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委员会所说的流民并不是前段时间被驱离的那部分,而是指与穿越团队没有任何干系的其他北汉流民,这样的流民在南京道尤其是幽州左近的几个州县境内还有不少。虽然在去年的时候,辽穆宗就曾经应汉国的请求,要求援汉的辽军将掳掠来的汉国百姓放回。但幽州的这些流民是自己逃难来的,所以只要不妨碍本地治安,各级官吏也懒得去管他们。如此一来,就给了穿越团队机会来为自己招揽劳力。
本着同乡好说话的原则,此次招揽流民的工作依然交由顾安家来具体执行。同时,委员会还从已经收服的那些流民中,选出了几个能说会道,又与顾安家关系不是非常密切的来给顾安家当助手。一来,几个人一起干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来,也是防止顾安家在流民中一手遮天。除了助手外,飞龙先锋营还从三中队里抽调了一个班下山,给顾安家等人做护卫。毕竟这些流民中不乏天不怕、地不怕的横人,万一他们要是像当初西山流民一样,铤而走险想打顾安家等人的主意可就不好玩儿了。
顾安家得了指派,自然是欣喜不已。在他看来,这是众位爷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让众位爷知道他们没看错人。于是,从三月初开始,他就带着助手和护卫们四处探访,几乎走遍了幽州左近的所有州县。凭着自己和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那些北汉流民投靠团队,为团队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廉价劳动力。到三月底的时候,穿越团队的一处铁矿和两处煤矿就已经有足够的人手开工了――另一处铁矿则暂时不动,留待ri后有需要时再说。如果不是考虑到扩张的太快会影响质量,还可能会引起官府的注意,钱远山和曾志林甚至有心借这次招揽流民的机会,开始筹建飞龙先锋营第二营了。
科技部搬进“凉园”后没多久,刘文东就从海边回来了。他和谢天二人经过多方考察,选中了离谢天他们曾经住过的小渔村不远的一处海滩,打算将其买下来,开发成晒盐场。谢天已经和那块地的主人进行过接触,双方商谈的效果不错。
由于只是一块滩涂地,所以对方的要价也不高,千余亩面积,花费与当初买“静园”边上那块三百亩的次等田产差不多。与之相比,良乡城南那块五千亩的田产,可是花了团队足足一万二千贯,这还是有钟员外帮忙的结果。而就其今后可能给团队带来的经济利益来说,只怕这两块地就要调过个儿来了。
有了初步的进展,刘文东这个技术人员就先行返回良乡城,将二人此次海边之行的经过向委员会做了汇报,而谢天则继续留在当地,待与地主完成转让谈判,并办好了转让手续后,再行返回良乡。不过,谢天人虽然没回来,但却让刘文东带回来一句话――迅速组织足够的人手,以便买下土地后,尽快开始建盐场的工作。
谢天的要求与科技部的要求如出一辙,委员会自然不会厚此薄彼。顾安家招揽来的流民,根据几方面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没有因为人力资源问题耽误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
刘文东在向委员会做完汇报,与爱妻短暂相会后,便离开了“清园”,直接前往“凉园”继续自己的本职工作。只不过,随着科技部搬进“凉园”基地,有了足够的空间后,他现在的工作重点已经开始从玻璃转向了火药。或者说得更准确点是转向了炸药、引爆药、发shè药等等,制造现代火器所需的各种化学品的研发工作。
在这些化学品当中,最基础的原料就是硫酸和硝酸,刘文东的相关研发工作也是从这两种酸入手的。根据这个时代所能找到的原料和生产设备,刘文东决定先利用铅室法制造硫酸,然后再通过硫酸来制造硝酸。待有了成熟的硝酸制造技术后,再开始制造现代炸药、引爆药和发shè药。
作为制造硫酸的基础,黄铁矿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于文德在檀州找到的铁矿并非黄铁矿,而且据他讲,在běi jing地区是没有能满足需求量的黄铁矿存在的。按照他的记忆,中国产黄铁矿比较多的地方是广东英德、安徽马鞍山和甘肃白银厂等地。
