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48章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48章

小说: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问题是,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这个时候转行去做乡绅土豪,那纯粹就是找死,农民军收拾的就是乡绅土豪!

    想到这里,他坚决摇头道:“不行,不能退出东盛堂。”

    张军不解道:“为什么?”

    张斌不由叹息道:“唉,四哥,不是跟你说了,乱世要来了,我们要练兵以图自保。”

    张军更为不解道:“这个退出东盛堂有什么关系,大金所这千来号屯卫我们可以使劲操练啊,反正大家都有地,我们只要出点军饷就行了。”

    张斌立马摇头道:“千来号人不够,最少要上万人。”

    张军吃惊道:“上万!”

    说罢,他又陷入了沉思,貌似是在心里默算一万人马消耗有多大。

    张斌说了这么久也有点口渴了,他不由端起茶杯,边喝茶,边在心里盘算起来,上万人马消耗有多大呢,如果全操练的跟戚家军一样,够不够自保呢?

    这兄弟俩都在沉思,大堂中瞬间安静下来,唯余细细的饮茶声。

    不一会儿,张军便开口道:“一万人马,每月按粮二石饷一两算,一年下来就是粮二十四万石,饷银十二万两。如果买来的地租给佃农种,一亩地大概能收租一石,这样算下来养一万人马差不多要四十万亩地,按每亩地二十五两算,就是一千万两!五弟,五千人马够不够?大金所原来就有十多万亩地,这几年父亲也买了些,现在差不多有二十万亩了,我们再凑一凑大概能凑出一百万两,再买四万亩地,养五千人马应该是没问题的。”

    “噗”,张斌闻言,一口茶水喷出来,凑一凑能凑出一百万两?这东盛堂的生意到底有多大!

    他难以置信的问道:“四哥,东盛堂一年能赚多少银子?”

    张军估摸着道:“要说往年,一年下来也就是二三十万两的样子,但今年不一样了,因为海上那位郑叔势力越来越大了,我们东盛堂的生意也跟着越做越大了,去年我们东盛堂的毛利就差不多就有五十万两了,今年,看这势头,一百万两应该是有的。”

    一年,一百万两!

    张斌鼓着眼睛,像看怪物一样的打量了张军一番,这才追问道:“我们家占几成?”

    张军如数家珍的道:“我们张家、黄家还有郑家都是三成,另外一成是分给各位叔叔的。”

    张斌真被东盛堂的规模吓了一跳,他原本以为东盛堂就是个小打小闹搞走私的小商铺呢,搞半天竟然是个一年就能赚上百万两的大商号,退出,开什么玩笑!

    难怪历史上都没有关于张成德一家的记载,原来是他们中途退出了。

    不过,郑彩他们倒是留名了,看样子他们应该是选择了投靠郑芝龙,张斌不由试探道:“黄家和几位叔叔是什么意思?”

    张军叹息道:“黄家倒是想和我们一起退出,毕竟这会儿那位郑叔已经铁了心要当海盗了,跟他扯上关系,到时候肯定没好果子吃。只是几位叔叔却有点犹豫不定,像二叔三叔他们就想跟着那么郑叔去赚大钱。”

    果然是这样,黄家也退出了,郑彩他们倒是成了郑芝龙手下的十八芝。

    这个时候,绝对不能退出,不但不能退出,还要将东盛堂牢牢的掌控在手中,甚至就连郑芝龙的势力也要想办法完全掌控住。

    要知道,到了崇祯朝,郑芝龙可是牛的不行了,手下有战船将近七百艘,海盗足有十多万,整个东南沿海和南洋都被他控制了,传闻他极盛时期,一年的收入足有几千万两,简直就是个比大明还有钱的主!

    不过,郑芝龙最终却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一开始,他接受熊文灿的招安,利用朝廷的名义收拾各路海盗,从而独霸整个东南沿海和南洋地区,可以说是相当的精明。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后面他竟然跑去投降了清廷,结果,除了郑成功,一家老小全被人家砍了!

