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七零逆袭路-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凤在外人面前可不会说赵芸香的好话。要不是秋菊婶和邻居李大婶的仗义直言,赵芸香在周家村的形象说不定被吴金凤抹黑成什么样了。
李大婶家儿子多,几个儿子媳妇都孝顺。李大婶家的孙子孙女也多,从刚出生到光着屁股满地跑的,大大小小有十几个。孙子孙女一多,李大婶平时在家总要搭把手,哪个媳妇忙不过来,李大婶总要帮忙带带孩子做做饭什么的,一天到晚忙的不得闲。
第七十一章 找人()
秋菊婶和李大婶不一样。
秋菊婶一儿一女,儿子在身边,女儿嫁到了外县,离周家村足足一二百里地,很少回娘家。秋菊婶的孙子孙女比周家胜还要大,也用不着秋菊婶操心。
这大冬天的,生产队里不出工,除了做做老两口的吃食,洗洗自己二老的衣裳,家里没有什么要秋菊婶做的。
秋菊婶的儿子儿媳妇都是孝顺的,儿媳妇有时候洗衣服,顺手就把秋菊婶二老的衣裳也给洗了。
这样一来,秋菊婶空闲的日子更空了。还好秋菊婶不是个嘴巴多的,空了也不会和周家村的一堆老娘们扯东家长西家短。
对于这样的秋菊婶,赵芸香首先就敬重了几分。这一有事,赵芸香也第一个想到了秋菊婶。
看赵国辉今天的架势,鱼丸的事已经被赵国辉的上级领导王经理给惦记上了。赵国辉做为下属,要做的就是尽快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那个年月,领导提拔下属,勤劳肯干不是唯一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能及时完成领导的嘱托。
赵国辉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三合镇供销社主任,对于工作上的事肯定认真。王经理虽然没有催着赵国辉尽快完成任务,但是,赵国辉不是傻的,领导既然开了口,能尽快尽好地完成任务,是赵国辉努力的方向。
赵芸香不是万事不知的村妇,心中自然也替弟弟着急。要不然,赵芸香也不用天黑了还要出门找帮手。
猫冬的季节,周家村空闲的妇女很多,但是赵芸香还是想先问问秋菊婶,愿不愿意帮忙一起做鱼丸。秋菊婶爱干净,自己也收拾的很利索,鱼丸是吃进嘴里的东西,赵芸香肯定喜欢秋菊婶这样爱干净的人。
那个年月,每家每户一年忙到头,除了生产队过年分红得几个活钱,家家户户的手头都紧。赵芸香的本意也是想提携一下秋菊婶,秋菊婶如果愿意来帮忙做鱼丸,赵芸香打算算工钱给她。
说实在的,一天上百斤鱼要杀要剁,赵芸香一个人还真做不过来。
至于说周家两个妯娌和吴金凤,赵芸香根本不敢让她们帮忙,要是让周家的几个女人知道赵芸香接了鱼丸这笔大买卖,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周家人心都狠,妯娌们要是知道赵芸香赚钱,心里肯定不得劲,吴金凤更是,每天只想着从赵芸香家里刮好处,让她帮忙做事?不唾赵芸香一脸的口水才怪。
秋菊婶家离赵芸香家不远,隔着三四栋房子。
秋菊婶家坐落在巷道头一家,这条巷道横穿周家村的东西两边,把周家村分成了上村和下村。赵芸香家和秋菊婶家都属于上村。
站在秋菊婶家门外,赵芸香刚想敲门,巷道那头有个模糊的身影让赵芸香楞了楞。
那人的背影很像周家大伯周志刚,只见他慢悠悠地朝着巷子东边走去,根本没有发现十来米开外的赵芸香。
是大伯吗?看他行走的方向不是大队部啊?赵芸香有些疑惑。
周家村的大队部在赵芸香家的北边,沿着赵芸香家门前的那条公路一直往前走,要走上十来分钟。如果是周志刚的话,晚上有事一般都是去大队部开会,根本不可能往村东头走。
怎么会是大伯呢?这么晚了,大伯就算有事也是找村长周洪明谈谈村里的工作。赵芸香清楚的记得,周洪明的家在村子北边,离大队部不是很远。
赵芸香正想看仔细些,只见那人拐了个弯,看不到了。
农村的日子,晚上天黑后一般都是呆在家里,很少出去窜门。赵芸香要不是今天睡过了头,明天又急着要做事,也不会选这个时间来秋菊婶家的。
周家在村东头也没有什么亲戚,照理说周志刚不应该在黑漆漆的晚上去东边的。
难道?大伯是出来找人私会?
