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玄宗去泰山祭祀返回,李邕在汴州进见皇帝,玄宗令他献呈歌颂泰山封禅的词赋,看了以后,玄宗很高兴。但是李邕傲慢放肆,自以为将要做宰相。李邕向来看不起丞相张说,二人关系很坏。又遇上仇人告发李邕在官贪赃枉法,李邕被逮捕入狱,判为死罪。许昌人孔璋给天子上书说:
第138章 隋唐(26)()
开明的君主,提拔有才能的人,对他的过错,却不去计较,只用其才,而不管他的行为如何,壮烈之士坚持节操,勇敢之士不怕死,因此,晋国任用荀林父,不计较他的过失,汉朝任用陈平,并不计较他的品行,秦国的禽息为荐贤不惜弃生,齐国的北郭骚为劝留晏婴自刎,不惜一死。如果荀林父因有过错被杀,陈平因偷嫂被处死,百里奚因得不到推荐而被弃,晏婴被驱逐,那么晋国得不到赤狄的地盘,汉朝就不会取得天下,秦国也不会强大,齐国也不可能称霸。我听说,陈州刺史李邕,是个刚毅忠烈、不苟且避祸的人。以前为除掉张昌宗、张易之,为摧毁韦氏之乱,虽然受委屈被贬降,但坏人的阴谋被瓦解,李邕对国家是有功的。再说,李邕在官位上,能做到的都做了,他拯救孤寡,抚恤穷人,解救贫乏,普施恩惠,而且不聚集私产。现在听说他因贪赃而被投入监狱,不日就要被处死。我崇仰这样的信条:人生在世上如不能做出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不如舍弃生命,为贤人申明冤屈。我情愿用我的六尺之身服刑而死,代替李邕。我和李邕一向没有交往,我知道有个李邕,李邕却不知道有孔璋这个人,我比不上李邕,这是明摆着的。知道他是贤人加以举荐,这是仁的表现;能替人承担祸患,这是义的表现。能以一死得到仁义的好名声,我还想得到什么?我希望陛下您宽免李邕的死罪,让他改过自新,去建立荀林父、陈平那样的功业,我死也瞑目了;让他象禽息、北郭骚那样为国家舍生忘死,我的愿望也就达到了。如果陛下刚刚即位就杀戮大臣,我请求伏剑自刎,不敢麻烦行刑官。皇天在上,会听从我的忠直之言的。过去吴、楚等七国之乱,汉朝得到剧孟这员战将,就不必担心,以一员战将能抵挡七国的兵众,我以为,君主应该宽容大度,不计较小节的失误,这样就会得到人才,远有剧孟,近有李邕。况且陛下已封禅泰山,向上天报告了成功,天下面目为之一新,如把已赦免了的罪人重新判罪,那谁会没有罪过呢?希望贤明的陛下认真考虑。我听说过“士为知己者死”这句古训,被判死罪的李邕并不了解我,我之所以甘心替他而死,不只是出于可惜李邕的才能,也想成全陛下您爱护人才的慈悲之心。
这封书信上奏给皇帝,结果李邕免去死罪,贬降为遵化县尉,孔璋被流放到岭南。李邕的妻子温氏,又向朝廷请求,让李邕去守卫边境,以此来赎罪,她说:
李邕年少时读书习文,养成嫉恶如仇的性格,因此不被众人所容,邪恶的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读书人因嫉妒对他怒目而视。他多次被贬降到边远地区,朝廷中再没有他的踪迹,这样度过了十多年。他时时刻刻为离开朝廷而伤叹,使人听了以后,也替他伤心。陛下去泰山封禅,圣驾返回的路上,李邕向皇帝贡献牛酒,受到皇帝的恩赐。我听说过,正人君子被任用,奸恶小人就担忧,李邕的灾难,就发端于此。再者李邕连年在外地任官,没有一个人出来毁谤他,但是一旦陛下对他产生好感,马上就被加上种种罪名。常言说:“不管是贤才或者不肖之徒,只要进入朝廷,就被人嫉妒。”这一点请陛下您明辨是非。李邕刚被审讯,就投入监狱,五天五夜,汤水未进,被折磨得只剩一口气,只有听从狱吏的摆布。罪名由狱吏口述,逼迫李邕亲笔书写。贷给百姓蚕种,被说成是枉法;收购丝罗贡献给朝廷,被诬告为贪赃。当时的投诉衙门,被严密封锁,尽管你呼天唤地,谁肯替他上诉?他满怀悲愤,离开京师,投身边地,且永远没有归还的日期。我希望让李邕充当一名军卒,在边境为国家效力,血染边壤,身埋黄沙,以成全李邕平生报国之心。
这封书信送上去,没有被理睬。
