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兵锋 >

第197章

三国之兵锋-第197章

小说: 三国之兵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迪已知函谷关饥民之事,正书写公文,令凉州安定仓、陇西广平仓作速运粮长安兴平仓,并传令户部,全力调拨粮农具、耕马,送往函谷关。忽闻二人求见,忙迎入正厅,就问何事?

    二人略微施礼,即递过马超书信。

    李迪见二人神色凝重,抬手挥退左右,接书拆视之,览毕,先是双眉紧皱,继而遽然失惊,转瞬间已是手足无措,连声问道:“此事棘手,若处置不当,恐危及主公大业!二公可有良策?”

    李开见问,缓缓摇头,沉声道:“事出突然,只能先以军威震慑宵小,以防不测!待开亲往函谷关,面见主公后,方可定计!”

    李迪闻之,仍忧容满面,叹声道:“文优安知军中无有居心叵测之徒?故此计恐非长久之策。”言至此,略微停顿,继而面色转肃,接着道:“以迪之见,不如劝主公就接此诏,登基为帝!”

    李开见说,顿时双目微睁,却沉吟不语。

    诸葛亮见此,忙出言道:“不可!眼下曹、孙未灭,各地士族门阀虽循规蹈矩,但不过慑于军威,蛰伏观望而已,尤其冀、益二州,冀州门阀广盛,又有张辽、臧霸等部窥伺河南,聚集大兵十余万,常思攻入河北!益州为新得之地,刘季玉又乃汉室宗亲,且领刺史之职,更兼黄汉升征战在外,子龙、士元立足未稳,益州各郡仍需军兵驻守,若其等占据大义,必阴结魏、吴,为害甚巨!鉴于此,亮以为,主公万不可接诏!”

    李迪闻言猛省,顿时冷汗涔涔,但觉心惊肉跳,汗颜无地,乃起身郑重一礼,愧声道:“迪见识短浅,若非孔明点醒,几陷主公于不义!”

    诸葛亮忙还礼逊谢,接着道:“眼下看似危急,然以亮度之,并不难破解,但需前往函谷一行,问过主公后,方可定计!”

    二人见说大喜!忙问如何破解?

    诸葛亮微笑道:“解铃还需系铃人!”

    李开见说,岂能不明其意,遂大笑道:“既然如此,便有劳孔明亲往函谷一行,就上禀主公,长安诸事有开及叔明公在,定保万无一失!”

    李迪虽谋算略逊二人,但年老成精,稍作思忖后,亦明孔明之意,遂沉声道:“事不宜迟,孔明当即刻起行!”

    诸葛亮然之,密谓二人,当如此如此。。。继而拱手辞出,回府略作打点后,引十余亲卫,疾驰出城,星夜赶往函谷关。

    途径渭南时,忽遥见一将百十骑,拦住去路。诸葛亮惊视之,乃马超三子马秋也,忙上前见礼,拱手道:“三公子何以在此?”

    马秋抬锤下马,躬身还礼道:“秋闻父亲坐困函谷关,故欲领亲军往助之,还请先生行令神兵城,征调小子随行护卫!”

    诸葛亮闻之,顿觉为难,又不便明言,遂搪塞道:“三公子若欲出征,须军务省文优公首肯,再上禀唐公批示方可,亮岂能自专?”

    马秋闻言不悦,抗声道:“小子早已打探明白,先生虽官居中书令,但兼领军政部参议,岂无遣将之权?”

    诸葛亮见说,顿时语塞,又急欲赶路,遂肃容道:“三公子受命镇守神兵城,责任重大,岂能擅离职守?!再者,亮实有要务在身,片刻耽搁不得!三公子若执意前往函谷关,自往长安面见文优公便是!”言毕,打马欲行。

    马秋见此大急,忙上前拦住,大叫道:“先生且住!既然先生不允,小子亦不强求,但请先生勿将此事上报我父!”

    诸葛亮早已忧心如焚,初见马秋上前拦阻,不由暗生愠怒,正欲以军令责之,忽闻其言,顿时哭笑不得,乃颔首允之。

    马秋见之,暗松一口气,即令左右让开道路,目送诸葛亮远去后,方才怏怏奔回神兵城。

    (本章完)

第234章 闻大略马超面圣() 
未及十日,诸葛亮便赶至函谷关,不顾鞍马劳顿,即入见马超。见礼毕,便将长安之议详述一遍,就问马超意欲如何?

    马超听闻讲解,顿时豁然开朗,起身道:“孤欲亲入洛阳,面见陛下,孔明以为如何?”

    诸葛亮闻说,情知马超已然领会其意,遂拱手道:“主公明见!然亮以为,曹操多谋,此时陛下或已移驾许都矣!”