    这家伙,真是莫名其妙,让他独霸整个东南沿海和南洋地区,简直就是浪费资源,张斌决定,还是自己来。

    他坚决的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退出东盛堂,看样子派张差他们回去都不行了,我得跟小六叔好好说说,让他回去劝劝父亲。”

第二卷 第二十七章 商铺() 
张斌的话在张家还是很有分量的,只要他坚持,就算是张成德也得听他的。

    现在,他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坚决不退出东盛堂。

    张军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其实,他也不想退出东盛堂,毕竟他都当了这么久的大掌柜了,生意已经做习惯了,让他跑去收租,他才不想干呢。

    这五弟既然坚决不同意张家退出东盛堂,老爹估计是不会退了,这生意还有得做,他不由兴奋的道:“五弟,我想在南市街买个大铺面,专卖福广特产,你看怎么样?”

    听他这口气,貌似是在征求张斌的意见,其实不然,张斌知道,这四哥只是在寻求他的支持。

    因为前面张军已经说过了,他父亲不同意,如果这次,他能顺带提一句,他父亲很有可能就同意了。

    他顺带跟张成德提一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他却不想这么胡乱提意见。

    他很清楚,在南市街买个大铺面,然后再进购货物,把里面充盈,把生意做起来,那可不是一点投资,如果自己胡乱提意见,让张家蒙受巨大损失,那就不好了。

    他并不是不相信张军,只是以前他们做的都是走私生意,可以说不用动什么脑筋,洋人需要什么,那是明摆着的,瓷器、茶叶、布匹、丝绸,这些东西大家都知道,问题就是没有办法运出去。

    张家甚至是东盛堂以前之所以能赚大钱,说白了,就是他们能突破海禁,把这些东西运出去,跟经商头脑还真没多大关系。

    为了保险起见,他觉得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张军有没有经商的天赋再决定支不支持他。

    在张军眼里,他可能只是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殊不知,在前世,他可是商场精英,说到经商,这时候还真没人能比得上他。

    做生意赚不赚钱,最基本的,一看地段,二看供求关系。

    地段好,生意自然好做,南市街张斌知道,离他们住的地方不远,是金陵城南最繁华的地段,那里商铺林立,人流如织,是个很好的地段。

    至于供求关系,张斌还真不是很清楚,因为他不清楚明朝这会儿福广有些什么特产,更不清楚金陵这会儿急需些什么。

    这些,正是他要考验张军的,如果他连这些都不清楚,那这铺面还真不能支持他去买。

    想到这里,他不由试探道:“四哥,你认为这边什么好卖,你又准备卖点什么?”

    张军闻言,立马如数家珍的道:“这边的行情我早就了解过了,像干荔枝、干桂圆、干墨鱼等干货,销量还可以,利润也很大,一斤就能赚几钱银子,不过这些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南市街就有好几家。像蔗糖、棉花这些东西利润不是很大,一斤也就能赚几文钱,但是销量却很好,我觉得这个应该好做一点。还有香料,利润大,需求也大,更容易赚钱,我想这个应该更好做。”

    蔗糖、棉花、香料,看样子他四哥主要就是想卖这三样东西。

    蔗糖,张斌倒是知道,福广那边甘蔗多,蔗糖自然多,问题这边需求怎么样呢,前世江浙地区的人倒是喜欢吃甜食,这会儿难道就流行了吗?

    他不由问道:“金陵这边人很喜欢吃糖吗?”

    张军连连点头道:“是啊,我了解过了,光是金陵城,做糖品的作坊就有三十多家,而且生意都很好。”

    张斌闻言,不由点了点头,蔗糖是没问题了,有这么多作坊做糖品就证明金陵甚至是南直隶这会儿已经开始流行吃甜食了,同时这个也能证明张军经商头脑还是不错的。

    接下来是棉花,说起这个棉花,张斌不由奇怪了,福广盛产棉花吗?

    他不由好奇的问道:“四哥,福广好像不盛产棉花吧,还有,这边棉花需求很大吗?”

