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169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69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今犹存于敦煌石窟的有弥陀净土变,弥勒净土变,维摩、法华、报恩、天请问、华严、密严等经变。唐代佛教建筑殿堂遗构在五台山有南禅寺、佛光寺之大殿。塔的形式则始创八角形结构,如玄宗时在嵩山会善寺所建的净藏禅师墓塔等。另外经幢的制作极多,其形式常为八面,后更发展有数层,还雕刻了佛像等。

    唐代佛教的发展在国外发生了影响。当时新罗和日本的学僧络绎来华得到各宗大师的传承,归国开宗,中国高僧也到日本传教,如此相承不绝。新罗来唐僧人有义湘,太贤、道伦、惠日、法朗、信行、道义等,他们分别在国内传华严、法相,密宗、禅宗之学,禅宗还形成禅门九山,盛极一时。日本学僧入唐求学之风尤盛,来华日僧道昭、智达、智通、智凤、玄学法于法相宗,归国后分为南寺、北寺两传法相之学,而成立专宗。又先有道赴日讲华严等经,继而新罗审详从贤首学法,授之日僧良辨,而成华严宗。又日僧道光先入唐学南山律,后鉴真赴日传戒,成立律宗。这些宗派都建立于日本奈良时代,连同先前传入日本的三论宗、成实宗,又附法相学传入的俱合宗,并称奈良六宗。在平安时代又有最澄入唐从天台宗道邃、行满受学,归国创天台宗。又空海从惠果受两部秘法,归国创真言宗,于是日本佛教形成完备的规模。

    塞上的文物宝库——敦煌

    敦煌县座落在甘肃省的西北部,河西走廊的尽头,靠着沙漠的边缘。在它附近一带,黄沙莽莽,显得颇为荒寂。然而在沙碛深处,悬崖陡壁上排列着蜂窠似的洞窟,从绿荫中透露出来,却给人以别有天地的感觉。这便是名著世界的文物宝库——千佛洞莫高窟。这里曾藏有古籍两三万卷以及佛画、佛幡丝绣品等;洞窟中的塑像有2400余个;壁画以高5米的画计算,全长约达25公里。这真是稀世的珍藏啊!

    敦煌在历史上占过相当重要的地位。丝绸之路,从长安到此,分为两线,北线往吐鲁番、库车,至疏勒逾葱岭;南线经白龙堆、罗布泊至和田,再往西北,经叶尔羌逾葱岭。在古代这条重要的交通线上,敦煌是咽喉要地。

    佛教传入中国,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凿石窟,雕佛像,绘壁画,以敬礼菩萨,这套印度佛教徒的风气,传入了中国,从新疆、甘肃起,逐渐影响到南北各地。北朝、隋、唐,此风最盛。大同云岗、太原天龙山、洛阳龙门、青州云门山,中原一带,处处有其踪迹;东北远达义县,南则由甘肃传入川滇,四川有大足、嘉定等石窟,云南有剑川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历时最久、内容最富的石窟。它开凿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这是有碑为证的,但据另一些敦煌文物的资料,创建的年代可能还要早些。它在北魏时兴盛起来,中经隋唐五代,至北宋、西夏时渐趋衰微,到元朝时才停建新窟,前后共历1000年。

    它的藏书等可移动的文物,大约是在北宋中叶,被僧徒藏在复窟中,再加以堵塞的。它的壁画雕塑,因五代以后,中原人士很少涉足其地,不大受人重视。清朝时候,虽有个别的人加以赞美,但也不曾引起轰动。清光绪五年(1879年),匈牙利人洛克济和斯希尼,偷偷地到我国西北调查地质,看到了敦煌的壁画雕塑。公元1902年,洛克济在德国汉堡的国际东方学者会议上,讲了敦煌艺术。英国的斯坦因听到后,就产生了掠夺的野心。“我国学术之伤心史”的一页从此开始了。

