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风韵-第2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有着独到的见解,甚至绝不在叶知秋之下。
哎,有时候优秀的战略家,反而是笨拙的战术家,战略的天才军事的矮子,这话还是很有道理的!另外他还惊喜第发现,这家伙对内政庶务有着独到见解,很多思想都具备稳健的超前性,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历史,并不需要多少超越性的人才,而是要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李慕白似乎并不着急表态,他夹了块肉,放在嘴里慢慢地嚼,悠然自得地品着美味。
但是,眼角余光却始终关注着李易的脸色,但见李易一脸淡然,似乎不急不躁,才把肉给咽了下去,淡淡地道:“正如刚才所言,虏人兵锋犀利,看是锐不可当,但实际上如我细致观察,自蒙古区区数十万人口崛起,经数十年征战,早就血气衰败不堪一战。所以还在猖狂,就在于天下之大无所不有,不见南下蒙古军卒十有八九非蒙古人,这就是关键所在。也在朝廷所能利用之处,可惜朝廷诸公终日游戏湖上,很少有人能看出来。”
“高见。”李易心中有些惊讶,在他看来短短不足百字,涵括蒙古人强弩之末,暗示只要朝廷把握得当,不仅能抗击住蒙古军的疯狂进攻,更能有所作为。
李慕白虽有许多不堪,见识却有些非凡,绝非罢官丢职的平庸之辈,只能说水太浅容不下大鱼。
李慕白对李易的赞誉,并不以为意,接着道:“既然南北局势已成定局,非数十年不能论高下。或许,我与子明此生都看不到天下重归一统的盛世,但朝廷只要出一二良臣猛将,在数十年内挡住蒙古人兵锋,若日后得良主,必能匡扶圣人世道。”
“虏人南下一浪高于一浪,看来是不入临安誓不罢休,现在考虑数十年之后。似乎有点早,能把十年之后看清楚、做好就不错了。”李易索性卖个关子,他有自己的规划,有蜀川作为后勤基地,如能利用得当,还是有所作为的。
毕竟,打仗不单纯靠战场的刀枪,而是强大的综合国力较量,说实在的,当年他困守成州曾经绝望,心中产生对前途的暗淡。
“蜀川各路,为朝廷每年输送五千万赋税,用举足轻重并不为过。但大争之世,不能拘泥于一点。不要说蜀川,即便蜀川糜烂,还有两浙等地,只要谋划得当,必然有所成就。”李慕白冷冷地瞥了李易一眼,语气中充满了非常的调侃。
“话是不错,圣主百年不得一遇,良臣猛将更是难寻。”李易希望能让李慕白说下去,他尽可能地下套子,希望把对方的话掏出来。
“虏人血气,不过是靠不断地征服在提升,如今他们已到用兵极限,十人中就有八九人是杂兵,以汉人为主,世侯的实力断不可等闲视之,要是朝廷从中使些手脚,必然能让日后事倍功半。”李慕白越说越有精神,神情和语气充满了兴奋,道:“只要朝廷能坚持数十年,必然有另一番景象。”
此时,李易肯定李慕白的才华,或许比叶知秋稍显幼稚,却不失为有眼光的谋士。
当此信息闭塞时代,能对天下大势看的如此通透,无论用怎样的眼光看,李慕白都是一位奇人能士。
尤其,能放眼数十年后,真正看清楚蒙古人和大宋朝廷的长处和弱点所在,断言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的见识,就是放在他来的那个时代,也能算得上货真价实的战略家。他真的是很赞同这种观点,另一段历史上的大宋朝廷,真的坚持了几十年,甚至让蒙古人怀疑,有没有能力灭亡大宋,单凭这一点他就含着发自内心的笑,温声道:“正如所言,南北之争自契丹是开始的结束,到了今天已经是结束的开始。不过,这个过程却是让人太难熬了,一个不留神将是天色变迁、天下易服。”
“风险与机缘并存,大争之世何尝不是大机缘所在,人生苟活乱世,醉生梦死,不如奋起一搏,纵然明日战死,亦不妄此生。”
(本章完)
第473章 恳谈()
李慕白被李易说的心中火热,不错,苟活乱世不如奋起一搏。最好的人生莫过于生逢盛世,但乱世何尝不是机遇,让真正人才显露峥嵘的时代,他有雄心更有壮志,却郁郁不得志,大宋朝廷几乎死水一潭,他对前途几乎绝望,却不想幸运地遇到了李易,或许是人生际遇的转折。
当即,欣喜地笑道:“子明说的有理,此正是我辈大有为时。”
“大作为?”李易眸子中闪过一抹不屑,道:“可惜,朝廷能有几人敢奋起一搏,恐怕十年后,更是一潭死水。”
李慕白对于李易论断有几分认可,他何尝不是对朝廷暮气沉沉深恶痛绝,目光变地端重,道:“蜀川能有子明,真是千万生民大幸,亦是朝廷之幸。”
李易双目闪过一抹异样,道:“子清可知,我有多少马军?”
