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旧事-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尊马不停蹄地赶往长安,一到长安,他便先到了大将军府拜谒王凤,因为他早已知晓,此次自己能出山,权仗王凤推荐。王尊虽然谈不上对王凤有什么好感,不过,对于他如此看重自己,却心存感激。
“王尊,本将军要用你为京兆尹,而且陛下已经同意了。你可不能给我丢脸。”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王尊被命为谏大夫、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
王尊果然名不虚传,就任后的一个月,他就带兵把南山地区的盗匪全部肃清。王尊受到嘉奖,正式升任京兆尹。
如此一来,王凤的腰杆更直了,他睥睨朝堂,似乎再问:“现在还有哪个不睁眼的家伙,敢说他王家都是草包。”
王凤从用人上捞到巨大的资本,让他热此不疲。
在他的建议下,刘骜重新启用犯法被免得陈汤,平定乌孙叛乱。
他又举荐了不少有才能的人。
而王商面对着王凤的地位越发稳固,也渐渐对他多了份敬重。王凤倒也有点雅量,暂时没有找王商的麻烦。
只不过,一切只是暂时的而已。
第236章 王商斗王凤4()
在王凤得意非凡的时候,王商的身影就像一粒沙子,塥着王凤的眼睛生痛。
王商相貌堂堂,身高体壮,虽然上了年纪,却有不怒自威的气势,有一次匈奴右皋林王伊邪莫演入朝,无疑见与王商打了照面,伊邪莫演此前并不认识王商,但他一眼见到王商,竟然被王商的气势折服,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深深一拜。
事情传到刘骜的耳中,刘骜也感慨不已:“这才是我大汉的丞相啊。”
刘骜的话就像几根细针,扎在了王凤的心窝上,扰得王凤既恨又妒,他真恨不得立刻除掉此人,可偏偏一时半会儿想不到好办法。
更令他犯难的是刘骜非常信任王商,因此王凤即便是国舅爷,也不敢轻举妄动。
王凤在变着法子算计王商的时候,王商也没闲着,虽然王凤最近有了几件漂亮的政绩,但王商清楚地知道王凤家族及门生故吏里真没有几个善类,王凤的弟弟们生活豪奢,王家小辈们在京城惹是生非,没人敢过问。
这一切,都逃不过王商的耳目。在要不要与王凤撕破脸皮的问题上,王商选择了暂时的隐忍。
河平四年(前25年),王商终于出手了。
琅琊郡发生灾害,灾报上达朝廷,王商特别重视。众所周知,自元帝以来,这天灾就跟打雷一般常见,除非是特大灾情,谁都不会太放在心上。可是此次灾情却不大,不但引起了王商的重视,而且是由王商亲自下去调研,这真是个新鲜事!
王商是什么人,那可是丞相!丞相是什么人,那可是日理万机的人,一个地处偏远的琅琊郡,能让丞相亲自出马,真不知是烧了哪门子高香了。
事情透露出古怪,却不难解释。
琅琊太守杨肜是王凤的姻亲,王商之所以要亲自出马,就是看重这一点,他要从王凤的亲戚中下手,目的是敲山震虎。
直白点说,王商借机整琅琊太守杨肜,就是给王凤点颜色看看,他要让王凤知道,这个朝堂除了你王凤姓王,他王商也姓王。
琅琊太守杨肜屁股的确不够干净,调查还没完,杨肜的把柄就落在了王商的手上。
杨肜迅速向亲家方王凤求助,希望由大司马出面,劝阻王商销毁罪证,停止调查。
当然,即便杨肜不求王凤出面,王凤也会按耐不住,王商针对自己,他心里跟明镜似的,他必须要阻止王商调查下去,万一拔出萝卜带出屎,那可不妙啊!
