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133章

回唐-第133章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岐王李珍的话语之中带着威胁。

    李清听到,眉头微蹙,随即双眉上扬,嘴角露出一丝嘲笑。说实话李清并不想把事情闹的太大,自己遇刺的事情跟岐王府基本没有什么关系,之所有把蔡温连带上还是想要岐王府一个歉意,没想到这岐王根本就没有这种意思。

    “是吗?岐王做什么事情李清管不着,不过岐王最好能管束一下家中的奴仆,不要再让我碰到这种事情。”

    李清看了一样岐王,突然开口说道。

    岐王沉下脸色,“哼”了一声,刷的把车帘放下,怒道:

    “走。”

    马车启动,沿着长安大街往北驶去,很快便没入了夜色之中。

    昆仑走了过来,看着远去的马车,小声问道:

    “小郎君,这……要不要告诉长公主知道?”

    虽然离的比较远,但是以昆仑的功力,李清和岐王李珍的对话还是清晰的听在耳中。

    “不用了。什么事情都要长公主出面,郎君我还怎么在长安城待下去。”

    李清笑着说道。

第189章 预料之外() 
三月初的某日长安大街上发生的那起刺杀案件仿若平静的湖水惊起的波澜,在京城的官场之中开始了连锁反应。京兆府府尹裴玉被罢官,远在河南的萧炅在李林甫的推荐下接任了京兆府尹一职,负责李清遇刺的案件,而受害者——长公主的义子却是被授予了大理寺少卿一职,同时负责查办这起案件。

    随后数日,长安街上行凶的凶手被抓,杨二死于狱中,期间同样有数人被杀,案件在毫无头绪中被拖了下来。波澜微平,长安城中关注这件事情的勋贵们以为事情已经结束的时候,年少的大理寺少卿又重启案件的追查,此次的侦查进展突飞猛进,在短短两三天之中事情已经开始明朗起来,或者说事情被挑明了出来。

    作为背后主使的武国候的管家武同和武十一郎被抓入京兆府大牢,随后牵连到的数人也一同进了监狱,除这些人之外,就连岐王府的供奉蔡温也受牵连入了狱。

    这起案件盘根错节,京兆府和大理寺还在加紧侦查之中,然而,由李清挑起的这次行动在与岐王见面的第二天早朝之上,京兆府和大理寺受到了不少官员的弹劾。

    以御史中丞杨慎矜为首的十三位御史弹劾京兆府尹萧炅和大理寺少卿李清在办案过程之中肆意抓捕与案件无关的人员,违背圣上旨意把原先释放的人员重新投入大狱,刑讯逼供,屈打成招,等等十余种罪名,同时弹劾大理寺和京兆府在遇刺和佛骨失窃等案件上办事不利,引起京城之中官民恐慌和道佛之间关系紧张。

    站在朝堂众位大臣后方的李清听着杨慎矜等人依次出列上书陈述的奏折,心中暗笑,没有想到这百官之中,站在岐王一方的人员还是很多,难道这些人都不知道他们弹劾的这些罪名并不能给案件进展造成什么实质的影响么,还是说依仗“言官无罪”的惯例而大兴手中的特权?

    这些罪名之中若说最为严重的就是违背李隆基的旨意而把苏富扬氏等人给抓起来的事情了,不过此前李隆基的旨意也不过是宫中小太监的带话,并没有正式的圣旨传达给京兆府。

    李隆基看着诸位御史递上来的折子,翻了翻,随后放在旁边,抬头看着站在下面的京兆府尹萧炅,沉声问道:

    “萧炅,杨御史所弹劾之事可属实?”

    就在诸位御史刚才上奏的时候,站在百官之中的萧炅心中惊恐,穿着官服的后背已经是冷汗一片。萧炅暗中看了一眼李清,李清站在那里,无惊无喜,平静地听着众御史的弹劾,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萧炅又朝李林甫望过去,希望能从李林甫那里得到些许暗示之意,而李林甫站在百官之前,萧炅却是看不到什么示意的。

    听到李隆基问话,萧炅连忙出列,向李隆基行过礼后,暗中冷静地说道:

    “绝无此事,想必是杨御史等人得到的消息不准。”

    “哼,萧府君想要否认京兆府违背圣意把杨二的妾室给重新抓进京兆府的事情么?”

