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袁公路-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扬州世家底细的袁术在初步控制扬州后便开始对扬州世家进行政治逼迫。严格限定世家所占土地与耕牛等重要资源,同时严惩州中不法分子。
由于袁术本人出身极高,同时整顿世家又是轻车熟路,扬州的世家除却个别行事特别恶劣的起兵造反,一部分搬离外,大多都接受了袁术的统治。那些起兵造反的大部分还是与王獒一同,剥削乡里,刮民脂民膏的地主豪强。
搬离扬州的世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孙家。孙家乃是汉光武时期才到吴郡富春的豪族,族人一直都不能位列扬州世家之一,只能算是地方豪强。因此孙家众人大多都希望积累钱财,增加家族底蕴,因而用粗陋手段聚拢田地便成了首选。
袁术整顿扬州世家,极大侵害了孙家的利益,孙家在扬州又没有多少话语权,与袁术拼势力也拼不过,因此接受时任张温部下别部司马的孙坚建议,大部分搬去了荆州南郡当阳县。少部分本就与孙坚与其余直系关系不好的则是留在富春,接受袁术的安排,代表人物便有孙贲。
整个扬州的上层世家多是传世百多年,已经积累几代人,对于家财等物重视不多,欲求的是政治影响力,因而最有代表力的陆家、顾家、朱家、张家都留在扬州拥护袁术。袁术当然也投桃报李,对各家才俊相继安排到州内各地为官。
由于扬州上不了台面的豪强发展遭到限制,扬州各郡土地兼并得到缓解,加上袁术每年必推行的垦荒免税三年的政策,扬州农民土地持有量急剧上升,极大缓解了州中贫民与豪强地主的阶级矛盾,这使得扬州的农业生产一直稳步上升。
因为扬州越见富足,加上袁术主张的大力剿贼措施,扬州治安也在大汉首屈一指。这吸引了很多不愿遭受战乱的中原之民前来。
袁术刚到人时,扬州总人口刚超过二百万,经过四年不断修养生息,由中原流民的填补加上山中避乱人民的回归,整个扬州人口已经超过三百万。
新加入扬州的人口给本就缺乏劳动力的扬州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扬州广博的荒蛮之地上又出现了很多的城镇。最为显著的便是鄱阳湖一带的环湖产粮区,仅仅经过两年的开发,每年所产粮食都位列前矛,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除却人均占地增长带来的好处外,袁术还大力推行如今不太盛行的堆肥肥田法。古老的堆肥法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都是增产利器,到这东汉威力更为显著。堆肥顾名思义便是将猪羊牛圈内牲口栖息的长久沾染排泄物的草料堆成一堆,上面泼上粪水,等个一两月后,草堆内部便会因微生物活动产生大量的铵盐与钾等农作物急需物质,此时将粪草埋入田地家,然后中上粮食作物,就能达到增肥目的。
大汉农作物多是靠着大火焚烧枯叶等以聚集肥料,每种几年田地边会逐渐失去肥力变成劣田。推广堆肥后,地里的肥力得到补充,庄稼长势极好,每年的产量都从原先亩产80…120斤左右提升到了平均180斤。
除此之外,袁术还在那些失去肥力的土地上,按照户口补贴粮食让农民种植大豆,用大豆的生物特性与堆肥技术,使原先缺失肥料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
至于劣田产出的在这个时候产量还算好但不受欢迎的大豆也都被袁术一一收购。要知道东汉时期,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栗,也就是后世的小米。味道好是好,营养也很高,但其产量简直让人头疼,即便使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每年所产不过一亩150斤左右,而且这东西极易受病虫害,常常颗粒无收。
