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时风韵 >

第179章

宋时风韵-第179章

小说: 宋时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等于挑明了态度,不用你们做炮灰,既然是你建议留下成@都,又让蒙古军不再屠城,那就让你弹压这些生民,确保前方大军的供应,李易并没有任何迟疑,关键时刻哪怕半点犹豫,都会被阔端看在眼里,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他立即朗声道:“大王,在下必然不负所望。”

    阔端非常满意,他不怕李易居心叵测,更不怕对方摇摆不定,实力是让人顺从最好药材。试问,对于他们家族来说,就算是本族的贵酋,又有哪个是绝对忠诚的?没有强大的军队握在手里,没有巨大的利益投入,恐怕人人都会心怀异志。

    所以,他知道李易有野心也有能耐,不仅不担忧出手剪除,反倒是颇为欣赏,在做好防范的同时大胆任用,反正只要有足够的威慑力,再给予合适的利益,此人就能成为他手中利刃,为蒙古人去开疆扩土,夺取土地和财富。

    “下个阶段战事,主要对南部进行扫荡,战事顺利的话要攻伐夔州路,拿下蜀口夔门。”

    李易没有任何的震惊,阔端的策略正是自己建议的,应该说是顺着历史走向而来,他们要和中路的蒙古军会师,必然要占据夔州路,才能把大江上游和中游贯通。

    夔州路就是那么好打的?其实也不尽然,利州东西路多山,不也被蒙古人拿了下来。

    一而再再而三,士气消减是重要方面,没有稳定的后勤也是关键因素,这些不利条件随着他的保民,都将不复存在,那就剩下将校的指挥才略,还有士卒的拼死奋战精神。

    李易不自然地吸了口气,蒙古军有了稳定的后方,数百万生民提供军用物质,沿江各军州就不用考虑,关键是蜀口能否保住?他有些拿捏不稳了,不由地想到了某个人,希望此人能够力挽狂澜。

    转瞬间,他突然意识到某种程度的不妥,顺当地走到了今天,得益于他对历史大势的浅显了解。如今,他对历史的干预扰乱了大势,让整个前景都变的扑朔迷离,非他所愿啊!

    他决定还是冷眼旁观,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为好,当下赞叹地道:“大王策略是正途,稳扎稳打才能稳定蜀川,只要我们彻底占据,就可以稳居上游威慑荆湖。”

    “这也是你提出来的,不用太谦虚了,我已经上报大汗。”阔端笑眯眯地看着李易,人才就要被他所用,宣扬对方献上对宋作战策略,也是封堵其心的办法。

    李易尴尬地点了点头,无论他承不承认愿不愿意,哪怕是为了阻止蒙古人血洗四川,他都献上了对宋作战策略,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传出去将会让大宋君臣切齿痛恨,更加坐实了他背叛家国的事实。

    “不过,你们征战也很劳苦,成都府路和潼川府路还有逆贼作乱,你们担子也不轻啊!”阔端意味深长地道。

    这是确定了成州万户留守,李易没有去争取作战机会,他知道阔端不会任由他再壮大,已经到了人家忍耐的极限,再发展只能遭到蒙古人的镇压。

    不过,转为治安战也不错,至少他能够有获取稳固的根据地,那可是真正的本钱所在,也是阔端给予他的好处。

    这种安排也是恰当好处,蒙古军主力不可能长久驻扎,必须要用汉军部队,辅助少量的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成都府、潼川府路给予的也很刁钻,这些都是平原地带,蒙古军主力则占据优势地利的利州路和巩州,隔绝了他和荆湖之间联系,又能形成居高临下的威压。

    一旦有事,蒙古军的马军主力,将会居高临下扑下来,任凭步军是无法抵抗的,这也是他要求叶开尽快发展马军的严酷现实,人家给予他的定位很明确,为蒙古人彻底控制富饶的地区,给他们输送巨额财富。

    “大王,在下尽快回归军中。”

    “好,尽快动身,轻车简从。”

    (本章完)

第368章 归家() 
    李易听的眉头微蹙,阔端显然是有所保留,看来自己所做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人家还是要留人质在手,这事决不能推诿的决断,他还没有断然拒绝的实力。

    自从阔端那里出来,他也不再有太多的顾虑,哪怕还是要避讳亲情,却还是直接上马回家,这个时候要不去看望家人,恐怕才是最大的破绽,有时候刻意地掩饰,不如做的顺其自然,而且人质并非完全不是好事。

