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贞观大名人 >

第421章

贞观大名人-第421章

小说: 贞观大名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粮食已经开始征调,一些必须的军需物资也已经开始往北方运送。

    甚至连大炮都开始缓慢的往北方调动,看的出来,李世民是绝对不甘心吓唬吓唬高句丽那么简单的,迟早有一天战争会真正的打响,无非就是时间的问题。

    当然,出于对大炮,霹雳火威力的忌惮,害怕这类物品被人半路截取,李世民也做了防范措施,大炮运送往北方,而炮弹和霹雳火并未运送,等到要真正开战的时候才会从仓库中取出来。

    战略物资不断的送往北方做准备,大臣们忙的不可开交,就连一向偷鸡摸狗的陈飞也被安排在了“前线”劳动。

    劳动什么呢?种地!

    是的没错,陈飞一个没怎么摸过锄头的人,现在站在一片良田上,给一批老农民传授种地的知识。

    新的物种急需推广,李世民也看到了新物种的好处,急于推向全国,让百姓们都能吃饱肚子。

    于是陈飞就被拎了出来,难得没有把他关在奇工坊里做霹雳火,而是让他趁着春天播种的日子还没到临,先给这些老农民讲解一下怎么种植新物种。

    这不讲不要紧,一讲陈飞就停不下来,他不仅讲解了新的物种该怎么去种植,甚至还给广大农民普及了如何提高作物的产量。

    比如人工授粉,比如杂交水稻。

    虽然涉及的理论很高深,但是陈飞用非常粗俗浅显的方式向他们讲解了原理。

    “粮食结果就和大家伙造娃生小孩一样,必须要有那啥的步骤,大家都懂,我就不细说了,且说这些作物,大家都知道,它们是死物,没法动,那怎么办呢?就是蜜蜂来替他们完成那啥的过程。蜜蜂身上会沾着花粉,花粉传递就可以理解为。。。那啥,你们懂就行了,不要邪恶,更不许笑!这是一个很神圣的事。总之,如果蜜蜂少的话,起不到授粉的作用的话,那就由我们来,帮助作物。。。。。。。”

    “那啥!”众农民起哄道,接着一片哄笑。

    “然也!”陈飞露出宽慰的笑容。恩,理解能力很不错,都是可造之材!

    (本章完)

第810章 农业研究() 
    如何提高农业产量?放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非常难的学术性问题,因为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阶段,能做的实验都已经做过,杂交也好,培育新物种也好,寻找作物的最适生长环境,生长温度也好,都试验的差不多了,要想提高产量可能只能从基因方面入手。而且吃了转基因的食物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一切都很难预料。

    但是现在这个年代呢?凭借陈飞脑海里仅有的一点知识绝对可以大幅提高现有的产量。

    新的物种如地瓜之类的就不多说了,单说水稻小麦吧,如果能利用人工授粉去培育杂交水稻什么的,亩产量分分钟翻一翻啊!

    大唐这个年代一亩地能产出多少水稻?一亩地能产出二百斤的粮食算是光景好的年月,遇到什么天灾人祸,一亩地可能一百斤粮食都产不出来。

    但后世的杂交水稻亩产有多少?一千五百公斤!换算成公斤足足有三千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创下的记录,是一个令全人类仰慕的数字。

    相比这个年代,一亩地的产出足足翻了十五倍!这个年代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要是陈飞说出这个数字恐怕会被别人认为疯了,水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当然,陈飞也不会要求自己能培育出这么高产的水稻,只要比现有的产出量翻一翻,翻两翻他就觉得很满足了。

    因此他花费了四千抽奖点在系统里兑换了,详细记下了培育杂交水稻的步骤。

    从技术上来看,现在要培育出杂交水稻还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最最重要的是,参与这个计划的人。。。。。。。大多都是一群不识大字的农民。

    倒不是陈飞歧视农民,而是有些技术上的话要和他们解释起来真的很累。

    于是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详细的向这些农民讲解了很多杂交水稻用到的原理。

    其实原理很简单,无非就是挑选优良的水稻品种培育下一代,按照遗传学的定律,优胜劣汰,不断培育,到最后剩下的就是最优品等的水稻。

    但就是这么简单,后世几乎上过高中的人都懂的道理,在这个年代确实“了不起”的高深学问。

    一群农民大伯张大了嘴巴听陈飞讲了半天,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还能这么玩啊!长见识了!

