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风流军师 >

第114章

大唐风流军师-第114章

小说: 大唐风流军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挣钱也是皇家的,司农寺掌管全国的钱币和布帛,税赋制定,盐铁监察,矿产和山林湖泊。李彦建造铁路,开挖朔州煤炭,发展土特产。这些可是皇家产业,钱却都归户部,皇宫修缮都没钱。只要一提出来,立即是满朝反对。

    这回李秀宁是司农寺卿,李彦是少卿,挣的钱都是内努,归皇上支配,不用听户部和三省台官的,看你们怎么办?

    李渊因为自己的聪明有些得意,可满朝文武却大失所望。李渊这是什么?天下不是李家的天下吗?可他们也说不出来不行。因为李秀宁和李彦确实回京城了,也给于封赏。李秀宁是公主,封什么官都不要紧,本身公主就是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也是正三品,司农寺卿才是从三品,谁也找不出反对理由。

    李彦还是保留军职,没有封为文职官员,游骑将军是从五品上。李彦等于连升两级,兵部说不出来什么。职位是司农寺少卿,这是一个文职官员,应该是从四品才能担任的官职,李彦一个从五品就当上了。这样的级别让李彦上朝也行,不上朝也行。

    当然李渊是不需要李彦上朝的,他还没有到找李彦商量国策的地步。需要的只是李彦挣钱的能耐,有秀宁上朝就可以了。

    太极殿上鸦雀无声,只有李秀宁和李彦的谢恩声音。当李渊宣布散朝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想明白为什么,也只有李彦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本来吃上饭了,李彦以为今明天还能弄很晚,可这么早就散朝了。

    李世民是尚书令,管理朝中的政务,太子东宫也有一套机构,这时候散朝并不是下班了。看着李彦有些茫然的表情,李世民摇摇头。父亲这招玩的很高明,可却是至国家于不顾。李彦不管是进入户部,兵部还是工部,作用都是非常大的,可却进入司农寺。

    拦住李彦和李秀宁说道:“秀宁,俊青还不知道职责范围,你们跟我来,我告诉你们。”

    李彦明白李世民有话要说。躬身施礼:“遵命。”

    李秀宁有些明白,有些也不是很明白,她是公主,又是军职,根本弄不清这些职责范围的事,比李彦强点有限。反正知道金紫光禄大夫是三品高官,司农寺也是一个机构。干什么她不会考虑,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还有谁敢阻挡自己不成?所以她的想法简单。

    李建成当然不管,他只是想把李彦弄回京城,把河东职位让开,派自己的人进去。具体李彦和李秀宁回到京城干什么他不想管,拉拢过来想干什么都可以。

    李世民也是想借助李彦的智慧和头脑,不是借助他的权力,当然不管三娘子是什么官职,只是觉得李彦进司农寺可惜。不过他也是皇家人,挣钱归皇宫所有,李世民也能接受。

    李建成见李世民这样说,这是他尚书令的职责之事,也就不说什么,直接返回东宫。李世民带着李彦和李秀宁一起来到门下省的政务殿。

    这里有三省六部的事务房,原来是三省六部开会的地方,现在成了一个机构。勤勉的李世民很少回尚书省,基本就在这里处理政务。三个人进来,李世民一指椅子说道:“坐下说吧。”

第132章 社会责任感() 
夺嫡这件事虽然都明白,可谁也不会拿到桌面上说,李世民更是不会当着平阳的面说这些。李世民是哥哥,李建成同样是哥哥。

    这一次李建成主动提出让秀宁回来,竟然提出让她位列朝堂,不排除拉拢的意思。女子上朝为官,开先古之河,李秀宁眼里的那一丝激动,谁都能看得出来。

    李世民没提前想到这点,让他有些懊恼,主要是玄龄他们都不在,否则不会想不到这点。如今皇上已经下旨,李元吉领兵平定江南之地。竟然带走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这也是一种手段。

    看来大哥已经开始发动,自己不能坐以待毙。不想被杀或者一生无所事事,就要奋起反击。他很想问问李彦有什么办法,李彦的想法很另类,有时连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他们都自愧不如。

