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兵在1917-第1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番争吵之后,元首利用自己的权威驯服了那些看不起他的将军们,不光南方集团军群要继续进攻,中央集团军群以及被大大削弱了的北方集团军群也要进攻,要用浪潮一般的攻势将俄国吞没!
9月7日,龙德施泰德命令自己的装甲部队在罗马尼亚军队的掩护下兵分两路,一路向哈尔科夫方向突击,准备一举捣毁这个重要的军工基地,而另一路则直接北上朝着莫斯科进发。
其中攻击莫斯科的集群大约有三个军约合十个师,而攻击哈尔科夫的大约有两个军约6个师。如此一来,沙波什尼科夫的压力就小了不少,虽然依然大约有40个师将基辅包围得水泄不通,但和之前相比,敌人已经少了很多。
不光是基辅方向的压力轻了,在尼古拉耶夫,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进攻也被打退了,而基洛沃格勒德的轴心**队则干脆转入了防御。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军之前在乌克兰南部的摇摇欲坠的防线竟然在德国人的帮助下稳固了。这恐怕是希特勒没有想到的。
当然。元首没有想到的还有很多,他之前一直以为苏联已经是樯橹之末,只要继续进攻,只要再加一把力,那头傻骆驼很快就会被压垮。但是他没有想到,红军的韧性比他想象中要强得多。
北上进攻莫斯科的部队,刚刚抵达克洛托普就遭到了红军中央方面军的机械化第30军、步兵第50军、第62军的迎头痛击,这七个师不光挡住了德军。并在接下来的交战中轻而易举地打退了德军,迫使德军被迫后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明明德军兵力还占优势。这么说吧,德军的兵力占优势仅仅是纸面上的,看上去德军集中了十个师,大概合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很好很强大。可必须也要看出,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被大量消耗的不仅仅是红军,德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就拿南方集团军群举例,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下来。作战部队平均减员四分之一的样子,尤其是装甲部队。在红军的打击下,本来就不算强大的南方集团军群装甲部队的损失是相当的大,几乎损失了差不多接近一半的装备。
而看看红军的机械化第30军,这个军属于中央方面军,属于预备队,虽然装备差了一点(大部分坦克都是bt系列,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t…26凑数),但是抵不住满员哈。而一个满员的红军机械化军那是非常强大的,坦克有千余辆,而且处于基辅北部,德国空军几乎只能干瞪眼,结果自然就是一边倒了。
德国佬的溃败比想象中还要来得快,从9月6日开始,一直到9月13日,短短一个星期之内,南方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的集群就被一步步赶回了诺索夫卡,如果不是红军经过这一段的作战也累了,完全可以将德国人赶回基辅。
另一边前往进攻哈尔科夫的德军更惨,这个集群大约只有三个师是德国国防军,另外的三个师是由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仆从军提供的,刚刚前进到格列标恩卡,就撞上了刚刚从高加索方向调过来的坦克6师,这个师是高加索方向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比较强。在路过哈尔科夫的时候,又临时换装了大约一个团的t…34,迎头对撞的结果就是德国佬被爆翔,至于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友军,早就跑得没影子了。该集群很快就被赶回了别列赞,而且还只能固守不出,那狼狈的样子就别提了。
南方集团军群新一轮攻势并不顺利,同样的北方集团军群也是泥足深陷,在东普鲁士,该集群陷入了大麻烦,在犹太人的碉堡战术面前时举步维艰,刚刚转入进攻不久,就不得不停下脚步重新防守。也就是犹太军队缺乏装甲力量,无法进行有突破性的反击,否则,北方集团军群也得跪。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犹太人对坦克的应用确实有问题,他们更多的将坦克当成移动火力点使用,平均分散在了步兵部队中充当火力支援力量。而装甲部队只有击中在一起形成矛头才最有威力,这么搞等同于自废武功。这也是为什么北方集团军群哪怕是被抽调得很惨,也能站住脚跟的重要原因。
至于中央集团军群,一只拳头陷在了上马乌基尼亚,另一只拳头被挡在了布列斯特。两个强大的坦克集群哪怕是使出了吃奶的劲,也无法穿越红军的防线。尤其是上马乌基尼亚,近卫第一机械化军哪怕被消耗得只剩下了一个团,依然能守住阵地,依托城市极大的杀伤了德军的掷弹兵,尤其是德国脆弱的坦克,在巷战中几乎等同于铁皮罐头。
当然,近卫机械化第一军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重的,满编时全军近四万人最后只剩下四千多,一千多辆坦克最后能开动的不到一百辆,军长、副军长、参谋长、政委统统壮烈牺牲,最后只能由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师长彼得罗夫斯基接替指挥战斗。
残酷的防御战一直持续到了9月14日,在当天下午,彼得罗夫斯基终于接到了军 委的命令:“你部已经圆满的完成了阻击任务,可以突围,党和国家将永远铭记你们为卫国战争做出的牺牲和伟大贡献!”
