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奇幻人生-第1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屯田制自古有之,并非曹操首创。但曹魏屯田的规模和作用之大却是空前绝后的,因此才登入史册。
这么厉害的决策,吴国与蜀国也是争先模仿,只是都是小规模试验而已,做不到像曹魏这般大规模的屯田制度,其中有很多原因。
第一便是屯田的土地要得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还要有闲置的劳动力,北方自然是如此,而南方极少经历战乱,还算是安居乐业的。
这扬州之田都是有主之田,你让林凡怎么屯?总不能生抢吧?那还不把人吓跑了!
想想历史上袁术到了江淮地区之后就是这么干的,搜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其次,古时民众有地可耕,有饭可吃就已经知足,谁愿意跟着你去搞这屯田。
还有第二个方面,世家之田也不会轻易交出,自古重农抑商,这田地可是看的比什么都重。
扬州之地水土肥沃,全是良田,早就让人开发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没多少,这连荒田,废田多没有,林凡拿什么去屯。
再者说了,扬州之地可从不缺粮,除了某些年份数十年难见的那种大旱,荆、扬地区可是每年都要向中州输送粮食的。
孙吴出兵,可没有哪次是因为粮草不足而退兵的!
如此,这屯田制根本就没有必要。不过其中的个别制度还是能借鉴一下的,林凡根据九江郡实际情况,责令各级乡里农、佃户每隔七日便要操练一日。以此来储备战力。
数条计策下来,九江郡一片欣欣之像,兵多将广,粮草充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第214章 讨董事起()
终于,董卓开始展露獠牙,顺者昌,逆者亡。
董卓的双眼已经被庞大的权势所遮住,野心过度膨胀,其唯我独尊、目空一切、胡作非为,朝廷上所有的事情都由他说了算,大臣的任免也都需要他的同意。
他干脆恢复了西汉初年的相国职务,而自领之,并且自封郡侯,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董卓权势之大就连恒灵时代的那些外戚、宦官们也远远不能与之相比。
终于与洛阳中势力闹崩了,189年十月时候,袁绍逃出洛阳前往渤海郡,以此为家,后来接二连三有袁术、曹操等人也出了洛阳,各自以为势力。
董卓听了侍中周毖、校尉伍琼的建议,拜袁绍为渤海太守,拜袁术为后将军。
同时,也正式任命林凡为九江太守。
至此,林凡才真正算的上名正言顺。
董卓想笼络人心,可其倒行逆施如何能服众人,如今世道打乱,君不君,臣不臣,地方各处招兵买马,等待时机。
。。。。。。。。。。。。
终于等来了时机,初平元年初,即公元190年,原兖州刺史,现东郡太守桥瑁(并不是曹操)假作京城三公书信,发檄文传至各镇诸侯,诉说董卓为祸四方,祸乱大汉社稷,联合各地诸侯共同讨伐董卓。
一时间风起云涌,各地纷纷响应。
各地群雄骑纷纷起兵讨董,声势浩大,其中共有十八路诸侯。
第一镇,后将军袁术。第二镇,冀州牧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北平太守公孙瓒;第十三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四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五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十六镇,骁骑校尉曹操;第十七镇,徐州刺史陶谦。
这第十八镇,就是主人公九江郡太守林凡,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杀向洛阳来。
只是可惜,董卓得势之后,为防后院起火,征京兆尹盖勋为议郎,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皇甫嵩应召而行,手上偌大的兵马一朝而散,让人望而生叹。若是皇甫嵩尚在,以皇甫嵩神一般的用军之道来看,虽然手中兵少,只有三万之众,但也够董卓喝一壶了。
也不能说皇甫嵩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信仰与守则,皇甫嵩弃手下三万兵马不顾,只身赴洛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以自己生死为论,壮哉!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说来简单,可纵观历史诸多名将,也无人敢走出这一点,皇甫嵩如此,后世岳飞亦是如此。
皇甫嵩进京之后,到是让马腾占了便宜,董卓来接管皇甫嵩所部兵马,趁着这机会,马腾带着营中不从之人,退回凉州,占据了金城郡,自领金城太守,也在与董卓缠斗。
但由于马腾身在西凉,不能来会盟,只是象征性地在西凉出兵助一下威,也做不了什么事,而董卓这边自然有镇守长安的牛辅抵挡,轻易也不会让他进来。
此时的刘备还未发家,手下士卒甚少,现今只能依附在公孙瓒手下,来这讨董之战中凑凑热闹。
。。。。。。。。。。。。。。。。。。
九江郡太守府。
回到林凡这边,林凡手中拿着桥瑁发来的檄文,心中平静不下来,讨董之戏终于上演,场面宏大,让人如何平静?