袁术收购来大豆,便将大豆秘密运到丹阳郡内交给袁涣,用来榨油。东汉时期,大豆多是用作战马饲料,还没有人发现这大豆富含油脂,能用来榨油。于是袁术便命那帮襄城俘获的铁匠与四处寻来的工匠,用土膜铸造了一批每两个相互啮合的巨达齿轮柱,然后人工啄磨,再用简易的绞盘固定方式相互啮合固定,外部装上木箱与铁皮沟槽用来进料与出油。整个摸索过程耗费半年有余,终于形成最早的榨油工具。榨油时只要将事先炒到焦黄的大豆灌入进料口,黄豆便会卡入齿轮柱中间,随着畜力转动齿轮柱,大豆就被碾压粉碎,油料便顺着齿轮柱流出,虽然出油率不是很高,但在这东汉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剩下的豆饼豆粉富含脂肪,也能做战马的精良饲料。
榨出的油料一部分被袁术赐给州内官员与返还给那些种植大豆的农民,一部分流入市场。因大豆油与其他动物油明显不同的性状,加上口味独特,很受州内外的上层人士欢迎,这让袁术着实发了一笔财。
除却推行耕种适应性好的大豆外,袁术还着力推行了作为此种作物的小麦与水稻。因此时小麦与水稻具有除壳困难的缘故,大汉除了那些生存困顿的百姓,都不喜欢种这种东西。袁术小时候家住农村,见过农村里的脱粒机与碾米机,这些东西结构看似复杂,其实往细里讲都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于是袁术便提出了以现下水碓为例的用凸轮带动旋转的木制脱粒机与由齿轮带动的水碾。
本来扬州工匠就有了打造齿轮的经验,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水碾碾米机研发成功,相继的便是水磨同样也研发出来。于是袁术便动用自己的权利,在扬州这个多水的地方大肆修建水磨坊。
水磨的出现使得原来不受欢迎的小麦与水稻身价暴增,扬州街头巷尾也相继出现各种面饼,给单一的食谱增加了新的东西。
由于有了推广种植小麦与水稻的前提条件,袁术在扬州推广两种作物很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植小麦与水稻后,袁术又抛出了水稻抛秧插秧法。所谓抛秧插秧法,就是在种植水稻之前,在田间地头先用粪肥草木灰整出一块肥料充足的地,然后在这块地上密集的撒上稻种,等稻种发芽生长,此时便能看出出牙率高低,出牙少便补种。等稻苗长到三寸,立刻将稻苗从土里起出来,带去田里插下。
经过这一系列有别于其余地方的种植技艺,本来产量在150…200斤范围的水稻平均亩产到达惊人的200斤以上。
经过时间的考验,袁术的一系列措施都可行可取,袁术便又提出了梯田建设方法。梯田的建设其实极为简单,只要处理好渗水情况与暴雨下山体的稳固情况便可。扬州许多地方都是粘性很大的细土,渗水很好解决,剩下的山体情况,袁术都是选取那些基底是石料的山体来垦殖。
除了这些种植技艺上的改进之外,袁术还专门派人沿着河流前往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野外的稻种,然后筛选出根茎发达的与结实多的进行杂交。当然这种技术活就不是大汉老百姓能搞得定的,为此袁术专门找了十来个机灵的人,手把手教了一年,这才把这件长远的工作安排下去。
好在进行了三年的种子培育工作,扬州州府已经找到了一种产量与抗灾能力都还差不多的小麦与水稻,只是限于种子的数量,这些种子还在培育中,而且以后如何避免被其余人偷去也悬而未决。
第64章 扬州畜牧业()
扬州的农业因为袁术参与改进种植技艺与大利推行水利治理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农民收入年年增高,全州基本上达到丰年勉强温饱的程度。
同样有感于汉末人民一直处于营养严重不良,极大影响兵员素质与寿命,袁术同样开始推行荒山种野菜,推行野菜中的苋菜与蕨菜等有限蔬菜的种植。以州府的名义收购这些无人要的东西混入士卒的每一餐中,用来增益将士的营养需求。上行下效之下,扬州很多地方都开始爱上吃这些其余地方人眼里的杂草。
除却蔬菜问题,其实缺失最为严重的东西反而是水果。古书有记载,陆逊年幼时拜访袁术,袁术请他吃橘子,陆逊吃橘子的时候极少,所以藏了几个准备带回家,后来被袁术发现,两人之间的一段谈话都成了后世陆逊年幼机敏的美谈。由此可知,这东汉时期,水果产量到底是个什么状况,连作为江东陆家子弟的陆逊都不能常吃。
细细了解了扬州水果的种植情况后,袁术便开始捉摸着推行果树种植。在果树一道上,袁术没什么经验,只是以往看别人果园做过。