王凤委婉地向王商表达了停止调查琅琊郡的意思,可没想到王商硬气的很,任凭王凤磨破了嘴皮子,王商就一句话,不行。
“逮得就是你,怎会如此轻易地就此罢休?”王商心中十分解气。
不几日,王商就上了要罢免杨肜的奏章。
王凤在王商那碰得灰头土脸,心中实在恨透了王商。
别人都打上门来了,他岂能不还手。
他派人秘密地收集王商的短板,并指示人向朝廷上书王商与其父亲的婢女通奸,他妹妹淫乱,奴仆把奸夫杀死。
为了达到致王商于死地的目的,上书人在奏章中指出初步怀疑王商指使人杀害了奸夫。
奏章到达刘骜的手中,刘骜看得哭笑不得。
他匆匆地浏览了一遍,便御笔朱批,表明这些事情都没有确凿的证据,有可能是捕风捉影的,不能以此来判定王商的工作态度和能力。
王凤却不这么认为,他在刘骜面前据理力争,建议一定要由司隶查办。
刘骜心中好笑,要论阴险,王商不及自己的这个大舅万分之一。
刘骜依然是坚持己见,他虽然把政事都扔给了这个舅舅,但他也不希望王家权力太盛,反过来吞噬皇权。
所以,他依然拒绝了王凤的建议。
王凤一计未成,心中更加恼火。干脆来个一不做二不休,他找来太中大夫张匡,命令他上书继续攻击丞相。
而其他依附王凤的官员则纷纷附议,希望致王商于死地。
不过,刘骜也不好糊弄,他虽然嫌麻烦,但也不糊涂,他特意下诏说道:“不许究治丞相。”
对于这样的结果,王凤自然不能答应,因为他每每看到王商笑吟吟地对着自己时,他就感觉自己的老脸丢光了。
王凤耍起了流氓。
他一连数日奏事都不放过王商的这个问题,每每请示刘骜赶紧下旨整治王商。
日子一长,刘骜就嫌烦了。
某天,刘骜再一次听到王凤不依不挠,便摆摆手,说道:“罢了,烦死了,去查吧!”
王凤一听,顿时心中乐开了花,他心里骂道:“王商,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河平四年(前32年),四月,刘骜下诏,免去王商丞相之职,王商的子弟,门生故吏全部被踢出京城。
可想而知,这些都是王凤一手操办的,而刘骜因为嫌舅舅啰嗦没有反对。
王商免相后三天,吐血而亡。
王商斗王凤,王凤成了最后的赢家。
第237章 王凤立威()
王商一死,光禄大夫给事中张禹继任丞相。
张禹此人,属于唯唯诺诺的学者型官员,他曾经教授过刘骜论语,刘骜即位后,张禹被赐爵关内侯,封光禄大夫,给事中,他奉行明哲保身之道,几乎不参与朝堂争斗。所以,张禹继任丞相,王凤也喜闻乐见。
但是,张禹得知要当丞相,心中大慌,谁不知道,现在的朝堂是王家人的,自己来做这个丞相,那不是在火坑上烤么。因此,连忙上书请辞,希望刘骜不要折腾他这一把老骨头。无奈刘骜找不到更好的人选,不允许张禹请辞。
张禹勉强答应,在上任之初,就打定做个糊涂丞相,不该管的不管,不该问的不问,总之不要得罪了王家那些个大爷,求个平安即可。
王凤权势日盛,连心腹杜钦都看不下去,他委婉地建议王凤要以周公为榜样,谦虚谨慎,不要过度张扬。可惜王凤正是风头最劲之时,哪听得进去!
刘骜的左右曾经向他举荐光禄大夫刘向之子刘歆,说刘歆博闻强识有奇才。刘骜召见了刘歆,一番盘问下来,发现此子果然不同凡响,才识过人,想任命其为中常侍,希望他能常伴左右。
刘骜命人将中常侍的官服取来,要当场拜官,这个时候,左右侍从爆出一句话,差点把刘骜从御座上震晕,侍从们说道:“尚未告知大将军。”
刘骜气道:“这等小事,还要得到大将军的应允么?”
