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137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37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道题没难住吐蕃使者,文成公主觉得他们不笨,还很聪明。

    文成公主的第二个难题是,找来一根两头一样粗的木头,让禄东赞说出哪头是根,哪头是梢。禄东赞把木头放进流水中,木头顺水漂流,禄东赞说前面是根部,后面的是梢部。因为根部比梢沉重,被水一冲沉重的一头则在前。

    匈奴人黄金铠甲第二个难题也答对了,文成公主提出最后一个问题:她站在300名美女当中,让禄东赞辨认。

    禄东赞从未见过文成公主,解头两个难题时,文成公主也不在现场。但他提前几天就打听了文成公主的容貌特点,所以,心情平静地在300名美女当中,指认出形神庄重、容貌俊秀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对吐蕃使者的聪明才智很满意,接受了松赞干布的求婚。

    太宗李世民对文成公主的婚嫁当做一桩大事,首先在边境建造一座行宫,届时做为文成公主一行休整所用。准备了丰厚的嫁妆,还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此外包括图书、作物种子、生活用品、各类工匠等。贞观十五年正月,礼部尚书李道宗(文成公主父亲)为送亲特使,率3000羽林军护送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普通百姓主动相送,送行队伍有20多里长。

    文成公主一行路过百南巴(今青海省玉树县南部),见当地居民不会种庄稼,公主便让随行的农民教他们种大麦、燕麦;让石匠在河上安装水磨,百姓们非常感激,给文成公主立了一尊石像做纪念。

    一路上,随行的工匠还教会了各族人民栽桑养蚕、制作酥油等技术。走到哪里,受到哪里人民的欢迎。

    藏王松赞干布率领军队到很远的地方迎接文成公主。他见公主举止文雅、容貌俊美,高兴得难以言表;文成公主见松赞干布英俊潇洒、骠悍威武,也十分喜欢。两人可谓一见如故,天成地配之姻缘。

    松赞干布陪同文成公主进入国都逻些(今西藏拉萨)时,万人空巷,夹道欢迎。松赞干布感到自豪和激动,为文成公主专门修建了小昭寺,将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其中,一直保存至1300多年后的今天。

    除农业、牧业外,文成公主还把纺织技术传给藏族人民,为汉族与藏族的团结做出了贡献。

    初唐的诗歌

    从东晋南迁至隋建立,南北分裂延续了270多年,由于各自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学风尚的差异,诗歌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倾向。隋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登基已发现,“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在朝廷中,浮艳淫靡的齐梁文风仍占据统治地位。隋开皇四年(584年),杨坚第一次下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又严惩了写华艳文表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接着,李谔上书斥责齐梁文风是“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促使文帝第二次下诏。但是,两次诏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唐高祖李渊统一全国后,齐梁文风仍未退出诗坛。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即位,先后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学士,唱和吟咏。著名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欧阳询、李百药、李义府、上官仪等,大部分仍是陈、隋旧人,他们并不因政治上改换了一个朝代,诗风也立刻发生转变。唐太宗有扭转文风的意图。他的帝京篇序说:“释实求化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并在诗中说“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可是,他自己并未能做到。一次,当他不由自主地写出一篇宫体诗让虞世南应和时,虞世南劝谏说:“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因此我不敢奉诏。”唐太宗听了不以为忤,厚赏虞世南。尽管如此,然而,不管是虞世南还是唐太宗本人,仍然沉溺在浮靡的宫体诗中。唐太宗作正日临朝、春日望海,岑文本、杨师道、李百药、许敬宗等一班大臣都有奉和之作。在唐初诗坛上,宫体应制诗最突出的是上官仪。他贞观初中进士,被唐太宗召为弘文馆直学士,凡有宴集,他都必须参加,专门写“绮错婉媚”的应制诗。其影响之大,闻名全国,称为“上官体”。此后,唐代宫延赋诗宴乐有增无减。李峤、沈期、宋之问是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唐诗纪事说:“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女新翻御制曲。群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浮靡之风至此依然在朝廷盛行。

