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向宋神宗讲述西汉历史的机会,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论调。他还写信给王安石,劝告他不要“生事”,也就是不要推行新法;不要“侵官”,也就是不要损害大官们的既得利益和特权。王安石不同意司马光的意见。他在给司马光的回信中说:“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由于王安石深知北宋一百年来的局势,已经发展到不变革不能图存的地步,所以他“变法图强”的信念是很坚定的。
元丰八年(1085年),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死了。王安石失去了靠山,变法失败了。第二年,66岁的王安石病死在江宁。
王安石的“熙宁新法”,对当时历史的发展产生一些好的作用。但是,北宋时期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绝不是靠几个地主阶级政治家的变法所能解决的。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继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出现了风起云涌的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
宋辽交争
贞明二年(916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开运四年(947年),改国号为辽。辽朝统治地区,“东西朔北,何啻万里”。它“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版图比宋朝还大。自公元960年宋建国,至1125年辽灭亡,两国并存一百六十多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中,宋辽虽然不断争战,但和平相处时间多于战争。宋辽斗争的焦点是燕云16州。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为了换取辽的支持,将燕云16州割让给它,并与它以父子相称。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益津、瓦桥、淤口等地。宋朝建立后,继续柴荣收复失地的政策,不断北伐。辽不仅力保现有领土,还想收复被柴荣夺去的关南之地。宋辽围绕燕云16州,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伐兵北汉,辽遣耶津沙等率军援救,被宋击溃。五月,宋灭北汉后,不顾军队疲劳,粮饷匮乏,挥师东进,欲乘胜收复幽蓟之地。宋军前进顺利,六月,宋太宗到达幽州城南,把城团团包围。七月,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死万余人。宋太宗仓皇南逃,辽将耶律休哥追至涿州,宋师已溃不成军,宋太宗改乘驴车逃走。雍熙三年(986年),宋再次兴兵北伐,兵分三路。东路曹彬、米信等,率军冒进,攻占涿州后,粮饷不继,退回雄州。见西路进军顺利,曹彬等贪功,再次攻占涿州。辽圣宗耶律隆绪与萧太后率大兵至,曹彬等率军引退,耶律休哥追到岐沟关,大败宋军。耶律休哥穷追不舍,至拒马河,宋军争逃,溺死者不计其数。耶律休哥继续追赶,至沙河,宋军惊溃,死者过半,丢弃的兵甲堆积如山丘。此战以后,宋从进攻转为防守,辽从防守转入进攻。
咸平年间,辽多次南侵。咸平二年(999年),辽兵入侵,宋镇、定、高关都部署傅潜闭营自守,不敢迎战。辽兵抢掠祁、赵、邢、洺、淄、齐诸州。第二年正月,宋将范廷召败辽兵于莫州,辽兵退出宋境。咸平六年(1003年),辽兵入寇定州,俘获高阳关副都部署王继忠。景德元年(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及统军萧挞览率20万大军向南进犯,直至澶州,宋朝野上下一片震惊。主和派王饮若、陈尧叟等力主迁都,主战派寇准等力主皇帝亲征。寇准指出,如迁都“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江山难保。现实情况和主战派的压力,迫使宋真宗亲征,行至韦城,主和派再议迁都。宋真宗本来无心抵抗,他想南下,寇准为主“惟可进尺,不可退寸”。宋真宗勉强行至澶州,登上北城门楼,宋军士气大振,“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声势百倍。”辽军由于统军萧挞览被射杀,锐气受挫。辽圣宗害怕背受敌,接受降将王继忠的建议,遣人与宋议和。辽要求宋归还周世宗夺去的关南地,被宋拒绝,但表示愿给钱帛。几经反复,签订了“澶渊之盟”。