后来李邕跟随内臣杨思勖征伐岭南的盗贼,立了功,升任澧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又起用为括州刺史。因他喜欢兴利除害,又被诬告,将要判罪,因皇帝记住了他的名字,下令不要弹劾。后来李邕历任淄、滑二州刺史,进京述职。起初,李邕很早就出了名,重义气,爱惜人才,因长年被贬在外地,与京师的官员没有接触。他进京以后,人们传说他的长相特别怪异,在道路上围观他,年轻的后生,闻风纷纷去拜访,街巷都挤满了人。朝廷的内臣也来问候,并索取他的文章,将要呈送皇帝。因遭受谗言、嫉妒,不能留在京师,外任为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年间,左骁卫兵曹参军柳责力有罪被逮捕入狱,因李邕曾赠送给他一匹马,于是吉温逼迫柳责力供出李邕,说李邕曾向他陈说朝廷的吉凶祸福,并暗中贿赂他财物。宰相李林甫一向忌恨李邕,便趁机给他加以罪名。传旨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去北海郡就地处死李邕。时年70岁。唐代宗时,追赠秘书监衔。
李邕的文章,擅长作碑铭颂文,人们拿黄金丝帛为礼请他撰文,前后所收的润笔钱,以亿万计。李邕虽然官运不通,却以文章闻名天下,当时人称他为“李北海”。卢藏用曾说:“李邕的为人,好像宝剑干将、莫邪,人们很难和他争锋,但担心宝剑会断刃。”李邕的下场,正和卢藏用说的那样。杜甫知道李邕是被诽谤而死,为此作了八哀诗,读者也为李邕伤心。李邕生性豪放,不拘细节,他所到之处,接受贿赂酬谢,任意打猎游玩,最终因此而败亡。
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渤海(今河北景县)人。他父亲高从文,官终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高适少年时代失意无聊,没有正经的活计,家境贫寒,客游于梁(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以乞求来维持生活。
天宝(742-756年)年间,海内各地凡是干谒求进的人都很注重文词。高适年纪已超过50岁,才开始留心于诗歌;几年内,他的诗歌体格渐渐发生变化,以气质取胜,自己也以此自豪。他每吟成一篇,便为诗歌爱好者所传诵和赞美。宋州刺史张九皋深以为高适是一位奇才,举荐他以有道科。当时右丞相李林甫擅权专政,不重视文雅之士,只按一般的举子对侍他。他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当官,做的是汴州封丘县尉,这个官不是他所乐于做的,于是辞去职位,客游于河西地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到他,知他有异才,便让他当左骁卫兵曹,在哥舒翰幕府中掌书记,曾跟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在玄宗面前把高适夸奖一通。
安禄山叛乱,朝廷召哥舒翰讨伐叛贼,高适被升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旧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及至哥舒翰打了败仗,高适从骆谷向西逃走,奔赴玄宗所在的地方,到了河池郡(今陕西凤县),拜见唐玄宗,因而陈说潼关一战失败的情况:“仆射哥舒翰感激皇上大恩,能持忠义之节,这一点臣是很了解的,然而他患病沉重,神智和体力也都已经枯竭。监军李大宜和将士相约举香火,在神前盟誓,结为死党。他们让倡妓弹箜侯和琵琶,互相娱乐,又赌博纵酒,不理军务。吐谷浑兵士和关中、陇西的武士,盛夏五六月,在烈日下晒,仓米做的饭吃不饱,让他们英勇出战,哪里能做得到呢?所以有见到敌人就逃散奔亡的,有身临战阵而倒戈的,以致潼关这个万金之地,一日工夫就丢失了。南阳(今属河南)方面的军队,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静观,监军数人也各行其是,像这个样子,哪有能战而必胜的道理呢?臣同杨国忠争说利害,总不被采纳。陛下因此落得跋涉巴山、剑阁的艰险道路,西入蜀中,避开叛军,这也说不上耻辱。”唐玄宗嘉奖他,不久便升为侍御史。车驾到了成都,八月,玄宗下诏说:“侍御史高适,忠贞立节,身正品高,胸怀经国济世的谋略,腹有雅丽富赡的文才。他善于谋长远之计,又合于国之大体;正直敢言,义形于色,实在是一位难得的忠臣。合当回转纠远的职务,而使他任讽谏的官职。