首先,袁术提出了果树育种方法之一的侧枝育苗法。这侧枝育苗当然是找了几种果树慢慢试的。育苗的办法也就是截枝扦插生根,与侧枝包上泥土生根两种。实验一年有余,其实果树基本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繁衍,只是成活率有高有低而已。
其次,袁术提出了修剪枝条的理论。将果树上发育过剩的枝条减去用来扦插,用以保证果树的结果率与果品质量。
最后便是防虫害。这东西袁术就没有办法了,只能让人烧了石灰调成水,把树干涂抹上,用来防治蝉等生物。
经过几年的发展,整个扬州果树的种植面积有了很大提高,只是这提高虽然显著,但真算起来,因为本身基数实在太小,就以袁术麾下四万左右精锐的士卒,也就每年秋收时分能一人分一个尝鲜,市场上的果品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扬州所取得的发展就是最为重要的农牧业。
以往因生活困难,农民大多没什么精力去照料家禽牲畜,所有牲畜里就只有马,驴子,与耕牛生活得最好,其余的牲畜都是只有特别闲时养上一些。而这些饲养的牲畜都基本是放养状态,长得慢不说,还很容易受到野兽的袭击。
要知道,东汉时期的开发状况只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除了城中,其余四野随时有凶猛野兽游荡。每年秋季为什么各州刺史如此重视?那是因为每到秋收时分,田野里鼠灾及其严重,这是导致减产的大头,其次便是麻雀,最后就是山林间出来养膘过冬的各类植食动物与杂食动物。每一次秋收都会频繁发生农名被野兽袭击的事故。
为了提高扬州的畜牧业,提升扬州的兵员素质,更是为了收买下层兵员的心,袁术便提出了预备屯田制度。
预备屯田制度其实便是取自于大汉地方闲散部队战时作战,不战耕种的措施。变化之处便在于这些兵员都是原先已经没有土地的农民,兵员年龄颇小,袁术将他们编入行伍,然后划归各郡,在荒山野地开垦土地,集中耕作。秋收时分,按照一伍分配一半的收获粮食,其余的便收归仓库作为军粮。
因为劳作的人都是状劳力,加上耕牛与铁质农具的倾斜,每个军屯都率先完成耕种,这就给各屯除完成每日的军事训练外还有大量的富余时间。因此袁术便征集各类牲畜分发到各个军屯用以养殖。
首先是最为重要的耕牛。袁术勒令各郡节俭,然后每年用财政结余到其余的州县买牛回来饲养,饲养之时都是专门划归区域,时时使用石灰水消毒,再加上采取食料中添加少许青蒿用来降火杀菌杀灭常见的动物寄生虫等等措施,这些买回来的牛基本都能生存下来,而且日渐壮实。等买来的瘦牛喂养几个月,适应了扬州的气候与生活环境之后,将这些牛登记在册,以每一亭为单位慢慢发放给县中人。
其次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战马了。战马作为重要的资源,十分难得。要知道讨董之战过后,依靠着荆州豪族的刘表都才有3000多的骑兵,可见战马的宝贵。袁术每年除却买牛,都要组织人前往幽州境内买一部分的良种母马战马和数量极大的幼年小马回到扬州,然后就是集群消毒,打杀寄生虫,慢慢喂养适应环境变换。这些马一般都不会放到道路多碎石的地方,以防马蹄受损。经过一两年的喂养,每次买来的千多匹战马能活下来近九成,九成里大部分都能达到战马的标准。等战马适应环境后,袁术便给这些宝贵的战马钉上钢马蹄铁,保护战马马蹄。
马蹄铁的作用不言而喻,对此袁术一点都不担心这项技艺会被别人盗走。首先钉马掌是有技巧的,钉子的大小,马蹄铁的大小都是经过详细的测量得出。其次马蹄铁的材料可不是那么好得的,要知道一般的生铁是不能当马蹄铁,不然不长的时间便会因长期受到压力出现碎裂等情况。用钢打马蹄铁也是必须的,袁术家资丰厚玩得起,其余人行不行这就不知道了。不过以袁术所知,这大汉除却朝廷能有能力,其余之人怕是力有不及。最后,最重要的便是这些战马都是下放到精锐军队中秘密训练的,这样都被人偷去了袁术反而要庆幸,因为这表明他自己已经被人监视了。此外即便马蹄铁被人盗取,袁术其实还有马战利器中的高桥马鞍,只要形式不对,把历年秘密制作的高桥马鞍装上,骑兵的战力可以瞬间提升至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