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战神-第3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加上美国也在进行工业体系升级,美国的市场,同样的繁荣了起来。只不过美国此时的繁荣,和中华民国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中华民国的钢铁产量达到了2。5亿吨之后,钢铁开始不再缺乏。汽车消费的规模也变得更加庞大。
不过中华民国这样的钢铁产量,也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不缺钢铁了。因为各个经济殖民地也在发展,大量的钢铁消费增在不断增长。
例如北朝鲜,北朝鲜被中华民国经济殖民已经有八年了,算上1923年则是九年的时间。这些年来北朝鲜的民众经过为中华民国的不断生产劳动,也积攒了一笔辛苦钱。随着南朝鲜的收复,朝鲜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朝鲜内部的投资建设也再次暴增。
同时经过卖资源什么的,北朝鲜也赚到了一些钱,尽管你这些资源卖给中华民国非常的廉价。
越南、高棉、暹罗这些经济殖民地也发展得不错。
其他各个经济殖民地,也都在快速的发展。局面变得欣欣向荣,经济殖民地的市场消费也在不断增长。
尽管当前还都只是消费一些低级的产品,但是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工人工资水平还是在上涨的,只是上涨得稍显缓慢。
毕竟这个时候中华民国内部得国民消费还没有满足,市场还未饱和,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市场还不需要深入开发。
真正开发的时候,则是等中华民国的内部市场消费差不多饱和的时候,再让那些经济殖民地进行衔接,从而继续带动经济发展。
中华民国内部出现用工荒,也促成了产业的进一步的分工。又使得中华民国分包了一批产业出去给各个经济殖民地发展。
朝鲜得到了更大份额的造船业,同时还拿到了一部分的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不过北朝鲜制造的汽车零配件都是那种比较低级的零配件,关键的零配件还是在中华民国自己手上。
北朝鲜则把很多产业丢给了日本。
那些污染很严重的产业,如同水泥生产、食品加工、化工制造、炼焦、稀土提炼、造纸,这些产业都是中华民国大量分包出去的,其中北朝鲜接收了最多,八年的时间下来,北朝鲜平壤地区的空气,始终弥漫着一股怪异的轮胎味,空气污染很是严重。
中华民国的工业污染也不小,毕竟工业发展是有代价的。尽管把很多高污染型的产业都分包了出去,但是这个时代的工业技术还不是那么高级,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污染的。
工业污染的治理,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不过这正好,能给中华民国的民众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吧。所以只要是发达国家,治理污染实际上并不难。因为作为发达国家来说,就是要不断的找事给老百姓做,才能让老百姓有收入。他们已经过了发展阶段,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当前中华民国只能尽量控制污染规模,把高污染型的产业分包出去。而那些还有污染的工业,则尽量采取污染处理措施。
这样的举措还是比较有效的,尽管让中华民国出现了一些污染,但是还没有到那么严重的地步。
工业发展的污染,各国都难以避免。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就因为大量生产军火什么的,搞得城市上空被一层烟雾笼罩。英国伦敦也出现了过类似的问题。
中华民国因为直接跳到了第二次工业技术的层面,煤炭的燃烧总量方面没那么多,所以污染还算没那么严重。不过燃烧石油也是有污染的,所以污染还是不可避免。
空气,是生物养料。
传统道家称之为‘自然清气’,从道家学术发展而来的中医,则认为人体宗气,是又水谷之气和自然清气化生而成。水谷之气也就是从食物中摄入的养分,自然清气则是空气。
所以空气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工业发展破坏这种资源自然也是不可避免。所以日后肯定是要深入治理的。
北朝鲜人遭殃过后,变成了日本人遭殃。大量的污染型产业都开始往日本转移。
日本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了下来。中华民国在日本驻军二十万,加上日本自卫队的五万兵力,将****的日本社会镇压了下去。
尽管手段有些粗暴,但是有时候简单粗暴反而有效。日本人为了生存,而日本统治者为了能够继续享有统治利益,都在积极配合中华民国对日本的经济殖民活动。
倭王嘉仁(大正)在战败后尽管宣布退位,变成倭王。不过在日本民众心中还是有较高的地位,依旧是日本的精神支柱。嘉仁为了继续获得统治地位,更是极为配合。号召日本民众努力生产建设,恢复家园什么的。
战后的日本,日本民众倒是感觉日子实际上比以前更有盼头了。
以前的日本,因为日本政府要进行各种军事活动,所以税收比较高。而战后的日本,暂时没有多少税收,加上中华民国将各种污染型的产业分包给日本的同时,也就产生了大量的投资活动,进而为日本民众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有了就业岗位,就有了收入。
中华民国对经济殖民地历来都是确保民众能吃饱饭,毕竟生产力发展到这个程度,粮食生产已经比较简单。吃饱饭这是最基础的东西。而此前的日本,很多普通日本人连饭都吃不饱。
而如今,日本人却发现,他们在吃饭的问题上,越来越不是问题了。
中华民国有大量的粮食运到日本,日本人只需要到工厂、工地上去劳动,就能够获得吃食。
加上中华民国为了能盘剥到更多的劳动力财富,所以也要避免日本人被饿死,因此有不少赈济粮运到日本。
日本普通民众能吃上饭,不被饿死。加上日本统治者的号召,所以日本社会快速的稳定下来。
日本人表现得极为顺从,甚至是为了讨好中华民国,各种手段都用出来了。派遣妇女安慰中国在日本的驻军,大量日本妇女到中华民国红灯区工作,从事妓艺活动。同时献上各种在中国掠夺的古董字画。
中华民国征服日本之后,确实也找回了不少遗失的的民族瑰宝。
日本人在唐宋期间是比较顺服的,特别是宋代中国的海外贸易非常兴盛,陶器都大量卖到非洲,所以很多当时的中国艺术,以及工艺传到了日本。而中国因为战乱,则丢失了那些传统文化。
