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风韵-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古人高层对蜀川只有索取,养兵费用需要李易自筹,仅仅提供少量马匹,你不能让人家连养兵钱也没有吧!
还有更坏的是,几支义军都被压缩在普州边地,这就对驻扎当地的蒙古军形成很大威胁,这支蒙古军有五千余人,是阔端留下钳制李易所用,这就等于他利用义军反钳制对方,手段玩的相当高明。
就在上个月,这只号称忠孝军的义军袭击安居县城,打的蒙古军落花流水,在居水河畔被斩杀七百余人,损失战马近千,遭受到极其惨重的损失,不得不退守安岳县城求救。
李易得到前方战报大为欣喜,这支由探马赤军组成的杂胡部队,为首是相当残暴的回鹘将领,能够杀杀对方气势也不错,当他和叶知秋、呼延信接待来治城华阳县办事的王柏,非常开心地嘲笑蒙古军的败绩。
“这位大娘子真不简单,一个妇人拉起了几千上万人的队伍,还能和探马赤军正面搏斗。”呼延信由衷赞叹地道。
忠孝军的首领竟是女子,这样人相当的惊讶,李易同样的很感兴趣,这可是位有能力的女人,可惜却毫无其个人的消息,似乎非常的神秘,有些神出鬼没的味道。
“我跟他们接触过,这支队伍相当善战也很神秘,最关键的是核心上千人,都是有原阆州都统制司和利州路御前诸军溃兵组成。”王柏回想着曾经率军驱赶忠孝军,在他眼中那真是群不堪的流民,却有是上千人抵死奋战,列阵也是颇为熟练,实在让他刮目相看。
“嗯,叶先生怎么看?”李易玩味地瞥了眼叶知秋。
叶知秋双眉上挑,毫不犹豫地道:“立即发紧急官塘,请统军都元帅调大军入蜀。”
李易似有所思,并没有开就说话。
“我们还不能完全抗衡,怎么就主动引狼入室?”呼延信很不满地瞪了眼叶知秋。
叶知秋淡淡地笑了,目光转向李易玩味地道:“同统制忌惮虏人,如之奈何?”话说,他们军内的称呼绝非万户长或千户长,还是秉承老拱辰军的称呼。
李易见叶知秋拿呼延信玩笑,当真哭笑不得,摇头道:“不要再玩笑了,阔端开始怀疑我们,如何破解?”
叶知秋撇了撇嘴,笑道:“学士,剿灭忠孝军然后夺取阆州,等同于锁住大门。”
李易眉头微蹙,显然并不赞同叶知秋,却不能不承认是好办法,忠孝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非常时期可以作为炮灰的存在。
呼延信面色不悦,厉声道:“公事,忠孝军乃我助力,何必赶尽杀绝。”
叶知秋淡然一笑,并未回答呼延信,反倒是看着李易,道:“学士,介藓之患不除,终将酿成心腹大患。”
李易瞥了眼叶知秋,脸色极为沉重,看来对方并不看好忠孝军,甚至对那些起义军也不屑一顾。
“六哥、大兄,公事说的有道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王柏眼前亮堂,直接点明白叶知秋的用意。
叶知秋赞叹地看了眼王柏,有几分懒散地笑道:“探马赤军主力新败,正是不可错过的大好时机。”
李易眉头微蹙,说实话他真的没完全做好准备,主动屏蔽叶知秋的话,淡淡地道:“普州探马赤军不过介藓之患,阆州的八都鲁才是心腹大患,不过,时下还是要约束忠孝军,决不能让他们坏了我的大事。”
叶知秋见李易采取持重策略,心下颇为满意,刚才不过是试探其忍耐力,要知道蒙古人在利州两路力量强大,他们就算发展到相当的实力,仓促就要举事无异于自寻死路,必须要有全盘的环环相扣策划才行。
李易见叶知秋神色凝重,又说道:“等到忠孝军再强大些,就有为我所用的价值。”
“学士所言极是。”叶知秋深以为然地道,他是品出李易的用意,当然非常的赞同,看不上是看不上,却不代表不想善加利用。
“现在民生凋疲,好在我们控制两个富庶的大路,应该沉下性子做点事情,务必要稳定民心,发展各军州生产。”
(本章完)
第395章 尝试发展()
李易准确地把握了当下时局,无论是怎样的打算,恢复蜀川生气是最重要的,好在他约束诸军不得扰民,大城的秩序得到稍许恢复,民众不像往昔的慌张,经济得到缓慢恢复。
当然,为了战争的需要或别的借口,他也组织有杀戮,加上蒙古军的屠杀,还有小规模的瘟疫,蜀川生民亡者近百万,各地破坏程度绝不底,要想恢复到战前水平很难。
不过,有弊就有利,大量人口流矢造成土地荒芜,让他能够把土地集中起来,分拨给流民耕种,解决社会最尖锐的吃饭问题。一些地方的豪强被杀,社会顽固势力被战争自然淘汰,是重新分割利益大好时机,大乱就是大治。