其中广东距离实在太远,根本不可能去那里采购。安徽马鞍山现在虽然属于南唐管辖,而南唐与辽国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对于穿越团队来说,以前从没有跟南唐的商贾打过交道,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只有甘肃那边还好些,此前为了采购硝石,一直和那边来的商人保持着贸易往来,倒是可以通过商贸部的人与他们进行接洽,看看是否有人愿意干这笔买卖。问题是,从běi jing到甘肃路途也相当遥远,这黄铁矿即便能运过来,恐怕价钱也不会便宜。
幸好中国产黄铁矿的地方不只这几处,除了这几处储藏量最丰富的地方之外,距离běi jing比较近的山西境内也有。虽然储量比不上那几处,但在短期内还是完全可以满足团队需要的。而且,山西现在有一多半是属于北汉的,从那里往幽州运货要方便许多。
鉴于北汉刚刚结束和后周的作战,黄铁矿又不是这个时代矿产的主流产品,可能很难从其他商贾那里买到价钱合适而数量又充足的矿石。所以,经过委员会和科技、商贸、保卫等部门的反复讨论、研究后,决定派自家兄弟亲自前往北汉,到可能出产黄铁矿的地区去实地考察。一旦考察有了结果,就设法通过当地的商贾或者干脆自己雇用人手,进行开采。
至于此次去北汉的人选,则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于文德和他手下的本地工匠,他们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宋飞扬和他手下的几名掌柜和伙计,他们属于商务谈判人员。三是杨新和几名保卫部的亲卫,他们属于内圈安全保障人员。另外,考虑到路途遥远,北汉现在的形势又不太稳定,所以曾志林以及常生俊也将率领飞龙先锋营一中队的两个班和游骑兵小队的一个班随行,担当外围的安保工作。
由于于文德等人只能趁着炼铁炉、炼钢炉还没有完成建设,铁矿和煤矿刚刚开始采掘,还没到稳定开采期的空档,来完成这项颇不容易的任务。所以去北汉的事情必须抓紧执行,以免影响材料科后面的工作。因此,yin历在三月初六这天,这支足足超过五十人的找矿队伍化妆成大商队的模样,在其他兄弟“一路小心”、“一路保重”的送别声中,离开了“清园”,沿着官道,踏上了前往北汉的旅程。
与找矿队一同出发的还有年龄最小的两个穿越者――高军和赵云霞,以及杨筱筠的妹妹杨筱莲。只不过,他们三人的目的地不是北汉,而是良乡城外的“静园”。他们与找矿队同行只是为了做个伴,这样就不必再为他们三人单派护卫了。
这三个小家伙去“静园”是前两ri张维信提出来的,他之所以提这个建议,主要还是想让一直无事可做的高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免待得时间太长产生惰xing。在张维信看来,高军作为一个高中生,虽然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无法像其他穿越者那样在外面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现阶段就不能为团队做贡献。恰恰相反,高军的优势就在他还是个学生上。
高军在穿越前是高二的学生,其初等数理化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比其他成年穿越者扎实得多,对各种公式、方程、定理的记忆也远比成年穿越者清晰得多,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利用这个优势,他既可以为团队现代科技资料的记录提供很好的补充,也可以加入后备力量培养部,为那些小孩子们上课,将他所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特别是数学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因此,在征得高军本人同意后,委员会便将他派往了“静园”。一方面让他尽可能的记录、整理各种知识资料,另一方面则让他参与到后备力量培养工作中去。至于赵云霞,则是去给高军当学生的。而那个杨筱莲却是去凑热闹的,按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没有高、赵二人陪她玩,待在“清园”会闷出病来的。虽然杨筱筠对这个便宜妹妹的抱怨很不以为然,但为了自己的耳根清静,还是征得张维信的同意,让她跟着高、赵二人一起去了“静园”。
第十六章 山村偶遇(上)()