接到这道命令之后,彼得罗夫斯基并没有长出一口气,说实话这个时候已经不好突围了,似乎最好的选择就是投降?不过他没有选择投降,仗打到这个份上,他们要是投降了,怎么对得起之前牺牲的战友?
在当天晚上,彼得罗夫斯基召集了剩下的军官,宣布将立刻突围,短短两个小时,该军剩余的战士就被集中起来,除了重伤无法撤离的,合计约三千人参加了之后的突围行动,而这次突围也被成为二战中少有的奇迹……(……)
ps:鞠躬感谢寄生虫之血吸虫、uyiqing1985、胡德海军上将、猪潇洒2、装甲列车和尤文图斯同志!
179 东方的希望()
马特维。库利科夫已经在太行山呆了将近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他深刻的了解中国革命和抗日斗争的艰难性。*
许多年后他回忆道:“敌后抗日根据地什么都缺,子弹和药品就不用说了,刮民党方面除了在1939年之前少量的给予了部分弹药,之后就再也没有任何支援了。不光是没有支援,还会协助日寇一起封锁抗日根据地……缺少食品、缺少药品、甚至连食盐的获取都很麻烦,大部分军官和士兵都穿着打满了补丁的破军服,绝大部分只能穿草鞋,甚至干脆就是光脚……这里的情况比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还要艰苦,大部分战士是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去战斗。中国方面的同志告诉我,对他们来说最大的苦难不是生活上的,而是缺少子弹,大部分战士在战斗爆发时,只有三到五粒子弹可用,不得不将鬼子放倒极近的距离上才射击,基本上开一两枪之后,就是残酷的白刃战。”
库利科夫简直不敢相信,进入到20世纪四十年代,竟然还有军队将拼刺作为一项特别重要的战斗技能使用。对此,他是既批评又赞扬:“这种战斗方式决不能称之为好,只能说是无奈之中的选择,但是对于中国同志们的战斗精神,尤其是不怕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必须予以鼓掌。”
在敌后根据地里,库利科夫的主要任务是评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斗力,莫斯科方面相当想了解,这支部队究竟有没有战斗力,该不会和刮民党军一样废柴。莫斯科实在不想再次将宝贵的援助打水漂了。
对此,库利科夫实话实说:“和刮民党的军队相比,土共的军队虽然装备很差,但是斗志昂扬,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要投入战斗,想要打击敌人。从他们身上我能看到蓬勃的朝气!”