况且林凡与那董卓也有私仇未报,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他再逍遥了。
一面召集众将前来议事,商议出兵事宜。
半年多的时间了,足够林凡彻底掌控九江郡,如今这九江郡是兵强马壮。
说是商议,实际上林凡早就有了打算。召集众将来一听这讨董矫诏,众人一听都是激荡不平,公事也罢,私事也好,都是上表出征董卓之意,林凡一看气势已成,立刻点兵点将。
兵马八千,其中骑兵尽出,由林凡亲自带领往酸枣而去,留下张辽总领九江所有事务,军政一把管;留徐奕总览九江政务,位在张辽之下,这便是九江的根本。
之外,还留下蒋钦在潘阳湖之中组建水军,封蒋钦为横江将军,并原本一千投降的识水之人,再自行招兵两千,凑够三千之数,由蒋钦带领,日夜操练。
这横江将军乃是正儿八经的杂号将军,说起来这杂号将军也是随意,各朝各代,若要封赏,嫌弃这杂号将军不好听,便以各类称号加在将军之前,显得威风,其实也就那样了。
至于现在林凡有没有封号的权利?这都不重要了,如今政令不通,地方诸侯爱怎么样怎么样,天高皇帝危,谁都管不着,地方诸侯为笼络手下众将,爱怎么封怎么封。
这也是后来,将军等级降低,越来越不值钱的原因了,三国后期,将军不如狗,校尉遍地走。
现在的袁绍不满足渤海太守的称号,自号为车骑将军,给大家带了个头,各路诸侯都是这个意思,众人都是欣然效仿,自然也没人说什么。
趁着这机会,不仅是蒋钦,林凡对手下诸将都有封赏,霎时间气势如虹,干劲十足。
任命蒋钦组建三千水军,话语间,林凡也是表明了心思。只待讨董之后,就要马不停蹄地对扬州下手,而这支水军就是重中之重,嘱咐蒋钦使出本事操练,莫要让自己失望。
世道不明,乱象迭起,各有心思,林凡这话就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说的轻巧,但说的众人都是明白,厅中众人各自对视一眼,脸上各有表情。
其实林凡这话也是有意说出来的,董卓攻伐还有一段时间,这话说出来,也表达自己的意思,给众人指明眼前方向,而一些尚在观望之人,也有时间缓冲缓冲。
诸葛亮劝刘备登基的时候就如此说:大王坚执不肯,众官皆有怨心,不久必尽散矣。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早点表明心志,也有危险,也有好处。
第215章 林凡劝徐奕()
却说厅堂之上,林凡留蒋钦组建水军,放肆言语之间,林凡就表明了心志,厅中众人各有表情,有恍然大悟的表情,有早该如此的表情,也有迟疑不决的表情。
原本就跟在林凡身边的众将,与林凡有生死之交,俗话说的好,患难见真情,自不用多虑;蒋钦与周泰原本就是水匪,也没有什么忠君之心,也不用多说。
林凡却最是担心徐奕。徐奕年纪尚小,未必见识了众多事件险恶,又是正人君子,万一少年脾气上来了,离自己而去,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徐奕可是大才,最起码也有一州之才,眼下林凡首屈一指的文臣,可不能让他去了,就算像徐庶般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也得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就如此,商定好出兵事宜,让诸将下去各做准备,只留下徐奕一人。
厅堂之上,君臣对视,林凡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不能直接开口说要自立为王吧!
