朝获取民心,安定天下的好办法?

    官员们为圣宪王爷的豁达胸襟所折服,不少的官员当即就喊出了“圣宪王爷圣明!”

    是的,这也正应了他私下里对朱大典说的:“其实安人心,争取人心也包括中华帝国一方官员,我们的官员之中,忠于大明皇帝的还大有人在,只是没有明显的表示而已。几千年来的忠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作为上位者,他们不说,我们也应该想得到。”

    朱大典很是夸奖了朱万化一番,说他有进益,用心了,知道揣摩臣下的心思了。

    开封方面同意了这个条件,其他的就好说了,双方讨价还价,做一些让步都相对的容易,谈判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最后双方议定:崇祯宣布退位,用明王国的身份递交请求加入中华帝国的国书。经过帝国议会审议通过,中华皇帝盖宝玺批准,南京一方的十省就整体加入了中华帝国。然后由皇帝颁发赐爵的诏书,赐予朱由检圣信亲王的爵位,加九锡,比照皇帝礼仪。

    崇祯登基之前为信王,因此,依然用“信”作为王号。

    宣布退位之后,崇祯皇帝的帝号取消了,崇祯十三年就是崇祯年号的最后一年,明年将启用孔胤植的年号“开宪”,就是纪元二一九二年、开宪元年。

    朱由检用圣信亲王的身份继续统治原大明管辖下的十省,为期十年。十年之后,十省分别转换身份为中华帝国的自治省,帝国和明王国共同任命官员,执行省内自治,自治的期限是五年,之后进入宪政日程,到此为止圣信亲王就完全失去了执政的权利。这样朱由检还可以维持最多十五年的有限行政权和有限的军权。

    圣信亲王的爵位是终身的,但是,同样不能世袭继承,圣信亲王的世子(原太子朱慈烺)只能按照朱家本家的身份(之前朱大典设计的两个朱家攀亲戚,没想到在这里,以这种方式用上了),最高可以获得郡王。南京方面曾经争取世子继承亲王的爵位,这一项开封方面没有让步,理由是在中国只能维系一个亲王的谱系,不能有两个。

    对于大明帝国原有的朱姓藩王,中华帝国一律不承认,只承认他们平民的身份,当然也不会无端的抄没他们的财产。明王国如果愿意继续维系他们的王位,中华帝国不干预,但是其王爷名号仅仅在明王国内有效,并且限于特区的年限,即最多十年。

    说白了就是愿不愿意继续供养这些废物,那是朱由检个人之事,反正中华帝国不养。

    对于这一项,南京方面出奇的大度:王爵全免了,其他的爵位也免了。原因很简单,爵位是需要当权者拿出银子作为俸禄去供养的,谁还愿意无端的支出这笔银子?何况这些王爷都富可敌国,只要不抄没他们的财产,世袭三代做富翁都没问题。朱由检保全了他们的性命,保全了他们现有的财产就已经是很大的恩德了,他们不能奢望太多。

    对于明王国内部各级官府的名称、官职称呼,帝国没有给出限制,毕竟明王国还有十省之地,地盘很大。小朝廷设内阁、设六部、设御史台也都可以,叫尚书、叫大学士也没关系。

    对于北京、南京的地名,按道理说应该改名,现在国家只有中京一个都城,但是朱万化知道现代依然保留了“南京”的地名,其实豁达一些也是无所谓,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都把都城称作“x京”的。北京、南京人们称呼习惯了也无所谓的。但是,多数的官员还是坚持要改,于是南京启用其旧名称江宁。

    北京没有旧名称,北京城始建于明朝,当时就是作为国都建设的,所以就叫做北京。元大都、燕京都不是现在北京城的位置。

    朱万化是知道的,那是国民党北伐打跑了北洋最后一届政府(张作霖)之后改北京为“北平”,因此,北京就改成北平了。

    相比之下,军事上就严格多了。说它严格又反应到那些方面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550章完………

第551章:大一统() 
在军事上,国防军要派一个师的部队驻扎在明王国所属之地,每个省驻军一个营,并且还要就地征召组建附属的临时营,这样,每个省的驻军就是两千人了,各省的驻地就是省城,师部驻地在都城江宁(南京)。国防军进驻的职责就是维护中华帝国之统一,镇压反叛,维护向自治省过渡的各项措施。

    一个师有九个正规营(不包括师、团级的直属部队),而明王国治下之省有十个,因此,交口省暂时不驻军,这也是因为南海舰队的母港就在金兰湾,他们对于交口省有足够的威慑力。浙江的防务,则完全交给了地方武警部队。全国统一之后,内陆的省份就剩下了省内治安的任务,武警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