    与此同时,北朝的朴实文风也在暗中涌动并逐渐兴起。还在隋时,卢思道即作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隋统一后高涨的民族意识,写了闺中妇女对于征人的思念,其感情的真挚、意蕴的深刻和语言的相对朴素,呈现出摆脱齐梁文风的努力。不久,薛道衡作昔昔盐,以极自然的文字刻划了丈夫远事戎行,家庭景象凄凉及妻子的忧郁心情。像“空梁落雁泥”这样清新的句子已能脱去宫体衣裳。此后是隋末唐初的王绩登上诗坛,绩性格豪放,不喜拜揖,最大特点是好酒。唐武德三年(620年)李渊作皇帝时,他被征召为待诏门下省。有人问他当这个官有什么乐趣,他说:“俸禄虽少,但每天有好酒三千。”唐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作皇帝时,他因病弃官。后听说太乐署吏焦革家善酿酒,便请求作太乐丞,选司不许,他再三请求,终于如愿。不到数月,焦革死,其妻仍给他酒喝;一年后焦妻又死,他叹息说:“天不让我喝好酒啊!”王绩留下50多首诗,言酒者达19首,此外篇目中暗示酒的更多。他由好酒而崇拜阮籍和陶渊明,使诗风超越齐梁而归于魏晋。他写诗情感真实,风格自然,语言朴素,基本洗净宫体诗的铅华。而差不多同时的魏徵却以其出关等宏亮的歌声,唱出了二百多年来久已消失的雄音。齐梁浮靡之风虽仍在后宫盘踞,但随着这些士大夫的匡正和努力,却已逐渐消歇并被取代。

    青瓷博山炉唐开国以后,连续与突厥、吐蕃、高昌、龟兹、吐谷浑、高丽等发生过多次战争,每次战争都征发大批的青年人从军,这些年青人中有许多是有文才的,战争的胜利又使更多有文才的年青人投身战争,这样,与战争相适应的文学题材与主题便开始大量出现,由此而引发出许多豪放清新的诗句。

    河北人卢照邻少年时代学苍、雅和经、史,博学善属文,被授为邓王府典签,后调任新都尉,因有神经麻痹症而离职,住在太白山中。父丧,大哭出血,病更重。迁居东龙门山,靠友人供应衣食,足痉挛,接着一只手失去知觉,晚年迁居阳翟的具茨山下。他生长在国力扩张时代,然而一生却处于病痛和官运不通的境地,使他有能力不得贡献,内心苦恼之极,诗中对此多有表现,咏史、行路难、长安古意等都是如此。由于真情吐露,因而作品内容充实,情感健康,成为四杰中最先以诗鸣者。浙江人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尤妙于五言。他落魄无行,喜爱赌博。武后登基的684年,被贬为临海丞,怏怏不乐。适逢徐敬业在扬州起兵,他投军为府属,专掌书檄。武后读他的檄文,见到“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惊异地问:谁写的?有人告诉她是骆宾王,武后说:“当宰相的怎么漏掉了这么个能人!”骆宾王性格比卢照邻更偏激,受唐初雄风所激荡,他的诗歌如叙寄员半千、咏怀古意上裴侍郎等,充满了为国家做一番事业以建立功名的积极进取精神。山西人王勃是王绩的侄孙,六岁即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作指瑕十卷以指正错误。14岁上书自陈,对策高第,授朝散朗。因事触犯唐高宗,被贬出廷,便客居剑南。唐总章三年(670年),朝廷三府争相征召他为官,他以有病推辞不肯。听说豸虎州多草药,要求补为参军。他恃才傲物,常为同僚嫉妒。父亲左迁交趾令,他去省视,路过南昌,适逢都督大宴宾客,他为之作序,即有名的滕王阁序,后渡海遇风落水而死。他写的春思赋序、润底寒松赋、示知己等抒发政治的上不得意,传达出身份比较低微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呼声。他数量最多和成就最大的是写自然景色和与朋友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别薛华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离情,而且交织着身世之感,有凄凉与怅惘,也有安慰和鼓励,还有对于人类友谊的体验,在初唐寂寞的诗坛堪称罕见的珍宝。陕西人杨炯幼年很聪颖。11岁就待制弘文馆,26岁应制举,补校书郎。31岁与宋之问同为崇文馆学士。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七月望日,朝廷把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后在洛阳南门与百官观看,他献盂兰盆赋。他听别人说“王杨卢骆”为四杰,心中很不满意,说“愧在卢前,耻在王后”。杨炯与王勃一样,多写五言律诗,但杨炯的题材大都是边塞和战争题材,气势很大,喊出了初唐青年文人蕴藏在内心的慷慨情绪。其“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匈奴今未灭,划地取封侯”等句成为初唐诗歌的绝响。此后,四川人陈子昂(661—702)振臂一呼,以“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石破天惊举动,从理论上震醒了初唐诗坛。子昂不仅切中时弊地指出齐梁诗风缺少现实主义传统,而且指到了返朴归真的方法——兴寄。他的呼喊,后来被韩愈以“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誉为唐代文学的真正创始人。由此可始,唐诗呈现出特有的面目。