从太行山区返回延安之后。库利科夫对中国的印象大为改观:“在重庆,能闻到的是刮民党臭不可闻的官僚气息,当前线战士吃不饱穿不暖一点点极为可怜的工资都要大打折扣和被贪墨时,那里的官僚却好像生活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灯红酒绿、大发国难财。在这个战时首都。看不到太多和决心、意志有关的东西,和沦陷中的巴黎红灯区一样颓废……剥开上层的浮华之后,在重庆你还能看到下层民众的挣扎——饿殍遍野街面上到处都是乞丐,在这些人眼中,你什么也看不到。没有希望更没有精神,就像一根木头或者一块石头……我不喜欢那里的环境,哪怕那里的生活条件对我这样的外国人来说要好太多,但是那些麻木不仁让我愤怒。相反,在物质极其缺乏的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我能看到希望,能感到精神上的愉悦……”
库利科夫在报告中大大的赞扬了土共一番,这给了政治局极大的信心,因为在此之前,除了李晓峰。包括托洛茨基在内的其他领导人都不太看好土共的作用。而现在,他们可以放心了。
库利科夫的报告极大的缓解了延安和敌后根据地的艰难,从外蒙古空运的弹药和药品解决了燃眉之急。之后在苏联的授意下,外蒙古方面组织了马队穿越绥远省向延安输入了大量的粮食和重武器。
这批重武器,包括第二批48门皮托炮和24门七五小姐。七五小姐大家都熟悉,是一战中广泛装备协约**队的1897式75毫米速射野战炮其实也是皮托厂生产的。不过苏联支援给土共的这批七五小姐并不是原装货,其来源相当的复杂。
在一战结束之后,波兰被一分为二,东波兰全面向苏联靠拢,其军队的制式装备也基本上是苏式的。而西波兰则全面向英法靠拢。大量的引进了法国装备。其中七五小姐的装备数量就相当的多,到了1930年代,33岁的老小姐依然在西波兰军队中服役,不过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西波兰对七五小姐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更换了适合摩托化行军的新炮架,这就是波兰陆军的z。1897式75毫米野战炮。
而在1939年,当德军闪击西波兰之后,大量的西波兰溃兵涌入了东波兰,就带来了不少z。1897。而这批西波兰版七五小姐也就被紧急扩军的东波兰拿来使用了。而众所周知,接下来在巴巴罗萨中,东波兰的表现也是惨不忍睹,于是乎一部分七五小姐又被东波兰溃兵带到了苏联。
红军自然对七五小姐没兴趣,接收之后几乎无用武之地,于是就干脆送给土共了,反正对于缺少炮兵的土共来说,是不会嫌弃七五小姐的。
实话实说,75小姐其实并不太适合以游击战为主的土共,七五小姐不能像普通山炮那样拆解运输,而全炮重量又有点大,很难做到打了就跑。至于75毫米榴弹,威力也有点小。
不过土共却不嫌弃,对他们来说,有大炮就是好事,在战场上他们费劲了千辛万苦都收集不到多少火炮,有白送的傻了才嫌弃。
很快这批75小姐就装备给了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作为培养炮兵的教具使用。至于那些皮托炮,基本上都交给了野战部队,而且从野战部队的反馈来看,对皮托炮的评价是很高的。
第一是轻便,第二是打得很准,高明的炮手甚至可以将榴弹直接射入日伪军碉堡的射孔之中。第三个优点,则是炮弹的来源有保证,用起来炮兵没有顾虑。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恐怕就是37炮威力太小了。
反正总体上来说,土共对苏联援助的火炮是十分满意的,但是对苏联援助的步枪和机枪就不那么满意了。比如说莫辛纳干30骑枪,八路军战士普遍反映不如三八大盖好用,枪托太窄后坐力太大,不适合体质比较差的中国士兵。
至于德普轻机枪,因为是苏联援助的都是早期型号,不能快速更换枪管,而且弹盘的可靠性也存在问题,远不如zb…26好用。当然。对于缺枪少弹的土共来说,有枪总比没枪好,只是觉得有些遗憾罢了。
截止到9月初,苏联在两个月内援助了土共大约10万支莫辛纳干。和大约三千挺马克沁和一千挺德普轻机枪。初步缓解了八路军战士缺少武器和弹药的窘境。
按照中苏两党达成的协议,在九月底,八路军和新四军应该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破袭作战,瘫痪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线路,将东北地区的一部分鬼子重新拉回关内。
负责制定这次作战计划的自然还是大名鼎鼎的彭大将军。而苏联方面则派遣库利科夫作为顾问。
对于这次战斗,苏联方面报以了很大的希望,原因非常简单,在西线,他们面临着极大的压力,随着萨列法河作战宣告失败,大量的红军有生力量被消灭,为了堵上这些口子,必然要从其他战线抽调兵力。其中远东军区陈兵近百万,自然是政治局和军委的第一选择。
但是让政治局和军委苦恼的是。鬼子在找麻烦,得知红军在西线吃紧的消息之后,这些时时刻刻都想着怎么占便宜的杂种,立刻向东北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