    李世民经常想,李彦的师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奇才,可惜已经仙逝。当着李秀宁的面没法问,再说李彦在躲着这件事,李世民也能看出来。在他看来就是李彦无法确定胜负,也不看好自己,这才不帮忙,躲开这件事。可是自己得想什么办法让李彦倒向自己。

    其实李世民根本不知道,李彦并不是不知道胜负才躲开这件事。他是意外来到这个是空的,可以说历史上没有李彦这个人,那就是有可能阻挡历史发展,把他弄得意外没有了。

    另一点就是李彦担心,一旦李建成发现自己参与,会对自己下手,那很危险。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例子。刘文静被杀,看着是和裴寂争权,可当中是不是有李建成削弱李世民实力的原因,历史盲的李彦根本不知道。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这几年不在长安,躲开这些是非。

    距离玄武门之变还有两年时间,自己竟然被调回长安,看来想躲开还是很难的。也知道李世民不可能当着李秀宁说什么,也就坦然处之。

    李世民说道:“司农寺是事务部门,工作很繁杂,你们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和熟悉。司农寺少卿是两个人,刘济源也是老臣。俊青向他请教即可。秀宁有什么不明白的就来找二哥。”

    李秀宁笑着点头:“多谢二哥,我也没想到父皇会这么任命。其实我”

    李世民笑笑:“我知道,你们并不愿意回来,其实就是不想帮着二哥,我现在可是管理尚书省的政务。”

    李秀宁也不傻,李世民的一语双关她也听得出来,可是却没法回答。只能说道:“看二哥说的,我是你妹妹,哪能不帮助你。你也知道,我哪懂什么政务处理,不瞒你说,大部分都是俊青干的,我只是承担个名字而已。”

    李世民当然清楚秀宁什么能耐,要说打仗不依靠李彦还可以,地方政务处理,特别是挣钱方面,没有李彦,李秀宁什么也做不出来。也就说道:“这我知道,所以才和你们说。司农寺主要负责的是皇家事物,管理钱财布帛。官员俸禄米料的支付。全国粮仓的储备,以及一些皇家产业,收入都是内努消耗,也就是和户部是分开的。”

    李彦一愣,他还真不知到司农寺是干什么的。一开始以为是和农业有关的地方呢。

    即使后世的人,除了知道三省六部以外,九寺五监很少有人知道是干什么的,何况李彦这个历史盲。他的知识大部分是影视剧和,那上面很少提到这些部门。听到李世民的话一愣说道:“那我不是成了皇上的管家?这个位置不是太监负责吗?”

    李世民笑了:“看来孔祭酒和李侍中没有说错,你确实不学无术。那是内府大内的职责,也就是内监管理的事物。九寺分别是光禄寺,掌管皇宫的一切膳食和服侍。太仆寺,掌管皇上的御马以及车驾,监管全国的畜牧之事,主要是各地的牧马监。太常寺掌管宗庙祭祀和皇家礼仪。宗正寺掌管皇族宗亲内部的事物。大理寺掌管刑狱,主要是审理官员案件,监察全国大案和皇上交办的特殊案件。而刑部是管理各州府地方案件的。卫尉寺掌管皇宫戍卫和宫廷仪仗,以及皇家出巡的安全事务。鸿胪寺掌管使臣接待,各处驿站和皇家对外事宜。少府寺掌管皇家后宫的服饰珠宝配饰和器具。再就是你们掌管的司农寺,负责什么事务已经和你们说了。下面分为四个官署和一些单独机构。”

    李彦一直在静静的听着。听到李世民说完,由衷的说道:“佩服,这么得多都能记住,确实强大。”

    李世民听得出来,李彦这句话可不是马屁,是真诚的佩服。脸上露出笑容:“这没什么,时间长也就记住了。其实虽然分工,但是个机构相互是配合的。统一都归三省管理,只是独立于六部之外。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章程,职责之内的事秀宁可以自行决断,不能处理的可以上报尚书省,奏章和上表也是一样到中书省批阅,最后按程序处理。”

    对于三省六部的运行机制李彦是知道的。三省六部相当于国务院。原来九寺五监只是国务院下属的机构,是和六部平行而已。不过地方州府县衙上报的事物和九寺五监没有关系。可以说司农寺是垂直机构,全国有自己的管理范围和所属机构。六部和地方政府是垂直机关,针对的都是百姓。九寺五监面对的是皇上和政府机关,算是中央直属机构。