于文德一行人离开“清园”后,中午前后赶到了“静园”。众人在那里吃过中饭,将高军等小家伙留下,于午后再次启程,南下前往范阳县。找矿队准备在那里过一夜,第二天再过易县,然后沿着金陂关、飞狐县、灵丘古道这条路,经由灵丘进入北汉的代州。因为途中到穿越太行山北麓,所以道路并不是很好走。按常生俊的说法,大家估计要花上十几二十天才能到代州的雁门。再加上在当地找矿及返回的时间,这趟行程只怕要近两个月。
听说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往返,于文德不由得有些着急。如今材料科的高炉和平炉都已经开始按照他提供的图纸在施工,虽然炉子即便建好的,也肯定要等他回来后才能真正点火使用,但作为炉子的设计者,他自然不希望在这两座炉子建好的时候自己不能参加揭幕仪式。
因此,除了在范阳县休息的时候,不得不花少量时间去钟员外府上拜访了一次外,找矿队基本没在任何一处城镇停留超过一夜的时间。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外,其他时间都在马不停蹄的赶路。他甚至打算要求找矿队每天的行进距离不能少于四十里,只要不够数,就是遇到镇店也不住下,直到完成当天的限额才能休息,那怕是要露宿荒野也无所谓。
只不过他的建议太过死板,完全不考虑沿途的情况以及露宿荒野的危险,所以遭到了此次远行安保负责人曾志林和杨新的强烈反对。于文德虽然是三哥,但是由于这次外出的行程需要听从曾、杨二人的安排,所以于三哥的建议最终并没有被执行。
曾、杨二人根据常生俊的建议,宁可绕些远,也要沿着官道前进。而且只要在天黑前无法到达下一处镇店,那么无论天sè是否已晚,曾、杨二人都会让队伍停下住店休息,绝不会冒着露宿野外的危险继续前进。除了不冒险赶路外,曾、杨二人还坚持执行出发前委员会定下的规矩,每天早、晚固定时间都通过电台与“清园”进行联系,报告当ri的计划和实际行程,这既能让在家的兄弟们放心,又能借机检验一下手里的短波电台通讯距离到底能有多远。虽然按照鲁悦和钟涛的说法,短波无线电的传播距离相当远,团队的这种车载台配合上足够长的天线,传个千儿八百公里也是可能的。但这毕竟是理论值,实际使用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这次出行虽没有上千公里,但二、三百公里还是有的,正好可以实验一下。除了曾、杨二人的谨慎外,作为副手的常生俊,凭借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对前进道路的熟悉,在此次出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杨二人的小心谨慎,常生俊的仔细jing惕,再加上由胡知县给开具的官凭路引,使得找矿队虽然走的不是很快,但在辽国境内却也是一路平安,没出什么差错。在离开“清园”十天后,众人到达了瓶形砦,也就是前世著名的平型关。此处已经是北汉境内,再向西南走一百多里,就能到繁峙县,由繁峙县往西数十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雁门县(代州治所)。
众人过瓶形砦又走了一天多的时间,在三月十九中午进了瓶形砦与繁峙县之间的一处军事堡寨大堡戍。因为此处是军事要塞,找矿队不能在此地过夜。所以,大家在略做休息后,便按照寨子里兵士的指点,继续西行,去离寨子十多里远的一座较大的村庄投宿。这座村庄叫李家庄,村子里有近二百户人家,村民大多数都姓李。找矿队到达村子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因为怕赶不到下一处村庄,所以杨新决定在这里住上一晚,第二天再赶路。
第二天一早,杨新起床之后,从借宿的老百姓家出来,发现天sè有些yin沉,似乎是有要下雨的迹象。于是,他将曾志林、于文德、宋飞扬以及常生俊找了来,打算和他们商量一下,是否看一看天气变化再走。
不多时,几个人就聚到了杨新借宿的这户百姓的家里。大家各自找地方坐下后,杨新把自己的担心说了一遍,然后就希望众兄弟发表意见。
头一个开口的是于文德,他说道:“我不同意老二十五的看法,这天虽然略有些yin,但怎么看也不像是马上要下雨的样子。咱们这一路上已经走了十多天了,照这个速度,只怕还得走上四、五天才能到雁门。再加上找矿的时间、联系当地商贾的时间,甚至可能还要加上组织开采的时间,这样一算,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