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求生记-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中言道,涿鹿山正在遭受流匪日夜不息地侵袭,计有王嘉胤、闯王、过天星等颇有名气的头目,流匪总数不下十万,涿鹿商社已从集镇上撤回,目前为止,山里坚守不出,流匪不得寸进云云。
周承允一看此信就急了,涿鹿山虽然地势险峻,还有两道天堑一般的关隘可供防守,可是能上战场的不过千人而已,哪里架得住流匪数量众多,能坚守多长时间,他心里可是一点底都没有。
至于击败流匪,那就更不可能了,周承允连想都没有想过。
思忖再三,周承允交待了手中事务,带着人匆匆北上,他的第一站,是晋西首府晋阳,那里是晋西巡抚耿如杞所在之地。
周承允起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凭借自己与耿巡抚的交情,请他出手相助,尽管晋西与保安州中间隔着大同、宣府两镇,不可能跨境用兵,但以耿如杞的巡抚高位,只需出具一封私人信件给保安州,保安州上下不可能不卖耿巡抚的面子,哪怕是做做样子出几个兵,周承允不求其他,只要能将流匪惊走就很满意了。
但一路行来,周承允开始担心自己这个想法是不是有些天真了,要耿如杞拿出一封这样的信件,难度可是不小,保安州不是晋西属地,写这么一封信,可是要冒着被言官弹劾的风险,这就不只是交情的问题了。
不过事已至此,周承允也别无他法,只能一试了,为此他特地在路上飞奴传书,令晋阳大掌柜给他备好黄白之物,当然,为了投其所好,古玩字画也不能少。
一众人等到得茶棚,下马喝茶进食,喂马刷马不提,待歇得差不多后,复又继续前行,等落日在地面上只余一抹残阳时,晋阳城墙已在眼前。
“头前带路,去耿巡抚宅邸。”赶在最后一拨进了城,周承允就急不可耐地吩咐道,“再派人去找此地掌柜,让他把礼物给我送去耿府门口。”
“莫急,公子!”司茶知道周承允为何如此急迫,事实上他比自己公子更着急,要是涿鹿山被流匪攻破,公子投进去的三十万两白银可就全打水漂了。
但身为贴身书童,还是得尽到自己的责任,司茶拉住周承允的马缰,提醒道,“公子,咱们这风尘仆仆的样子,去拜见巡抚大人,怕是不太妥当。”
周承允看看自己沾满泥灰的衣袍,司茶同样也睡如此,甚至头发眉毛上都有不少灰尘,遂失笑道,“不错,这个样子去见耿巡抚,怕是会被乱棍打出,走,先洗洗再说。”
匆匆找了家客栈,一番洗漱之后,周承允换了件衣衫,正要出发,在晋阳的大掌柜上门求见。
周承允急着去找耿如杞,本不想见,奈何准备好的礼物都在此人手上,只得让司茶将其唤进来。
“公子,有加急密信刚刚送到。”晋阳大掌柜一进门,不待周承允发话,就递上一卷尚未打开的密信,随后告退,以他的身份,还不够资格参与。
周承允接过打开,信上内容不多,只需扫上几眼,就能将其大致看完。
片刻过后,一路上紧锁眉头的周承允初展笑颜,随后更止不住地乐出了声。
“公子,何事高兴?”司茶好奇地问道。
“大喜,大喜啊!”周承允笑道,“来,你也看看。”随后将信递了过去。
“这。。。”司茶看完,一脸不可思议地抬起头,“这是真的?”
密信上言道,涿鹿山鏖战正酣,志文带着大队骑兵突然出现,里应外合,不但解了涿鹿山之围,还射杀两大流匪头目,杀死、俘虏的流匪不在少数。
周承允点点头,“这等大事,须骗不了人,再说,我相信那郑家小子,他总是能让人惊奇。”
“这信再早来几天,或是咱们晚走几天就好了,也不用跑这一趟。”司茶叹道,这封密信是在他们离开解州之后送达的,因为周承允不在,随后又被送到了晋阳。
“不然,”周承允摇头道,“其实解州的事已经办得差不多了,我本就打算这两天去涿鹿山的,走得早点晚点而已,差别不大,这晋阳咱们都得来一趟。”
“公子,那耿巡抚那里咱们还去么?”司茶问道。
周承允在屋里踱了几步,没有回答司茶,而是笑道,“没想到咱们这晋阳的掌柜还是个福星,你去把他叫进来,我和他聊聊。”
“见过公子。”这掌柜进来就躬身行礼。
“掌柜的有礼了。”周承允还礼道,“如果我没记错,您也姓周,是吧?”
