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唐 >

第14章

回唐-第14章

小说: 回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在这种场合,是很少有带小孩子过来参加的。李瑞也是执拗不过,才带了李清过来。李清看着船上笑语攀谈的男男女女,听着悦耳的音乐声,虽不参与,但是也颇为让人感兴趣,就当在看古装唐朝的电视剧罢。

    花解语在李清身边不停的说着话,估计是怕李清太闷了,见到新奇的东西都仔细的跟李清讲解一番。其实,歌姬们弹奏的曲子李清是完全不认识的,不过没关系,没必要不懂装懂,毕竟还是小孩子嘛,没有接触过,李清暗笑道。好在花解语倒是听出不少的曲子,偶尔也会给李清解释一下。

    所谓诗会,作诗自然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歌姬的浅语吟唱中一首首的诗作从不同的船上传播开来。有专门的人把现作出来的诗用笺纸誊录下来,传到附近的船上去,请别人品评一番。作的好的自然引起一片喝彩,不好的也不会有人说什么,毕竟不是什么要打压别人的比赛之类的活动。来参加诗会的人大都提前准备了一、两首诗作,以便应付今晚的场景。固然,如果现场人品或者灵感爆发,能作出一、两首出来那就更好了。大家相互点评,吹捧一番,众人抬轿,皆大欢喜。

    这次的洛神诗会正值洛阳牡丹花会期间,牡丹花自然是今天诗作的最大主题。其实,每年这时候的牡丹诗作都会很多,好的诗也不少。在洛阳出名的才子中间韩知贤就以牡丹诗出名,前些年的诗会上韩知贤的两首咏牡丹的诗作现在在歌舞场中还会被传唱。

    从今天画舫的布置也能看出牡丹的主题。每艘船上都布置了不少的牡丹花,花色繁多,品种新奇。赏牡丹也是很多人的兴趣之一,有时围着几株盛开的牡丹赞叹不已。

    其实诗会的所有画舫的布置,郑、王两家是花了不少的心思的,从洛阳各处买了不少比较名贵的牡丹放置在各个画舫上供人欣赏。船上陈设华丽,装饰精巧,雕廊画栋,张灯结彩,尽显洛神诗会的格调和隆重。

    这次诗会主人家费了不少的力气,请动了几乎整个洛阳城有名的才子,韩知贤、高子玉是在必请之列的,诗会的名声或者说是影响力还要看诗会上能有什么好诗出现,佳作频出,名气自然大些。如果请来那些知名的才子的话,诗会上出现好诗的几率就会大些。有了佳作,才有名声,有了名声,才能吸引更多才子参加,好诗自然就多,这应该算是一个良性循环。

    同时另外一个说明诗会档次高的是看请动的作陪的歌舞姬们的知名度了。今天主人家请到的是名动洛阳的楚三娘和李仙儿。在每年的牡丹花会上有专门的花魁争夺,同样在这洛阳城的歌舞场上也流传着花魁的说法。虽然每年会有不同的排名,但是楚三娘和李仙儿这几年大约还是没有出过前三,算是这一行最为顶尖的人物了。

    诗会上才子佳人都是受邀请而来,但另外的一部分就是想方设法上到船上来的,当然大都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李瑞应该说就是这类的罢。

    除此之外,郑、王两家还请来了这次诗会的重量级的人物。听说是两家的家主亲自上门拜访邀请过的。按理说,一般情况下这些人是很少出现在这种场合,能来看的更多的是郑、王两家家主的面子和这些年的交情了。

    这时候,行进在洛河上的十二艘画舫上的人们在饮酒作诗、吹拉弹唱,喧嚣热闹。而在前面的主船上气氛就是另一种景象了。

    主船上人并不多,在画舫的一层有数个仆人在忙碌,还有坐在一旁沉默饮酒的人,偶尔会低声说几句话,颇为安静。整个画舫上的声音主要是从二楼上传出来的,乐器弹奏的声响,玉润珠圆的歌姬歌喉,除此外便是三、五人谈笑的声音。

    二楼上大约十数人,并不像其他画舫上人满为患。郑、王两家的家主就在二楼就坐,陪着今晚的嘉宾。算起来真正的贵宾应该是坐在中间的三位,年纪大约都有五十多岁的样子,正中间的那人面色白净,三缕美髯,浓眉阔目,颇具威严之相。另外的两人一眼望去也是德高望重之辈。郑、王两家家主在下首作陪。