    看着他们呆滞的表情,陈飞微微叹了一口气,他也没指望这些人能一下全部弄懂,既然弄不懂那就实际操作嘛,做着做着心里总会有点数的不是?

    给农民大伯培训了三天理论知识以后,陈飞向李世民请求给他划分出了二十亩良田,专门做实验稻田,用来种植各种试验品用。

    并且他依靠朝廷的力量,从南北两方调来了水稻的秧苗,甚至还搞到了东南亚一些小国的秧苗。

    当陈飞拿到这些秧苗的时候兴奋不已,因为东南亚的稻米在后世可是很有名的,要是能大批量的引进国内,简直就是造福人类啊!

    于是陈飞正式上疏李世民,请他从东南亚那些小国引入水稻和懂得种植的农民,并且推荐将这种水稻在大唐的南方大力推广。

    李世民对农业相当重视,当他看到陈飞的奏折以后,没有任何犹豫,立马向东南亚小国的使者提出了这个要求。

    天可汗提出要求,这些小国自然是屁颠屁颠的应承下来,急忙派人回国拿取水稻幼苗,以及派遣经验丰富的老农入唐。

    陈飞计划了很久的农业计划也终于可以实施起来。

    对比南北两方的水稻可以发现,南方的水稻颗粒饱满,成熟时间短,一年可以两熟,甚至三熟,但是极度的不耐旱,一遇到干旱的日子就容易枯萎,颗粒无收。

    北方的水稻则是与南方的水稻相个反,颗粒瘦小,而且成熟时节比较长,一年一熟,但是极度耐旱。

    陈飞想要的就是结合两者的特点,培育出耐旱,颗粒饱满的水稻,最好成熟的时间也能缩短。

    而这样的实验单前期只能靠量来取胜。也就是说,要培育大批量的杂交后代,然后不断挑选优良的品种培育才有可能成功,否则的话根本没有意义,量少是绝对得不出个结果的。

    而且要最繁琐的就是,农业研究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栽培,去筛选。比如从第一代培育到第二代,中间可能就要经过一年的时间,想要培养出可以大面积推广的物种,或许要经过好多年的时间。

    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不过自从接下这个任务,陈飞就已经打定了注意,必须要把这件事做好,做漂亮!让大唐的百姓能吃上高产粮食,让中华民族千百年后的百姓能吃饱饭,不要再出现饥荒遍野,饿食人肉的悲惨场景了。

    陈飞算不上一个多么高尚的人,他也没想过借此流芳百世,他只是想尽自己的可能,为这个年代,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多做一点什么。

    哪怕只是一点微小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到今后的历史,更别说现在他所做的一系列事情。

    或许千百年以后,清军不会入关,八国列强被拒之门外,法西斯主义不敢冒犯我大中华。

    历经千年风霜的民族,是时候该有人出来改变他了。或许这就是老天选择给他一次重生的机会,让他穿越的意义所在吧?陈飞心里默默的想到。

    在正式开始试验田之前,陈飞还是多以理论为主,将后世一些比较先进的农业学知识传授给这些农民,并且将地瓜的育种技术也传给了他们。

    在高产杂交水稻没有实验成功之前,地瓜还是一个很变态的粮食物种。当这些老农听到地瓜的产量以及尝过地瓜的味道以后都惊呆了。

    他们不敢相信,这么好吃的东西,居然这么高产?这。。。尼玛要逆天啊!

    同时,陈飞也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要是因为地瓜高产,全国人民都该种地瓜不种水稻小麦等粮食了该怎么办?天天吃地瓜不会把肠胃吃坏吗?

    恩,这真的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为了不让自己以后生活在“恶气熏天”中,他决定。。。。。。顺应自然规律?

