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大全集-第3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仁杰却道:“陛下福寿无疆,何可言老?常言道琴棋诗酒皆可通神,臣在旁观之,觉这棋局之中蕴含天意。”
“天意?”武曌莫名其妙。
狄仁杰指了指她这侧的棋盘:“双陆不胜者,乃因宫中无子。此乃上天警示陛下,储君之位不可空缺。”
此言一出不但武曌一愣,张昌宗也止住笑容,连在一抚琴助兴的张易之也停了下来,哥俩对视一眼,匆忙起身退入屏风之后。武曌没料到狄仁杰竟有此讽谏之策,低头扫了一眼残局,不禁慨叹:“爱卿着实厉害,好个一语双关!”
窗户纸既已捅破,狄仁杰也不再绕弯子,起身施礼道:“臣闻受天命者,皇王之大业,统摄国政,恩泽芸芸;为国本者,储副之位崇,上承宗祧,下固黎献。国本之大,不可不务,皇储之重,不可不立……”
武曌沉默不语,双眼仍紧盯着空荡荡的棋盘——这些道理还用别人告诉她吗?莫看她现在整日和男宠厮混,其实心里一直为此愁烦。
狄仁杰见她不说话,却也没有抗拒之意,于是进一步放胆道:“今外间议论纷纷,辅立何人多有揣测。臣蒙陛下拔擢之恩,委以国事之重,当此时节敢不为君分忧?以臣思之,至亲者母子,至重者宗庙。陛下之皇位源于大唐,昔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欲传之子孙。天皇大帝临终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不辞劳苦代为执政,本是出于慈爱。但若移社稷于他族,岂不有违天意?”
这番话已说得很露骨,就差挑明要恢复李唐了。但是武曌却没有发脾气,只是默默听着——固然因为她年老,戾气有所收敛,更因为此时她已别无选择。压制复辟势力的事情她没少做,大臣杀了一批又一批,结果如何?摁到水里的木头终究要浮上来。这固然因为李唐旧德尚在,因为武氏没有杰出之人,却更因为她是女子,国祚骨血不能两全,这个矛盾是永远无法解决的!日月消磨光阴似箭,她已这把年纪,讳疾忌医没有用,总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吧?
狄仁杰筹谋已久,兀自滔滔不绝说着:“况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孰疏?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奉姑于庙者。若武氏之王继统,非但天皇不血食,亦恐陛下不得祭祀……”
其实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当年李昭德就曾剖析过,但相较而言狄仁杰的态度更显诚恳。武曌每个字都听到心里去了,似乎也唯有让儿子继统她才能和李治共眠乾陵,若侄儿继统,怎么可能让她和先朝皇帝躺在同一墓穴中?难道死后还要孤零零的,岂不太凄凉?然而她还是打断了狄仁杰的话:“立储乃朕之家事,卿不必多言。”
狄仁杰笑呵呵道:“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之家事即为国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能不言?”汇报军务只是借口,他今日入见就是为立储之事,怎容女皇回避?
武曌无奈而笑,实在服了狄仁杰这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却也有几分感动,毕竟这是第一个不畏己祸,敢于直抒胸臆之人。她叹息道:“知道了,此事容朕好好考虑一下,过几天再说。”
话已至此狄仁杰还能说什么,只好作揖道:“陛下圣谋宏远,慈济苍生,必有明智抉择。臣但求早定元良,以安社稷人心。”说罢恭恭敬敬辞驾而去。
武曌望着狄仁杰远去的背影,心有所思——她并非不赞成狄仁杰的论调,不轻易表态实是心有所钟。经过这些日子的反复思虑她心中隐约有了一个立储方案,大体与狄仁杰所言相合,但还是有差别的。这个立储方案与以往争论的都不同,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大臣提出过,所以她也必须谨慎行事,唯恐贸然提出引起朝野争议。
“陛下。”张氏兄弟从屏风后走出来。
武曌已没心情听琴下棋了,不耐烦地摆摆手:“朕想静一静,你们退下吧。”
“是……”兄弟俩施礼而退,脚步却有些踟蹰,走到殿门口嘀咕了几句又立刻转回,双双跪倒在女皇面前。
“你们这是何意?”
张昌宗支支吾吾道:“陛下恕罪,方才狄公的话我们也听得了,觉得陛下确实是该、该……尽快立储。”
“是啊!”张易之也道,“陛下为国为民操劳一生,早定下储君之事也好心无挂虑安享晚年。”
武曌气乐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们也跟着凑热闹,快别烦朕啦!”口气甚是轻蔑——在她看来张氏兄弟不过是两个消遣之物,年少无知,尚不如薛怀义,怎指望他们对朝政有何裨益?