第161章 隋唐(49)() 
斯坦因于公元1907年到达敦煌。7年之前,恰恰有一个王道士在无意中发现了复窟中的文物。斯坦因买通了王道士,盗去了大量文物。其后法国伯希和、俄国大佐柯司洛夫等相继而来,也取走了许多文物。美国人莱尔纳来得晚,见可以移动的文物已尽,竟用胶布揭去壁画20多方。若不是甘肃人民奋起反抗,制止他第二次的掠夺,那么精美的壁画雕塑势将尽被掠夺而去。新中国成立以后,敦煌宝库获得了新生,保存、修缮、研究、临摹等工作都有计划地进行。其他文物,北京所存,本来仅有劫余以及少数学者从巴黎、伦敦拍摄的照片,现在购买了大批显微胶片,资料也比较齐了。“伤心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莫高窟是伟大的古画陈列馆。现存的有壁画雕塑的洞窟480个之中,唐朝约占40%,如连隋和五代的在内,便接近全数的34。所以唐代艺术是敦煌这座宝库里的主要部分。

    奉先寺大卢舍那佛我们谈唐代绘画,啧啧称道“吴带当风”,然而吴道子的真作不可复见。我们知道唐代有的画家把贵族家中姬妾的肖像,画到佛寺壁上,化为天女。熟人看了,竟可辨认。然而这些寺院壁画也已化为乌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唐画,包括后人的摹本,加上屈指可数的几幅真迹,为数很少。可靠而又大量的只有洞窟坟墓里的壁画。敦煌壁画就是其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的代表。

    从这座宝库中的珍品来看,文字记载中有关唐画的称道,几乎都可以找到佐证。

    试看那些忽上忽下左右回旋的飞天,身上并没有翅膀,只消几根飘带,一转一倒,便鲜明地画出了飞腾自如的姿态。吴带当风,想来也不过如此。唐人段成式为京洛寺塔记中赞美飞天,说是“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敦煌洞窟中不是有着大量实例吗!

    壁画中的菩萨是世俗妇女的写照。供养人(奉佛的信徒)更是现实世界的人物,其中也有许多妇女的形象。唐朝妇女还没有缠足的风尚。审美标准也以面如满月、身材丰腴健美为上。敦煌壁画中的妇女形象正符合这个标准。

    供养人象中,以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为最辉煌的杰作。骑者前导,大旗飘扬;舞女四人,长袖翩跹,乐队紧随,吹奏着笙、笛、箜篌、琵琶等乐器,鼓手拥打着大鼓;其余卫士、车骑、百戏、肩舆马车、骆驼之类,杂然并陈,构成一幅复杂、豪华的场面,气魄至为雄伟。无名画师把这题材处理得井井有条,充分显出了高超的创作才能。这画在敦煌156洞,不仅有艺术价值,且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敦煌提供了大量的风俗画。这儿有宴会,酒肴满桌,奴仆成群,表现出剥削阶级享乐腐化的生活。这儿有农民、船工、屠夫、猎户;有耕作、收获、伐木、饲养、挤奶、拉纤等活动,表现了当年劳动人民生产斗争的许多场面。这儿有法庭上剥衣剜眼的惨状,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残酷。这儿有西域和中亚各族的王子、商人、服饰容貌,各不相同。这儿也有中原的帝王、贵族、大臣、侍从、贵妇、婢妾,神情态度,无不恰如其分。这些画幅都是杰出的艺术品和极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壁画的题材,以佛经故事最为大宗。唐代画家多画“经变”,就是佛经的故事画。这些壁画每以宗教的内容,反映唐代的世俗生活。敦煌壁画中“净土变”多达百余壁。“净土”是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然而画中的楼台亭阁,歌舞伎乐,都是表现地主贵族的生活。许多乐舞场面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资料。“报恩经变”描绘善友太子和乐利师王女的恋爱,两人在绿荫深处对坐絮语,太子手中正在作抚琴的样子。画面充满了抒情的气氛,使人全然忘却了宗教。

    唐以后的中国绘画,山水花鸟,境界极高,然而论画的主流正源,应推人物。在敦煌壁画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时,这个主流正源湮没不彰,艺术界中的一些有心人曾为之困惑不解。敦煌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这里是正源所在。

    谈到敦煌壁画,绝不能忘却当年的民间画师。他们在阴暗的洞窟中,借着微弱的油灯的光线,时而仰卧,时而俯伏,耐心地一笔一笔画着。他们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他们的姓名不传于后世,但是他们以深厚的工力,雄伟的气魄,把当年的种种社会相,绘成富丽绚烂、色采鲜艳的壁画。这样的功绩,实在应该得到世世代代的赞扬。