    (本章完)

第811章 意愿相驳() 
    言归正传,离陈飞大婚的日子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消息传出哦,这段时间陈府也不知道有多少客人前来拜访,大抵都是来巴结陈飞。

    估计连陈飞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这么大的面子,大婚日子还有一个月,就有这么多人上门道贺,而且许多还是他不认识的,一些莫名其妙的绅豪土财主,地方小官等等,弄得他应接不暇,但是人家远道上门来道贺,陈飞也不好拒绝,索性最后搬到奇工坊去住几日避避风头,家里的事情全部交给了老爹和孙得义,当起了甩手掌柜。

    原本不喜欢呆在奇工坊,觉得在里面像是蹲大牢,现在这种情况。。。。。。恩,还不如去蹲大牢。

    在陈飞躲避上门拜访的客人,躲在奇工坊里搞研发的时候,大唐与高句丽北方的一系列动作,顿时让两国的百姓紧张起来。

    朝廷不断的向北方运送物资,在关内等地带征募兵丁,就是三岁小孩子都知道又要打仗了。

    而现在这个时间又临近农忙时分,百姓们都准备即将到来的播种插秧等等农活。

    一些性子急的百姓已经在自家田中松土,为即将到来的农忙时节做准备。

    结果朝廷却在这个时候征调民夫,抽调壮丁,粮草等等去北方边境准备打仗?

    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此重要关乎一年生计的时间去做百姓们最不想做的事情,岂不是违背民意,弄得举国上怨声载道,加上前朝覆灭的例子在前,导致不断的有百姓抵抗,不听从朝廷的调令。

    百姓们的怨气很快传到了太极宫,李世民得知后紧急暂停了民夫与兵力的抽调,暂时缓住了百姓们的怨念,安抚百姓,没有造成后面的动乱。

    随即李世民又招来大臣商讨此事。现在李世民不再一意孤行,想着要什么时候发兵攻打高句丽。

    因为之前百姓的反应也给他提了个醒:或许现在,讨伐高句丽的时机还未成熟!目前要做的就是一个字——等!

    在等待国力充足到足以支撑得起一场持久战的时候再发兵攻打高句丽!

    那么聚集大臣们是为了什么呢?无非就是商讨该怎么去“等”。

    还有两万唐军驻扎在高句丽的地盘,两万唐军的补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只要军队驻扎在高句丽地界上一天,每天说消耗的军粮物质就不是一个小数字。

    一天两天乃至十天半个月的消耗对大唐来说都不算什么,难得就是这支军队可能要驻扎一年两年,甚至数年之久,那么这笔消耗就非常恐怖了,必须提前想出办法来应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高句丽如果突然向着两万唐军发起进攻了怎么办?别看现在高句丽派出的使臣像条狗一样在李世民以及众大臣面前摇尾乞怜。但要是对方一旦翻脸,这两万唐军绝对要经历一场血战。

    在未真正下令攻打高句丽之前,李世民并不想和高句丽被动的开战,所以这两万唐军是要继续坚守在现有的位置,要是后撤至边境附近,也需要与大臣们商讨,再三斟酌后再下决定。

    让李世民感到不太舒服的是,这回大臣几乎都表明态度,要让军队后撤至大唐境内,暂时放弃占领的地盘。

    上下大臣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辞,不由得让李世民大感失望。

    让出已经占领的地盘?不可能!我堂堂天可汗,怎么能先一步后退服软?无论是从面子上还是其他,李世民都不想退兵。毕竟两国还没有真正的交战,谁怂谁就是怂蛋!

    他李世民不想做怂蛋,所以本意上并不想退兵。召集大臣过来的目的也是为了商讨出一个既不退兵,又可以解决这个事情的办法。

    哪知道大臣们这么不给面子,居然都想着退兵,这让李世民很郁闷,不仅郁闷,还憋得慌!

    其实大臣们说的也没错。站在国家的立场考虑,退兵无疑是最没有风险,最节约成本的做法,唯一不能满足的就是李世民的面子。

    当然,在国家的利益面前,大臣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前者,至于陛下的面子么。。。。。。要不等下次灭了高句丽给您长长脸?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李世民虽有不甘,但也只能服软。

    “诸位爱卿说的有理,朕。。。哎,让朕再好好想一想吧,若是真的无他路可走,那就按照众爱卿的意思来,兵马后退,蓄力而行。”

    众臣见到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