    现在又是关键阶段,必须让阔端多些手段控制他,家人明显是个好棋子,要比利诱更加的妥当,怎样把握好度,让阔端觉得拿捏他是可以的,威胁却不能行,就是他的考量了,适度,怎样去平衡适度,是关键中的关键。

    当阔端听了箭筒士的回报,坐在榻上沉吟良久,才不住地捻须点头道:“这才是真的,看来真不好深拿。”

    李易的举动都在他的眼线内,对待家人前后的矛盾很明显,哪怕有为了成千上万生民考虑,其中更有对功业的野心,却不能轻易掩饰某些迹象。现在,其在妥协后的回家,让他有些某种的明悟,或许对方还在耍心机,却还算在他的忍耐范围内,谁又能不玩弄权术心计?连他不也是身在其中。

    无论李易对待家人事情上,对他是不是有心计,这都不重要了,关键他认为掌控了对方,这就足够了。

    李易回到了家中,当先就是李鸣迎了出来,看样子恢复的还不错,至少有了笑脸,只是李婉贞作为女孩子,适应性要差了许多,依旧是躲在屋里不愿见人,还时不时地夜间惊厥,找了不少人来看都没有好办法,只能慢慢地恢复。

    “二叔,今个回来的早?”李鸣嬉皮笑脸地道。

    “你娘呢?”李易给了这厮个暴栗,面带笑容地询问,同时扔给他把短巧的袖剑。

    “娘下厨了,二叔来的正好。”李鸣翻个白眼,欣喜地握着袖剑,捂着额头跑开了。

    李易笑了笑,转身去了厨房,就在门口站着看向许妙娘忙碌的背影,忽然觉得有东西卡住喉咙,不知该如何说话。

    这些日子,自从当天的冷淡之后,许妙娘似乎觉得李易变了,整个人也沉默起来,连和他的话语也不多,笑容自然少之又少,家的温情淡化了!

    “叔叔来了。”还是许妙娘手持擀面杖转身,发觉李易站在问口才说话,只是脸色很牵强。

    李易有些心虚第笑了笑,低声道:“嫂嫂,不用太忙了,让下人们去做就是。”随着他的到来,阔端不仅赐给了大量的钱粮,当然还有几个丫眷仆从,可惜许妙娘还是自己操劳,很少使唤那些人。

    “自家事自己做着放心,我又不是富家出来的,不习惯别人侍候。”许妙娘淡淡地说道。

    李易沉默不语,似乎也不好说话,许妙娘说的是实在话,本本分分地寻常人家娘子,还真不适应被人侍候,现在并非说闲事的时候,稍加犹豫才慢慢地道:“嫂嫂,明天我可能要回军中。”

    “哦。”许妙娘正要回身揉面,听了此话身子明显僵硬,她也是聪明慧智的女子,从李易话里面听出些许无奈,不会带她们娘三走,不由地道:“叔叔何时回来?”

    “很快,这要看前方战事如何。”李易很坦诚地回答。

    “叔叔,不要再去杀人了,不能再为蒙古人卖命,李家不是大户却不能背弃祖宗。”许妙娘说话时娇躯微微颤抖,这句话很早就憋在心里,却一直没有机会说。当然,还有李易这些年都去了何方,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于李易的冷淡。

    李易面不改色,心里明白许妙娘的清冷,除了她的缘由外,更多的可能自己为蒙古人卖命,作为传统的妇人来说,家人有背弃家国者,心理上要承受极大负担。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和满清完全不同,满清时代的愚民政策,让寻常百姓麻木到了极点,压根不知家国的关系,显示出事事不关心的麻木状态,甚至还相助敌人攻城。

    汉唐铁血、宋代文章,这个时代学风甚浓,连偏僻小县都传来诵读圣贤书声,民智开放的相当程度,就不要说成@都府这种蜀川大镇了,那真是遍地朗诵诗书,处处有圣人教诲,寻常市民对家国分的也很清楚,自然会不齿悖逆家国者,许妙娘的忧虑很正常。

    不过,他却有苦难言,决不能透露半个字,只能平静地道:“我知道了,嫂嫂在家照顾侄儿,我就先去了。”实在无法再待下去,他生怕自己忍不住会解释,从而坏了大事。

    “这么快就走。。。。。。”许妙娘忽然觉得自己说多了,感觉李易今个变了,应该是又回到从前的那个叔叔了,脸蛋微微赤红,急忙改口道:“饭要好了,吃了再走。”

