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37章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37章

小说: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内阁首辅竟然被他整成这个样子,朝中官员肝胆俱寒,一时间依附阉党的朝廷官员如过江之鲫,正直之士则大多辞官而去,朝中官员因之去了一大半!

    这些正直官员都被他的流氓手段给吓住了,不敢再弹劾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抗争。

    大家的意思很明显,你不要脸,我们还要脸呢,不带你这么玩的,我们全部辞官,看你怎么办。

    这个时候,魏忠贤怎么办呢?

    他怎么办,他直接假传圣旨以朱童蒙、郭允厚为太仆少卿,吕鹏云、孙杰为大理寺丞,霍维华、郭兴治为给事中,徐景濂、贾继春、杨维垣等为御史,并启用徐兆魁、乔应甲、徐绍吉、阮大铖、陈尔翌、张养素、李应荐、李嵩、杨春懋等依附他的官员,充斥整个朝堂!

    这个时候,正在崇兴寺中等候消息的张斌也吓了一大跳,魏公公这么不讲规矩乱来,自己留在京城任职,合适吗?

    要是,到了崇祯朝,一不小心被人归为阉党,那岂不是什么都完了!

第二卷 第七章 连升三级() 
天启五年的京察闹剧在一片惊叹声中落下了帷幕,接下来就是大计了。

    大计是明朝对地方官员的一种考察制度,同样始自明太祖洪武年间,不过,从一开始规定三年一次之后,就从未更改过,一直沿用到天启朝。

    大计就不分品阶了,一律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考核。

    考核为优的,会获得提拔,考核为平的一般会平调,考核为不合格的则分为八等,分别处以充军、为民、降调、致仕等处罚。

    因为明制规定,大计黜罢官员,不复序用,所以,到了明朝后期党争激烈的时候,大计也成为党同伐异的手段,考察的作用则基本上没有了。

    也就是说,大计的时候,地方官员也要赶紧去站队,不然,很有可能被罢黜,永不叙用。

    这个时候,张斌倒不用考虑站队的问题了,有英国公张维贤罩着,至少考核结果不会出什么岔子,至于能不能如愿提拔到兵部,那就只能等消息了。

    等待总是令人焦虑的,原本,张斌是打算去拜访一下同榜的其他进士,拉拉关系,这样一则能缓解焦虑的情绪,二则也能为以后掌权打下一定的基础。

    比如卢象升,如果能把这位绝世猛人拉到麾下,那以后打起仗来就轻松多了。

    但是,自从跟孙传庭聊了那回之后,他就放弃了到处拜访的打算。

    开玩笑呢,这会儿魏公公正到处找茬准备动刀子呢,自己到处乱跑,要正好栽他手里,岂不冤枉。

    于是乎,从孙传庭离开以后,他便窝在四合院里,老老实实待着,哪儿也没去,只是派出张差等人小心打探消息。

    待得知京察结束,魏公公大获全胜之后,他更是连打探消息的人都不敢派出去了。

    因为他知道,这还只是开始,接下来,魏公公就该举起屠刀,大肆清洗东林党了,万一自己派出去的人被殃及池鱼,岂不白白丢了性命。

    这会儿他真有点彷徨了,到底要不要留在京城任职呢?

    如果留在京城,进入兵部任职,又如何自处呢?

    现在,朝野上下,基本都是阉党,五虎之首崔呈秀更是马上就要执掌兵部了,这一头栽进去,岂不等于掉进了屎坑,到时候沾的满身都是屎,怎么洗的干净啊!

    正当他犹疑不定的时候,英国公终于派人来传召,让他速速去国公府。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一咬牙,直接坐上了英国公派来的马车,直奔国公府。

    还是那个大堂,英国公还是慈祥的坐在那里,见礼完毕,英国公叹息一声,遗憾的道:“唉,本公这张脸不管用啊。”

    张斌闻言,脸色一变,完了,进不了兵部,三年之后又怎么去争巡抚之位,如果抓不住那个难得的机会,想要再找件简单的事吹牛逼,难啊!