徐奕首先开口了,道:“太守大人稽越了,扬州各郡县自有朝廷做主,岂能轻言更张之事。”
没办法,只能缓缓开口道:“季才。。。如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这才。。。”
说一半就说不下去了。林凡原本生了一张好舌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是却难以见人说鬼话。尤其是这等忠正之人,谎话在口,只是难以启齿。
幸好徐奕聪慧,也理解林凡的意思,张口道:“太守大人之意,季才明白!”
相视都是苦笑,缓缓地,只听徐奕继续说道:“太守大人善待百姓生民,其日许久,季才自能看到。。。”
缓缓地,林凡也恢复了镇定,切切问道:“季才如何看董卓之祸。”
“董卓之祸,起于人心不足,尊卑不分,太守大人可省之。”徐奕反过来以董卓之祸劝林凡反省。
听了徐奕这话,林凡又是苦笑,徐奕不愿正面谈,避开话题,可林凡不能避,急切道:“董卓之祸,在于政令不行,在于大汉失义,在于兵权外放,光武皇帝为大汉延祚至今二百载,威福皆衰,故才有董卓之祸。”
“董卓之祸,胜于王莽。王莽不过该政,董卓却为篡权。董卓祸乱京都,气势已成,守御关中,踞有八关之险,为之奈何?长此以往,必将国之不国,臣之不臣,为之奈何?我此举不过早做准备罢了,季才你也是聪慧之人,读书万卷,岂会不明白其中道理?何必自欺欺人!”
听了林凡一席话,徐奕也是沉默了许久,细想了其中细节,不服输,开口问道:“大汉无救矣?今次不正是在新兵讨伐吗?若讨董之势成,董卓一朝暴毙,大汉未必没有一线生机。”
林凡摇摇头:“季才观如今大汉与暴秦可有区别?”
徐奕一惊,起身离席,立于大堂正中,朗声回道:“当然有别,暴秦忘于二世,大汉延今已有近乎四百年,历经数世,国运不衰;暴秦以法勒人心,而大汉以儒治人心,岂能相同?秦王不爱其民,徭役赋税,而当今天子自幼聪慧,如今不过一时间被外臣所障,又挟于董卓肋下,倘若一朝肃清朝野,励精图治,四海之内皆清,此岂能与暴秦相提并论。”
听了徐奕的悲愤演讲,林凡也是望之生叹,果然汉室还是得人心,新晋的汉献帝刘协虽然年幼,但也是少有的聪慧之人,一旦得到机会,他能匡扶汉室吗?
摇了摇头,这事,谁都说不清楚。
况且这事与聪慧与否也没关系,林凡有切身体会,灵帝不也是聪慧之人吗?
“所谓国运者,恩威并济也!吾先前所言种种,也是同理。秦失其国,可谓威有余而恩不济,始皇帝以万民为牲,故而万民凋敝,万民齐反,安能不乱!”
顿了顿,林凡又说道:“而今情况也是类似,虽道路不同,却殊途同归,大汉国运也是凋零,季才何必自欺欺人?”
“大汉国运已尽?”
“自然!国运者,存于民。民强,则国运昌隆;民弱,则国运四散;民敝,则国运波折;民反,则国运尽失。此等情况与暴秦虽未完全相同,但形变而神不变。先前黄巾之乱,便是征兆,恒灵在时四十年,大汉已失其恩,而今董卓之祸,大汉又失其威。”
“恩威并失,百姓失其福,故大汉国运已失,光武皇帝为大汉续运二百年,如今这旧运已去,新运未生,乱世将至。”
听了林凡的话,徐奕开始变得清醒,虽不至生无可恋,但也是一副乏陈可言的样子,静静立在当场。
“唉,季才,我也不愿瞒你,林某实不愿看百姓颠沛受苦,倘若汉室可扶,我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倘若事有不济,林某也要逆流而上,还百姓一个安康之所。”
徐奕拱手道:“太守大人之意,季才已然明了。诸事以万民为主,大人德性深厚,季才佩服。”
明了了什么?明了了之后呢?这话把林凡说进去了,只能将心思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