    “京兆府不敢违背旨意,那胡女因为跟李少卿遇刺一案的主犯有关,所以才被京兆府传召过去了解详情,京兆府并没有胡乱抓人。”

    萧炅说道,这时候心中冷静了下来,心中暗自庆幸昨晚就把苏富扬氏又重新给放掉了。

    御史中丞杨慎矜看着站在那里的萧炅,冷哼一声:

    “当日审问那苏五之前,京兆府曾经对那胡女动刑可有此事?”

    “绝无此事,应该是杨御史记错了。”

    萧炅平静地说道。

    杨慎矜看到萧炅抵赖的神情,用手一指萧炅,怒道:

    “萧府君倒敢狡辩,你以为本御史没有证据不成?”

    “下官所言句句属实,这些事情御史台去我京兆府一查便清楚,杨御史又何必诬告本官。”

    萧炅看着杨御史,无辜地说道。

    杨慎矜听了萧炅所言,猛了一摆官袖,说道:

    “御史台自然会请求圣上查明。”

    旁边站出另外一位御史,笑着问道:

    “那不知道蔡温跟李少卿遇刺一案有什么关联,竟然也被无辜牵连。”

    萧炅没有说话,回头看了一眼李清。遇刺案件主要还是追查武国候府,对于把岐王府上的蔡温给牵扯进来,一开始萧炅也是不太明白的。

    李清看着诸位官员投过来的目光,出列上前问道:

    “崔御史如何知道那蔡温就是无辜的呢?”

    “李少卿遇刺一案的主凶杨二和崔光已经授首,刺杀一案已经可以结案,李少卿这时候把不相干的人牵扯进来不知道所谓何事?”

    崔御史并没有回答李清的问话,而是质问李清。

    这时候旁边站着的李适之笑着说道:

    “李少卿因为自己遇刺一事,想着尽快结案,查起案来有些牵涉过广也有可能,如果最后查出跟本案无关,想必大理寺和京兆府也不会冤枉了这些人。”

    李适之才情不错,跟岐王府和府上的的蔡温也有交往,这时候站出来笑着制止住双方的争执。

    “李少卿即为受害一方,更应该对此案回避,而不是代表大理寺负责此案的调查。”

    崔御史应声说道。

    正要说话的李适之不再言语,旁边的李林甫微微摇了摇头暗笑,就连上方坐着的李隆基也蹙了下眉头。李清之所以负责此案的调查还是李隆基的意思,当时百官也没有人反对,这时候崔御史提及此事,李林甫和李适之这种城府之人自然不再应言。

    旁边百官之中有人轻咳一声,那还有些得意的崔御史猛地反应过来,退后一步,躬身站在那里不敢再言。

    李隆基看着下面的李清,问道:

    “那蔡温是何人?跟这件案子可有什么关系?”

    “回圣上。蔡温是岐王府供奉,跟微臣遇刺的案子没有关联。”

    李清朗声答道,脸上并没有任何惊慌的神色。

    这时候站在群臣中的岐王看着李清,脸上浮现出得意的笑容出来。

    岐王自然知道李清之所以把蔡温抓起来,还是想通过蔡温给自己一个下马威。毕竟之前那苏五通过蔡温想要让自己营救出那名胡女。李清这样做也是想给自己安上一个干预查案的罪名,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说动了李隆基把那个胡女给放掉了。

    蔡温虽然跟苏五接触过,但是正常的往来又不违反唐律,这时候倒要看看李清如此自圆其说。

    朝堂上的百官听到李清的话,得意者有之,担忧者有之,旁观者也更多了。明眼之人都看出这李清和岐王府之间应该有什么矛盾了。

    “那本官倒要问问李少卿为何还要把蔡温下了狱?”

    杨慎矜这时候出言问道,脸上一副嘲弄之意。

    李清笑了笑,从袖子里拿出一件东西来,淡淡地说了几句话。旁边还在冷笑的岐王脸色骤然大变。

第190章 龙袍案() 
太阳升起,阳光照进早朝的大殿,燃着的灯火趁得有些暗了,整个朝堂在太阳出来以后变得比之前暖和了些,然而,早朝的诸位官员之中有些人却感觉冷若冰霜。

    “这是一块蜀锦,出自西市张氏布行,应该跟蜀中进贡的锦缎相差无几,长安城中很多人都习惯用这种锦缎做成衣。”

