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异姓王 >

第148章

大明异姓王-第148章

小说: 大明异姓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完)

第268章 储君之辩() 
    对于朱棣来说,裴伯耆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不论安南的皇位怎么样变化,也不会影响到大明。真正让朱棣在意的,是太子之位。

    虽然他现在还是皇帝,而且身体素质还很好,但是他毕竟不是神仙,不能长生不老。他总要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留下一个继承人。

    然而,不仅仅是朱棣,历朝历代,立太子这件事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每一位皇帝几乎都是造人界的第一人,当然也有例外。不过大多数皇帝的儿子都是大于等于二。而且他的儿子们为了皇位都会让自己变得很优秀,那些真的不愿意继承皇位的皇子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而他朱棣也是如此,他虽然儿子并不如自己父亲那样多,但是也不少。而且有能力的儿子也有几个,比如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这也是他为什么为难的原因。

    按礼法来说,这立太子,自然是要选嫡长子的,这是延续了千年的宗法制度。都说“祖宗之法不可违”,虽然他朱棣一直胆大包天,但是对于这件事,还是要好好考虑的。

    更何况,他的大儿子朱高炽虽然体型不好看,而且身体不好,但是能力还是很出色的。当初那场北平保卫战连朱棣自己都觉得打得漂亮!更何况四年间自己南征北战,也是自己的大儿子为自己稳定后方。更何况,自己的大儿子生性温和,从不与人争执,能够礼贤下士,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老爹很是欣赏他。要是自己不给一个太子之位,那岂不是不给已经死去的朱元璋面子?

    但是,自己的二儿子也非常不错。靖难期间,战功赫赫,如果没有自己的二儿子帮助自己,恐怕现在这皇位上做的,还依旧是朱允炆呢!更何况,自己的这二儿子从小便是生的高大威武,和自己一样,连性格上也差不多。可以说,自己的所有儿子中,就属朱高煦与自己最像。再者说,当时自己与朱高煦说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虽然自己当初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但是这句话实在是太让人误会了!这简直就是自己将要传位给朱高煦的意思,虽然自己当初真的只是随口一说!

    想来想去,这两个儿子都是非常的优秀,越想就越纠结,看来儿子太优秀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自己就不知道究竟该把皇位传给谁?

    思来想去,朱棣觉得这个艰巨的问题不应该只是自己一个人为难,文武百官也应该出面为自己出谋划策。毕竟,这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你们未来的主子,你们这些大臣们当然应该帮朕参考参考。

    朱棣召集了与自己共同靖难的武将们以及很多兵部大员来商量这件事。毕竟这些人很多都是与自己共同从北平出来的,对于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也比较了解,让他们参谋参谋也有好处。

    来的人不少,朱能,张辅,邱福……都是当初跟随朱棣靖难并且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将。不过有些奇怪的是,同为武将的陈国公王明并没有在此列。不过想想也是,王明虽然是陈国公,但他也是驸马。立太子乃是国之根本,王明身为驸马,自然是不能够参与的。

    朱棣将自己的意图与众位武将们说了,众将都是面面相觑。他们也没想到朱棣居然会问他们如此重要的事情。但是关于这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因为皇帝陛下总有一天是要死掉的,如果他们能够在他死掉之前成为继承人的心腹,将来必能被委以重任。而且考虑到与可能的收益比起来,收益还是远远大于成本的。

    所以说,不论事对于文臣还是武将,这都是一场豪赌。胜则生,败则死。

    “陛下,臣以为,二皇子朱高煦殿下能力出众,而且战功赫赫,理应继承大统!”有人忍不住了,站出来发言道。

    要知道,这些武将大多数都是跟着朱棣一起打天下的,而朱高煦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大家都是战友,毕竟在一条战线上打过仗,有个战友的名头将来好办事。

    有人冒头,自然也有不少人符合。几乎所有人都是一个意见,立朱高煦。看来在众位武将的心目中,朱高煦同学的地位非常高啊!就连大将朱能都隐晦地表示希望立朱高煦。

    虽然朱能如今的地位已经非常高,就算是如日中天的王明在某些方面也是不及他。但是毕竟人无完人,他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是能够更进一步,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就算最后朱高煦没有当上皇帝,他也没什么损失。

