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个加入是戚家军老将戚银,他呆家里几十年可不是成天傻坐着,很多时候,他也在研究兵书战阵,张斌一说要编兵书,他立马就来兴趣了,而且,由于他指挥过不少战斗,很多想法甚至比张斌还周全。
紧接着戚银之后,毕懋康也加入进来,他可是明末少有的武器专家,对火枪、火炮、战车的了解可比张斌全面的多。
然后,曹化淳竟然也来了兴趣,当然,他最多也就能提出一点建议,因为他也就读了些兵书,这会儿能出宫的时间也只有那一点。
最后,还有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人也加入了兵书的编写,这个人真的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这天,他正和毕懋康在书房商讨新型战车的结构呢,在外面值守的孙标突然跑到书房门口朗声道:“大人,门生陈子龙求见。”
张斌这个奇怪啊,不是让他们回去好好读书,准备参加两年后的科举吗,怎么才这么点时间陈子龙又跑过来了,他略带疑惑道:“恩,让他进来。”
不一会儿,陈子龙便匆匆的走进书房,他手里竟然还拿着一个装拜帖的盒子!
双方见礼之后,陈子龙便恭敬的将盒子举到他跟前,朗声道:“恩师,原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徐光启徐大人想来拜访您一下,不知您有没有空?”
徐光启,又一位致仕名臣!
张斌闻言,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这徐光启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精通数学、天文、历法、农学、水利、兵法、武器等等等等,是明朝最有名的科学家之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为官清正廉洁,勤勉有佳,并不是那种只会做学问的书呆子,天启和崇祯两代皇帝都对他颇为赏识,在崇祯朝他更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可惜他是生在明末,要他生在明初或者明朝中期,他一个人就能改变整个大明的命运!
这么一位致仕名臣竟然要来拜访自己,张斌激动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颤手拿起盒子里的拜帖一看,果然是徐光启,他找自己竟然是为了请教土豆和红薯种植的问题。
原来,这会儿徐光启正在家里编写《农政全书》,有位学生给他找来了张斌的《马铃薯与番薯种植纪要》做参考,正好,陈子龙去拜访他的时候又提起了张斌,于是他就有了来拜访张斌的想法。
张斌拿着拜帖正发愣呢,毕懋康突然建议道:“双全贤弟,徐大人德高望重,让他过来拜访恐怕不妥,不若我们上门去拜访他吧。”
张斌闻言,立马点头道:“孟侯兄说的对,怎敢让徐大人亲自登门拜访,应该我们去拜访他。”
紧接着他又问陈子龙道:“懋中你跟徐大人熟吗?”
陈子龙连忙拱手道:“学生经常去徐大人家听课,徐大人对学生十分照顾。”
经常跑人家家里去听课,那肯定是熟的不行了,张斌考虑了一下,随即对陈子龙道:“懋中你在这里歇息一天,明天一早我们一起去拜访徐大人。”
陈子龙自然是欣然应允,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张斌一行人便打马直奔松江府。
金陵城离松江府大约六百余里,如果一路坦途,快马加鞭两日即可抵达,但是,途中河道纵横,不时需摆渡而行,众人打马奔行了将近三天才赶到松江府上海县。
陈子龙经常来这里听课,自然对徐光启家熟的不行了,他带着张斌等人打马来到县城外徐光启的庄园里,也不用通传,他直接带着众人把马一栓,然后随便找了个家丁问了一下,便往徐光启开辟的试种田走去。
徐光启不但是个科学家,还是个外语学家,很多数学方面的书籍就是他翻译过来的,这庄园别墅什么的也是他从洋人那里学来的。
众人在田间小道走了约莫一盏茶时间,便来到一块稻田旁,此时已近黄昏,唯有一为老农在田中劳作。
陈子龙直接对着田里那老农喊道:“先生,先生,恩师和毕大人前来拜访。”
张斌闻言,着实吓了一跳,那田里劳作的老农竟然就是鼎鼎大名的徐光启!