    莫高窟存唐塑670个,保存原型的约有半数。这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传“塑圣”杨惠之塑的演员留杯亭像,神情飞动逼真,人们看了背部,就看得出是留杯亭像。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录了一个雕塑家李岫,说他塑的“光明寺中鬼子母及文惠太子塑像,举止态度如生”。这些作品都不可复见了。幸而我们有敦煌,还有麦积山、天龙山、龙门、大足等许多地方,留下了大量的石雕、泥塑。这些作品无不优美动人,显示唐代是我国雕塑艺术高峰的时期。然内地石窟的像,多用石头凿成,或是摩崖刻像,莫高窟则因石质关系,全用泥塑,所以要看唐朝的泥塑,要看从北魏直到明、清的泥塑展览,可说只有敦煌这个宝库。它的价值之高,即此已可想见。

    敦煌的壁画雕塑,都上起北魏。我们看北魏的塑像,佛和菩萨多少带点印度人的气息,而且神情威严,线条劲健,望之森然可畏。隋朝的作品,形象力求中国化,神态转趋亲切。唐塑在这基础上继续提高,达到了完美成熟的地步。

    这些无名的艺术大师给一堆堆泥土茅草,揉进了生命的气息。他们塑的是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可是神态表情却全是世俗的,显示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佛像的相貌,庄严慈悲,兼而有之,衣服柔和圆润,使人一看就会想到是绸缎。菩萨袒胸露臂,肌肤丰满,俨然是美丽善良的女性。天王力士,戴盔穿甲,刚猛威武,极劲健雄伟之致,令人想见唐代武士跃马横戈的神情。

    艺术家们又非常善于刻划人物性格,罗汉或天真无邪,或世故深沉,都各具特色。敦煌真是一座出色的雕塑陈列馆。

    敦煌石室所藏的大量写本和一小部分刻本,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汉、藏、印度、回鹘等文字的书籍,有户籍、契据等珍贵的史料,有变文、、词曲等文学作品,有佛经、道书以及其他珍本古籍。这些藏书和其他文物,大部分藏于伦敦、巴黎、波士顿等地。

    现在以唐代文书的几个例子,来说明这批珍藏的价值。

    唐代户籍是关于均田制的头等史料。每户详记成员的姓名、年龄、身份、所受永业、口分、居住园宅、已受未受亩数、地亩四至等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均田制是实行的,有的卷子里有“其口分田先被官收讫”的字样,可见是有收有授的;各户的地亩逐块写明永业或口分、面积、四至,可见受授的土地分割得很零碎;各户都没有受足土地,很多户的未受田超过已受田,有的竟完全未受,可见均田制实行得很不彻底,民户受田数字比法令所定的少得多。

    晚唐五代诗人韦庄的长诗秦妇吟,反映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事,当时颇为流行,作者至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这首诗后来失传了,不料千载之后,却在敦煌石室里出现了。这首诗虽有攻击污蔑农民起义军的词句,但对唐政府的腐败,官军对人民的掠夺等,有深刻的反映,可作为了解当时情况的参证。

    民间文学作品是石室珍藏中的重要部分。变文、民歌、曲子词等的发现,给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唐代的道教

    道教在唐代是地位最高的宗教。道教奉老子为始祖,唐室姓李,自认是老子的后代,故崇奉道教,借以抬高皇室的门第。有唐一代,除武则天一度偏尚佛教外,道教一直持续发展,至玄宗而达于极盛,安史之乱后,逐渐隋唐帝国的没落而衰微。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晋阳,他的女儿带兵接应,搂观道士财辉曾助以资粮,又宣称霍山神奉太上老君的谶言,唐公李渊必得天下。茅山道士王远知也谣传符命。武德三年(620年),晋州人吉善梦见老子,谓唐室乃老子之后,自今可享国千岁云云,高祖因此立庙。王远知和薜颐亦言于秦王李世民,秦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当隋唐嬗代之际,道士们竞相预言李渊父子的成功以邀结欢心,而唐室尊崇道教,既为回报道徒,也是借助神话提高声望以号召天下。武德八年(625年),高祖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宣布了尊崇道教的方针。太宗即位后,再次下诏宣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道士女冠可在僧尼前。”借以提高氏姓地位,巩固唐的统治。贞观元年(627年),下诏修葺毫州真源县的太清宫,因为这里是“圣祖老君”的诞生地。乾封元年(666年),高宗至毫州祭拜老君庙,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仪凤三年(678年),下诏以道德经为上经。中宗即位后,诏天下诸州建中兴寺、观,神龙三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