不期然的,赵芸香的脑子里浮现出前几天看到过的那件粉红色文胸。
算了算了,闲事还是不要管!
赵芸香甩了甩头,把好奇心甩到了一边。周志刚的事和她没半分钱关系,她自己的事情多着呢!哪有闲心管闲事?
还真别说,赵芸香的预感还是比较灵的。此时的周志刚,一路上躲躲闪闪地来到村东头的知青点外。
还好,今晚的夜色够黑,周志刚一路走来,没碰上一个人。
站在知青点的后窗下,周志刚伸长脖子看了看左右,嘿!运气不错,没有人经过。
周志刚壮着胆子,走上前去敲了敲一扇窗的玻璃。
“笃~笃笃笃,笃~笃笃笃。”
一长三短熟悉的敲击惊醒了房里的女知青。女知青跑到窗边,拉开了碎花的窗帘。
就着屋子里的灯光,女知青透过窗玻璃往外看了看,果然,是周志刚找她。
放下窗帘,女知青看了看身上穿的一件七成新的军绿色大衣,嘴角满意地露出了一丝微笑。
飞快地把头上的马尾拆散,编成了两条辫子,女知青才慢悠悠地朝知青点的大门口走去。
“莉莉,又去你姨妈家?”一个男知青刚好出门倒洗脚水,看见女知青一副外出的打扮,不由得多嘴问了句。
“嗯。”女知青应了一声,没有看那男知青一眼,顾自踩着一双粗跟的皮鞋,走了。
男知青羡慕地看了一眼女知青的背影,拿着手上的空盆子,闷着头回了房。
周家村的知青点是附近几个镇出了名的,知青们不用和别人挤一间房,每个人都分到了独立的一间房。这样,既减少了知青们一起同住产生摩擦的可能,也让知青们能够尽可能的保留自己的隐私。
女知青叫刘茉莉,长的娇美可人,算是周家村的知青点数一数二的大美女。男知青叫何小刚,来自于刘茉莉同一个城市。
刘茉莉比何小刚早来一年,在周家村已经呆了四年时间。
何小刚听知青点的其他知青说起过,刘茉莉有个表姨妈嫁在周家村。有个本地村民照看着,所以,刘茉莉在周家村的日子比其他知青们好过多了。
第七十二章 知青()
何小刚个子不高,身材也是属于文弱书生形的。每天跟着生产队出工,何小刚只能拿到七分公分。对于这样的何小刚,刘茉莉是看不上眼的。
现在的农村,赚不到公分等于分不到多少粮食。何小刚公分少,自己的粮食都不是很够吃,肯定没有多余的粮食去讨好刘茉莉。而且每次出工,何小刚做自己的那份事都累的要死,更不可能为刘茉莉帮把手。
四年的农村生活,把刘茉莉的天真活泼都给磨光了。在农村里,高强度的劳动把刘茉莉的双手磨的起了茧子,皮肤也变得暗黄粗糙了不少。
每天早上起床,刘茉莉对着镜子里那个憔悴的自己,总会露出一个自嘲的笑容。这样的日子,和刘茉莉四年前的城里生活,不亚于天上地下。饭吃不饱,口袋里穷的叮当响,何时是个头啊?