徐光启抬头一看,见田边小道上站满了人,连忙几步夸过来拱手道:“敢问哪位是张大人。”
张斌连忙拱手道:“在下南都兵部职方清吏司员外郎张斌见过徐大人。”
徐光启连忙回礼道:“久仰久仰,张大人竟然如此年轻,老朽一时没认出来,恕罪恕罪。”
紧接着他又对张斌旁的毕懋康拱手道:“敢问阁下可是徽州名士东郊先生。”
毕懋康连忙回礼道:“不敢当,不敢当,区区在下正是徽州毕懋康,大人叫我孟侯就行了。”
徐光启又是一阵告罪,这才就这田里的水洗了脚,然后便直接光着脚丫子,带着张斌等人往庄园中间的别墅走去。
这三人见面可不得了了,张斌有前世的知识打底,不管是土豆和红薯的种植问题,还是数学、几何,天文、历法,甚至是兵法、武器,在这个时候都能称的上是专家级的,再加上毕懋康又是个难得的武器专家,三人聊的简直废寝忘食。
他们聊农业、聊兵法、聊数学、聊武器,一路又聊到《农政全书》和《大明新军操练概论》,简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
张斌真没想到,一本《马铃薯与番薯种植纪要》竟让他意外收获一个超重量级的政坛盟友!
第二卷 第五十四章 乱世纭纷()
天启年间致仕的名臣可不止徐光启一个,天启五年到天启七年大明朝堂可谓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魏忠贤权倾朝野,只手遮天,天下人都不知道还有皇上,只知道有一个九千岁魏公公。
阉党当道,朝纲败坏,东林党人被残酷迫害,正直之士羞与阉党为伍,大多选择了致仕而去。
这场致仕狂潮首先是从内阁开始的,魏忠贤为了争夺内阁的掌控权,诬陷、耍无赖、假传圣旨等等,无所不用其极,内阁首辅叶向高、内阁首辅韩爌、内阁首辅朱国祯相继愤而辞呈,致仕而去,内阁就剩下顾秉谦、魏广微、黄立极、冯铨等阿姨奉承依附阉党的无耻之徒,正直之士致仕狂潮由此拉开序幕。
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朱延禧致仕;
礼部尚书翁正春致仕;
兵部尚书崔景荣致仕;
工部尚书黄克缵致仕;
刑部尚书王纪致仕;
吏部左侍郎詹事府詹事萧云举致仕;
太常寺卿董其昌致仕;
礼部左侍郎薛三省致仕;
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徐光启致仕;
户部右侍郎毕懋良致仕;
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宗延致仕;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彦致仕;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毕懋康致仕。
等等等等,再加上被魏忠贤罢免的东林党人。
吏部尚书赵南星;
礼部尚书孙慎行;
工部尚书冯从吾;
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
都察院左副都御使杨链;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左光斗;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周起元;
吏部左侍郎邹元标;
吏部右侍郎陈于廷;
兵部左侍郎李瑾;
兵部右侍郎李邦华;
户部左侍郎郑三俊;
刑部左侍郎王之寀;
通政使司左通政使刘宗周;
大理寺少卿惠世扬;
太仆寺少卿周朝瑞;
等等等等,朝野上下从内阁到六部、都察院,所有五品以上大员不是被魏忠贤罢免,就是主动辞呈,致仕而去,魏忠贤再狡诏以自己的干儿子、干孙子等阉党中坚代之,整个京城朝堂几成阉党天下。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阉党掌控朝廷大权之后,南都金陵的风云也慢慢开始被搅动了。
一开始,果如杨文忠所言,阉党并没有直接来掌控南都六部,而是一脚把两个朝廷名臣踢到了金陵。
这两个人在明末历史上也是相当有名的,一个是原兵部左侍郎袁可立,另一个是原都察院右都御史、户部左侍郎毕自严。
这两人并非东林党人,但是在朝堂之上一直维护东林党,忤逆魏忠贤,魏忠贤忍无可忍,干脆将他们贬到了金陵,让他们来养老。
毕自严被踢到金陵之后,先是任南都都察院右都御史,而后又被群臣推举为南都户部尚书。
他并不是那种自暴自弃的人,南都户部也并不是无事可做,他原本想好好整顿一下南都户部,将南直隶及浙江、江西、湖广诸省的税赋抓起来,严管漕运和盐引勘合发放,撑起大明税赋的半边天。
但是,他才刚上任不久,魏忠贤便派来亲信宦官崔文升总督漕运,意图贪占漕运所得。
这崔文升是明光宗泰昌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御药房掌印,正是他给光宗下大黄药,吃的光宗腹泻不止,不能上朝,然后又把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当仙药,给光宗服了,使得光宗暴毙!