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赐绯鱼袋。”高适正气凛然,敢于直言,权贵佞臣,都很害怕。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永王李起兵向江东进发,想占领扬州(今属江苏)。起初,上皇李隆基以诸王分镇各道。高适极力进谏,认为此议不可行。及至永王反叛,肃宗听说高适曾经劝阻诸王分镇事,于是召他来谋平叛事。高适便陈述江东的利与弊,并判断永王起兵必败。肃宗感到他的对答不平常,于是以高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下诏命高适和江东节度来已率本部兵一起平定江淮的叛乱,会师于安州(今湖北安陆)。大军即将东渡,而永王已兵败如山倒,于是抬叛将季广琛投降于历阴(今安徽和县)。平叛战争结束,李辅国很忌恨高适的正直敢言,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降职授予太子少詹事职务。
没多久,蜀中兵乱,高适被出为蜀州剌史,转为彭州刺史。剑南地区自从玄宗回长安京都后,在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和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二州各设置一节度,百姓负担太重,劳顿疲惫,高适于是出西山三城设置戍卫,并上疏论曰:
剑南地区虽然名曰东川西川,分为两处,其实一道。自邛关、黎、雅各州,与南蛮交界;茂州以西,经羌中至平戎几城,与吐蕃交界。靠近边境的各小郡,各有卫戍兵丁,都由剑南供给军费。其运粮赴戍,以全蜀之力,加以山南道相助,尚且无法胜任。而今梓、遂、果、阆等八州,另划为东川节度,岁月计费,西川不可干予取绘;而嘉州、陵州最近为獠夷所攻陷,今虽然已经小定,但战争的疮痍尚未平复。又近年来,西川耕织都废,而衣食取给,都从成都贸易得来,那么当地人不能从事耕织之役是很明显的。今天可以征收税赋的地方,只有成都、彭州、蜀州、汉州而已。又以这残破的四州,去承担其他十州的重役,要维持很久,不是十分艰难的吗?再就是那些谈利的人,钻营万端,都从百姓那里敲榨索取;应付征劳役赋税的人,从早到晚,案牍薄册积压很多。官吏相因相承,害怕得罪上司,遭到谴责,有的责怪邻乡,有的以杖打威胁百姓。督办催促不止,逃亡的人也就愈多,想要做到没有流民,照理是做不到的。近日关中米价很贵,而高贵人家,也颇有些到城外谋生的,所以山南道和剑南道,道路相望,往来不绝,在村坊或者市店,和蜀人杂居,他们升斗所储的米,都是向蜀人求取的。况且田地的疆界是有边有际的,而税赋徭役却是无穷无尽的。替蜀人打算打算,不是很艰难的吗!
今日使蜀人为之疲惫不堪的与吐蕃城堡,不过只平戎以西数城而已。这些边城远在穷山之上,临于险绝之境,运粮的道路狭小到要束马而行,守卫的兵士在无人之乡披甲以待。这样做,对于戎狄来说,并不利于戎狄之民;对于国家来说,也不能扩大国家之地。为什么要以这充满险阻的弹丸之地,去困扰全蜀的太平之民呢?因此边事恐怕不是今日紧急之务。国家如果以为已经戍守的土地不可废弃,已经镇边的士兵不可召回,那么似乎应当辞掉停止对东川的负担,与东川合力对付这种局面,尚且恐怕狼狈不堪,难以维持,哪里可以只仰仗于成都、彭州、汉州、蜀州这四个州呢?不是没考虑到有违圣朝荡涤关东扫清逆乱的旨意,但倘若蜀人也发生扰乱,岂不是又给陛下带来忧患吗?从前公孙弘请罢西南夷、临海之事,专力平定朔方,贾捐之请弄珠崖之事,以求得中原的安宁。正直的话是为政之本,不是一朝一夕短促的时间可以做到的。愚臣希望罢掉东川节度,以统一剑南,西山这不急之城,稍稍加以削减,那么事情就不至于穷顿,也可免处于倒悬的危境。陛下如果以为微臣所陈说的能有益于万一,下诏让宰相到朝廷商议,让秉公忠直的大臣来定其损益,与剑南节度一同处置。
高适奏疏献上皇帝,没被采纳。后来梓州(今四川三台)副使段子璋造反,发兵进攻东川节度使李奂,高适率兵跟从西川节使崔光远攻打段子璋,把他杀掉。西川牙将花惊定,自恃骁勇,杀段子璋后,却在东蜀大肆掠夺。皇帝大怒,说崔光远不能安定军心,就罢掉他的官,以高适代替崔光远,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