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好姐夫-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徒公,不知发生了何事?”姜盛问道。
“姜太尉,可是来为貂蝉辞行?”王允还面带愠色,冷声问道。
“并非为此事而来,对于貂蝉,我自当明媒正娶,不会失了司徒公的面子。”
“女生外向,全凭姜太尉做主了,老夫就不操这份心了。不知你来此,所为何事?”
“是为西凉之事,可否借一步说话?”姜盛不确定参加宴会的这些人中有没有与西凉联系的,所以不想公然谈论。
“西凉之事?我已有所打算,太尉也关心此事?”
“此间人员众多,谈论此事多有不便,还请借一步说话。”
“此间都是对朝廷忠心耿耿之人,不必忌讳!”
姜盛见王允如此说话,与之前认识的王允大不相同,不免有些尴尬,就道:“西凉将士大多身不由己,不得已服从董卓的差遣,现在董卓已死,他们必定不会再为董卓办事,我建议赦免他们的罪行,已安军心。”
王允道:“之前,我也有太尉如此的打算,但现在如果给他们加上叛逆的罪名,而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上上之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
“司徒公,请三思啊!西凉兵马向来彪悍,而且尚有近十万之数,若是惩罚他们,恐引起反弹——”
王允打断了姜盛的话,说道:“我已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我已经传令关东群雄出兵,以武力之威慑,解散西凉兵马!”
“群雄讨董之时,凉州兵畏惧关东联军,现在若是让关东联军去解散西凉各军,凉州兵就会人人自危,极易引起兵变。皇甫嵩久居西凉,素有人望,若是让皇甫嵩常驻西凉以统率西凉兵马,安抚军心,此事就可圆满解决。”
王允冷声道:“这样绝对不行,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同一条路线,现在董卓已死,正是让他们立功的时候。若是有皇甫嵩镇抚西凉,关东兵就无功而散,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与我们离心离德,徒增变数。我意已决,太尉不必多言!”
姜盛愣了,这还是德高望重的王允吗?怎么会成了这般模样?群臣中有与姜盛相识的,入内走到姜盛身边,轻轻摇了摇头,然后都随王允进入房内继续饮宴,把姜盛冷在了院子里。
才几天没见,姜盛就遭到了王允的如此冷遇,这让他实在难以接受,但刚才确实发生了,而且实在群臣众目睽睽之下,姜盛闹了个灰头土脸,连跟王允告别都没有,就直接回去了。
郭嘉见姜盛如此模样,知道是没有谈拢,就道:“主公,王允刚愎自用,必受其害,属下以为,王允的打算必定已经传到了西凉,看来长安城是免不了一场兵灾了!”
“西凉军能征善战,尤以李榷所率飞熊军突出,西凉将校担忧前程性命,必会铤而走险,长安城破是迟早的事,我打算奉皇上东归雒阳,以避兵锋,不知可否?”
“主公此想不知皇上能否允可呢?现在董卓已除,皇上正面临重振朝纲的大好机会,不会轻易东归的。就算东归,也会在朝廷安定之后,而现在王允正大张旗鼓地肃清董卓的势力,东归之事乃是下下之策。”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269章 蔡邕之罪()
姜盛直犯嘀咕:“当初皇上曾多次想办法东归,都未能实现,现在可以了,他为何反而不走了?”
“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奉孝尽管直言。”
“董卓掌权之后把皇上由雒阳迁来长安,而现在主公掌了军权,又要奉皇上东归雒阳?表面上看,与董卓大同小异,皇上已遭流离之苦,主公的想法,能得到他的支持吗?”
郭嘉的一番话让姜盛警醒,献帝是名正言顺的最高领导者,姜盛潜意识里没有注意这个事实,所以考虑事情的时候还是有些一厢情愿。
“不管怎样,我都要向皇上进言,尽人臣之责,结果就不是我所考虑的问题了。”
“主公贵为太尉,若是皇上不肯迁徙,主公岂不是也要留在长安?”