几年来,刘茉莉虽说没变成一个唯利是图的农村老娘们,但是像何小刚这种没有好处往她跟前凑的男人,何茉莉是看不上眼的。
知青点是周家村的村民们前几年特地为下乡的知识青年们建造的。
那个年代,城里的年青人响应国家的号召,跑到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城里的娃儿不能光学书本里的知识,还要到乡下去参加劳动,体会一下农民们的艰辛。
刚开始的时候,下乡的知识青年不多,只有一两个。周家村的村长那时还是周洪明的老爹。老村长把城里来的知青分派到村民家里居住,村里每个月补贴一点粮食。
刚开始的时候,知青们满怀劳动的热情。跟着村民们出了几天工后,知青们开始叫苦不迭。农村里的劳动强度不是一般的大,天一亮就出工,天黑才能收工。知青们只干了一天,不去说酸痛的抬不起的胳膊和直不起的腰,就连握锄头的手掌上都起了好几个大水泡。
农村里和城里不一样,身子不舒服可以请假休息。到了双抢的季节,田地里的庄稼等着收割,就算知青们满手水泡,头天晚上挑一挑,第二天还是要继续跟着干活。
乡下地方,吃的东西肯定没有城里人吃的精细,加上那几年的年成不是很好,村民们自家都是红薯稀粥什么的,一大家子抓一把米再加点野菜杂粮熬的稀稀的对付三餐,就连收割的季节,村民们也最多添几个菜团子什么的垫饱一些肚子。
村里给知青们补贴的粮食也不多,每个知青一个月十斤米二十斤红薯。这个分量已经是老村长最大的宽容了。那个年月,每家每户都不容易,村里要留一些粮食做储备,以免哪一户村民家里断了粮没地方去借。
知青们的补贴粮已经是村子里一个正劳力的份额了,谁家的日子都是抠搜着过,一家人才有活命的希望。要是顿顿吃干的,知青们的粮食连他们自个吃都不够。
知青们在村民家里住着,天天吃着千篇一律的红薯粥菜叶子粥,粥里米粒没多少,光看见照的出人影的稀汤了。知青们猛不丁地从吃饱穿暖的生活落到了吃不饱饭的境地,心里甭提多委屈了。更何况白天要跟着生产队出工干活,到了晚上肚子里没有什么食物,到半夜饿的睡不着觉。
时间一久,知青们的意见很大,知青中有些人还端着城里人的架子,认为自己是从城里来的,该受到村民们的特殊照顾。再怎么着,村民们也该把自己的那份粮食全部做了给自己吃吧?这么天天稀粥,哪里吃的完十斤稻米二十斤红薯?
有知青住在家里的村民也烦死了,个个跑到老村长家诉苦。知青在自家住着,到了饭点张嘴就吃,放下碗就走,有时还嫌做的东西味道不好。洗洗碗分摊一下家务什么的更不用想了,这是请了个“爹”“妈”在家供着吗?
老村长开始以为,知青们下乡就是走个过场,过不了一两年那些知青就能回城。
没想到一批接着一批的知青不断地往农村走,就连他们的户口也转到了农村。接连两年过去了,老村长也没听上面提起知青们回城的事。老村长这才发现,这些城市里的年轻人,算是成了周家村的村民了。
农村里都是这样,对待来做客的客人,不管怎么讨厌都会维持表面上的客气。头一两年,周家村的村民们对知青很宽容,队长分派活计的时候,会分派一些轻松一点的活给知青们。
可是,等知道知青们以后扎根农村后,村民们的客气就不见了。大家都是周家村的村民,凭什么你要受到特殊照顾?而且,这些照顾不是一次半次的。照顾了你,我的活不就重了吗?
村民们有意见,队长分派工作,也只能照着规矩来。要是再让知青们做轻省的活计拿高公分,队长肯定会被村民的唾沫星子给淹死。
从那时开始,知青们能干多少活就拿多少公分,这样一来,很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青直接抓瞎了。和做惯了农活的村民们比,知青们一天做的事只有人家的一半,每天的公分只能拿个五六分,能拿七分的还是有些村民可怜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
一天五六分公分,连村子里的老娘们都不如。知青们羞愧之下,更多的是为自己的肚子担心。
农村里的规矩就摆在那儿,不干活就没有公分,公分少分到的粮食就少。知青们累死累活,一年到头就混了了肚子稀饱,吃顿干饭都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愿望。
再喜欢挑刺的刺头,每天饿的头昏眼花之后,也没有了挑刺的精力。自己连粮食都赚不到够吃的,知青们也不嫌弃在村民家中吃的红薯稀饭了。
不是一家人,长期在一个锅里舀吃的,时间久了肯定会闹矛盾。村民们见村里不再补贴知青的粮食,也不愿意让知青在家里白吃白喝。
老村长怕村民和知青们的矛盾闹深,干脆在农闲时号召村民们和知青们共同出力,建起了一个知青点。
第七十三章 茉莉()
老村长是个干实事的人,把知青点建的气派非常。整个知青点占地有三百多平米,东西两边个有十来间房,中间是个透亮的大天井。南北的院子门一关,整个知青点就是个独立的小世界。
知青点一建好,老村长就把知青们从村民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