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160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60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晃┢浯侵茫闷涞姥啥!币虼耍谋涔ツ侵治恼滦问剑褪歉⑽囊越衔杂傻谋硐中问剑员愀帽泶镂恼碌乃枷肽谌荨N擞纸醋鞯闹匦姆旁诘劳承扪希岢隽恕捌⒃蜓灾ざ逃肷呦抡呓砸恕!蓖保春梦恼拢孕琛扒罹坑诰⑹芳恰偌抑担燎焙跹狄澹龈春蹙涠粒媚ズ跏乱担芊⒑跷恼隆!庇氪讼喙兀狗⒒铀韭砬ㄒ岳础安黄皆蛎钡乃枷耄杂诰咛遄骷依此担蚴恰坝胁坏靡颜叨笱裕涓枰灿兴迹淇抟灿谢场!彼晕那⑺韭砬ā⒊伦影骸⒗畎住⒍鸥Φ龋际巧瞥淖骷遥永砺凵辖玻闶恰捌胶椭舻。钏贾睿换队渲悄压ぃ羁嘀砸缀靡病!蔽导母镂奶宓乃枷耄约核奈恼峦托吹们诚悦靼锥中掠鄙凰丛炝艘恍┬碌摹⒏挥斜硐至Φ挠锎牵欢帜芑谡媲槭蹈校⑽纳运芍亩嘤幸恢制票挤拧⒘髯匀绲姆绺瘛:恼庑┧枷牒褪导痪镁驮獾绞比说募バΓ懦狻5还酥谝椋约岢旨杭钥即邮滦醋鞴盼牡娜嗽蚓×Ψ龀趾椭С郑诰偌稣偶粗型凭僬偶把в惺Ψǎ亩喙欧纭保辉谟朐喙橹性廾婪谑Α吧莆恼拢示渖羁蹋雷饭抛髡呶健薄

    与韩愈差不多同时,年岁比韩愈稍少的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于顺宗时以尚书礼部员外郎身分参加了王叔文、王伾为首的“永贞改革”,八个月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转柳州刺史。特别是贬官期间,闲职无事;便读百家书,“乃少得知文章利病”。他特别推重西汉文,认为其“成败兴坏之说大备,无不苞也”,反对魏晋以后的文章写作,因为它们只是追求“眩耀为文,琐碎排偶。”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官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独弱臣心,使甘老丑”。但柳宗元的功绩还主要在支持和维护韩愈,写下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培养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在这一时代树立起广泛的威信。韩愈提倡古文,受到的阻碍和打击很大。他的学生、女婿李汉在昌黎集序里记叙他当时的处境是“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只有柳宗元站出来给他以坚决的支持。当韩愈写毛颖传受人嘲笑时,柳宗元就写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挺身为他辩护,指责论敌不懂好坏标准,只喜欢“摸拟窜窃,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之类的东西。当韩愈向人推荐柳宗元的文章时,柳宗元谦虚地说韩愈才学高他很多,只有司马迁可以相比,连扬雄也及不上的“猖狂恣睢,顾意有所作”,推尊韩愈,为古文张目。当有人请教古文作法时,柳宗元极为诚恳、耐心地讲解,以培养作家,壮大队伍,他在报袁君陈秀才书中说:“往在京师,后学之士,到仆门日或数十八,仆不敢虚其来意,有长必出之,有不至,必之。”在答贡士廖有主论文书中说:“吾在京都时,好以文宠后辈;由吾知名者,亦为不少焉。”韩愈也说:“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韩愈、柳宗元之后古文运动的继承者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从内容上把古文变成宣扬、讨论儒家孔孟之道的讨论书,而从形式上追求平易、通顺的文风,这个方向的领导者是李翱。第二个方向是片面地发展古文运动中提倡重视文学技巧即“创新”的主张,追求奇险怪僻,这个方向的领导者是皇甫湜。晚唐的古文运动的继承者有孙樵、沈亚之、皮日休、陆龟蒙和罗隐。与中唐轰轰烈烈的古文复兴运动相比,他们的创作及声势远远不及,但毕竟巩固了古文运动的成果,使古文之脉延续下来。