李慕白一怔,知李易意思,当下道:“子明眼光独到,与虏人比拼,要的是一支精锐马军,而非朝野引以为豪的御前忠卫军。前唐之所以开疆扩土,便是有马,柴世宗与国朝太祖亦有西北供应军马,方才变蓟北十六州为十三州,太祖在世契丹不敢南下。而今处处防御,处处挨打,战则一片荒芜,退亦无路可退。”
“子圭兄一针见血,虽稍有不到之处,辛辣却正中时弊!”李易点了点头。
李慕白一怔,不想洋洋大论在李易口中,还是稍有不到之处,不禁愕然,道:“愿听高论。”
“哪有什么高论,当年我在成州,通过袭击战组建第一支马军,而后积少成多,在蜀川作战其间,不断选拔可战之人,拨出马匹训练,并向蒙古人请调拨战马,方有上万马军。在反戈一击中,得战马数万,正分批增添马军劲卒。”
话声稍顿,李易似乎在考虑,沉吟片刻才道:“可惜,南方士卒不善骑射,马军战力并不理想,索性流民中有陇右,秦凤人,倒也差强人意。”
当然,他没有再细说,对于李慕白这等睿智之士,一叶知秋,说的太通透反而没意思,自己领悟才能回味无穷。
李慕白稍加沉吟,明白李易以马入题,直接点出南北优劣所在,当真磅礴大气。什么综合国力,什么保家卫国,什么举国奋战,在来去如风的骑兵面前,都是浮云。人家不占领你的土地,专门搞破坏,杀杀人,抢掠财富,几年工夫就把你搞的国力疲惫,民生不堪,还谈什么综合国力强大,这不扯淡嘛!
“蜀川,能否顶住虏人再次南下?”
李易有点惊讶地看了眼李慕白,不想他从具体点题,李慕白竟想到三步之外,不禁道:“以当前形势来看,但需以沔州为中心,从成州到兴元府,形成第一线山城堡寨防御,再以剑阁为二线,保持一支强大兵力,应该不是太难。”
话虽如此,时间仓促,做起来千难万难,不要说能相互支援的连环堡寨,他在战略上也不愿采取防御态势。
困守一隅,终非长久之计。
“既然能守住,就是说有充裕时间进行反击,待虏人气竭,若朝廷从京湖、淮西北上,子明沿秦凤进取,一战可定中原、关中。”李慕白目光热切,有几分兴奋。
李易却淡淡一笑,暗自却腹诽不已,反攻?不要说各方面都不具备条件,即便是万事俱备,朝廷有没有胆略和恒心?连最坚决北伐的孝宗皇帝,也被虞允文评价为不敢进击,恐圣意有变。但是,他还不想太早做出论断,毕竟预料与实际总是不相符,人非圣贤,不能一概而论,当即干笑两声,道:“如今,考虑反攻太早了,行在陛见还没有结果呢!”
李慕白一愕,旋即蹙眉,道:“倒是麻烦至极,子明。。。”他顿了顿,神情犹豫一下,又道:“你真不该来啊!”
