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上下五千年 >

第295章

中国上下五千年-第295章

小说: 中国上下五千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秀全在武宣东乡即位称大王,封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此后半年,太平军转战武宣、象州和紫荆山区,设法打破清军的包围堵截。九月,太平军乘胜攻克永安州城,这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城池。洪秀全在这里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又封秦日纲、胡以晃为丞相,罗大纲为总制。其余有功将士,均分别擢拔任职。洪秀全又针对农民起义队伍在战斗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发布许多诏令:严禁兵将私藏在战斗中缴获的各种财物,巩固圣库制度,告诫全军恪守天条天令,严守纪律,警惕敌人的诱惑;勉励将士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同时,清除了暗藏的奸细。太平诏书、太平军目、太平条规、天父下凡诏书等一批重大文献也先后刊刻公布。这就是著名的“永安建制”。“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从此初具规模。次年四月,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攻桂林不下,进占全州,入湖南。在全州战斗中,南王冯云山负重伤身亡。入湖南后,太平军连克道州、江华、永明、嘉禾、蓝山、桂阳、郴州等地。这一带的“天地会”群众争相参加太平军,多达五、六万人。九月,太平军猛攻长沙不克,西王京朝贵中炮牺牲。十一月,撤围长沙,转经益阳、岳州,向湖北挺进。太平军在岳州建成水营,战斗力继续加强。咸丰三年(1853年)一月,太平军攻克武昌,进城后,太平军宣布:“官兵不留,百姓勿伤”,群众积极参军,队伍猛增至50万人。随后顺江东下,水陆并进,旌旗蔽日,连克九江、安庆、芜湖,于同年三月十九日占领江南第一重镇南京,随后以南京为都,改称天京,正式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政权相对峙的农民政权。不久,又攻下镇江和扬州。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太平军约二万人在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副丞相吉文元率领下从扬州出发,出师北伐。历经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山东六省,转战数千里,深入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震撼京津。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北伐军林凤祥部营地被清军攻破,全军将士,宁死不屈。林凤祥被俘遇害。五月,李开芳部也失败。与北伐同时,太平军又在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统率下沿长江西进,进行西征,相继占领安庆、九江、武昌等重镇。到咸丰五年(1855年)九月,江西八府五十多个州县均归太平军势力之统治。第二年四月和六月,秦日纲率冬宫正丞相陈玉成和地官副丞相李秀成分别攻破江北和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的肘腋之患。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咸丰三年(1853年)冬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即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给无地的广大农民;还规定了“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总目标是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苏福省造铜炮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推动了全国各地群众的反封建斗争,天地会、小刀会、捻党等在各地纷纷发动武装起义,响应并配合太平军作战,有力地推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顺利发展。

    咸丰六年(1856年)八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杨、韦事件;次年,石达开又分军出走,太平天国的力量受到了削弱。接着,武汉、镇江、九江又相继失守,天京被围。洪秀全遂于咸丰八年(1858年)恢复五军主将制度,任命蒙德恩为中军主将,陈玉成为前军主将,李秀成为后军主将,韦俊为右军主将,李世贤为左军主将。洪秀全自己总掌军权,取得浦口和三河镇大捷。次年四月,洪仁到达天京,洪秀全封其为军师、干王,主持朝政。几个月后,洪仁向洪秀全提出了资政新篇,内容共四部分:一、用人察失,禁止朋党;二、革除腐朽生活方式,移风易俗;三、实行新的社会和经济政策,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四、采用新的刑法制度。第三部分是全篇的中心。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消灭攻破了江南大营,天京解围。太平军乘胜连克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太平天国的力量再度崛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美、俄等国支持清朝镇压“太平天国”。清廷也确定了“借师助剿”的方针。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在上海和宁波与英、法、美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下,苏州、杭州相继失守。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洪秀全病逝,长子洪天贵继位。七月十九日,天京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余部又继续战斗多天。

    太平天国起义坚持了14年之久,其势力发展到了18省,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曾国藩组建湘军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调动了全国的绿营主力对太平军围追堵截,然而屡遭失败。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以绿营组成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据守在南京旁边,几年内对太平军无可奈何,任其来往出入。这时,清政府已经意识到不能再指望绿营来战胜太平军,便开始动员各地编练地主武装。为适应这种形势,曾国藩积极活动,在地主团练的基础上开始组建湘军。

    曾国藩,字伯涵,道光年间考中进士,做了十多年的京官,后升任到礼部侍郎兼兵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因为母亲病故返回老家湖南湘乡。第二年,奉朝廷之命在湖南帮办团练。曾国藩苦思冥想,最后采取了与其他团练大臣完全不同的做法。他把团与练分开,团的招募方法是将居民编成保甲,委派当地豪绅主持;练,是在城乡集中训练乡兵。曾国藩让各地普遍办团,但不许地方绅士办练,而是自己亲自在省城集中募勇办练。不久之后,他乘罗泽南、王鑫等湘勇一千多人调省城防守之机,把他们改组、扩编,开始编练湘军。为了加强控制,曾国藩大量任用其亲朋密友、门生故旧担任各级将领。士兵全部来自湖南,其中以湘乡人为多。实行勇丁由将官亲自招募制度,各军各营彼此独立,互不统属,全军皆归曾国藩统帅。经过一番精心周密的经营,湘军已经成为曾国藩的私人军队。

