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打直播-第1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用的。这样做只能治病不能治根。要怪……也只能怪咱们陆氏一族实在是太繁盛了!这么大一尊庞然大物,谁都不可能真的放下心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怀璧其罪’啊!”
陆康语气沉重,片刻后颓然道:
“既然是认输,干脆就彻底点。我决定了,干脆就分宗吧!”
陆儁陆绩惊叫出声,没想到父亲居然提出分宗。要知道陆氏一脉从百年前就立下祖训:只分家不分宗,所以族人大多住在族地,彼此守望相助同气连枝,外人不敢欺辱。
可一旦分宗,从此陆氏族长对分出去的家族不再拥有管辖权。即是一样的血脉,从此恐怕只能渐行渐远……再想像原先一样同舟共济,那是绝不可能了……
陆儁面沉如水,要知道他一直将族长视为自己的囊中物,就等父亲咽气了。这一旦分宗,族长的权利大大衰减,那不是要了他的命吗?所以他当即表示反对:
“父亲三思啊!祖训不可违。这一旦分出去,再想收回来那决无可能了!这样咱们陆家就真的毁了啊!”
?
第357章 可敬的对手()
尽管陆儁对于分宗激烈反对,但是这不足以改变陆康的决定,他随即召开族长大会,正式宣布了这个决定,在投票中支持方以微弱优势击败反对方,有惊无险的通过了这个决议,陆氏一族按照血脉远近共分为十二支,陆康自动当选主宗这一支的族长。
会议结束后,陆康留下主宗这一支的人,宣布他的下一个决定:即日起他将正式退休,将族长之位传给小儿子陆绩。
众人面面相觑,没想到一贯擅权的陆康竟然会主动选择退休,而且越过大儿子而将族长之位交给了小儿子,不过陆绩一贯以来才干卓越,风评不错,除了陆儁愤然离席表示不服,其他人都没什么意见,他倒也顺利地接任了族长之位。
陆绩继任族长之后,立刻着手处理变卖祖产和搬迁一事,每天忙的不可开交,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最后一批族人终于正式上路启程了,陆绩这才松了一口气,前去探望受了风寒卧床休养的父亲。
不过短短几天没见,卧在床上的陆康似乎又老了一截,简直可以用“苟延残喘”来形容。陆绩见此心情沉重,望着父亲苍老的脸一时之间几乎说不出话来。
陆康倒是不以为然,自嘲的笑了笑,故作轻松地说:
“咳咳咳……绩儿你来了……没什么,人老了就是这样。跟刚生下来的孩子似得,一天一个样……”
陆绩将枕头竖立起来靠在床头,小心的扶他坐起来。陆康开口问:
“所有人都安顿好了吗?”
陆绩点点头,“嗯。最后一批人今天早上已经出发了。那边一切我都打点好了,四叔在那边负责接待,您放心吧!”
陆康微微颔首,“嗯……那就好,老四做事……咳咳……我还是信得过。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人老了不中用了……帮不上忙不说,还要拖累你天天来跟前恃疾……”
陆绩心头一紧,赶忙说:“父亲您干嘛这么说?这都是儿子应该做的……别多想,您好好修养。我刚接手族务,很多东西都不太熟悉,现在还离不开您的指导呢!”
陆康微笑道:“哈哈哈……别哄我了。这一个多月你做的不错,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把族长之位交给你,果然没选错,看到你这样,我也能安心去见列祖列宗了。不过莫要懈怠,眼下正是多事之秋,须得时刻如履薄冰,一旦行差踏错,咱们陆氏一族就真的万劫不复了……”
陆绩正色道:“诺,孩儿明白。虽然经过张帆近几年大力修缮,从吴郡到会稽的水陆交通比起过去便利多了,不过我担心……您的身体还经得起颠簸吗?”
陆康笑得有几分苦涩,“你不用担心,我从来没打算离开这里……”
陆绩有些吃惊,迟疑的说:“可是……您是张帆指名一定要去会稽的人……”
“哎!那张仁甫我就不见了,还是给我留几分体面吧!再说我都到了这个地步,还受那些颠簸之苦干什么?”
陆绩欲言又止,陆康突然咳嗽起来,陆绩赶紧喂他喝水,他喝几口茶平复了一些接着说:
“其实……当日没能一举除掉张仁甫,我就预料会有今日之厄。我从不后悔对他下手,我只后悔没有多派些人……自从那天开始,每听到一次他的新消息,我便苍老一岁……”
陆康长叹一口气:“那张仁甫不过一介布衣,奋起于东南,远征于西北,运筹于雒阳,而得以逐鹿中原,饮马江东,北讨东征,威服四海,立不世之功勋。可偏偏这时候……皇帝还驾崩了,你说是不是连老天都在帮他?时来天地皆同力,这样的人咱们斗不过,那是天数使然,我也认了。你要向我保证,尔等今后决计不可提起报仇之事……”
在父亲的逼视下,陆绩乖乖发了誓。然后听他继续嘱咐:
“对了,那些矿山田庄什么的……没了也就没了,不要太在意了,不过那些书,你们一定要保管好。我陆氏一族之所以几百年屹立不倒,靠的不是银钱,而是这些典籍。以后一定要严格督促他们多读书,你明白吗?”
