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权驭大明 >

第295章

权驭大明-第295章

小说: 权驭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郡主,请转告皇贵妃娘娘,本官一定不会辜负娘娘的期望,为我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宏宇自然听出了朱婉婷对他的关心,心中顿时一暖,然后一本正经地回道。

    朱婉婷闻言向李宏宇微微一福身,领着那两名宫女离开了,很显然她这次来是郑贵妃吩咐的,否则肯定有很多话要跟李宏宇说。

    等朱婉婷离开后,李宏宇快步进了偏殿的一个厢房,是供治丧大臣休息的场所,由于现在治丧大臣轮流进宫守灵,故而现在房间里没什么人。

    关上房门,李宏宇来到油灯前,把手里的一张小纸团打开凝神看了起来,这张小纸团是朱婉婷刚才给他冰冻银耳汤的时候塞进他手里的,里面肯定写了什么重要的消息。

第384章 一波三折(二更)() 
“唉!”

    看完手里那张小纸条上的内容,李宏宇脸色顿时就是一变,然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将小纸条放在火焰上烧了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根据朱婉婷悄悄传递的消息,郑贵妃已经软禁了与李宏宇一样同为治丧大臣的亲军都护府左都督、武国公穆崇风,现在皇城的防务大权已经落进了亲军都护府右都督、文山侯赵德光的手里。

    李宏宇早就猜到郑贵妃会夺取皇城的亲军的兵权,当福王出现在京城后无疑就坐实这一点儿,他才不相信万历皇帝会让福王进京,保不准福王一直等在城外,暗中等待万历皇帝驾崩。

    这意味着太子和福王之间的矛盾已然无法调和,双方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京城的局势会围绕皇位的争夺发生变得紧张起来。

    李宏宇心里清楚,朱婉婷这次冒险给他传递消息是希望他能就穆崇风被软禁一事找出应对的办法,可现在他的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得不到新军支撑的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可谓微乎其微。

    唯今之计,李宏宇唯有把希望寄托在宫外的赵欣身上,与秦月相比很显然赵欣更能应对目前京城的这种糟糕局势。

    赵欣现在的心情也不比李宏宇好上多少,福王进京的消息旋风般就传遍了京城,在官场尤其是文官集团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以前万历皇帝在世的时候,文官集团的人可以尽情地支持太子,反正万历皇帝也不会把他们怎么样。

    可现在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是太子和福王之间的夺嫡大战,搞不好双方会兵戎相见,一旦站错队将招致杀身之祸。

    赵欣非常担心李宏宇,这夺嫡之争可不比寻常的事情,万一李宏宇不肯向福王低头惹怒了福王和郑贵妃,那可是会没命的。

    所以,赵欣唯有想办法找到那道可能存在的圣旨把新军调回城外大营,只有那样李宏宇才会安全,即便是郑贵妃和福王也不敢轻易把他给杀了。

    可话又说回来,赵欣总不能就这么跑去问那名告假归家的副千户他手里有没有万历皇帝调动新军的圣旨,那样一来的话对方肯定宁死也不会泄露圣旨的事情。

    因此,赵欣目前能做的事情就是让秦月找人死死地看住那名副千户,并且全力保护他,如果他真的有那道圣旨的话那么当京城局势对太子不利时一定会去山海关调取新军,这可事关李宏宇的命运和大明江山的未来,马虎不得。

    七月二十五,一身孝衣的赵欣心不在焉地在翰林院里办公的时候秦月忽然来访,使得她倍感意外,同时也意识到了出了什么大事,否则秦月不可能找到这里来。

    翰林院是大明最为重要的衙门自然不能让闲杂人等进入,不过秦月是李宏宇的未婚妻,也算是翰林院的女眷,故而肯定不会被门卒给拦下来。

    “秦小姐,你怎么来了?”等秦月进了屋里,赵欣顾不上避讳关上了房门,不动声色地低声问道。

    “那个副千户不见了!”秦月咬了咬嘴唇,面色有些苍白地回答。

    “不见了?”赵欣闻言微微怔了一下,有些不明白秦月的意思,那个副千户不是被秦月派人严密监视着。

    “是这样的,从昨天开始我派去监视的人注意到那名副千户没有出过房间,于是晚上就扮作小贼悄悄前去查看,竟然发现他的房间里是空的,按照推理应该是前天晚上离开的。”

