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阎君都市 >

第391章

阎君都市-第391章

小说: 阎君都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者恨恨的一口干了杯中美酒,重重顿在案几之上。面色冰冷如霜,咬牙切齿怒道:

    “阉党作乱!眼见朕一心振作,只想复兴大唐。忧心朝政大权归于天子之后,再无搜尽天下财富之机。竟面上顺从应允,暗地里却生不臣之心!”

    李儇说到恼处,也不管主客礼仪,抓起韩风酒坛便一饮而尽,看得疯哥心痛如绞。

    ——这“晴雪酿”所需药材因自己大婚的缘故,已经用光!再想重新酿制,需得药材重又长成。悠悠岁月,又该等到何时?

    即便如此,为了满足所有人的八卦之心,疯哥还是毫不犹豫的再度拍出一坛美酒:

    “李兄莫急,切勿因此影响修为心境!尽管慢慢饮酒、细细道来……”

    李儇长叹一声,抓起手边酒坛,起身长笑:

    “枉我一代天子,大唐之主、九五之尊,竟被那阉党所害!所非先祖太宗皇帝早有安排,李儇又如何才能逃出生天,逃脱那杀身大祸……”

    原来,当时李儇成人之后,虽也沉迷游戏玩耍,但几经流离坎坷,目睹民间惨状,自也渐有感悟。只觉这李唐天下,再不能长此以往。改革整顿之心日渐显露,自然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极大担心。

    为了能继续搜刮民脂民膏,为了能尽心满足对权利、财富的极度贪欲,眼看僖宗聪颖过人、再难瞒骗,太监们竟孤注一掷丧心病狂的做出了弑君之举!

    幸好李儇锐意改革之后,连太监们特意安排的遴选皇后之事也顾不上,一心苦学治国之道。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太过刻苦,竟在一处极难注意的故纸堆间,偶然发现了李唐皇族一件天大的秘密!

    …………

    隋唐交替之时,炀帝杨广无道,天下群雄并起。太祖李渊看准时机,起兵反隋,膝下子女,尽皆英豪。

    最著名的当属李世民,也就是真正创下大唐基业的唐太宗。麾下真可谓谋士如云,猛将如虎。南征北战、沥血疆场,终在付出惨烈死伤之后,才灭得以尽灭所有势力,建立大唐王朝!

    李元霸,隋唐第一条好汉,天下无敌的高手!虽然长相难看,但痴迷武学、天赋绝佳。一对金锤,天下无敌。即便如此,李元霸仍不满足。反正军政大事有父兄操心,便日夜醉心于苦练武技。竟在某日飞锤打碎隋朝丞相宇文化及辕门之际,见到脱手而出的金锤残影,这武痴便突发奇想,执意要练出一套不借外物也能大杀四方的功夫。

    这便是“渡厄心剑”的由来。

    不想李元霸俯视天下英雄,最终死在战场之上。值得庆幸的是,这位武学达人此时已经完成了“渡厄心剑”所有的理论!只需按图索骥,潜心苦修,自能达到神人一般的境界。

    只不过李元霸还来不及亲身修炼便已横死疆场,这冠绝天下的“渡厄心剑”便就此成了臆想,除了大唐天子,便再也无人知晓,就更别说练成了……

    (cqs!)

第一百一十四章 绝世奇书〔千字小章 〕() 
听了李儇讲述,韩风一家才总算知道了这位古董皇帝的悲惨遭遇。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军力鼎盛,疆域宽广。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彪炳千秋万世!

    但即便如此,李唐王朝高高的皇宫院墙下,却深深浸透着亲人鲜血!

    “玄武门之变”,李元吉、李建成火拼,双双离世。自此,秦王李世民的登基之路才陡然出现。纵观整个唐王朝,为了皇位皇权,弑兄弑父,杀子灭女的阴暗故事,便由此层出不穷!

    然而最奇怪的是,大唐历代皇帝都极为忌讳此类行为,纷纷下旨立法,想要规避此类事件的出现。但诡异的是,越是小心,便越会出现!整个李唐王朝,从李世民设计杀兄夺位开始,就进入了皇族自残的怪圈!(详情与本书无关,只做背景,欲知底细,请自行网络搜索)

    李世民登基之后,天下太平,逐渐便有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千千小说'经济、科技、农业、工商均有了长足发展。尤其定都长安,与秦始皇如出一辙,那便是极重军功!

    不同的是,秦朝一统战国诸雄之后,穷兵黩武,到处用兵。而唐太宗则是在举国盛世之下,才审时度势,以国力、军力压迫周边,尽量推行不流血的扩张,简直将“上兵伐谋”的兵法运用到了极致!