    朱棣也是微微点头,其实就其本心而言,他确实是想传位给朱高煦的。不仅仅是因为朱高煦立有大功,而且长得比较帅,自己所有的儿子中,继承自己风范的就属他最好。而反观朱高炽,后者不但是个残疾,大胖子,眼睛还有点问题,要当国家领导人,形象上确实差点。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立朱高煦的。比如,有些“别有用心”的人。

    “陛下,臣以为,二皇子殿下虽然功勋卓著,但是治国安邦首要的是皇子的品行。而大皇子朱高炽殿下,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而且,先帝在时,也时常对其赞不绝口。由此可见,大皇子朱高炽,可担此重任!”说话的是兵部尚书金忠,一个二品官员而已。与朱能张辅等人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他现在能够站在这里,完全是因为贵人提携。这个提携他的人,才是除了朱棣之外谁都惹不起的人,这个人是道衍。

    “金尚书此话差矣。”有人看不下去了“大皇子殿下虽然性情沉稳和煦,但是却缺少了几分大气。而二皇子之威严却与陛下如出一辙。自然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选!”

    金忠摇了摇头“非也。自古以来,储君之位皆是立嫡立长。现如今,大皇子健在,怎么能够坏了规矩?难道连祖宗之法都不遵守了吗?”

    说完,金忠也不顾那些还想反驳自己的人,他对着朱棣拱了拱手,说道:“陛下若是拿不定主意,不如询问朝堂之上的诸位公卿大臣。他们皆是饱读诗书之辈,太子之事,他们定然可以给陛下一个可取的建议!”

    (本章完)

第269章 大位已定() 
    听了金忠的建议,朱棣茅塞顿开。对啊,他手下还有很多文臣们,这立太子的事情,他们应该更有合理的见解。毕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读多了,懂得道理自然也多。更何况,这群武将都是一群粗人,与其听他们在这里怼金忠,自己还不如听那群腐儒们唠叨呢!

    想到这里,朱棣挥了挥手,说道:“好了,此事容后再议,你们先下去吧!”

    那些功臣武将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既然朱棣已经说了现在用不着他们,他们也没有胆子硬留下来。一个个对朱棣拱手告退。不过他们也并没有理会金忠,在这些武将们看来,后者明显是一个不折不扣地“叛徒”。金忠看着这些人的嘴脸,也不在意,笑了笑。反正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任你们这些人粗人如何闹腾,我自岿然不动!

    就在这个时候,朱能却是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对着他和善的笑了笑,却没说什么。由于他们落在后面,也没有什么人看到这一幕。

    金忠一愣,赶忙回礼。要知道,朱能可是朱棣的心腹大将,能够与他比肩的臣子,也就一个陈国公王明。可若不是陈国公王明娶了康柔公主殿下,后者的身份地位是绝对赶不上前者的。而这样的人对自己如此和气,他怎敢怠慢?

    朱能笑了笑,朝着一个方向努了努嘴。金忠朝着那个方向看了过去,却发现英国公张辅也朝着自己看了过来。而且,后者居然还对自己拱了拱手。金忠赶紧回礼,要知道,这两个大人物都是他得罪不起的。

    张辅点点头,嘴角含笑地离开了。朱能也是又在金忠肩上拍了拍,也离开了。三者之间均是无声交流,谁都没有开口。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金忠若有所思。世人皆传成国公朱能有勇无谋,但是今天看了,似乎并不是这样啊!还有英国公张辅,虽然是继承了他父亲张玉的爵位,可是从今天的表现看来,他一点都不输给他的父亲张玉!怪不得,那位曾说,成国公与英国公是陛下的臂膀,即使潜力巨大的陈国公也有所不及,现在看来,那位真的是料事如神!