    马超一怔,愕然道:“既如此,孤入洛阳何益?”

    诸葛亮从容道:“自然是面见陛下,请其再发明诏,备述曹操威逼陛下,矫诏陷主公于不义!”

    马超见说,愈发不解,沉思片刻后,大呼妙计,暗忖道:“不管天子在哪,反正我就认定在洛阳!等把禅位的事平息下来后,老子已经兵临许都了!那时候,老子再把以前的密诏拿出来,这叫奉旨勤王!”思及此,顿时心情大好,笑道:“孔明谋略并于管、乐,诸公不及也!”

    诸葛亮连声逊谢,拱手再道:“未知主公面圣之后,作何打算?”

    马超见问,遂将方才所思告之。

    诸葛亮微微摇头,沉吟道:“入洛阳面圣,不过权宜之计,曹操若闻之,岂无后手?”

    马超闻言,面色一沉,心道:“尼玛,这样一来就剩打口水仗了,可是皇帝在曹操手上,老子明显处于劣势啊!”念及此,遂问计诸葛亮。

    诸葛亮沉声道:“所谓祸兮福所倚,曹操此计虽阴狠,却不明大势,故其败必速矣!亮临行之时,曾与文优、叔明二公议定,就于此时召集六部众官及各州刺史、太守商议禅位之事,并将陛下禅位之诏书下发各州各县,明言无论士民,皆可畅所欲言,绝不加罪!如此一来,别有用心之辈、居心叵测之徒必然群起生乱!届时,主公已求得陛下新诏,就用以安抚人心,却使监察司暗记生乱士族百姓之名姓籍贯,缓缓剿除之!待治下绥靖后,便顺应天意,登基为帝!继而聚齐大军,一举扫除凶逆,荡涤乾坤,开不世之伟业!”

    一席话落地,马超大觉振奋,忽皱眉道:“孤治下七州之地,百姓数千万,士族门阀多不胜数,若波及太广,恐酿成大乱,一发不可收拾!”

    诸葛亮闻之,淡然道:“昔日主公设立军团,真乃先见之明也!文优公已行文各军团长,令其等驻兵各县,即便士族门阀皆反,亦不足为虑!盖因主公治军严谨,上下一视同仁,故士族子弟难耐苦楚,鲜有从军者,即便偶有牵连,亦难以成事,主公大可宽心!”

    马超见说,沉思不语,暗道:“有道理,老百姓不可能反对,也没有理由反对,军队更不可能,庞德、郝昭、赵云等也都是历史有名的忠臣,那我还担心什么?至于士族门阀,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这一批杀了,建国以后会再出来一批,根本杜绝不了,只能削弱他们的影响,打压他们的势力,嗯。。。是时候推行科举了。。。”思及此,遂颔首道:“孔明言之有理,孤智虑短浅,所凭借者,唯勇力耳!天幸诸公鼎力辅佐,否则万难成事!”

    诸葛亮闻此言,忙下拜,叩首道:“主公大智若愚,文韬武略冠绝天下,切不可妄自菲薄!”

    马超闻之,自嘲一笑,上前将之扶起,言道:“孔明休得过誉!”言毕,转口道:“眼下关内饥民十数万,孔明可有良策安置?”

    诸葛亮见问,答道:“此事并不难为,不过耗费粮草罢了,然若日后曹操每失一地,皆依样施为,主公即便粮草如山,恐亦不敷支用。”

    马超闻说,细思之,大怒!切齿道:“若曹操胆敢如此,孤便是掘地三尺,亦要夷其九族!”

    却不知此举实乃贾诩所为,曹操亦是奔回许都方才接报。

    但见诸葛亮转带忧色,沉吟道:“眼下叔明公已调取安定、广平二仓粮米,运往长安兴平仓,足可支用年余,但并非长久之计,若曹操果真如此,恐主公无力兴兵矣!当预先谋之。。。”

    马超闻之,顿觉头痛万分,暗道:“要真是这样,老子积攒再多粮食也不够用啊!就说眼前,十几万饥民,加上十几万大军,两万骑兵,一天至少得五千石,一个月就尼玛十几万石,加上各大军团,吃也把老子吃垮了,还打个毛线的仗?!”因问诸葛亮道:“户部可曾提及粮草短缺?”

    诸葛亮摇头道:“未曾提及,或因自去岁始,叔明公便令工部广设渠堰,引进益州良种,于关中种植稻米,据闻此物夏种秋收,产量远高于麦粟,且收获后,即可播种冬麦,如此循环往复,一年两收,百姓再不复饥馑之忧矣!”