继刘斐后,李慕白是第二个发出此言之人,李易心下一暖,话好说意难得,能说出此言者,足以成为他至交好友,让他有所坦言。心下感慨,目光热切,道:“子清,我可不来,却不能不来,有一线希望,都不能成为贰臣。”
李慕白脸色郑重,凝视李易道:“子明有此心,我当全力辅佐,若天子谅解,让子明重归蜀川最好,如。。。如不然,我也将不出仕,醉心山林,了此残生。”
可以说,李慕白向李易的许诺,算是真心投奔。但是,对于李易而言,远远不够,与叶知秋不同抛弃暮气沉沉的赵家朝廷,争霸天下,做一番改朝换代的壮举不同,李慕白仍放不开朝廷,没有摆脱忠君思想的拘束。
儒家文化以天下为重,这个时代,尚未有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存在君不明臣亦可弃之的思潮,光宗皇帝赵敦被朝廷大臣摆了一道,在不知情下成为太上皇。
很显然,大宋士人虽秉承儒家,却对皇权并不那么尊重,甚至能根据士大夫集团利益,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但是,对士人而言,皇权更替实在他们理念范围内,决不能超越底线,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思想,武力背叛家国,只是存在骄兵悍将中。
同通俗的话来说,天可变,人亦可变,士人忠天下,敬赵家,一切变化必须在伦理范畴内。
李易是有些失望,却也由衷高兴,李慕白终究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士人,这种人不会不择手段,较好控制,所作所为,他有预见性。与叶知秋想比,李慕白少了几分狂傲,多了些内敛,少了几分叛逆,多了些忠诚。
他面对叶知秋,从内心深处有几分不喜,甚至有种无法完全掌控感觉。他们之间,并无严格意义上的上下关系,反而合作味道比较浓。
“没那么严重,我对官家若无信心,也不会甘冒大险。”李易有些自欺欺人,毕竟心中有所期待,道:“当年,赵彦呐几番对我打压,都因曹太尉庇护得脱,最终我无奈进入成州设寨。却不料,阔端两路南下,因赵彦呐的失约,导致蜀川门户大开,曹太尉壮烈殉国,我军成为孤军,承受数万蒙军疯狂进攻,为了全军将士,为了数万流民,更为了东山再起,我选择了归降。”
(本章完)
第474章 交心()
“为了能有反戈一击的实力,不得不甘为前锋,攻城略地,暗地里却以招募那可儿名义扩军备战。几年来,未曾睡过一次安稳觉,哎!就算是如此,还是经过一番恶战方才打退虏人,个中缘由就不细说了,呵呵。”
李慕白虽未经历李易的那两年,却能想象对方的遭遇,必是惊险万分,他绝对无法想象的艰难,不由地为自己当时观点所惭愧,实在是太自以为是了!当即叹道:“子明所受之辱,终会被昭雪。”话虽如此,他心里也没有底,不然也不会发出李易不该来的感慨,毕竟现实是残酷的,朝廷中几个榆木疙瘩脑袋,使大宋行朝丧失了很多宝贵机会。
那些多是程朱理学信徒,对忠义廉耻看的很重,李易毕竟是投靠蒙古人,最好的结局或许是被留在临安,安排个闲散体面的职事,运气好了能在一二十年后翻身,却失去了最好的年华。
他之所以感叹不已,便在于李易几年来的作为,无论从心性还是谋略上看,都是独当一面的率臣。真被留在朝廷必定虚度年华令人惋惜,要不是几年的经历,他才真看不到这层,不是来到临安受到挫折,断不会站在李易角度考虑问题。想想,不禁有几分怜惜道:“子明能挺过去,前程不可限量!”
李易呵呵一笑,不在意地道:“过讲了,先过去关口再说了。不过,蜀川形势我却担忧,虽说虏人需要时间整军备战,我却在行在徒劳打发时间,真是心急如焚。”
“如今官家重用乔行简,用李宗勉管财用,余天锡理楮币,李鸣复主兵事,四人都是一言九鼎之人,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李慕白对朝局依然通透。
“乔行简。”李易细细回味,乔行简是朝廷绝对的主战派,又是位才思敏捷的士人,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端平入洛却提出必先治内而后治外,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必须选将练兵丰财足食的主张,反对轻兵冒进。
李宗勉、余天锡、李鸣复三人的大用,都是他所倡议援韩琦故事,边防、财用分委三执政,对朝廷度过艰难期,有着不可估量意义。尤其是大用孟珙更是明智之举,让朝廷稳住中游,避免了一场千里溃退的大灾难,至少延续数十年。
虽说,他的横空出世让历史有所改变,但此人才智决不可低估,却不知对他是何态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老臣逐渐凋零,大宋朝廷逐渐陷入无人可用尴尬局面,这些人即便是信奉程朱理学,却终究是当代俊杰,与他们面对面他暂时尚无实力。
“子明,虽说你刚刚到行在,却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