    想到这里,金忠也是面露喜意。虽然他身后有一尊大人物,但是要是让他得罪一众武将,虽然不会有什么事,但是那感觉也不怎么样。现在成国公与英国公能够理解他,他顿时间感觉身上的担子都轻了不少。

    话说朱棣这会儿打定了主意要向文臣们争求一下意见。他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再说立太子实在是一件大事,一日不处理好,他一日不安心。

    他立刻叫郑和传旨,将自己的一些心腹大臣们叫来。其实说是心腹,也就只有七个人而已。

    这七个人分别是黄淮、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每一个都是饱读诗书之士,其中更有号称“三杨”的其中两位。其他人也都是身负盛名的人物。而这七个人,也组成了后世的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部门——内阁。可以说,朱棣手下的这七个人,是现如今大明朝文臣的精粹!

    听了朱棣的话之后,这七个饱读诗书的人均是皱了皱眉。他们不是那些没文化的武将,朱棣一开口说了几句,他们就知道朱棣的心思是偏向谁的。但是,他们怎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黄淮想了想,站出来说话了。

    “陛下,臣以为,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昌盛,根基不稳,国破家亡也未可知。而自古以来,皆是嫡长子继承储君之位,而祖宗之法不可违。周时宗法变,以致礼崩乐坏,诸侯分封,天子受辱。秦时赵高篡逆,李斯密谋,杀害扶苏,立二世胡亥,然秦二世而亡,所谓千秋万代,不过笑话。陛下乃是圣明之君,万不可行逆天之事!”这黄淮乃是洪武年间老臣,曾经辅佐朱元璋。现在更是内阁首辅,在场的除了朱棣,最有资格说话的,就是他了。

    朱棣听的头都疼了。这些文人们最是烦人,你问他们点什么事,他们就是不好好说。非得给你引经据典磨磨唧唧说一大堆。然而真正有用的就那么一两句。而那些武将们说话又太糙,朱棣又瞧不上他们。看来这整个大明官场,能够和朱棣好好说话的,也就那么少数几个人罢了。

    黄淮都说话了,其他人自然不能够怠慢。接下来,杨士奇,杨荣,胡广,金幼孜,胡俨等人纷纷发言。尤其是后面三位,几乎直接就公开支持朱高炽。

    朱棣皱着眉头看向了还没有说话的解缙。问道:“爱卿有何见解?”

    解缙这些天一直很安分,毕竟前几天朱棣刚刚批评过他。他自然不能够在犯错误,而朱棣看到后者玩命修书,也不好再怪罪他。更何况,虽然这人有些不识时务,但是能力还是有的。如今还要重用他。

    其实解缙早就想好了,他已经将赌注都压到了自己中意的皇子身上。他相信,这将是自己政治生涯中最辉煌,最成功的一次投资。然而解缙不知道,他只猜对了一半。

    “大皇子宅心仁厚,当立太子。”解缙恭恭敬敬地说道。

    朱棣皱眉,却不说话了,但每个人都明白,这是一种否定的表示。然而解缙并没有慌乱,因为他还有杀手锏,只要把下一个理由说出来,大位非朱高炽莫属!

    解缙上前一步再拜道:“好圣孙!”

    朱棣一愣,旋即他深深地看了解缙一眼,无声地笑了,而解缙也笑了,他知道,自己成功了。

    解缙知道,朱棣不喜欢朱高炽,或者说,他喜欢朱高煦胜过朱高炽。但是,这不重要。虽然朱高炽不受宠,但是他却有个好儿子。朱高炽的儿子叫作朱瞻基,此人天生聪慧,深得朱棣喜爱。后来,这个“圣孙”成为了未来的明宣宗。

    解缙完美的抓住了最关键的地方,为朱高炽荣登大宝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可能不愿意让朱高炽继承皇位,但是对于朱瞻基,他却是一百个愿意!

    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七位内阁学士你来我往,有人明示有人暗示。为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他们几乎都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而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最终胜利了,虽然,有人并没能享受到胜利的成果。

    翌日,圣旨下达。立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自此,太子之位的归属终于有了定论。而一场围绕着太子之位所展开的惊心动魄地血腥斗争,才刚刚拉开帷幕。

    (本章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