    马超闻说,暂时放下心来,即令诸葛亮先去歇息,却吩咐丁禄整军,明日赶赴洛阳见驾,再令李敢统铁骑为前部。

    次日,李敢领军先行,探马外放百里,戒备森严!马超引丁禄等统五千亲卫随后进发。

    两日后,即抵达洛阳城外。但见城门大开,然行人稀少,几成空城,戍城之军卒亦不过百人,且并无甲衣,见大军至,皆匍匐在地。

    马超暗自摇头,抬手驱散其等,令李敢分兵守把四门,自领亲卫直趋皇宫。

    早有留守宦官迎出宫门,跪伏道左,声称陛下已携百官驾幸许都。

    马超闻听其等音色尖利,顿觉悚然,暗忖道:“老子也穿越十几年了,还是第一次听见太监说话,尼玛!太难听了,真想不通皇帝怎么受得了?”腹诽几句后,乃扬鞭大喝道:“陛下重临东都,天下皆知!尔乃何人?竟敢诓骗于孤?!”

    宦官闻说,叩首如捣蒜,哭告道:“奴婢句句属实,还请唐公息怒!”

    马超强忍嫌恶,喝令擒斩此人,枪指左近另一宦官,问道:“陛下何在?”

    那人倒也机灵,忙叩首道:“陛下闻知唐公亲至,故令奴等于宫门迎候,还请唐公移步!”

    马超闻之,暗觉满意,乃扳鞍下马,引百余亲军入宫。不想,入眼一片凄凉,残枝积雪覆路,竟无人清扫,不由皱眉忖道:“皇帝当到这份上,也是可怜啊!”

    丁禄见其驻足不前,即出言道:“主公,此间宦官宫娥着实可恶,待末将尽数擒之!”

    马超抬手止之,摇头道:“上无威仪,则下人逾矩,其等不过可怜之人,奈何收之?”言毕,信步前行。

    约两刻钟后,马超步出宫门,聚集众宦官道:“孤方才觐见陛下,相谈甚欢,方知禅位诏书,乃操贼矫诏,并非陛下本意,故陛下再发明旨,令你等代为传诏!”言毕,即令丁禄取出早已备好之诏书,逐一分发。

    众宦官一时莫名其妙,愕然接过,愣立当场。忽有伶俐者当即下拜,山呼万岁!众宦官反应过来,尽皆叩首领旨。

    马超淡然一笑,微微侧身避让,接着道:“曹操、孙策皆为乱臣贼子,故无需前往传诏,只需发往孤之治下即可!”

    众宦官心知肚明,若往许都、江陵传旨,必死无疑,忽闻此言,顿时大喜,再拜称谢!

    马超挥手令其等起身,吩咐亲军传令李敢:“将洛阳城中百姓、兵丁尽数迁往函谷关!”言毕,即上马起行,令丁禄尽取此间宦官宫娥,一并回返函谷关。

    (本章完)

第235章 聚清河门阀定计() 
长安城,政务省大堂,李迪据案高坐,堂下六部官员居左,李开及各州刺史立于右侧。

    李迪面色肃然,朗声开言道:“唐公已于两月前攻入函谷关,兵威震慑中原!故天子明发诏令,欲禅位唐公!现诏书在此,诸公以为如何?”

    众官虽早已知晓此事,但闻李迪亲口道出,仍觉惊异,相互对视一眼,皆缄口不言,一时间,堂下落针可闻!

    但见李开从容出列,拱手环施一礼,沉声道:“唐公文治武功不下先贤,放马塞北、横扫东夷,西域诸国亦即将划入版图!其功便是秦皇、汉武亦难望项背!如今汉室失统,百姓倒悬,气数已尽矣!更兼曹操、孙策各自拥兵数十万,窃据一方!放眼天下,能一统宇内者非唐公而何?故开建言诸公联名上表,请唐公践位,以承大统!”

    话音一落,众官心下巨浪滔天!王达、杨奇、陈克等马超死忠即出列附和。杨阜、辛毗、姜叙、张鲁等面色淡然,闭目不语。余者众官亦各自思忖得失,除刘璋欲言又止外,并无一人出言。

    李迪见此,与李开对视一眼后,抗声道:“此言差矣!大汉传世至今,已历四百载,且当今陛下聪慧仁厚,几无过失,岂能妄言废黜?再者,唐公固然功盖寰宇,但世食汉禄,则永为汉室臣属也!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扫清天下,重振大汉天威!岂能恃功犯上,为此大逆不道之举乎?!”

    李开见说,上前一步,冷声道:“非也!昔日始皇暴虐,民不聊生,高祖方得龙兴咸阳,盖因天下有德者居之,非在一家一姓也!高祖可代秦,唐公岂不能代汉?!”

    李迪佯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8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