从日本引入那些遗失的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古代圣贤便说过,中国如果遗失了文化,还是可以从各个藩国那里找回来的。所以古代的中国,非常重视向周边的藩国输出文化。
朝鲜、日本、越南,这三个藩国的中国文化都接收了不少。
日本投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日本的那些科研人员,都被中华民国给接收了过来。同时日本还有不少造船工人,精密制造业方面日本则是差了一些。
不过在精密制造业方面中华民国还是不逊色与德国的,而且在持续的发展。精密制造业这个行业,实际上就是靠人力。
西方人之所以能保持长期的优势,主要还是精密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科学理论什么的,要搞懂实际上也不难。
中华民国发展精密制造业,甚至是引入了道家的修行方法。
人体就像是一台最精密的仪器,越精密就越是经不起折腾,所以人在自然界比较脆弱。但是也正是人是这个时代最精密的仪器,所以才能造出最精密的设备。
这也是为什么,精密制造业,是靠人一刀一刀削出来的。
在精密制造技术上,沈凝云因为是个穿越者,后世中国的精密制造技术尽管不如欧美,但是这个时代欧美的精密制造业却是刚开始发展,所以中华民国的精密制造技术理论方面直接超越了欧美。
加上技工的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技工随着反复的操作而是的技术不断提升,自然也就超过了欧美的精密制造水平。
再而,因为精密制造业赚到了钱,也有更多的钱去研究更高级的精密制造技术。而那些从事精密制造行业的技工因为赚到了钱,也能安心从事这门工作,也就不会造成技术荒废,后继无人等尴尬的问题。
德国人能够在精密制造技术上雄踞榜首,自然也就是因为德国人造的机器多了。当初罗斯柴尔德财团为了平衡欧洲各国的实力,从而在中欧的德国地区投资机械制造等产业,而地处中欧的德国,不仅成为欧洲的货币集散地,也成为了向欧洲各国输出机械设备的地区。从而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罗斯柴尔德财团这种走钢丝一般的平衡行为,也最终因为失去平衡栽了跟头。
此时中华民国的精密制造业从业人员,已经是德国的好几倍,涌现出了一大批的高级技工。
大量的生产线订单被不断完成。
中华民国当前制造的流水线,都已经变成半自动流水线,相当于欧美五六十年代的流水线水平。并且开始向全自动的方向发展,全自动流水线实际上并不需要计算机,因为七八十年代的欧美,计算机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到流水线生产上,但是人家就是实现了全自动。
不过中华民国现在已经有了计算机。
而在机床的制造上更是接连突破,液压技术的应用,让机械加工更加方便。中华民国已经正在向一个钢铁帝国的方向发展。
大量的钢铁,大量的机械设备。
精密的火炮、飞机、战车。
自动化的流水线,大量的农业机械、施工机械、挖矿机械。
精密制造业的崛起,以及资本的强大,让中华民国已经开始走上快速摆脱靠人力的阶段,而是开始大量依靠钢铁机械的生产力,而不是像后世中国那样,实在是条件有限,很多时候只能靠人多力量大来取胜。不过太祖能把中国工业发展起来,确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工业化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很多生产活动变成非常轻松,例如农业生产就简单很多了。因为耕地多,也不用考虑什么亩产有多高。直接机械化进行作业,就算单产不如精耕细作,但是规模却可以弄得很大。一个劳动力所能生产的农业产品比过去高出几十倍、上百倍。
工业化时代的进步,就是让从事生产的人口越来越少。更高的生产力之下,也许一亿人口当中,一千万人口从事生产活动就可以满足整个社会的商品需求。那么剩下九千万人口,就可以去从事科研、军事活动、建设活动、商业金融活动、娱乐艺术活动、服务活动。
就是不断的解放劳动力,让劳动力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一个工业国家的发展,初级阶段是在提高工业生产效率,解放一定的工业劳动力,从而在有限的农业上,建立产能更大的工业。而再进行发展,则是解放农业劳动力,并且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从而以建立更大的工业生产规模。再继续发展下去,则是大规模的解放工业、矿业等方面的生产活动的劳动力。
进而从农业社会的大部分人都必须从事生产才能存活,变成工业化时代,一个人进行生产,可能就可以养活几十个、几百个人的程度。
而那些不用从事生产工作的劳动力,则可以投入到建设活动上去,以及各其他各个行业。中华民国随着各种商品产能的建立,越来越多的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
中华民国的农业采用机械化生产,进一步也影响到了那些经济殖民地,让那些经济殖民地从事无法进行机械化种植的经济作物生产,也是对中华民国的农业的一种补充,进而在那些经济殖民地,实际上也有更多的劳动力被从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的商品化生产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的活动。
相比之下,这个时候的欧美,显然就做不到了。
在农业机械的制造上,欧美的精密制造业还不太达标,另外在普及上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欧美暂时没那个魄力。
而且这东西是需要时间积累的,算算时间,欧美也来不及了。
因为美国的美联储也在大量的放贷,并且目前美国主要是在从事工业体系升级,在农业机械化的产能上明显是来不及大规模建立了。美国的繁荣,历史上是持续到了1929年,只剩下六年的时间。
此时的美国,要制造机械化农业也不是造不出来,但是投入成本太高,时间又紧迫。一到那经济大萧条,投资肯定是中断的。到时候建成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生产产能,农业机械在经济大萧条当中也卖不出去。
所以欧美的农业,目前也就是用用拖拉机,普及一下化肥、农药,同时用畜力带动的农业机械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