    秦月苦笑了一声,不无郁闷地开口回道,“由于担心败露了身份,我派去的人没有询问他的家人而是立刻赶来京城禀报,现在还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这下可糟了。”

    赵欣的柳眉立刻紧紧地蹙了起来,脸上闪过一丝焦急的神色,这可真是破屋又逢连夜雨,好不容易锁定了那名副千户结果还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凭借目前手头上的信息赵欣还无法判断那名副千户是出了什么意外还是故意而为,如果他手里真的有圣旨而又发现了监视他的人的话,那么十有八九会逃走。

    “赵翰林,他手里究竟掌握了什么,令你和宇哥哥都如此重视?”

    见赵欣的脸色变得有些冷峻,秦月意识到那名副千户十分重要,因此忍不住开口问道。

    “秦小姐,实不相瞒,大行皇帝见多识广,心思缜密,因此我和李兄怀疑那名副千户手里有大行皇帝在危急时刻调动新军进京护卫太子的圣旨,只是现在手中还没有证据。”

    面对着神色无比担忧的秦月,赵欣知道此时无法再瞒着她,毕竟秦月掌管着李宏宇手里的情报网络,现在应该知道事情的真相,因此沉吟了一下后微蹙着柳眉说道,“现在他这么一失踪,或许将改变朝堂未来的格局!”

    “调兵的圣旨?”

    秦月的双眸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神色,她曾经暗自猜测过李宏宇让他查那三名告假归家亲军武官的目的,可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竟然会是这种事情。

    “大行皇帝对李兄信赖有加,但身为君王又不得不防备与寿宁公主府交好的李兄改投福王,故而为了以防不测调走了新军。”

    赵欣郑重地向秦月点了点头,然后开口解释道,“不过,一旦京城局势生变那么大行皇帝能依靠的唯有与朝中各派势力都没什么利益纠葛的新军,希望新军能护卫太子。”

    “他会不会被皇贵妃娘娘的人给抓走了?”秦月闻言回过神来,她想起了一件事情,神色紧张地望向了赵欣。

    “应该不会,如果是皇贵妃娘娘的话肯定会调动亲信的侍卫前去抓他,随便给他安插一个罪名就能使得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赵欣沉吟了一下,然后向秦月摇了摇头,神色凝重地沉声说道,“况且,咱们的人一直在监视他,如果有人抓他的话肯定会被发现。”

    “赵翰林,你的意思是他自己消失的?”秦月这时也反应了过来,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她派去的人严密监视着那个副千户,因此如果有人把其掳走的话肯定会觉察到。

    不过,那个副千户如何离开的并不重要,事情的关键是他为何要离开,是主动离开的还是被动离开的,离开后究竟去了哪里。

    “他的家人并没有报官,也没有任何反常的表现,因此肯定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赵欣的柳眉蹙了蹙,向秦月微微颔首后说道,“派人看好他的家人,打探他家里人的近来的举动,或许咱们能得到有用的线索。”

    “赵翰林,你放心,我一定把他家的底细都给查出来。”秦月闻言面色一寒,郑重其事地答应了下来,现在被郑贵妃软禁在紫禁城里的李宏宇需要她的帮助,她一定要帮李宏宇脱离险境。

    在乾清宫正殿停棺七日后,万历皇帝的灵柩被移往景山的观德殿,观德殿里将继续开设灵堂,直到灵柩被送往陵寝下葬。

    皇帝灵柩的移动可非同小可,并不是随随便便找些人把棺木抬过去就算了事,这里面有一系列的繁琐流程和仪式。

    按照定制,在乾清宫祭祀完大行皇帝,梓宫就要移送到临时停柩之所,称为“殡宫”,明朝而言是是景山的观德殿。

    从乾清宫移梓宫到殡宫时,先用小轝抬梓宫出景运门,再换用大升轝运送到景山,头一天宫里就已陈列好了卤簿仪仗及象辇,当天黎明梓宫启动时,文武百官从东华门一直排到景山,一律白衣白帽,跪在道路左边哭送。

    到达观德殿后还有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和流程,祭奠仪式要一直持续到大行皇帝下葬。