“没错,公子记性真好。”周掌柜回答,“当年老爷还在的时候,到晋阳开拓商路,因是本家,与我一见如故,承蒙他青睐,让我做了这儿的大掌柜。”
“周掌柜这些年在晋阳,做了不少事儿,承允先谢过了。”
“公子这是哪里话,不敢当,不敢当。”周掌柜逊谢道。
第384章 晋阳风云(2)()
“周掌柜在晋阳,时间不短了吧?”一番寒暄后,周承允开始引导话题。
“回公子的话,万历年间我们就举家迁到晋阳,算下来已经快十年了。”周掌柜答道。
“那周掌柜想必对晋阳是了如指掌了?”周承允问道。
“了如指掌不敢说,但大事小事都还能知道些。”周掌柜答道,他人还算机敏,接着问道,“公子想问些什么?”
“嗯。。。“周承允沉思片刻,这才开口,“去岁寒冬,建奴入寇京畿,这你应该是知道的,对吧?”
“知道,公子。”周掌柜答道,“咱们晋西的巡抚和总兵两位大人,还带着人马入京勤王了呢。”
“我要问的就是这个,”周承允说道,“耿大人勤王回来以后,都做了些什么?”
周掌柜摇头叹道,“耿大人有点时运不济,本来这趟勤王,可是立了功的,朝廷理应封赏,可偏偏赶上陕北流寇流窜到晋西,还一连下了好几个城池,听说今上震怒,把封赏都撤了,下旨要他尽快平定流寇。。。”
周承允默默听着,这些他都知道,随后耿如杞在晋西境内实施坚壁清野之策,不过他们晋南蒲解二州倒是没受什么影响,这里有盐池,历来有重兵把守,流寇脑袋秀逗了才会去。
这位耿大人又打探流寇消息,调动大军,准备将其一鼓灭掉,没想到流寇很快踪迹全无,消失不见了。
想必耿如杞此刻还在为找不到流寇而烦恼吧,周承允暗笑。
待周掌柜说完,周承允才问道,“依你看来,耿巡抚最近有没有什么。。。异动?”
“异动?公子,此话何意?”
周承允低头,组织了一下言辞,这才说道,“就是。。。这么说吧,耿巡抚勤王有功,朝廷原来对他的封赏是什么?晋阳城里有没有什么传闻?封赏撤了之后,耿大人有没有。。。跑动跑动?”
“公子是打听这个啊。”周掌柜摇摇头,“京城可能有,但是我在晋阳却是没有听到过。”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传闻只在晋阳小范围传播,以周掌柜的能耐,还打听不到,周承允暗叹,自己的手下,像在黄河边的陈力、陈强这类人不少,可终究层次低了些,打探不了这些显贵的消息。
“不过。。。”周掌柜稍稍停顿了一下,“听说张总兵要走已是定了的,只是因为来了流寇,新任总兵又迟迟未定,这才应耿大人之请,留了下来。”
“说说,怎么回事儿?”周承允兴趣来了。
“刚从京师回来没多久,张总兵就在晋阳最大的鸿运酒楼摆了几桌,宴请的都是晋阳的各位大人,耿巡抚也出席了,事后传出来的消息是,张大人要接替在京师战死的满桂满大人的位置,任大同镇总兵,不过后来就没什么动静了,也不知是真是假。”周掌柜说道。
晋西总兵转任大同总兵?听上去似乎并没有升官,但周承允心里清楚得很,这两镇地位大不一样,大同乃是九边重镇之一,战略位置比晋西重要多了,朝廷拨付的钱粮自然也要多得多,看似平级,实际上大同总兵隐隐高出晋西总兵一截。
怪不得要摆酒庆贺,武人嘛,心里面藏不住事儿也正常,只是没想到流寇一来,就这么被耽误了,此时周承允已经对这条传闻信了七八分。
这时周承允的心中忽地一动,隐隐对耿如杞的动向有了点猜测,开口说道,“嗯,很好,再说说看,晋阳城里还有些什么传闻。”
周掌柜为难地说道,“这传闻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其他的咱们不管,”周承允开导道,“就说说和耿巡抚,对了,还有张总兵相关的就行了。”
周掌柜闻言,皱着眉头苦思冥想。
“不急,周掌柜,慢慢想,司茶,给周掌柜把茶水续上。”周承允吩咐道。
“咦,好像有了。”周掌柜“咕嘟”咽下一口茶水,似乎想起了什么。
周承允没有催促,静静地等着周掌柜开口。
“耿大人的一个学生,叫什么名字我记不清了,同进士出身,此前没有去处,一直赋闲在家,前些天被举荐,做了保安州知州,不日就要上任,听说举荐他的,就是巡抚耿大人。”周掌柜如实说道。
“当真?”周承允问道,眼里精光一闪。
周掌柜很肯定地点头,“没错,此人祖籍晋阳,我也见过一面,宴席都摆过了,唉,这年纪大了,记性真不行了,怎么就是想不起他的名字了呢?”