“重新丈量土地,取消口赋,统一赋役,计母征银,钱粮税赋全部用银两。。。。。。”叶知秋的目光落在李易的所写的文案上,不由地道:“满满文章,不吝于荆王变法。”
“古今赋役分开,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我认为赋役并为一体,把劳役归于天地,计亩征收赋税;把力役改为雇役,由当地官府雇人代役。赋役统一,州县官吏难以巧以名目盘剥百姓。”
“赋役征课不再由当地里长主持,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解缴入库。以物折银不按实物征课,省了输送储存之费,又免除侵蚀分款之弊,让征收更臻完善。”
李易拿出斟酌多时的想法,这是结合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加上后世的某些制度革新而成,意图把现物税和现役制彻底向货币税转变,户丁税向土地税过渡,爽朗地道:“我要的是役银由户丁负担的部分缩小,摊派于田亩的部分增大,官府差徭要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不过,尚不完善,户丁徭役完全折成官银,彻底废除苛捐杂税,把赋税简化,却要一步步施行,步子太大恐怕引起变乱。”
如今,他正是利用大好的时机,蒙古人的暂时信任,大宋行朝的问不到,在战争摧毁牢固的既得利益阶层时,迅速把自己的政策贯彻下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得接受,当政策发展到某种程度,就不是朝夕能够改变了。
当然,让他庆幸的是蜀川除了农业发达,工商业也是相当的繁荣,蒙古人的入侵对农业的摧残是严重的,工商业损失并不十分严重。
所以,他就要利用时机把土地税赋逐步货币化,让人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更多的人从事工商业。
“学士,志向不小。”叶知秋放下文案捻须长叹,他是睿智之人,岂能看不出李易所图之大,一旦实施成功将有划时代意义,赋税由繁变简,从人头改为田亩,从实物变为货币,其中利益不言而喻。
“大好时机,如能顺利实施,我等就可以战养战,用工商支持战争,以战争刺激工商,不出十年蜀川将是真正的天府之国。”李易也很看到计划,他没有理由看不到希望。
在战后的蜀川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不缺,唯独需要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也是他继续忍辱负重的主要缘由。
“具体条例尚需细化,我打算召集人手制定‘工商’‘农桑’‘赋税’各项条例,让两路真正发展起来。”叶知秋颇为兴奋,他的确是有识之士,立即要求制定条例。
李易得到叶知秋认可,心下自是增加几分自信,笑道:“不用太急,时下最紧要的是恢复秩序,稳定农桑,壮大诸军,届时一举拿下利州两路才是。”
“学士多虑,如今我军明面上的正军,已达到万五千人,再加上随军仆从和郡县兵,已有四五万余人,尚不足以决胜中原,却足以奇袭沔州守御蜀口。”叶知秋心情不错,说出在呼延信面前未尽之言,前提是稳定生民恢复生产。
李易自豪地一笑,短短两年间,他从道士到招募民兵抗战,发展到拥有四五万劲卒,说是奇迹并不为过,又想到曹友闻,不仅长叹道:“大安,曹太尉兄弟殉国,可惜我有无法保全三将军。”
叶知秋瞥了眼李易,不以为意地道:“学士,所谓智者不在一时而谋万世,曹家兄弟忠烈可嘉,却迂腐不堪,可缅怀却不足以感叹。”
李易闻声不语,他无法反驳叶知秋,曹友凉自不必说,曹友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属过于绝望。沔州为蜀川门户,要能全军退入剑阁,尚有一战的资本,大安一战全军覆没,蜀川精锐皆丧,殉国又有何用?他点了点头道:“阔端好算计,地形不利我,好在有忠孝军,我们除了劝课农桑发展工商,还要做出点动作才行,毕竟忠孝军太弱。”
叶知秋也颇为头疼,阔端的布局甚妙,除非一举打破关键环节,不然他们绝对会陷入僵局,坐等蒙古军主力汇集,犹豫着道:“学士,真要借东出夔州路驱赶忠孝军?”