宋仁宗对辽继续奉行屈辱求和路线,不修边城,不备兵器,边防空虚,戍军多为老弱病者。辽兴宗见有机可乘,扬言南伐,遣刘六符等使宋,以索取关南地为名,实欲令宋增献“岁币”。宋仁宗遣富弼到辽议和,答应每年增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继“澶渊之盟”后,宋再次以屈辱换取苟安。此后几十年,宋辽基本上相安无事。
宋给辽的“岁币”,是重大负担,想摆脱,又无能为力。于是宋徽宗想借用金的力量攻辽,政和八年(1118年),派遣马政以买马为名,从海道使金,商议联合伐辽。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商定,金攻辽中京,宋攻辽燕京,灭辽后,宋把每年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宣和四年(1122年)金攻占了辽的中京、西京,宋攻燕京却遭到惨败。宋统帅童贯为了逃避失败的罪责,密遣使求金攻燕京,金太祖一举攻占燕京。金太祖提出,把燕京交给宋,宋将燕京租税一百万贯献给金,宋徽宗应允。这样,宋除了把每年给辽的五十万转给金外,又增了一百万贯,作为“燕京代租钱”。宣和五年(1123年),金兵撤走时,把燕京掳掠一空,交还的只是一座残破不堪的空城。宣和七年(1125年),金灭辽,宋辽交争随之结束。
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是高梁河战役之后,宋为收复幽、蓟失地进行的又一次重大战役。雍熙三年(986年),北宋再次发兵进攻契丹。有高梁河战役的教训,这次作了周密准备。宋太宗欲亲征,在大臣的劝谏下,放弃亲征,部署诸将,分三路出击。东路,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都部署,崔彦进为副,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杜彦圭为副,率军队从雄州出发,慢慢向幽州进发;中路,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从飞狐口出发;西路,以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杨业为副,从雁门出发。
三月,各路出发。东路曹彬等近逼涿州,攻破契丹兵,取得固安、新城二县,接着又攻下涿州城,杀契丹将贺斯。契丹兵又集合起来,米信被围,曹彬遣将增援,败契丹兵于新城东北。中路田重进败契丹兵于飞孤南,契丹西南面招讨使大鹏翼来援,战数日,契丹兵士气旺盛。田重进使二百人树旗帜于道旁,然后令荆嗣率部发动突袭,契丹兵见旗帜绵延不绝,怀疑宋军大队已到,想要退走,田重进乘机猛攻,契丹兵溃败,大鹏翼被俘,狐获狐、灵丘投降。西路潘美、杨业自西陉入,与契丹兵相遇,追至寰州,败契丹兵,刺史赵彦章献城投降,接着攻下朔、应、云州。
大军出师前,宋太宗指示说:潘美、杨业急趋云州、朔州;曹彬等以十万众声称取幽州,实则持重缓行,不得贪利速行。契丹闻大兵至,必倾巢救范阳(今北京大兴),无暇顾山后,则潘美、杨业速取山后地。按宋太宗的部署,一旦对幽州形成包围之势,然后发动进攻。但是,曹彬等不顾宋太宗的指令,贪功冒进。契丹南京留守因为兵少,不与曹彬正面作战,他们夜出轻骑,袭击宋军薄弱环节,白天用精锐之师虚张声势,设伏兵,断绝宋军粮道。曹彬部居涿州数日,深受其苦,终因粮草食尽,退出涿州,驻守雄州,等待粮饷。当曹彬等攻陷涿州时,宋太宗不是喜,而是惊讶,当他们退守雄州时,宋太宗觉得又是失策,于是令曹彬应赶快沿白沟河带领部队与米信军会合,待潘美、杨业夺取山后地后,田重进东下,然后三路合击,夺取幽州。
曹彬部听说西路、中路节节胜利,部将认为带领大军,没有什么建树,是件耻辱的事,要求发动进攻,曹彬迫于压力,与米信又来到涿州。契丹耶律休哥率军抵御,但他不与宋军正面作战,伺机攻抄小股部队,消耗宋军的实力。由于天气炎热,井少,宋军将士常喝坑塘水解渴,行军十分艰难。不过百里之地,宋军走了20天才到达涿州城下。宋军到涿州后,由于士卒困乏,军粮又快断绝,于是又放弃涿州,还军境上。这时契丹主隆绪与萧太后自驼罗口将大兵,直趋涿州,曹彬、米信再次撤退。耶律休哥率兵追击,双方决战于岐沟关,宋军大败。曹彬、米信虽然率余部逃走,但已“无复行伍”,至拒马河,耶律休哥追到,宋兵淹死的人不可胜计。曹彬、米信至易州,欲渡沙河,耶律休哥赶来,宋军惊溃,死伤过半,尸体使沙河为之不流,遗弃兵器,堆如丘山。耶律休哥欲乘机夺取黄河以北地,萧太后不同意,带兵回到了幽州。宋太宗诏曹彬、米信、崔彦进等还京师;田重进屯下州;潘美、杨业徙云、应、朔、寰四州吏民及吐谷浑部族,分置河东、京西。