    张军闻言,立马回答道:“福广是不盛产棉花,但是海上的棉花来路却是不少,而且,比大明产的棉花还便宜。至于这边棉花的需求,那更是比蔗糖还大,我已经令人打听过了,光是金陵城染织作坊就不下百家。”

    原来棉花是从海外进购的,这边染织作坊多也是不假,张斌不由赞赏道:“恩,四哥真有眼光,这个棉花的确大有赚头。”

    最后就是香料了,说实在的,到现在,张斌还只知道桂皮、八角等少有的几种香料,因为不管前世还是今生,他就用过这几种香料,在他想来,香料主要就是用来炖东西吃的,能有什么销路呢,明朝这会儿不可能家家户户都买得起香料来炖东西吧,再说,他也没听说过福广盛产香料啊!

    他不由疑惑道:“四哥,这香料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啊,福广盛产香料吗?这边香料好卖吗?”

    张军闻言,详细解释道:“这香料有很多种,比如熏香,最常见的就是寺庙敬神拜佛用的檀香和沉香,这个需求是最大的,金陵城里寺庙可是多如牛毛;再比如香粉,也就是女人用的胭脂水粉,这个需求也不小;还有就是吃的,比如什么桂皮、八角、胡椒、小茴香、大茴香什么的,需求也不小,这边人爱吃茴香豆什么的可是出了名的。至于来路嘛,福广自然是不怎么产香料,甚至整个大明都不怎么产香料,香料主要还是来自番邦,自盛唐以来,香料都是那些夷人主要贩卖的货物。”

    听完张军的述说,张斌终于完全放心了,看样子,他这四哥还真是个难得的经商天才,见多识广不说,眼光还很独到,买商铺的事,必须支持。

    想到这里,张斌忙不迭点头道:“嗯嗯,看样子四哥已经考虑周全了,那好,我让小六叔回去的时候顺带跟父亲说说这事。”

    张军闻言,激动的道:“五弟,那就多谢了,父亲对我还不是很放心,对你那绝对没话说。”

    张斌不由摇头道:“兄弟之间不用这么客气,对了,四哥,你要有空的话去定远看看,最好能在那边开个分号,因为戚家堡在定远,如果有分号在那边,大哥他们就能来回运送货物了。”

    这个运送货物其实就是用苦力的身份打掩护,张军会意道:“嗯,我过两天就去看一下,对了,货车我感觉还是用马车好,毕竟货物比较多,如果用板车,推来推去累人不说,时间上可能也会来不及。”

    张斌点头道:“嗯,这个你做主就行了。”

    说到这里,张军突然一拍额头道:“对了,还有个问题,我这人手不够啊,如果在南市街和定远开分号,打杂的倒是不缺,掌柜的却是不好找啊,又要信的过的,又要读书识字的,一时半会儿还真找不到。”

    张斌闻言一愣,随即,他便释然的道:“四哥,这个倒是不用急,上次我不是让你安排人去天津卫接一家人过来嘛,那一家人里面正好有两个可以培养来当掌柜的。”

第二卷 第二十八章 曹家兄弟() 
金陵城外,一辆奔驰的马车上,曹化春呆呆的望着窗外,思绪万千。

    马上就要见到五弟了,这么多年来也不知道他过的怎么样。

    当初,家里送五弟进宫实在是无奈之举,老母亲甚至因此哭了好几个月。

    但是,没办法,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三弟和四弟都在饥寒交迫中夭折了,将五弟送进宫中,最少能让他自己混个温饱,至于能不能给家里带来点帮助,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

    还好,五弟天资聪慧,在宫中也相当的刻苦,混了十来年,终于受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王公公的赏识,当上了管事太监。

    从那个时候开始,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过了。

    五弟相当的顾家,在宫中省吃俭用,把俸禄全部都捎回家里,还托人请来了教书先生,教他和二弟读书识字,他们也相继成家生子,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但是,天启元年,五弟的靠山王公公突然倒了,顺带连五弟也被牵连被贬去金陵,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这一下,整个曹家都差点垮了,还好他和二弟都学有所成,四处找点活计,勉强还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只是日子却一直过的紧巴巴的。

    眼看着自己和二弟的儿子都到了成亲的年纪,却没有钱娶媳妇,他这心里急啊。

    就在前几天,家里突然来了几个人,说是五弟在金陵的朋友派来的,要接他们去金陵过好日子,而且,路引都给他们开好了!

    不过,他们并没有带来五弟的亲笔信,只是带来了五弟的几幅字画,说是写信不方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