张昌宗见女皇一脸戏谑的表情,心中甚是着急,又道:“陛下!我兄弟确是一片忠心为您考虑,为今之计唯有复立庐陵王为嗣才能君臣皆安、朝野无虞!”
武曌仿佛被针扎了一下,顿时一怔,凝然注视这两个男宠,与其说惊讶还不如说是恐惧——立储之事关乎无数人的富贵前程,连两个玩物也卷入其中,伺机进言以邀恩宠,可见外间群情纷纷,此事何等可怖?更可怕的是他们一开口就……
武曌年纪虽老,脑筋却不慢,随即意识到此等紧要之事绝非这两个小子能揣摩到的,于是转而问道:“这话是谁指使你们说的?”
这回轮到张氏兄弟大吃一惊了,哥俩对视一眼,低头道:“并无指使之人,实是我兄弟一片忠心。”
武曌冷冷一笑:“你们听说过宦官大将军范云仙吗?他弱冠之时就服侍在朕身边,跟随朕鞍前马后五十余年,到头来因为干预立储之事还是被朕处死了,而且是腰斩!”
张氏兄弟听到此处浑身战栗,仿佛想到自己被一刀两段的惨相。
“你们已犯下不赦之罪,若肯招出指使之人,朕或可法外开恩,若执意欺瞒,罪加一等!留神你们张家满门的性命……”
被她这一通吓唬,张昌宗哪还咬得住?匆忙叩首:“陛下开恩,这话确实是别人教我们的。”
“谁?!”武曌厉声追问。
“御、御史中丞吉顼。”
第94章 武曌召回李显,意欲将皇位复归李唐()
一、鹿死谁手
定更时分宫苑寂静,武曌秘召右御史中丞吉顼至瑶光殿,连张氏兄弟乃至高延福、上官婉儿也被屏退,只有君臣二人相对而坐。
武曌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仔细观察面前这个人——天授初年此人还是一介县尉,赖武承嗣之力入京为官,告发刘思礼、弹劾来俊臣,短短七年就跻身四品高官,至今还不到四十岁,却已经与年近七旬的左中丞魏元忠平起平坐,这蹿升得也太快了吧?君子也好小人也罢,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此人的聪明无可置疑!
吉顼早料到自己会被召见,坦然接受女皇的审视——自从将“妹妹”送给武承嗣,他利用这层关系大肆结交权贵,时时刻刻都在寻觅立功晋升的机会,在旁人看来他平步青云至今日之位已属侥幸,他自己却不知足,还有更远大的抱负。
当今之世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帮女皇搞定立储之事,就在百官畏难之际吉顼很独到地把赌注押在张氏兄弟身上,不惜以通贵之身曲媚男宠,频繁造访张宅,向张宗昌之母韦氏、张易之之母臧氏献上重金。二张骤然富贵,虽不乏巴结逢迎之辈,却都是卑微小人,哪曾得过四品高官的青睐?受宠若惊倾心相交,不久就混得烂熟。吉顼见火候差不多了,向他们说出了筹谋已久的话:“富贵之道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你兄弟宠遇甚厚,却非以德业取之,只恐天下侧目切齿者多矣!倘有一日圣上驾崩,那时你们何以自全?”一席话吓得张氏兄弟小脸煞白,正是这番道理,什么云麾将军、司卫少卿?不过一时得意,只怕现在越风光将来越惨。张昌宗仓皇问计,吉顼笑道:“今四海共忧者乃后嗣之事。圣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东宫皇嗣也未见重托,而天下未忘唐德,你兄弟何不劝圣上迎回庐陵王复立为太子?如此则圣上欢喜、群臣免忧、朝野感德,非但可以免祸,将来庐陵王继承大统必念及你兄弟之功,可保长久富贵!”张氏兄弟闻后大喜,连连道谢。不过吉顼心里明白,凭这俩小子的才智是解释不清其中利害的,女皇早晚追问到他头上……
果不其然,女皇从二张口中逼问出内情,当晚召其入宫。沉默半晌之后终于悠然开口:“为今之计唯有立庐陵王为嗣才能君臣皆安、朝野无虞……这话是你说的?”
“正是。”
“道理何在?”