雍熙北伐,宋军将士损失惨重。雍熙北伐失利后,宋太宗命潘美等护送云、应、朔、寰臣民向内地迁徙。此时寰州已被契丹占领,杨业提出避敌锋锐,领兵走出大石路,进入石碣谷以躲开契丹军的前锋。杨业的正确建议被监军王侁说成:“诸君幸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等待我转战到此,然后以步兵夹击救之。不这样办,我们就会遭到惨重损失。”潘美、王于是在这些地段设下埋伏。耶律斜轸听说杨业至,遣副将挞览在路旁埋伏,杨业已到,耶律斜轸假装打败后退,这时伏兵四起,耶律斜轸回头迎击,杨业大败,退趋狼牙村。契丹兵追至,杨业边战边退,至陈家谷口,已精疲力尽,潘美、王等已撤走。杨业率部力战,受伤数十处,“犹手刃数十百人”,堕马被俘,其子杨延玉战死。杨业被俘后叹息说:“皇上待我恩厚,希望我能讨贼捍边,但是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我还有何面目求活!”绝食三天而死。杨业之死,宋太宗非常痛惜,下诏赐杨业为大尉、大同军节度使,潘美削职三任,王被除名编管。
雍熙北伐失败后,从此,宋对契丹采取守势,一味妥协,放弃收复失地念头。宋太宗晚年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辽国自咸平二年(999年)以后不断对宋进攻,给山东、河北地区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了民族融合。
澶渊之盟
咸平年间,契丹不断侵扰宋边境。咸平二年(999年)十月,契丹主率军队入侵。宋镇、定、高阳关都部署傅潜步骑八万,畏惧不敢战,闭营自守。将领范廷召要求出战,傅潜被迫令范廷召率八千骑出战,结果寡不敌众。契丹乘胜攻遂城,杨延昭(杨业子)固守,契丹不能登城,掠祁、赵、刑、洺州,自德、棣过河,掠淄、齐。十二月,宋真宗亲征契丹。次年正月,契丹主听说宋真宗亲征,抢掠而去,宋将范廷召追至莫州,大败契丹兵,斩首万余级,契丹退出宋境。咸平四年(1001年),契丹再次入侵,宋将王显等大败契丹于遂城,杀死二万多人。咸平六年(1003年),契丹侵扰定州,高阳关副都部署王继忠战败被俘。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契丹圣宗耶律隆绪及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以收复瓦桥关南十县为名,大举南下。契丹采取避实就虚战术,绕过宋军固守城池,经保、定二州南下,破宋军守备薄弱的德清军、通利军等,抵达黄河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都城开封,宋朝野上下震惊。
面对契丹威胁,宋主战派和主和派展开斗争。主和派,参知政事王饮若建议迁都金陵,答书枢密院事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宋真宗征求宰相寇准的意见。寂准建议宋真宗亲征,反对迁都,认为一迁都,就会人心崩溃,敌人深入,则天下难保。宋真宗采纳寇准的建议,并作了抗击契丹的准备。
由于宋军“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契丹南下,处处遇到抵抗,攻瀛州时,契丹主与萧太后亲自击鼓,“矢集城上如雨,死者三万人,伤者倍之。”然竟被宋将李延渥击败。契丹数受挫后,采纳宋降将王继忠建议,派遣使节到宋朝求和。宋真宗本来就不想战,只是担心江山难保,才勉强采纳主战派的建议。当他得知契丹真想议和时,于是遣曹利用出使契丹议和。萧太后要求宋归还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曹利用拒绝,和议不成。
第175章 五代十国和两宋(13)()
掐丝珐琅七狮戏球图长方盘十一月,宋真宗至韦城,大臣们又商议迁都金陵,宋真宗犹豫,就迁都事,询问寇准的意见。寇准答说:“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舆至,士气百倍。若是回师,则万众瓦解,敌人趁机进攻,想到金陵去也不可能。”寇准促宋真宗行至澶州南城,与契丹主对。然后,寇准又以不过河“则人心危惧,敌气未摄”,促使宋真宗过河,宋真宗遂登北城门楼,张黄龙旗,诸军皆呼万岁,宋军士气大振,契丹由于大将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