    唐朝之盛,疆域之广,便由此开始。

    然而就在大唐举国上下信心满满,贞观盛世鼓舞人心之际,却有人秘密朝见天子,置性命于不顾,向太宗皇帝拼死陈述整整一日,尔后悄然离开长安,踽踽北行。

    那人,便是袁天罡。

    这老道熟悉历法,通晓天文,更有预测未来之能!一部《推背图》,从当时唐代,精准无误的推断到了现代甚至将来,其料事之准、推断之精,便是神人都只能望其项背。即便是今日之韩风,也不敢妄言千年之后的局势——毕竟还有灭世大劫横亘其中!

    然而,《推背图》就能!

    身处唐初之时,却能预见到二战和日本偷袭珍珠港等事,这袁天罡的本领,可想而知!

    说到《推背图》和袁天罡,就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人——李淳风。

    李淳风和袁天罡相仿,精通术数、天文、历法,犹善看相预测。同为史上难得的相术大师,两人合作推算出来的《推背图》,又岂会简单?

    《推背图》完成之时,乃是唐初太宗年间,却精准预言了千年之后的世界局势,即便是武后当政、宋室中兴及沉沦,以及蒙古崛起、朱元璋复兴汉人江山,乃至清王朝客居中原、割地赔款、华夏元气大伤,一直到二战结束,新华夏建立这一段史实,均有准确喻示,堪称千年以来绝无仅有的奇书!

    而整部《推背图》,尚有无数预言未被破解,只能留待事实发生之后,人们才会猛然惊觉,原来这看似突然发生的战乱或灾祸,实际在唐代相书中,却早有预言……

    ps:朋友又大婚,小梦身为伴郎,实在没有时间码字,只能暂时发上一千字,其他的,将在明日发布五千大章,算是为今天恕罪。其中不得已之处,皆是小梦之错,还请书友们谅解!

    (cqs!)

第一百一十五章 千年殇泪(五千诚意大章 )() 
那袁天罡和李淳风秘密进宫拜会唐太宗,应两人的要求,连随身太监都被李世民下令隔离在五百步之外。因此君臣之间究竟说了些什么,正史野史都无从拷稽。甚至就连皇帝《起居注》上的记载,也仅仅以“帝询甚久,次日方出”寥寥数语八个字,便将这段涉及皇朝宗室延续的千古秘莘,就此埋没在泛黄书册之中。

    然而李儇却机缘巧合,于挑灯夜读之际,无意间发现了这段记载。而主笔之人,竟是大唐圣主、太宗世民!

    李世民素来睿智英武、刚烈果决,又极为笃信袁天罡和李淳风,君臣夜话之后,便依照袁天罡所推算,独自研墨,奋笔疾书。而那抬头所用称呼,赫然便是“李儇密启”!

    太宗在前,僖宗在后,彼此相隔两百余年。李世民却能准确写出两百年之后的僖宗名字、而且是改名之后的“李儇”,而不是僖宗登基之前的“李俨”,这袁天罡与李淳风预测之准,由此可见一斑!

    而实际上,唐太宗当时留书之际,都还并不相信李唐皇室会出一个名叫“李儇”的僖宗皇帝。但出于对袁天罡和李淳风的信任,秉着防微杜渐的心态,才留下了这封亲笔手书,连同大唐皇室无数隐秘一起,按着袁天罡的指示,一同放置在书堆之中。若这后代子孙有缘,自会寻出阅读。如果李唐皇室并未如同袁道长所言那般昏庸无能、颠沛流离,这书信便“绝无出世之时”!

    总之,这本就是一着以防万一的后手,却不想竟真如袁天罡与李淳风所推断,挽救了李唐皇家的传世血脉!

    而君臣密谈之后,袁天罡便身怀密旨,独自北行,从此消失人间。世人皆以为袁天师或仙逝故土、或成就飞天,林林总总,传说各异,不一而足。却不知袁天罡凭占卜之能,寻得小海(现贝加尔湖)下隐秘之地,动用圣旨,征来戍边唐军及工匠,生生挖出一座占地极广的地下宫殿,内藏大量金银财宝、粮秣军械、州县图册等,专为李儇重振唐室所用!