    五人半围在一张曲足案周围,蜷坐在边上的软榻上。足案前面放着几株正在盛开的牡丹花,并有其他几盆盆景。曲足案上放着各种吃食及白瓷的酒杯、酒壶之类的器皿。

    在前面不小的宽阔场有一舞姬在翩然起舞,身段婀娜,轻盈优美,舞姿妙曼、衣袂飘飘。仔细看,却是李仙儿在场中舞蹈。身上穿的是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单丝红地银泥帔,衣衫随舞而动,亦幻亦仙。边上弹筝伴奏的是楚三娘并数位弹奏不同乐器的艺伎。楚三娘同样是衣着华丽,盛装端坐。众位周围被几扇屏风围住,莺歌燕舞,场面十分欢庆。

    场中是正在演奏的歌舞,上首的几人正在就手中的诗作讨论着。

    “千红万紫吐芬芳,含香百态醉春装。洛神河畔若为看,夜色月照一缕香。……张相,今晚到现在为之怕是这首诗是目前最好的了,就是诗作者却是从没有听过。”王家家主王家看着手中的笺纸对着正中间就坐的那人说道。

    坐在上首的人接过低声的读了一遍,点点头:

    “这诗的确不错。难得的是切题、应情应景。算是一首好诗。不知道那韩知贤、高子玉等人是否有诗作出来。到时候可以跟这首诗比较一下。”原来是姓张。

    “子寿兄看来是颇为期待他们几人的诗作了。”边上一人说道。中间坐着的人却是张九龄,现在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实就是当时的丞相了,难怪刚才王建称呼其张相。同时张九龄也是这时期最为有名的诗人了,才华横溢,位高权重,能得他的夸奖确实不易。

    “之前几人确实专门拜访过我。看出来谈吐不凡,确有些才华,如果机缘巧合,我是想提携一二,毕竟人才难得。”

    “哦,那对今晚上的诗作点评,子寿兄可不要偏心,偏袒了这几人。”那人打趣道。其实另外的两位也是身份尊贵的人,只是从朝堂退下来闲居在洛阳,但之前都是重部高官,才华自然是有。

    “哈哈,那里,今天我也不是什么评审,只是兴趣所致,点评一下,何来偏袒一说。有好的诗作我等自然要大力推介。”张九龄笑道。

    其实在各个画舫上,新出炉的诗作都会被人点评一番,但是能拿到这艘主船上的诗基本上应该算是比较公认的好诗了。

    这时候的天还早,画舫刚过新中桥,往下走过了浮桥才会拐进运渠,路程走了不到一半。一般有好的诗作也不会这时候拿出来。都是在近午夜的时候,诗会的气氛进入到最高潮的时候,才施施然说出自己的诗作以求震慑群雄。韩知贤、高子玉等人估计这时候正在其他画舫上与人闲谈,并不着急。

    主船上的这些人边饮边聊,欣赏着歌舞,品评着诗作,气氛融融。正待拿出其中一篇大家讨论时,有喝彩的声音从后方的船上传过来:

    “好,好诗……”

    看来是有不错的诗出炉了。

第19章 白玉谁家郎(二)() 
今晚整个洛神诗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只有韩知贤和高子玉等寥寥几人。才情即高,名气又盛,兼之人风流倜傥,广善交际,不管是过来的其他才子还是被请来助兴的歌舞伎们都存了心思想上去攀谈。

    大概是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不管是韩知贤还是高子玉都是热情洋溢,与走过来的人热络的说着话,但讲话举止得体、进退有度,并没有陷入被人包围的尴尬困境中。

    韩知贤和高子玉等在画舫起程不久,就去了主船上拜见了张九龄等几人,之前算是正式的拜访过,应该是给张九龄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这次诗会上过去拜访算是执晚辈之礼。张九龄位居高位,自有一种位高威严的气度,但是对于自己欣赏的晚辈还是亲切和蔼,与专门过来的韩知贤和高子玉等人聊了些诗文等学问方面的话题,勉励几句,话语中也透露出极欣赏的意思。

    在上船的时候,韩知贤和高子玉都已经被安排到了不同的画舫上面。过来主船上还是存有拜见张九龄、希望得到对方赏识的意思。交谈中的不漏声色,张九龄隐隐透露出来的意思两人是知道的,随后在主船上没待多长时间,别过张九龄等人回到了各自的船上。

    叫好的声音就是从高子玉所在的画舫上传出。

    虽然高子玉和韩知贤的诗才相差仿佛,但至少在今晚的洛神诗会上隐隐有被韩知贤压过一头的架势。虽说一开始两人都没有出手写诗,但是今天的洛神诗会谈到比较多的话题却是有关牡丹的,在以牡丹为题的诗作中,韩知贤相对比高子玉要更加有名气一下。从跟其他人见面闲聊的时候就能看出来。

    与韩知贤见面的时候,一般人都是问:

    “韩兄最近有什么咏牡丹的新诗没有?”