    曾国藩像咸丰三年(1853年)初,湘军组成。次年二月,曾国藩亲自率领湘军,自衡州起程,会师湘潭。随后他用自己的名义发布讨粤檄文,开始与太平军作战。靖巷一战,湘军水师被全部歼灭,曾国藩痛不欲生,投水寻死,被随从救起。四月,岳州一战,湘军又遭受败绩。曾国藩率部与太平军又会战湘潭,双方激战数日,伤亡都很大。十月,湘军和湖北清军相互配合,攻陷武昌、汉阳。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激战,湘军乘天京变乱之机对太平军进行反攻。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又攻占了曾被太平军夺去的武汉。两年以后,湘军又进入江西,与太平军争夺九江,激战一年多,终于在咸丰八年(1858年)攻克九江。

    湘军在湖南、湖北战场虽然屡遭挫折,但毕竟取得了几场像样的胜利,扼制住太平军西征计划的实施。清政府获悉消息后,不得不承认湘军的战斗力已超过原有的绿营。然而,随着与太平军的战斗不断进行,湘军的势力也随之越来越大,湘军将领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这就引起了清廷的疑虑。早在湘军最初组建之时,军机大臣祁藻就向皇帝说过:“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匹夫也。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恐非国家之福。”正因为如此,清廷对湘军总是放心不下,对湘军将领很少提拔重用。最初几年里,湘军中只有胡林翼当上了湖北巡抚,而曾国藩自己长期以来只是以侍郎的空衔统领湘军,没有任何地方实权。这样,各省总督、巡抚常常在兵饷和后勤方面与曾国藩的湘军为难,致使曾国藩心绪一直不好,多次向皇帝上书大发牢骚,甚至产生不想再干下去的念头。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曾明确提出了权位的要求,但清廷依旧没有给予满足。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军彻底摧毁了清军的江南大营,绿营军几乎全部崩溃。与此同时,英、法军队北上的危机又迫在眉捷,清廷为了拢络曾国藩和湘军,便任命曾国藩为署理两江总督。同年六月,实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授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陆各军。

    次年四月,湘军与太平军在安庆展开激战,经过五个月的战斗,湘军以地雷轰塌城墙之法攻入城内。接着曾国藩又命兵分二路攻击太平军。次年,湘军主力由曾国荃率领,由皖北沿长江东下进攻天京;次年,左宗棠率领另一支湘军,由江西进攻浙江;李鸿章率淮军进攻上海附近一带。曾国藩自己则坐阵安庆指挥全局。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失败。八月,曾国藩裁撤兵勇25000人,留下一万人镇守南京,又派15000人为皖南、皖北游击之师。后继续在皖、鄂、豫、鲁等地进攻捻军,又分兵进攻陕甘回民军和贵州苗民军。

    在与太平军作战后期,随着曾国藩实权的骤增,其湘军系统的将领多有升迁。其弟曾国荃被赏头品顶戴,任浙江按察使。由曾国藩举荐的李续宜、沈葆桢、李鸿章、左宗棠分任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巡抚。此外广西巡抚刘长佑、河南巡抚严树森、贵州巡抚江忠义,也都属湘军系统的人。湘军成为清政府中一支重要武装,也是一个占据重要位置的政治集团。

    太平军的北伐西征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便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

    北伐的总目标是攻占北京,推翻清朝中央政府。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林凤祥、李开芳率领太平军精兵约二万人,从扬州出发进行北伐。十三日,进至浦口,清军溃退。两天后攻占浦口,与吉文元、朱锡琨所部会合,随后北上,迅速入安徽,仅仅一个月,连破滁州、临淮关、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六月,入河南,在归德大败清河南巡抚陆应谷军。北伐军原计划从归德城西北四十多里刘家口渡黄河,取道山东北上,因清军在黄河渡口严密布防,该处无船可渡,于是沿黄河南岸西进,攻省城开封不克。北伐军虽然到一些困难,但终于在汜水、巩县之间渡过黄河,进围怀庆。清军六万人拼命防堵,双方争夺激烈,历时近两个月未克。随后北伐军撤离怀庆,自黄河太行山间小道入山西。经垣曲、曲沃、平阳、洪洞,复折东向,经河南入直隶,攻克军事重镇临关。清钦差大臣、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军被击溃。此后,北伐军又乘胜攻占沙河,长驱直入,连克赵州(今河北赵县)、栾城、藁城、晋州,十月进占深州。然后又进抵张登镇,距保定仅60多里。清廷闻讯后大震,咸丰皇帝逃亡热河行宫。在此之后,北伐军东进,连克献县、交河、沧州、青县、静海、前锋直抵杨柳青,进逼天津。清军联合地主团练,决运河堤放水,北伐军攻天津受阻,于是便退守静海、独流一带。时届隆冬,北伐军弹尽衣缺,加上清军围攻,兵力大受耗损,先后派人回京求援。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北伐军南撤,五月,转据东光县连镇待援。此时,天京曾派出援军北上,但到达山东境内时,在临清被清军击败。北伐军听到援军北上的消息后,便由李开芳分兵自连镇而下接应,被清军围于山东高唐州。林凤祥等坚守连镇,与僧格林沁相持;李开芳坚守高唐,与胜保相持。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连镇的北伐军粮食用尽,营地被清军攻破。全军将士宁死不屈,林凤祥被俘,解往北京随后英勇就义。扼守高唐州的北伐军在李开芳率领下,突围至荏平县冯官屯,再次被围。清军引运河水灌冯官屯,北伐军屡次突围未成功。李开芳被俘,被解往北京杀死。

    太平天国天王玉玺北伐军转战五千多里,经历六个省,连克数十城,深入清朝的心脏地区,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太平军在北伐的同时,还派兵西征。目标在于确保天京,夺取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据点,控制长江中游。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派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等率船千余艘,沿长江西上,攻占了安徽和州。次月,又攻占了芜湖、安庆,进围南昌。清军调重兵防守,双方在南昌展开激烈争夺。因久攻不下,太平军九月撤围北上,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