    少年天才王勃

第131章 隋唐(19)()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6岁时就很会写文章,9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并作指瑕一文,指出汉书中失误之处。麟德(664-665)初年,右相刘祥道巡视关内,王勃上书自荐;祥道上表报告朝廷,王勃于是入朝面试,对答治国方略,果中高第。年纪不满20岁,还未戴成人的帽子,王勃就被授予朝散郎之职,并且几次献上他自作的赋颂给朝廷。沛王听说他很有文名,就召他到府署担任写作,编著平台秘略。书编完了,沛王很重视疼爱他。那时候,诸王都爱斗鸡之戏。王勃为沛王写了一篇带开玩笑的檄文,声讨英王的鸡。高宗知道后,非常愤怒,说:“这是在诸王之间挑拨离间制造矛盾。”于是将他逐出沛王府。

    王勃既已被废,便客游剑南。曾登上葛愦山遥望,感慨万端,油然思念起三国蜀汉诸葛亮的功劳,并写诗表达了这种感情。听说虢州(今河南灵宝南)有很多草药,便请求补为虢州参军。他自恃才高,凌驾于他人之上,所以甚为众同僚官吏所嫉恨。有官奴名叫曹达,犯罪当抵偿,躲藏在王勃的住所;王勃生怕事情败露,竟将他杀掉。王勃私杀官奴的事被发觉,论罪当斩。正好遇到大赦,没有处死,只是免掉他的官职。

    王勃的父亲王福,官职是雍州(今陕西彬县)司功参军,因受王勃的牵累,被贬谪到交趾(今越南河内)当县令。王勃到交趾省亲,中途渡海,沉溺于海水中,因惊恐而引起心悸,以至死亡。他死时才29岁。

    王勃14岁时,曾途经锺陵(今江西南昌),正逢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督阎公大宴宾客于滕王阁,他也赴宴。都督事先叫他女婿作篇序文,准备在宴会上向宾客夸耀。为了表示客气,在筵席上取出纸笔,一个个让过去,请客人写序,没有一个敢担当此任的;及至请到王勃,王勃却反而不推辞。都督有些生气了,站了起来,换了件衣服,又派一名小吏去偷看王勃写序文,并让他及时回报。一报,再报,都督听了小吏报告,觉得王勃的序文愈往后写,文句愈是奇警精采,于是惊讶地说道:“真是天才呀!”便让王勃当即将文章写完,尽欢而罢。这篇文章,便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滕王阁序。

    王勃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天才。他写文章,其初并不太用心精思,先磨墨几升,接着便痛痛快快地喝酒,然后拉被盖着脸,卧床而睡,等醒过来,拿起笔就写,下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人们说王勃写文先打“腹稿”。他尤其喜欢著书。可惜的是他去世太早。如果天假以年,他将会为我们留下更多的经典之作。他的诗文集,后人辑为王子安集。

    原先,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朝末年,居住在白牛溪,教授很多学生。曾著书一百二十篇,记汉魏至晋朝的事,用以续古尚书。后来书的序文丢失了,有目录而无正文的十篇,王勃补完缺佚的部分,并定著二十五篇。他曾说人子不可不通晓医术,当时长安曹元有秘方,王勃和他交游,学得他的全部要旨。他读易经,曾夜梦有人告诉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