    中唐古文运动的余波和最后完成者是十一世纪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其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厂介、柳开、孙复、穆修、尹洙等人,古文创作上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修、苏询父子(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等人。他们在三个问题上继续并完成了古文运动。第一是重新提出并廓清古文创作中内容形式的关系;第二是重新编定和刊印韩愈、柳宗元文集,确立方向,继承和发展中唐古文运动,第三是重新确认古文创作实践的标准,推崇平易通顺而反对生僻艰深。由于北宋古文运动是在西昆派较量的过程中进行,而且又总结了中唐古文运动的得失,因而它的现实性更强,看法更统一,成果更多。从此以后骈文再也未能在中国文学史上死灰复燃。

    新乐府运动

    乐府本是西汉朝廷采诗配乐的机构,后把能入乐的诗歌都叫乐府。有些作家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便谱新曲或摆脱音乐束缚从事创作,于是有新题乐府出现。早期,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变为曹操等人的借古题而写时事,为新题乐府之一变;初唐谢偃、长孙无忌的新曲,盛唐李白的塞上、塞下,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因事立题”,是新题乐府的三变。

    在中唐,新题乐府又面临一场变革。元和四年(809年)李绅回到长安,任秘书省校书郎,他创作了乐府新题二十首。不久,元稹在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的序里介绍了李绅乐府诗的产生经过:“予友李公垂,贶予新题乐府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昔三代之盛也,士议而庶人谤。”又说:“世理则词直,世忌则词隐;余遭理世而君盛圣,故直其词以示后,使夫后之人谓今日为不忌之时焉。”接着,元稹自己也创有上阳白发人、华原磬、五弦弹、西凉伎、法曲、驯犀、立部使、骠国乐、胡旋女、蛮子朝、缚戎人、阴山道十二首,采用的便都是李绅用过的诗题。元稹在有的诗题下,还抄录了李绅为每首诗写的小传。阴山道题下注说:“李传云:元和二年有诏,悉以金银酬回鹘马价。”说明李绅的乐府新题不是无病吟,而是针对某些事实所发的。同年二月,元稹做监察御史,三月一日充任剑南东川详复使,离开长安入川,故知和李绅乐府在本年三月以前。李绅的原诗已经遗失,从元稹的和诗仅能知道十二首题目。

    几乎同时,白居易也写下了新乐府五十首。在此之前,元年(808年)五月,白居易任左拾遗时,当时他36岁,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上任不到十天,就给皇帝上奏疏说:“授官以来,仅将十日,食不知味寝不遑安,惟思粉身,以答殊宠,但未粉身之所耳。”不久就连上谏章,先奏请免除江淮赋税以拯救灾民;又请求多出宫人,减少宫中费用,消除孤居妇女的痛苦;反对宦官任“诸军招讨处置使”和王承宗作战;请求停止用兵河北等等,甚至当面指陈皇帝犯了错误,差点受到处分。他经常面对案前盈箱的谏纸,思考自己的责任,觉得愧对俸禄。同时他开始创作讽谕诗,以委婉的方式劝谏皇帝。元和四年,诗成,集为新乐府。在本组诗的序中他说明了目的和要求:“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而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则律,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五十首用歌行,每篇下面标明题旨,如七德舞“美拔乱,陈王业也”,法曲“美列圣,正华声也”,海漫漫“戒求仙也”,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新丰折臂翁“戒边功也”,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缭绫“念女工之劳也”,卖炭翁“苦宫市也”等等。它体大思精,题材广泛,从反对横征暴敛到反对宫市,从讥刺边功到谴责广蓄宫女,从民间到朝廷再深入宫内,凡是他认为不满意的事情全都作了批判。新乐府上承秦中吟的传统,成为白居易讽喻诗中的佼佼者。秦中吟写贞元至元和之际的事,其小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它主要揭露和斥责“羡余”制度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富女易嫁的陋习,官僚脑满肠肥,不顾江南干旱的食人惨景等等。新乐府反映的时代更为广阔,它写的是从高祖李渊武德(618—626年)到元和四年的事,揭示的问题更为深刻,影响更为深远。