    地宫一成,袁天罡便发动机关,将军士匠人尽数坑杀,自己也飘然离去

    。从此世上再无人能得知在长安以北千里、极为荒凉险恶的大湖之底,竟暗暗隐藏着一座富甲天下的大明宫!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凭唐太宗和袁天罡、李淳风几人,将一切计划都做得天衣无缝,若真有李儇发现太宗密信,照此行事,这大唐天下,说不定还真能再续辉煌。

    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袁天罡和李淳风离去之后,唐太宗写好书信,便本该照两位相术大师所言,单独放置。孰料这李世民心忧皇室存续,竟一股脑的将大量皇家典籍和天下不传之秘技与手书放在一起,期望后人“李儇”能多多学习,更为强大!

    心愿虽好,奈何世事无常!两百多年后,太宗密信被如愿开启,而李儇同时获得的,还有许多秘笈的索引,而李元霸亲创的“渡厄心剑”,便在其中!

    饶是袁天罡和李淳风相术再精、推断再准,也决计想不到,这原本表现昏聩迷糊的僖宗李儇,却是个聪明绝顶、一通百通的不世天才!

    一旦不被太监们麻痹,以李儇的聪慧和决心,竟在短短两月之间,就已经将皇家秘传武技炼了个七七八八,又按太宗密信,起出暗藏丹药,一身修为,更是在不声不响中达到了极高境地,若再更进一步,便可实现百日飞升。

    尤其是那“渡厄心剑”,李儇稍一习练,便觉深奥难明,但却对练习其他武技效果甚为明显,不多时,竟修出了传说中的灵力飞剑!可谓冠绝天下,除却顶尖修真人士之外,真可谓无人能敌!

    即便如此,大唐根基已经腐坏,阉党势力缠杂庞大,就算是一夜尽数击杀,也挽回不了大唐颓势。而就在李儇修炼有所小成、决意秘密寻回袁天罡埋在小海下的“太宗宝藏”时,却突然于静夜修炼之际,亲耳听到太监密会,因恐惧僖宗李儇日渐强势、无法掌控,便欲弑君而立新皇,以便继续搜刮天下财富——至于江山社稷,在这群身心都不健全的残废们心中,又能值几个大钱?

    李儇早知太监们欲对其不轨,且朝中多是阉人一党,长安守军尽属阉党掌握,形势险恶之极,便索性按着太宗密信中所嘱,早死早生。

    不过李儇也并未完全遵照太宗皇帝的意愿,以替身代死,行那“金蝉脱壳”之计,而是默运龟息之法,龙体迅速虚弱不堪。

    从三月三日“发病”,最终在短短三日之后,于三月六日主动“暴毙”在长安宫中的武德殿内,“享年”27岁,死后谥号为惠圣恭定孝皇帝。

    僖宗离世之前,曾留下最后一道圣谕:“朕归天之后,切勿动朕龙体!否则阴气反噬,长安无人能免!”

    当年十二月,李儇的弟弟、唐昭宗李晔将其葬在了靖陵。

    整整九个月里,李儇都在龟息之中,仅凭自身修为,获取天地元气为之所用。直到被送入靖陵,封墓之后才悠悠醒转。这过气皇帝从棺中缓缓起身,环顾自家陵寝,想及“生前”的任性和荒唐,不仅感慨良多,对阉党欺瞒天子、弑君谋乱、营私败国之行深恶痛绝。便下定决心,要在起出太宗宝藏之后,聚集兵马,斩断阉党分散各地的势力,然后回师长安,再行新政。定要令煌煌大唐,重现太宗时的贞观盛世!

    想来以自己此时武技,天下叛将又有谁能抵挡?

    李儇感叹一番,也懒得管这座简单寒酸的阴森陵寝,施展神通,随手拎了把陪葬的龙泉宝剑,便从里到外直直闯了出去

    。而这条宽大笔直的地道,却从此方便了所有盗墓贼。短短数年时间,僖宗李儇的靖陵便被洗劫一空,连“惠圣恭定孝皇帝”的“尸骨”都荡然无存,令无数后来者唏嘘不已。

    若是天下人知道李儇靖陵最早最大最好的盗洞,竟是李儇这死鬼皇帝亲手开创,也不知该作何感想,抑或是被生生吓死?

    …………

    李儇出了靖陵,避开守陵将士,于农舍中盗得寻常衣物、换下龙袍,又劫得路上行商马匹,便一路向北,直抵小海。按照太宗密信里和袁天罡约定的地标及方法,启动机关,顺利进入地宫。

    在巡视一遍地宫宝藏之后,当务之急,便是以地宫财宝粮食、招募军士,就在小海边训练成军,然后越过草原,返回大唐平定阉党之乱。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本该是天衣无缝的方案,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