左右侍从们连忙跪下,对着刘骜磕头如捣蒜,请求刘骜一定要告知大将军,如果任由刘骜封官,他们就完了,大将军会让他们死都不知道怎么死。
刘骜实在被这些侍从弄得烦躁,好好的心情被此事搅得一塌糊涂,刘骜一摆摆手,说道:“罢了”,算是只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这个时候,刘骜才知道自己的舅舅能量有多大。不过,刘骜的心中除了生气,却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在他看来,舅舅是自家人,权势再大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刘骜想得没错,王凤不敢把他怎么样,其他人却要倒霉了。
刘骜即位十年,没有子嗣,国无储君,让不少人兴奋,也让不少人忧虑。
定陶王刘康便是其中一个兴奋之人。
刘康原为山阳王,后被刘骜改封为定陶王,定陶这个地方,谁都知道,可是与高祖刘邦很有渊源的地方,当年刘邦在这里称帝。
可见,刘骜把刘康封在定陶,是颇有深意的。况且,刘康是先帝最为喜爱的儿子,当年若不是侍中史丹的那一席话,想必今日在位的会是刘康。
事实上,刘骜确实有这个想法,他时不时透露出,若自己无继嗣,就会封刘康为太子。
阳朔元年(前24年),刘康入京后,刘骜赏赐甚重,他就在京城盘桓下来了,不再作回封地的打算。
刘康在京城盘桓,第一是为了与朝中官员交好,第二便是要亲近皇上和太后,早日促使刘骜下定决心,立自己为太子,省得夜长梦多。
刘康这么一活动,长安城大都知道皇上有意立刘康为储君的意思,结交刘康的显贵趋之若鹜,甚至连王凤的几个弟弟都争相攀附。
这让王凤非常生气。
说起来,他的几个亲弟中,没一个让他省心的,他的亲弟王谭更是与他不和,而反倒是他的堂弟王音,对王凤死心塌地。
王凤决不允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有人能盖过他的风头,哪怕他有着皇家血脉也不行!恰好这个时候,发生了日食,王凤借题发挥。
王凤上急速进宫见到刘骜,谏道:“发生日食,是阴气日盛的征兆。定陶王虽亲,按礼应留在封国,而今他久留京师,有违汉家祖制。因此天象示警,陛下应速速遣其就国。”
刘骜一听,眼睛骨碌碌地转个不停。他在思索,舅舅此话是什么意思?要说日食跟定陶王有关系,打死他都不信。本朝天象如家常便饭,他都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
不过,刘骜转念一想,舅舅如此说道,那就说明他二人不和,如果继续把定陶王留在京师,恐怕到时候麻烦更多。
见刘骜犯难,王凤又是一阵催促。
刘骜拗不过王凤的意思,最终同意了王凤的建议。
一纸遣文颁发到定陶王府中,定陶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哥不是说要他一直留在京城陪他的么?怎么这么快要他回封国?不行,得进宫面圣问清楚才是。
他匆匆进宫问明缘由,从刘骜的口中得知这是大将军王凤的意思。
刘康深恨王凤,却仍然无可奈何,他知道即便是皇上,现在也违拗不了王凤,所以只能挥泪向刘骜辞行。
刘康这一走,一年半后,便带着他的储君梦死于郁郁寡欢之中。
王凤斗败了王商,赶走了定陶王,可以说长安城里上至刘骜,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王凤竟然有了种遇神杀神,遇佛杀佛的气势。
即便是气势如此之盛,还是有人不信邪,非要去触他的霉头。
此人姓王,单名一个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人也。先以文学为官,后迁至谏大夫,左曹中郎将。
王章是个性格刚烈,敢于直谏的人,当年石显专权,他就敢上书骇奏石显。结果石显倒打一耙,王章获罪免官。王章因此声名大盛。直到刘骜即位,王章复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王章雷厉风行,不怕得罪人,不少达官显贵都忌惮他。
王凤初掌权柄,需要人才,于是特意拉拢王章,举荐其为京兆尹。
王章虽然受了王凤的恩惠,却从来没真心归附过王凤,相反他十分厌烦王凤的嚣张霸道。定陶王被王凤赶走的事情,让王章忍无可忍。
以前,王凤斗死王尊,放任族人,倒也平常,哪个权臣不是如此。只是王凤现在连皇室都不放在眼里,真不知哪天,会骑在皇上头上。
定陶王一走,王章便上密奏弹劾王凤,奏章中指明大将军把日食归咎于定陶王,是无中生有,这是他想专权啊。
奏章中列出王凤的种种不堪,每一件都能让王凤死无葬身之地。
这封奏章到了刘骜的手中,刘骜虽说有点震惊,但却没有愤怒,他也知道舅舅有些过分,可毕竟是亲舅舅,真要撕破脸皮,恐怕太后都不会答应。
当然,他也知道,王章是个忠臣,是为了汉家江山,说出了这番话。
他召来王章,一时感慨道:“若不是京兆尹直言,我听不到国家大计。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