“这是关键。”李易坚定不移地道。
呼延信有点想不明白,王柏却有所思,只是还不能定论。
叶知秋也面带难色,有些事情并非才略所能维持推动,再巧手的媳妇也难做无米之炊。
“大兄,要东征夔州路,你能调出多少人力?”李易没有详细解释看,却转首看向呼延信。
呼延信认真考虑再三,正色道:“能够出战正军万人,郡县兵八千人。”
“嗯,不够,远远不够。”李易摇了摇头道。
“我们要维持地方守御,还要时刻防备利州两路动向,能动用的人力自然不够。”呼延信没好气地道。说句心里话,他真的不想进攻夔州路,更不想利用或消灭忠孝军。
“这个环节做不到,我们就不能轻举妄动。”李易似有所思地自言自语。
“学士说的是啊!”叶知秋脸色凝重。
呼延信真是满头雾水,什么轻举妄动,什么关键的环节,他实在不明白两人说些什么,真想敲开老六脑壳看看,这厮在阴谋勾画什么。
王柏却似乎抓到什么思路,目光变的逐渐热切。
(本章完)
第396章 嘉熙年的那点破事()
李易占据西川两路,按竺迩、汪世显的数万大军,留守利州两路,对夔州路形成极大威胁,大宋朝廷绝不甘心。
赵昀自三京兵败后,被打击的毫无信心,却绝非昏庸头透顶之人,蜀川沦陷和京湖败局,造成荆湖防线的动摇,自赵构以来确定的大江防御体系正在崩溃,已对赵家统治构成致命的威胁,他屡屡要求整备兵马收复蜀川,并加强夔门重地守御,下诏对于入境避难的中原民众,予以收容并加以妥善保护,地方官府必须出资援助,允许充军报国。
当然,对于这些北归人,大宋君臣本能地报以防范心态。
由于蒙古军的残暴,残破的边地州郡处于无政府状态,许多彪悍的凶徒自发组织武装,他们不敢和蒙古军作战,却大肆抢劫人口财帛,严重影响朝廷边务,造成宋军不但要抵抗蒙古军的犀利进攻,还要应付这些该死的流寇。
很多损失并非蒙古军造成的,而是这些无恶不作的流寇,当地官府简直伤透了脑筋。
暂不说李易经营蜀川,自嘉熙元年,赵昀对两府进行调整,郑性之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礼部尚书邹应龙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左谏议大夫李宗勉为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
除了李宗勉以外,其余人都是中间派,赵昀已从最初的锐意进取,转变为稳扎稳打,基本走出了史弥远、郑清之等人的影子,真正建立了自己的班子。
为避免两府扯皮,误了国事,全体宰执全部身兼两府,以求战时军政统一,运作高效。
至于郑清之已经辞去相位,暂时回家休息去了,汪世显的事情给他打击很大,政敌纷纷弹劾他拒绝巩州归附,造成被蒙古人所利用,纷乱的局势也让他心力交瘁。
嘉熙元年,朝廷中的争吵明显少了,面对蒙古人强大压力,大家明显消停了许多,那些明君子小人之分的无聊事少了,赵昀耳根子清净了,面对一片乱麻的局面,他先把平抑物价,稳定市面作为最重要的事。
不错,连年军事上作战不利,造成军费压力的大增,蜀川的丢失,使朝廷丧失重要经济来源,要再不控制经济,一旦发生楮币的崩溃,大宋朝廷立即就会土崩瓦解。
搞经济不能忘了军事,物价稍稍好赚一点,光复襄阳的问题被拿到桌面。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确立了以江陵为根据地,集结兵力进攻襄阳的策略。
当然,蜀川还是要拿回来的,四川五路总领所,年赋税占天下三成多,成都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