    古代封建王朝以孝为尊,在明代官员们的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俗称丁忧。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俗称的“守孝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而已,并不是三年,这是儒家的提倡,古代王朝独尊儒家故而以此为制。

    儒家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儒家认为儿女出生后要吃二十七个月的母乳,故而儿女要为父母守孝二十七个月以报。

    皇储身为人子自然也不能例外,不过由于皇储是一国之君,岂能二十七个月不理朝政,故而用二十七天来代替二十七个月。

    因此,通常而言,在大行皇帝的祭奠仪式二十七天后新帝才能登基,正式成为皇帝。

    换句话说,新帝登基前的这段时间大明帝国是没有皇帝的,按制以太子监国,其所下达的诏令只能称为“钧旨”,而不是皇帝独有的“圣旨”。

    李宏宇与其他的治丧大臣一起跟在棺木后面护送万历皇帝到观德殿,在大明千千万万的官员中能有这番荣耀的只有一十二个人,可谓荣光无限。

    一路上李宏宇显得有些心神不宁,万历皇帝的灵柩移到观德殿意味着祭奠仪式告一段落,这意味着一直沉寂的朝堂上肯定会风起云涌,外界期待已久的夺嫡大战正式拉开帷幕,京城各派系在太子和福王之间如何战队将初现端倪。

    如今皇城的亲军已经被郑贵妃控制住,那么想必也不会放过京城的京军,不知道英国公张惟贤是否也会被郑贵妃软禁,一旦张惟贤失去了自由的话那么京城的那些勋贵必将群龙无首,很难扛住郑贵妃的压力。

第385章 风波骤起() 
果然,李宏宇的担忧很快成为了现实,当万历皇帝的灵柩移至观德殿后,礼科左给事中杨涟率先向福王发难,上疏给郑贵妃要郑贵妃让已然尽孝的福王回封地就藩,以安国本。

    随着杨涟的这道奏疏,京城东林党一派的官员们纷纷给郑贵妃上疏,让福王回自己的封地。

    实际上,福王进京的时候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他说奉了万历皇帝的诏令前来,可京城文武百官没人知道这件事情。

    不过,除了太子外没人有资格查看福王口中所称的诏令,而太子又不想在万历皇帝大丧期间惹出什么是非来,同时也是顾及兄弟之间的情谊,自然也就没有提及此事。

    如今木已成舟,朝堂上的官员们唯有接受福王奉诏进京的说法,那些支持太子的官员们只能想办法让福王离京,以确保太子一承大统。

    随着东林党在太子和福王争位一事上拔得了头筹,楚党、浙党和齐党等派系的官员也不甘示弱,相继上疏给郑贵妃让福王离京,再怎么说太子占据着正统的地位,他们要是不发声的话会被外界鄙夷。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福王处于不利的境地,但既然有人支持太子那么必定有人以福王马首是瞻,官场上从来不缺那种抓住机会拼命往上爬的人。

    因此,投靠了福王的文官很快就予以了反击,也给郑贵妃上疏,认为福王对万历皇帝的孝道之深天地可鉴,应该成全福王对万历皇帝尽最后的孝道,贸然让福王离京有罔人伦。

    不仅如此,这些文官还引经据典,认为福王应该等新帝登基后再行离京,既是尽了君臣之谊,也是叙了兄弟之情。

    与支持太子的文官相比,投靠福王的文官零零散散来自朝中的各个派系,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中都有人为福王说话。

    对于古代的官员,尤其是明朝的官员把名誉看得至关重要,永乐皇帝登基时杀了不少不肯奉其为皇家正统的文官就是最好的一个明证,方孝孺更是史无前例地被诛了十族。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真的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生命往往比名誉重要,虽然有靖难之役后虽然有不少忠于建文帝的文官永乐皇帝杀了,但更多的文官知趣地选择了臣服。

    在投靠福王的那些文官中,领头的人是李宏宇的老相识,都察院贵州道御史张翰,曾经想要阻止李宏宇查迎春阁结果遭到了李宏宇坚决回击,最后灰溜溜地离开。

    明朝中后期,以翰林、御史和给事中为首的言官成为了朝廷的主导力量,因为拥有督察百官的大权,故而对朝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对六部堂官和内阁阁员施加压力。

    这也是为何万历皇帝不喜欢言官的原因,言官除了在朝廷上的派系争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