姜盛苦笑道:“是啊,就这几千人马对抗近十万西凉大军,还不够他们塞牙缝的,长安并非雒阳,短时间内招募民兵守城是根本不可能的。”
“听闻主公之前与马腾有过交集,不如快马送信给马腾,让马腾派军攻略西凉。西凉军腹背受敌,短时间内必不敢轻动,主公就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马,以应不测。”
“马腾态度不明朗,之前也只不过是保持中立,如果让他出兵牵制西凉军,一种可能就是会遭到拒绝,另一种可能就是马腾趁机掌控西凉,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诚然如此,马腾久居羌族区域,兵强马壮,要是掌握不好,必会反噬。那主公何不先发制人呢?”
“先发制人?”
郭嘉正要答话,突然听到太尉府庭院里一阵嘈杂声音,姜盛令姜六钗前去查看。
小六去查看一番之后,带了一名女子进来。
“蔡琰拜见太尉大人!”那女子正是蔡邕的独生女蔡琰。
“昭姬深夜来此,不知有何要事?”由于童琳的关系,姜盛对蔡琰也算相熟,直接用表字称呼她。
蔡琰“扑通”一声跪倒在姜盛面前,哭道:“求大人救家父一命!”
姜盛连忙伸手扶起,问道:“蔡叔叔发生了何事?”
“今日王司徒在家中设宴,邀请家父赴宴,家父不知为何激怒了司徒大人,然后就被交到廷尉府了,有熟识的人递出消息说,司徒大人认定家父乃董卓余孽,要以叛逆之罪论处。”
“有没有搞错?王司徒怎的也是非不分了?你别急,我先派人知会廷尉府。明日一早我就去见王允,定要救得蔡叔叔。”
“妾身谢过太尉大人,那我先回家了,万望大人施以援手。”蔡琰悲悲戚戚,离开了太尉府。
“蔡侍中才华横溢,素有正直之名,之前乃是受董卓所迫,绝非与董卓同流合污之人,王允岂能不知?此事自有公论,主公只需陈说利害,想来王允也会卖主公的面子。”
且说蔡邕被拿入廷狱之后,大感冤屈,但他也知道王允总揽朝政,托人伸冤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于是苦求狱卒,让他们取来文房四宝,连夜写成奏表拜托狱卒代为呈给廷尉卿。
那狱卒敬重蔡邕的才德,于是应承了此事,蔡邕在表中称愿受刖足之刑,以留得性命把汉史写完。
廷尉卿见了姜盛的印鉴,确认无误,也知道姜盛是个不好惹的主儿,于是就派廷尉丞亲去狱中安排,好生照顾蔡邕,蔡邕就把自己的上表交给了廷尉丞。
廷尉丞看过之后,即与廷尉卿商议,廷尉卿道:“王允要杀蔡邕,姜盛要保蔡邕,现在朝廷是这两个人的天下,我们夹在中间不好做啊。”
“那大人的意思是?”
“好生照顾蔡邕,拖着不办。”
“那万一要是王司徒问起来,我们该如何作答?”
“正在严加审讯,深挖罪行!”
“嗯,有道理,就让太尉与司徒去解决吧。”
第二天清早的时候,姜盛就去拜访王允,郭嘉自告奋勇要去说服王允,姜盛觉得体现不了诚意,于是亲自来此,而令郭嘉置备娶亲之厚礼,准备接貂蝉走。
王允正在洗漱,家丁来报说太尉求见,王允没好气,就让家丁引姜盛去书房稍待。
过了两刻钟的时间,王允才姗姗来迟,打着哈哈,说道:“哎呀,老夫昨夜醉酒,今日起得晚了,怠慢之处,还望见谅。”
“司徒公乃性情中人,理解理解。”
“不知太尉来此有何贵干?若是接亲,大可不必,貂蝉虽说以义父称我,实际上是我府中歌姬,赠与太尉又有何妨?尽管接走便是,还用劳动你大驾光临?”
“司徒公误会了,我来此并非为貂蝉之事,而是为蔡邕而来。”
王允马上就冷下脸来,冷冷说道:“蔡邕乃董卓余孽,不知太尉有何见教?”
“伯喈(蔡邕的表字)是旷世的奇才,不仅善辞赋,书法造诣也是天下闻名,而且精通经史,我大汉很多事他都耳熟能详,应当让他续写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从德才上说,他忠孝两全,名声极佳,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司徒公和朝廷威望吗?”