    “算了,我会尽快回来,待的太久不好。”李易稍加犹豫还是拒绝了,有些事他必须要拿捏斟酌,关键时刻决不能婆婆妈妈,屋里屋外的眼线很多,他不能让亲情泛滥,最终成为威胁他的刀柄。

    许妙娘没有说话,只是追到了门口,痴痴看着李易离开的背影。此时此刻,她的心情相当复杂,叔叔不仅投靠了蒙古人,对待家人的态度变的冷淡,难道是出去年许变了?这数百天发生了何事,能让叔叔变了个人似的。

    她何尝不想去问,却又不知该如何去问,很害怕得到不想知道的结果,终究没有主动去问,就在李易转身时刻,也没有鼓足勇气,只能默默地看着背影消失,留下了两行清泪。

    “二叔,你怎么走了?”不说许妙娘伤神,旁边偷看的李鸣追在门口上了李易,拉着衣衫不愿意放人。

    李易看了眼旁边的扎刺海,身手摸了摸李鸣的总角,淡淡地道:“二叔军务在身,你回去好生读书。”

    “娘都做好饭了。”李鸣不解的看着李易,十一岁的他很难理解利害关系,只是觉得李易对他有点变了。

    (本章完)

第369章 杀人() 
    “二叔还有事情,赶紧回去。”李易在扎刺海面前,不想表现出太多感情,侄子拉着叔父,反正都是正常的亲情,没人会说三道四,他说着话上马就走。

    扎刺海看了看李易,上马前对李鸣笑道:“小哥回去吧!你家叔父要去打仗,回来就能见到了。”

    “打仗?”李鸣小脸顿时白了,打仗的词重新勾起恐怖的回忆,吓的他愣了半响立即转身跑回家。

    扎刺海回首李鸣恐慌地跑了,发出了快意地笑容,吓唬小孩也挺不错的。

    “娘,二叔又去打仗了。”李鸣直接跑到了厨房,吓的扑到许妙娘的怀里,身子还在瑟瑟发抖。

    “打仗?”许妙娘愣住了,心中凉飕飕地发颤,叔叔还是铁了心跟蒙古人,却不能再去多想了,好不容易恢复的儿子又被吓到了,她不能不抛下一切来安慰。

    如今,二姐还没有走出来,儿子又再次陷进去,让他有些心力交瘁啊!

    “万户长,你家大哥应该好好练练,让他进渐丁军,两年后就是铮铮铁汉,呵呵。”扎刺海策马跟上李易,笑着给个建议,在他看来李鸣太弱了,一两句话就吓的仓皇而逃,怎能作为万户长的侄子,应该好好地训练才行。

    “好主意,回来再说。”李易脸色很平常,头也不回地策马前行,眼角深处掠过道森然的厉色,这是扎刺海绝对无法看到的光芒。

    是日,李易在上千人的护送下出城,阔端坐镇成@都府下令,各部分兵出击蜀川各州,短短时日蒙古军连破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尚未被攻破的州郡,战事尤为紧张。

    不能不说,宋军失败退了不假,却依然有相当的力量,他们依托沿江军州堡寨抵抗,再有水军为支撑,让蒙古军打的也颇为辛苦,毕竟北人不习水战,他们也不可能得到当地人的援助。

    对于李易所部扩编万余人,阔端并没有说话,蒙古军各万户长征战,多签发敌国壮丁,充当决死炮灰,以消弱对方战斗力,只要对蒙古忠诚能打胜仗就行。

    路途中,发生一个小小插曲。

    按竺迩负责督军向东征伐,倒是与李易同路,过金水县之际他想起了上官家兄妹。于是,就和按竺迩说了事情,按竺迩答应稍作停留,传驻军百户长派士卒寻人。

    百户长惊讶万分,眼看李易竟然和征行元帅通行,当真是后悔不及,在按竺迩不善的目光中,急忙亲自去寻找。不大一会,才脸色尴尬地回来,施礼道:“元帅、万户长,小人已找到那天的几名汉儿,却未曾打听到那对兄妹下落。”

    李易上官兄妹消息,心中顿时大乱,急忙道:“怎么回事?”

    是想,上官昭被一刀放倒,上官巧被劫掠,乱世中,这对兄妹生还的可能,几乎微乎其微。但是,人被砍杀在地怎能不见尸骨,难不成被草草掩埋不成?

    按竺迩瞥了眼李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