    李清手中拿着一块明黄色的锦缎,缓缓说道,

    “家兄李瑞是经营蜀锦布匹生意的,所以对张氏布行熟悉一些,三月中的时候家兄无意中听说张氏布行进了一批这种锦缎,是京城之中一家王府订购的布料。”

    唐朝对服饰的颜色规定的比较严格,文武百官根据品级不同官服也不同,普通民众穿衣同样不敢篡越。这种明黄色一般只有宫中或者各个王府才会用到,勋贵和普通民众根本就不会使用这种颜色的布料。

    张氏布行是蜀中最大的布商,同样也是蜀锦贡品的皇商。位于长安西市的张氏布行是长安城中最大的布行,一来是因为张氏布行有着皇商的名头,人们对于他家布料的质量有着信心,长安城很多勋贵之家都是由张氏布行提供布料的;二来,张氏也是长安最大的成衣行,张氏布行有很多从蜀中过来的锦织能手,缝制工艺一流,样式同样引领京城时尚潮流,长安居民蜂拥而入西市,就是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买到最为流行的服饰。

    “这跟蔡温有什么关系?”

    杨慎矜皱眉问道。

    “这批布料正是由蔡温经手送往岐王府的。”

    “岐王府用这种布料也不算违制,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杨慎矜反问。

    “本来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不过这种事情让府中的一个管事负责就好,完全没有必要让一个王府的供奉出面。”

    李清把手中的布料递给高力士,高力士双手送至李隆基面前。李清接着说道:

    “微臣好奇,暗中留意了一下,发现这批布料不是直接送去王府,而是在张氏布行被做成了成衣。”

    “难道做成的衣服有什么不妥之处?”

    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林甫这时候问道。

    李清站在那里,身体微躬,对着李隆基没有说话。

    坐在龙椅上观察下面百官神态的李隆基放下手中的锦缎,沉声说道:

    “恕你无罪,说。”

    “是。微臣听说是被制成了龙袍,所以才把岐王府的蔡温召去询问,没想到被诸位御史误会。”

    李清轻声说道。

    李清声音不大,然而这句话听进诸位大臣的耳中,无异于雷鸣之响。整座大殿之中骤然间变得安静无比,群臣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龙袍是什么东西,在场的百官自然清楚,唯有圣上才能穿着的龙袍,岐王府为什么会让人私下里制作,难不成有什么不轨之心?

    随着李隆基年事渐高,诸位皇子对于上面那个高高的龙椅不免有觊觎之心,虽然很多人表面上对于皇位没有什么兴趣,然而私底下的动作却是无人知晓。

    京城之中太子李亨为储君,拥有开府的资格,然而大唐诸位皇子之中很多人也是有开府资格的。不少人手底下同样汇聚了很多能人异士,百官之中有些人心浮动,一样在关注京城之中各位皇族的动向。虽然李隆基这些年渐渐不理朝政,然而对这些事情还是很敏感,一个当政三十余年的皇帝,一个年轻时候雄才大略的圣上,对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同样清楚,只不过并没有点明罢了。甚至于李隆基还有意无意的纵容皇子之间的这种争斗。所以这些年太子李亨行事才小心谨慎,步履维艰,生怕一步踏错,失了太子之位。

    李珍不过是一个嗣岐王,是没有资格作这种皇位继承人的候选的。那么,为什么李珍如此大胆竟然私造龙袍,又是为谁准备的呢?

    朝堂之中,百官心中,这一瞬间百转千回,竟然没有人敢于出言,就连刚才叫嚷着弹劾的诸位御史也识相地闭了嘴。

    李林甫听了李清的话,微微皱了下眉头,李适之看着李清,扬了扬眉毛,站在最前面的太子李亨眼神亮了起来,而作为当事人的岐王李珍吓得连忙出列跪在了大殿中间,叩首连呼冤枉。

    “哼,血口喷人!”

    同样在列的寿王转过身来,指着李清冷声问道,

    “你可有证据证明岐王府确实私造了龙袍。你要知道这可是大逆不道之举,岐王如何会做这种事情。”

    李清恭敬地说道:

    “下官不过是听说,并没有实据。然而作为大理寺少卿,对于这种事情自然要查个水落石出,下官也希望这是传言而不是真的,所以才会传当事人蔡温说个清楚,而不敢惊动岐王。不然,就不会是只传讯蔡温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