“太尉是来当说客来了!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以致让他写出毁谤的书,流传于后世。现今国家中途衰落,政权不稳固,不能让奸邪谄媚的臣子在幼主旁边乱写文章。否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们蒙受毁谤议论。这种人,多之无益!”
“司徒公此言差矣,蔡邕累次拒绝征召,董卓以诛三族之威慑,强令蔡邕受召入朝,此事天下皆知,且蔡邕为官期间无所事事,置身于事外,并无为非作歹之事。岂不闻有德之人乃国之纲纪,写作著史乃是国之典籍,今杀蔡邕一人,而失纲纪典籍,朝局岂能长久?”
王允听了之后不作声了,蔡邕乃当世大家,若是因为他为董卓而发的一声叹息就杀了他,恐怕也很难跟天下士人交代,于是道:“不管怎样,蔡邕为董卓痛惜,有失大家风范。”
“一番责罚当然有必要。”
“你我且上朝去吧,听听廷尉卿对蔡邕的审讯情况,然后再对蔡邕的责罚作出决定。”
两人暂时这么说定了,然后一同上朝去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270章 力保蔡邕()
进入朝堂之后,群臣分列立定,山呼“万岁”,姜盛站在了武将的班头,王允则在姜盛前面一步的位置站着,意思是说除了皇上,就数王允位高。
献帝满脸倦容,有气无力地说道:“众卿免礼,赐坐!”
群臣找准各自的位置落座,静待献帝主持朝会。
献帝道:“司徒公,看看早朝有什么要事商议,若是无事,尽快散去吧。”
王允见献帝如此做派,也乐得其所,就道:“诸位臣工,有事速速奏来。”
群臣都鸦雀无声,看来对王允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推心置腹了,心里与这位以忠义著称的司徒公有了隔阂。
姜盛这是除掉董卓之后首次参加早朝,对早朝的状况大为甚憾,才一个月的时间,王允已经跟大家生分了许多,也助长了他的跋扈。
王允见众人不说话,就问道:“廷尉卿,昨夜蔡邕可有供述罪行?”
廷尉卿老僧入定一般,听得王允发问,连忙奏道:“蔡邕有表请罪,微臣尚在核查,并无结论。”廷尉卿把蔡邕的上表呈上来。
献帝瞟了一眼,就给了王允。
“刖足之刑?哼,蔡邕这是要效仿司马迁吗?岂不闻阿谀谄媚之徒编史讽谤,以扰乱视听,贻害后世?”王允有些怒气。
姜盛揍道:“编史乃是社稷之大事,蔡侍中矢志不渝,甘愿受此残酷刑罚以完成编史大事,岂非有德之人?素闻蔡侍中刚正不阿,编史据实而作,并非乱写文字、诋毁功臣、有违圣德,王司徒岂可因他不合时宜的一声叹息而加其罪乎?”
姜盛算是看出来了,东汉的人对司马迁很是有很大成见的,于是就顺着他们的话说了,要不然他为司马迁平反,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王允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姜盛驳斥,很没面子,不悦道:“太尉的意思是老夫错了?”
“王司徒为朝廷心力交瘁,臣敬重的紧,只是蔡侍中之事,难免受小人蒙蔽,请王司徒明察。”
姜盛这是给王允个台阶下,王允也不是冥顽不灵之人,于是就道:“我府中办事官吏可能有所偏颇,老夫必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献帝道:“司徒,蔡邕被董卓强召入朝为官,此事朕也有所耳闻,据朕所知,蔡侍中在朝期间一心劝董卓向善,却不为董卓理会,是以赋闲在家,苦心修史。太尉为朝廷征战多年,现在又有除董卓之功,既然太尉也认同蔡邕,这事就算了吧。”
王允道:“皇上,蔡邕虽然重罪可免,但作为朝廷重臣,在众目睽睽之下举止不德,应当责罚。”
献帝很尴尬,自己好不容易做回主,还被王允给顶了回去,于是道:“那依司徒之见,该如何处置?”
“革去他的爵位,以示惩戒!”王允见君臣都要保蔡邕,只好退而求其次。
“太尉以为如何?”
“削爵也是很重的处罚了,这也算是给他一个教训吧。”
“好,那就削去蔡邕的高阳乡侯爵位,以儆效尤。”
王允总算出了口气,但也在天下士人中造成了很坏的名声。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