    不过,看这样子,英国公是尽力了,再怎么说也得感谢一下,这座靠山可不能怠慢了。

    想到这里,他拱手道:“多谢国公爷,让国公爷费心了,晚辈惭愧,实在不行,晚辈就学孙兄,暂避一时吧。”

    没想到,英国公却是摇头道:“伯雅这孩子,太过果决了,为将可以,为官却不行。”

    张斌闻言一愣,这话又是什么意思,不是说进不了兵部吗?

    他不由小心的问道:“那国公爷的意思是?”

    英国公苦笑道:“这边兵部他是不肯撒手,但总得给本公三分薄面不是,双全啊,你觉得去金陵怎么样?”

    去金陵?

    对啊,南都也有六部,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呢!

    其实,南都六部和京城六部官员的品级是一样的,不过,南都六部管辖的范围大抵就是南直隶一省,权力要比京城这边小的多,而且,一般去了那边之后,等于就是被流放了,如果没有过硬的关系,基本上就只能在那边终老了。

    想到这里,张斌再次小心的问道:“国公爷,去了那边还能回来吗?”

    英国公闻言,欣慰的点头道:“恩,沉着冷静,不错,不错,放心,有本公在,你还是能调回来的。”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自己需要的就是品级和资历,至于在哪里熬资历,其实都是一样的,而且阉党貌似不是很看重南都的权力,自己到那边就不用担心同流合污的问题了。

    想到这里,张斌兴奋的点头道:“多谢国公爷成全,晚辈愿意去金陵熬几年。”

    英国公再次欣慰的点头道:“好,能屈能伸,堪当大任,本公这张老脸没白丢。”

    张斌顺势问道:“国公爷,晚辈斗胆问一句,那边职位定下来没?如果定下来了,晚辈也好早做准备。”

    没想到,英国公听了他这话,竟然眯着眼睛笑道:“自然是定下来了,南都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

    张斌闻言,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兵部员外郎,可是从五品,他有点难以置信的问道:“员外郎,连升三级?”

    英国公颇为得意的道:“哼,本公的面子岂是这么好扫的,不连升三级,他好意思拿出手!”

    真是连升三级,张斌激动的站起来,拱手躬身道:“多谢国公爷,晚辈铭感五内。”

    英国公点了点头,随即挥手道:“好了,赶紧去准备吧,吏部的调令应该很快就下来了。”

    张斌再次躬身道谢,这才恭敬的退了出去。

    坐在回去的马车上,他脑袋里面便转开了。

    去金陵,貌似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因为那里有个很重要的人物,这人就是崇祯皇帝在当信王时的亲信太监曹化淳,他好像是王安的手下,当初魏忠贤害死王安的时候,一并把他逐出了京城,发配到南都待罪去了。

    这位曹公公可不得了,崇祯上位以后一直对他恩宠有加,司礼监和东厂都是他掌管的,如果能和他搞好关系,要获取崇祯皇帝的信任简直易如反掌!

    还有,明末的武器专家毕懋康这会儿好像也被魏忠贤排挤,削官返乡了,而他的老家貌似就是南直隶的,到时候完全可以找他一起商量一下火枪和火炮改进的事情。

    还有,传说中的戚家军有很多将领这会儿貌似也在南直隶,完全可以乘机去拉拢一下。

    还有,秦淮八艳,传闻一个个都美若天仙。。。。。。,呸呸呸,怎么想些这东西,绝对不能沉迷女色!

第二卷 第八章 下金陵() 
英国公传召之后,吏部调令果然很快下发。

    温州府平阳县令张斌,天启五年,大计例察,才长,守廉,政勤,年青,皆为上等,擢南都兵部任职方清吏司员外郎。

    接到调令,张斌喜不自胜,连升三级,果然是连升三级。

    员外郎已经是从五品,晋级五品郎中也就一级只差,三年后,只要英国公甚至是曹化淳一句话,升一级,轻而易举,到时候就有资格争夺福建巡抚之位了。

    至于争不争的到,他一点都不担心,当福建巡抚可是去平海盗的,敢去的估计没几个。

    再说了,崇祯皇帝那是出了名的不经吹,只要你敢吹,他就敢用。

    不过,吹牛皮也得有个底,如果毫无底线的乱吹,把牛皮给吹破了,那就死定了。

    剿灭海盗这个牛皮,一般人还真不敢吹,张斌却是毫无压力的,因为,招降郑芝龙他比熊文灿还有把握。

    当然,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这会儿还早着呢,现在,他能做的就是下金陵,去结交曹化淳,拉拢毕懋康,笼络戚家军的将领,为今后吹牛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京城实在不宜久留,接到调令之后,张斌立马跑到英国公府感谢了一番,随即便带领谢正刚等人踏上了前往南直隶的旅途。