    弄明白这些,看来自己说是皇上家的大总管也不确切,只是这时候没有国家概念,皇上就是国,皇家就是国家。所以九寺五监为皇家服务,就是为国服务。

    李彦心里平衡一些,他原来是李秀宁的公主府长史,其实就是李秀宁的奴才一样。可以说是她的管家,什么成绩和功劳都是李秀宁的。开始一听还以为上升一级成为李渊的管家,又称为皇上的管家,这不是太监管的事吗?如今弄明白怎么回事,心里舒服一些。

    知道管理的产业都是皇家产业,挣到的钱都是内努,是不用上交户部的,直接归皇帝支配,也就明白李渊什么意思,想把所有的钱都控制在自己手里。

    李彦也算是接触古代六七年时间,知道户部的钱,皇上自己说了也不算,想干点什么也得朝臣同意,看来皇上也不是万能的。

    要是不听一意孤行朝臣倒是也没办法,不过那就是昏君,也就没人再听你的,也会天下大乱,法纪崩坏。就是有这些原因,李渊才要自己掌握钱财。把自己和李秀宁弄到司农寺,而不是户部,看来也因为这个小心思。

    李彦心里暗笑,李渊这个小心眼,可是给了李彦一个机会,这都是皇家产业,不是国家财产,李彦可以毫不犹豫的分到一部分。不黑他老李家的黑谁的?

    这段时间李秀宁和李彦的河东道没少上缴利税,可是天天听到说没钱,也不知道钱都哪去了。现在才知道李渊的钱那来的,原来户部的钱不归皇上,皇家自己有产业。那可是国营企业,不用上税的,还是没有成本的,怎么会没钱呢?

    看来自己得抓紧熟悉,弄明白这里的奥秘,推动大唐朝的经济发展。这么多年了解,终于知道所谓的盛世也不过就是没有人饿死而已,其实边远地区一样有饿死的人。吃不饱,穿不暖的事情太多了,十几年的乱世纷争,天下更是贫困,有多大能耐承担多大责任。

    李彦一开始就是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当一个逍遥的少爷,可是如今他家财万贯,日进斗金,开始关注起民生和天下。

    到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为什么后世有慈善家,他们向社会捐赠,大搞慈善事业。站在一个小市民的普通人角度,给他们的评价就是沽名钓誉,显摆而已。如今李彦也到了这个层次,他才明白什么是社会责任感。

    当然了,自己早八晚五,两点一线的为温饱奔波时候,哪有什么社会责任感。思想境界的提高,让李彦着眼的角度和层次完全不一样。

    李渊不应该这样考虑,这个天下是他家的,大臣限制他用钱也是为天下着想,并不是为了个人。河东道还算可以,自己和李秀宁治理了四年时间,可其他地方呢?想到这问道:“秦王,当务之急是什么?”

    李世民一愣问道:“什么当务之急?”

    李彦笑了:“就是大唐现在最急着想解决的困难是什么?”

    李世民明白了,看来房玄龄他们看的没错,李彦很有普世的思想。攻取长安的时候,主动献计就是不想士兵伤亡太大,在河东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当地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为百姓着想。房玄龄是治国之才,更能发现人才,房玄龄这样的人,却因为自己被父皇贬官闲置在家。

    心里黯然一些说道:“最主要的是没钱,因为夏粮收获之后才能收进来夏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赈济。北方大量土地荒芜,复耕面积有限,主要是解决粮食问题。饥民反叛是天下大乱的根源。这一次刘黑闼反叛,也跟当地的民生有关。可是大唐初定,根本来不及解决。”

    李彦明白了,他说道:“其实南方粮食富足,产量也高,只要把南粮北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湖广地区是鱼米之乡,粮食很多,运到北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李世民有些发愣,李彦好像没有去过这些地方,他怎么知道那里的?再说那是江南之地,大唐对那里的也是刚刚开始接触。

    李彦既然已经进入长安,无法躲开这些事情,他也就要做点事,那样就不会参与权利之争。也就说道:“有句话叫‘湖广熟,天下足’也就是潭州和鄂州地区。那里有一种粮食叫水稻,一年能收获两季。亩产达到近千斤。要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