    “今晚上牡丹诗还要看韩兄的了。”

    而与高子玉的对话基本上是省去了牡丹的字样。当然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高子玉有什么不高兴的神情,但是其内心还是希望能在今晚的诗会上压过韩知贤的。

    佳句偶拾,刻意的去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就有些颠倒始末了,其实韩知贤也不一定就能再写出太好的牡丹诗句的。总之,从刚才主船上开始这两位才子之间的气氛就颇为有些微妙,当然也许只有两人心中知道。

    高子玉所在的画舫上自然是以高子玉为中心,其他的人在畅饮闲聊的时候一直在观察高子玉,看其是否有什么新的灵感,顺便写出一、两首好的诗词来。当然,珠玉在前,有一部分人是熄了今晚写诗的想法的,于是只顾着听歌赏舞,饮酒看花。

    当然不可能因为高子玉在,整个画舫的人就不再写诗,依旧有跟高子玉比较熟识的人在陆续的写出一、两首诗来供大家鉴赏,语气说道就比较委婉许多:

    “某偶有灵感,有几句诗请大家品评品评,正好高兄也在,还望不辞吝教。”说完大都拱拱手,向着高子玉道。

    这时候高子玉也会把写好的诗词拿过来,认真的品读一番,说的当然是恭维的话:

    “崔兄的诗很好,这句道尽了牡丹花的雍容华贵,颇得文字精妙。高某如果没有灵感也是写不出这么好的诗的。”

    于是满座皆喜。众人见高子玉并不恃才而骄,也无意贬低他人,气氛慢慢变得更加融洽,写诗的人也多了起来。

    于是有人便起哄着请高子玉赋诗一首。

    在各个画舫之上主人家都精心放置了不同的牡丹花。高子玉所在的画舫中央摆放的是几盆白色和紫色的牡丹。其实不止是牡丹,任何花色一般都是越浅或者越深越不容易栽培。从前面的这几株牡丹就可以看出诗会主办者的心思。

    众人围着这几株牡丹欣赏品评着,于是有人便提出用白牡丹或者紫牡丹为题写出一首诗来。其实这已经属于命题了,临时起意最不容易,但众人都不愿落了面子,就算没有灵感的也赶忙回忆一下自己准备的诗是否有符合主题的。

    场面变的安静下来。众人或低头沉思,或细观牡丹,希望从中获得些许灵感。

    琵琶声响起,是今天在场的一位歌姬在轻轻弹唱,却是金凤楼另外被请来的李颦儿,在金凤楼是仅次于楚三娘的当红歌姬。但凡参加这类聚会的歌舞伎们最是能察言观色,李颦儿见众人沉思,略显冷场,于是拿过琵琶,边弹边唱,是最为流行的《清平调》。乐曲清新悠扬,歌喉婉转动听,在这略微安静的氛围中却是恰到好处的。

    不多时,有人道:

    “有了。”

    于是拿起放在边上的毛笔,随手写在空白的笺纸上。有人凑过去看,低声读出来,好与坏都有人点评。随后又有几人写出来了,一并记录下来,供人轮流品鉴。

    虽说才思敏捷,作诗就快,但诗词一物并不是快就好。每每好诗都是经过精雕玉琢才能呈现在众人面前,能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一不是这样来的。先前做出来的诗大都还是在牡丹的花色上下了功夫,就白色或者紫色做文章,凸显牡丹花色的清新艳丽。仔细评起来也就中下之作。有人是在写不出来也就罢了,转头看别人的诗或者认真听曲儿。

    画舫上的人这时候有意无意的会看一眼高子玉,其实大家都在期待着名满洛阳的才子能写出什么样的诗作来,就连弹奏琵琶的李颦儿也边唱边注视着高子玉。

    高子玉端坐在牡丹花前,两眼微眯,并没有看那牡丹花,而是望着弹唱的李颦儿,且双手随着乐曲歌调微微打着节拍,看上去仅是在现场颦儿姑娘的歌曲罢了。

    一曲《清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