这红丸案当时可是轰动朝堂,可因为红丸是内阁首辅浙党首领方从哲建议光宗服用的,所以,作为当事人的崔文升和李可灼得到浙党的极力维护,并未受到严惩,李可灼只是发配边疆,崔文升也只是贬斥到南都就完事了。
崔文升可是害死光宗的罪魁祸首,现在魏忠贤竟然要启用他来总督漕运,毕自严自然恼火异常,坚决抵制,他与阉党关系开始日趋紧张。
这还没完,紧接着,魏忠贤又听说南都太仆寺牧马草场有存银百万余两,便派来干儿子胡良辅前来索要,名义是做皇宫新建的三殿装饰费用。
结果,胡良辅一来,发现这是个谣传,他一两银子都没搜刮到,于是他便回去建议魏忠贤,卖掉南都太仆寺牧马草场,以充费用。
南都太仆寺牧马草场可是给大明的战马提供草料的所在,如果卖掉,大明便养不成战马了,这不是要打断明军的腿嘛,毕自严自然是坚决不同意。
魏忠贤也是恼火异常,他直接狡诏以皇帝的名义将毕自严大骂了一顿,崔文升总督漕运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南都太仆寺牧马草场也卖掉了,毕自严气得直接称病辞归故里。
至于袁可立,被踢到金陵之后,先是任南都户部尚书,后面毕自严上任南都户部尚书,他又被群臣推举为南都兵部尚书,接了杨文忠的位置,成为张斌的顶头上司。
原本张斌以为可以借此机会拉拢这位明末的名臣了,可不曾想,袁可立才刚上任几天,便愤而辞归故里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袁可立在京城把魏忠贤忤逆的太狠了,魏忠贤恨的牙痒痒,把他贬到金陵之后,魏忠贤还不想放过他,竟然派出爪牙天天跟踪监视他,想找出点事情,把他给收拾了。
袁可立察觉之后,自然是气到不行,干脆就辞职不干了,以免被魏忠贤诬陷,抓去诏狱折磨致死。
袁可立刚走,魏忠贤便派来了他的干儿子刘亭元接任南都兵部尚书,这刘亭元就是个酒囊饭袋,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南都兵部倒是比以前还清闲了。
张斌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办法,凭他现在的能耐还掀不翻阉党这个庞然大物,他能做的唯有等待时机。
当然,他这个等并不是坐等,这期间他也没闲着,一直在为今后的崛起做准备。
像曹化淳这个关键人物,他一直都在拉拢示好,两年多时间下来,曹家和张家都差不多亲如一家人了。
像《大明新军操练概论》的编写他也一直没有松懈,两年多时间下来,他终于把初稿给写出来了。
还有大金所屯卫的操练一直在秘密进行,徐光启和毕懋良等致仕名臣他也一直在拉拢,甚至他还参与了《农政全书》的编写。
这期间,他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毕懋康就任南都工部右侍郎之后,他便催促毕懋康将废弃南都兵工厂重新启用,并想尽办法从京城的王恭厂调来了一批熟练的军匠,协助他研制燧发枪。
天启六年,王恭厂轰的一声炸了,大明制造火器的军匠却并未因此死绝,毕懋康在张斌的提点下,“歪打正着”,为大明的军工留下了最后一丝元气。
乱世纭纷,乌云遮天,张斌默默的准备着,准备着,等待那一丝曙光的到来。
终于。
天启七年八月,京城传来消息,皇上在客氏、魏忠贤等人的陪同下,到西苑游船戏耍,不幸落水,身体每况愈下,眼看着就要不行了,九千岁魏公公正到处寻找仙药为他治病呢!
第二卷 终章 千夫所指东林党()
东林党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一群有着相同政治主张的文人组成的一个松散团体。
东林党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