    之后,元稹、张籍(766?—830?年)、王建等开始通过倡和,而进一步扩大新乐府的阵地。元稹作新乐府诗。善于模仿,既学李绅,也学白居易,他的这部分诗反映社会面也极为广泛,故称“元白”。如他的田家词、织妇词、连昌宫词、估客乐等,也都是新乐府中的名篇,但他对于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不像白居易那样大胆、深刻和旗帜鲜明。张籍的乐府诗有七、八十首,其中约一半都用的是古题,但内容却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他的野老歌、山头鹿、别离曲、征妇怨等都是千古佳作,其中尤以反映农民生活最为突出。王建与张籍齐名,人称“张王乐府”。在古题和新题互相参用上,两人也极为近似。王建乐府诗有不少新题材,如水夫谣写纤夫,送衣曲写妻子给丈夫送征衣,簇蚕词写蚕农,织锦曲写织女们的辛勤劳动,往往利用人物自白,或仅摆一摆事实便戛然而止,主观议论少,十分引人注目。张王二人乐府喜在结尾用重笔,并适当换韵来突出主题,语言通俗却凝炼精悍。白居易和他们相互赠答,共同切磋,影响了一代作家,创作新乐府成为浪潮和风气,进而成为中唐与古文运动并驾齐驱的文学革新运动。

第153章 隋唐(41)() 
新乐府运动影响很大,在各位作家还在世的时候,就已成为时代风尚。长安少年都仿效元、白两人的诗体,自称为元白体诗。一、二十年间,官署、寺观、驿站墙壁之上,无不题元白诗,王公、妾妇、牧童、走卒之口无不吟元白诗,至于手抄本、摹勒本在市上贩卖,或用来交换茶、酒,处处都有。元稹本人曾在浙江绍兴山市看到乡村学童学诗,便问他们学的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先生教我们元白诗。”白居易也看到,自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旅店、行舟之中,往往题着他的诗句,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吟咏他的诗句。新乐府运动取得了不可轻视的成功。甚至,在嵯峨天皇时代,白居易的诗已东渡日本,成为士庶模仿和追随的典范。

    甘露之变

    唐朝中期以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自从玄宗天宝中,信用宦官高力士,宦官的权力便日益膨胀。自肃宗时起,宦官不仅专擅朝政,招权纳贿,进退大臣;而且开始参与统兵征战,典掌禁军;甚至预谋废立,挟制皇帝。在皇帝不听命时,便加以谋害。为此宦官不仅和朝官之间逐渐酿成持久的“南衙北司之争”,也为皇帝所猜忌而有深刻的矛盾。在文宗以前,其祖父唐宪宗李纯被宦官陈私志等所杀,其兄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其父穆宗李恒和文宗李昂自己,也均立于宦官之手。文宗即位之后,深以宦官专权为患,且感到谋杀宪宗、敬宗的宦官还有在自己左右者,故决心翦除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大和四年(830年),文宗任命翰林学士宋申锡为宰相,令他谋划诛除宦官,但事机不秘,为宦官王守澄等先发制人,诬告宋申锡欲谋立文宗弟漳王凑,次年,申锡被贬,计划失败。

    大和八年(834年)秋,李训、郑注得王守澄引荐,李训以善讲周易,郑注以善于医术,都取得了文宗的信任。文宗因他们均系宦官所引进,不会遭宦官怀疑,故与之谋诛宦官,训、注也以此为己任。文宗以郑注为太仆卿,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次年秋季,文宗提升李训为宰相,又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作为京师外援。文宗并听从训、注之谋,提升与王守澄有嫌隙的宦官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守澄之权,然后又以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等虚名加于王守澄,以夺其职权。不久,便将王守澄及与杀害宪宗有关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等先后处死。

    为了进一步诛除其他掌握禁军实权的宦官,还需要有一定的武装力量。十一月,李训举荐大理卿郭行余为宁节度使,户部尚书王为河东节度使,又以京兆少尹罗立言权知府事,以太府卿韩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并计划使郭行余和王以赴镇为名,多募壮士为兵卒,并用金吾台府吏卒,共同举兵以诛除宦官。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百官于紫辰殿早朝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