    北直隶顺天府到南直隶应天府大约两千余里,反正吏部的调令也没有时限,张斌倒不是很着急,他仍然带着众人以每天不到百里的速度不疾不徐的赶往金陵。

    出了京城,方至涿州,张斌便写了封家书,加了点钱,让驿站快马发往福建,捎到大金所,反正这会儿加急公文天天都有,至于这些驿站小吏怎么夹带进去倒不用他来操心,反正只要能快点将自己赴金陵任职的消息传回家里就行。

    金陵,乃是太祖洪武朝建都之所在,分内城与外城,内城有城门十三座,外城有城门十八座,南北不下四十里,沿城转一圈足有一百二十多里。

    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

    都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到明朝,这金陵城里怕是八百八十寺都不止了。

    张斌一行人经过二十多天,终于赶到了金陵城,进城的时候倒没什么锦衣卫打秋风,一行人特意分成了三拨,错开进城,这样一来,就没那么显眼了,这次,甚至连上来盘查的守卫都没有了。

    不过,进去之后却没有京城那么顺畅了,一行人都是第一次来金陵,对城里面一点都不熟,一路打听,寻了将近个把时辰才找到金陵皇城附近的长安街。

    好在金陵城里的寺庙比京城里还多,住处倒不用到处去找,张斌干脆在五军都督府和六部衙门附近找了家看上去环境寺庙,租了个四合院,住了下来。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还是卯时未至张斌便习惯性的爬来起来,和众人一起用过早膳,又交待了一番,他便独自一人徒步走向距离不远的六部衙门。

    金陵皇城外的布局和京城有点像,也是中间一条大街,左边五军都督府、锦衣卫、旗手卫等军武衙门,右边六部、翰林院、詹事府等文职衙门,甚至走进兵部,他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六部衙门和京城的六部衙门简直太像了,都是前面一排小广场,都是里面一排排的小平房,甚至连大门都一模一样。

    不过,这次,他的待遇却截然不同了,他刚找到门房,递上调令,那门房竟然点头哈腰的站起来,带着他就往里走。

    张斌这个奇怪啊,他看了看大门,忍不住问道:“这门不用看了吗?”

    那门房赔笑道:“张大人,您有所不知,我们南都六部本来就是闲散衙门,没几个人来的,就算有人来,让他自己等着就是,小的给您带路才是正经。”

    这话倒不是胡说的,整个金陵城好像就这条街最冷清,用门口罗雀来形容那是最恰当不过了,远没有京城六部衙门前那么热闹。

    既然人家都不在乎擅离职守,张斌自然不会反对,他毫不犹豫的跟着那门房往里走去,边走还边问道:“本官初来乍到,也不知衙门里的规矩,这第一个去见的是哪位大人啊?”

    那门房连忙赔笑道:“规矩不多,不多,衙门大小官员来了都是去见杨大人。”

    杨大人,莫不是南都兵部尚书杨文忠?

    来之前他倒是打听了一下南都兵书的头头脑脑,不过只打听到两个,一个就是尚书杨文忠,另一个是右侍郎沈正宗,其他左侍郎、各司郎中什么的皆不知。

    其实,这杨文忠和沈正宗也没什么名气,连史书上都没什么记载,看样子这南都六部衙门还真是受排挤官员的聚集地,来这里得都是养老的,连尚书和侍郎都没能留名青史。

    他与门房闲聊了几句,很快就来到一个较大的书房外面,那门房到这就不再往里走了,而是站在门口朗声道:“新任职方司员外郎张大人求见。”

    很快,里面便有一个威严的声音回应道:“进。”

    那门房闻言,往里做了个请进的手势,随后便点头哈腰的走了。

    张斌站在门口,整了整衣服,这才恭敬的走了进去。

    里面面积颇大,进门是个屏风,转过去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