“周掌柜辛苦了。”听到这里,周承允展颜笑道。
到此地步,周承允已经大致知道了耿如杞的盘算。
武将到了总兵这一级,在大明已经算是顶天了,无非是尽量找个钱多事少没风险的地方呆着,晋西虽然没甚风险,可钱少啊,大同就不一样了,作为边镇,钱粮少不了(虽然最后落到普通士兵手中的没多少),边境外又是承平已久的北虏,和蓟辽一比,可就太平多了。
也就是说,京师勤王立功后,还未回到晋西,耿如杞就在为此奔走了,这些年他与总兵张鸿功在晋西一文一武,还算相得,这大同总兵的位置,恐怕就是他给张鸿功谋的。
而保安州虽小,却是连通宣大和京师的要道,又在宣大总督辖下,耿如杞把自己的学生安在了这个位置,他想做什么,不是已经昭然若揭了么,他的眼睛,盯上的应该是虚悬一阵的宣大总督的位置。
宣大总督,全衔为“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辖晋西、宣府、大同三地,外加一个保安州,已是大明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算得上位高权重,耿如杞若如愿坐上这个位置,有一州知州和一镇总兵相助,那位置当能坐得稳了,而他现在通往宣大总督的障碍,就是这些在晋西大地上消失的流匪。
“走!”周承允站起身招呼司茶,“去耿大人的府邸。”
“还去啊,涿鹿山不是没事儿了么?”司茶咕哝着。
“去拍拍马屁不行啊!”周承允笑骂,“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可要不得。”
“公子,”周掌柜喊住周承允,“你让我准备的那些礼物就在外堂放着,要不去看看?”
“这回用不上了。”周承允摇头道,“古玩字画你先收着,以后再说罢。”
“用不上了?”司茶不解问道,“公子,你去耿大人府上不带礼物,拿什么拍马屁?”
周承允大笑,“我啊,要送他一场大富贵,这些礼物与之一比,就算不上什么了,不拿也罢。”
第385章 晋阳风云(3)()
晋阳,晋西巡抚府邸,书房中,茶香袅袅。
上首坐着一个中年文士,面容清癯,鄂下长须,身着便服,正是巡抚耿如杞。
下首一左一右分坐着两人,年青的儒生身穿青色儒袍,正抬起茶碗喝茶,中年壮汉穿了身武士服,正拧着眉头做苦思冥想状。
书房内寂静无比,青年儒生放下茶碗的碰撞声显得清晰可闻。
“恩师无需多虑,想那流寇既然无粮,定然藏不了多久,一旦现身作乱,整个晋西又被恩师坚壁清野,他们只能硬着头皮,拼死来打晋阳才有一线生机,晋阳既有张大人坐镇,必能全歼流寇,再建功勋。”青年文士第一个打破静谧,开口说道。
“文瑞不用安慰老夫了。”中年文士手捋长须说道,“不怕流寇来,就怕他不来,贼厮们消失了这么久都没露面,很有可能已经遁出晋西了,如此,却是鞭长莫及。”
这个道理,被唤作文瑞的儒生如何不知,只是不愿意说出来刺激自己的老师而已。
其实身为一地巡抚,能把流寇驱离本地,这份功绩虽然不算突出,但也不差了,但耿如杞想更上层楼,那么一点斩获都没有就说不过去了,流寇的人头才是实实在在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