吉顼长出一口气——此事最险之处并非解释理由,而是勾结男宠擅议朝政这种行为,女皇直问缘由,丝毫没有怪罪之意,可见最难的一关已闯过。故而他一句话未言,先向女皇叩拜:“谢陛下宽宥。”
武曌淡淡一笑,事到如今发脾气也没有用,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你放胆直言,朕洗耳恭听。”
“是。”吉顼施礼已毕,不疾不徐道,“冥冥天数,兴废无常,唐承隋治,顺天应人。天皇染病骑鲸,内外惶惶,社稷将倾,伏惟陛下独运神武,屈已忘劳,天慈远致,圣泽傍流。日月之所洒临,天地之所覆载,皆受更生之赐,故海隅臣庶莫不感恩,河洛祥瑞莫不显灵,以助陛下成就九五之业。既践大宝,国泰民安,百僚竭诚,故有神岳之封、天枢之立……”提议复立李哲毕竟也等于斩断武氏统治,他不得不先吹捧女皇以免龙颜动怒,待说到正题立时审慎起来,“陛下内有贤子,外有爱侄,取拾详择,断在宸哀,本非臣下该言。然则武氏诸王虽贤德,掌权日浅、资质未深,处事亦多偏颇,磨砖作镜焉可鉴容,铅锡为刀岂堪琢玉?况常人安于故俗,天下之民未忘旧李,恐不宜立武氏为嗣。”这话已很客气,武氏兄弟的所作所为绝非“偏颇”二字所能囊括。
“嗯。”武曌赞同这看法,自己这帮侄子确实不争气,戡乱之事已印证这点,若执意将皇位传给他们,别的暂不提,单是突厥吐蕃之流便无力抗拒,非但武周社稷不保,只怕天下将大乱。武曌好歹不是昏君,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焉能立个昏聩之主遗害万民?而现在因为契丹叛乱把百姓怀念李唐的心思又勾起来了,更不便有违众意。她心里虽这么想,却还是故意试探道:“魏王也不堪为嗣吗?”她很清楚吉顼和武承嗣的关系。
“万万不可!”吉顼斩钉截铁道,“魏王德才如何姑且不论,其子淮阳王和番突厥,自古皇帝未有以亲生子女和亲夷狄者,此关乎皇家后世血统,单此一点魏王便不可继统。”吉顼何尝真心为武承嗣出谋划策?他向武承嗣贡献的一切“良策”皆是为自己牟利!
“不错。”武曌不禁点头,“那东宫皇嗣又有何不可?”
吉顼又恢复恭谨的表情,小心翼翼道:“东宫皇嗣,陛下爱子,自幼聪允,长而宽博,内谙诗书,外修礼乐,有礼让皇位之德,其忠孝恭顺四海皆知,有夙成之量也。然则天授以来闭于东宫,不闻音讯罕见世人,又有来俊臣等奸佞屡构逆案离间君臣,以致群臣疏远皇嗣,或有失礼之处。天下虽陛下之天下,但朝廷行政有赖臣僚,国之安危系于百官。陛下若以皇嗣继统,只恐百僚汗颜心内惶遽,朝堂亦不得安。”
这番话虽然说得隐晦,武曌还是听懂了,不禁胸内狂跳——是啊!朕怎没想到?
武曌心中默定的储君人选正是废帝李哲,所以当二张说出迎回庐陵王时她才会那般惊讶,急召吉顼来见。不过她考虑立李哲仅是出于两点私心:一者她曾因韦团儿诬告杀死两名儿媳,尤其嫡孙李成器之母刘氏,若使武轮父子承继皇位只怕对自己死后的祭祀不利;再者武轮多年遭武氏兄弟欺压,两家结怨甚深,一旦武轮继统武氏恐有大祸,她即便不能让侄儿继位,还是希望保全娘家人。所以她才想退而求其次,放弃武轮而立李哲,但这些私心没法摆到台面上说,武轮毕竟当了将近十年的东宫皇嗣,自己的皇位又是从他手里接过的,怎好一朝舍弃?而且最先喊出“归我庐陵王”的是叛贼,她若这样做会不会遭百官反对、被天下人耻笑呢?
然而吉顼的话点醒了她——百官不会反对,而且乐观其成。
换个角度想一想,这道理再简单不过。这些年武曌一直在打压李唐势力,尤其践祚初年的几次大案,谁还敢与皇嗣来往?百官为了自身安全对武轮退避三舍,更有甚者为显示对女皇的忠诚不惜故意贬损皇嗣。而随着几次对朝堂的清洗,如今居官者大多是革命后入仕的,对武轮本就不甚了解,即便心中暗存恢复李唐之志,毕竟现在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