陆绩重重的点头,陆康惆怅的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不是输给张仁甫,而是没把你大哥教好。你大哥我是没办法了,但是几个孙儿们,可不能再重蹈覆辙!陆宏陆睿你要好好教,陆尚也要严加管教,不过我最看好的还是陆逊。这孩子你可一定要用心,咱们陆氏一门复兴的希望,就全寄托在这孩子身上了……”
“诺,孩儿定不忘父亲的教诲,一定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对待,督促他早日成才。”
陆康这才放松下来,长舒一口气,疲倦的说:
“嗯,我累了,你先回去吧!”
陆绩忧心忡忡的退下了。刚回到自己家里,衣服还没换完,突然管家哭丧着脸进来禀告:老爷吞金自尽了。
…………
会稽城大将军府,张帆正在处理公文,突然戏志才来报:
“主公,陆康死了。这是他死前写给您的信——”
张帆接过信,挑了挑眉问:“死了?这么巧?刚让他搬家就死了?怎么死的?确认了吗?”
“回主公,探子已经确认了。他是吞金自杀的,不过陆家对外传出来的消息是病逝——”
张帆没有再说话,将信从头到尾读了一篇,顺手递给戏志才,“你也看看吧!”
张帆唏嘘道:“这老狐狸还真是不可小觑啊!最近这几步棋走的漂亮!老老实实搬家不说,还主动分宗,为了平息我的怨恨甚至吞金自尽……这一步可把我将死了。以后若再对陆氏下手,只怕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啊!”
戏志才欲言又止:“主公……”
张帆伸手打断了他的话,感慨道:“我明白,不必再说了。陆康啊陆康,真是可敬的对手!传我命令,着其厚葬之,陆绩可以等处理好丧事再动身不迟……这样吧!你亲自代我跑一趟吧!”
“诺,属下领命。”戏志才依言退下……
?
?
第358章 士族门阀与科举制()
初夏的晚风,带着枣花和月季花的幽香,飘进繁华而喧闹的会稽城。
戏志才代替张帆前往吴郡祭奠陆康,然后回到会稽向张帆复命。张帆随口寒暄:
“辛苦了,一路上还顺利吧!”
“多谢主公关心,非常顺利,一切都办妥了。”戏志才迟疑了一下说:
“不过主公,恕我多嘴一句。虽然您打压地方豪强的战略无疑再英明不过,可是似乎没必要这么操之过急,咱们完全可以徐徐图之,这样反弹无疑要小很多……”
“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惜时不我待。我之所以这么急匆匆的处理搬迁事宜,也是和我接下来的一项大计划有关——”,张帆捡起桌上的一叠纸递给他说:
“既然现在江东豪族都搬迁的差不多了,该是时候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了。这是我写的计划书,也是你这次回来之后的新任务,你先看看吧!”
戏志才认真浏览了一遍,越看越吃惊,没想到主公不愧是天纵奇才,而且气魄惊人,居然制定了一项新的选官制度,准备顶替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察举制。
怪不得主公要花大力气搬迁地方上的豪强,如果说强迁只是让他们稍微疼一下,那么接下来这一举动无疑是挖他们的根了,他们不发疯抓狂才怪!
如果不是提前将这些人迁到会稽城集中管制起来,不难想象这帮人会如何利用自己在当地盘庚错节的影响力,不死不休地为这个计划增添无数麻烦甚至将这个计划拖到破产——
当前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它最早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相较于先秦时期以及之前的世官制和军功爵制,察举制无疑更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更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在其实行之初一般能保证“被察举者”的质量,可谓一大进步。两汉统治能长达400年之久,与察举制的有效推行有很大关系。
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万世不易的完美制度。
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出现了一大批: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社会上出现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此时的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而一部中国政治制度史证明,不论是何种官僚制度,一旦变成世袭制,它便很快就要腐朽下去。魏晋时产生极端腐朽的士族便是两汉察举制严重弊端所致的。
……
而这种情况无疑是张帆无法忍受的,计划创立并且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人才来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指望这样的一批腐朽的官吏如何能够成功吗?所以他自然而然萌生了试着推行“科举制”的念头……
在原本的时空,曹操也碰到了和他一样的烦恼,后来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推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制度,魏蜀吴哪一家笑到最后犹未可知——
不过张帆并不打算照葫芦画瓢,他更喜欢一步到位。况且九品中正制本身并不完美: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因此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并未有效遏制士族门阀集团的扩张,反而使其进一步做大,以至于国家政权一度由士族把持,甚至一度出现东晋初期士族拥立东晋皇室那般“王与马共天下”的盛况。当然这也是酿成“八王之乱”的内因,最终导致西晋灭亡,中原大地陷入“五胡乱华”的人间炼狱……
既然这一制度治标不治本,那张帆干嘛要用呢?
比起半成品的九品中正制,明显科举制要更胜一筹!而且历史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相较于只存在了400多年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很明显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