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放啸大汉 >

第141章

放啸大汉-第141章

小说: 放啸大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耳边传来夏蓉气喘吁吁却难掩欢喜的声音:“小娘子……书,找……找回来了,全靠那位壮士帮忙……咦,他们要走了。”

    阿离接过秘册,按在心口,顾不得细问,立即与夏蓉来到正欲启程的车驾旁,深深一躬:“多谢先生及贵仆援手,小女子感激不尽。”

    儒者转过脸,含笑点头,目光与阿离同样凝滞,平和道:“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小娘子视物不便,还请多加小心。杜某尚有要事,告辞。”

    车轮辘辘声远去,阿离一脸难为情:“别人帮了那么大忙,却不知姓名……”

    夏蓉却低声道:“婢子看到车轓家徽,还有他方才说姓杜,再有,他的眼睛似乎也跟小娘子一样……”

    “啊!难不成他就是……”

    夏蓉重重点头:“对,他一定就是盲杜子夏!”

    ……

    “子夏来了,可是让老夫好等。”阳平侯府,王凤降阶而迎,言语似埋怨,表情却毫不在意,哈哈大笑。

    儒者恭敬行礼:“杜钦参见君侯。”

    王凤亲热执住杜钦的手,挽住便往台阶上走,这动作既表示器重,也是引导——夏蓉猜得没错,这位仁兄同样视物不便,但却是长安鼎鼎大名的“盲杜子夏”。

    杜钦,字子夏,建平侯、御史大夫杜延年之中子。这位杜延年在后世名声不显,但却是昭、宣两朝元老,名声显赫。他曾因在宣帝灭霍氏及上官桀之叛乱中立下大功,因而图形麒麟阁,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从家世上说,杜钦可谓名臣之后,同时,他又是长安权贵圈子里公认的智谋之士。有出身,有才华,这样的人,本应是前程似锦。可惜天妒奇才,他从生下来就患有眼疾,视物不清,放在现在叫“先天性弱视”,而且是比较严重那种。因为这个先天生理缺陷,他发奋苦学,不甘人后,终成大器。同时,也因为这个缺陷,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法出任朝官,只挂了个议郎的头衔。真是成也眼疾,败也眼疾。

    尽管杜钦无法入朝为官,但没人能否认他的才干,因此颇有眼光的王凤不避人言,早早下手,与其结交,引为知己。渐渐的,杜钦也就变成了王凤的高级顾问。

    入座之后,双方再度见礼。礼毕,杜钦先开口道:“君侯召钦前来,当有要事,不知何事如此着急?”

    王凤也没多客气,叹道:“之所以请子夏前来,皆因那富平侯给老夫出了个难题啊。”

    “富平侯?此人与太子关系匪浅,按理应是与王氏同仇敌恺才对,怎会出难题?”杜钦有些奇怪,不过听王凤的语气并无明显不悦,似乎不是所想的那样。

    果然,王凤下一句就道出了真相:“其实是富平侯给了老夫一个消息,他既帮了老夫一个大忙,但同时又给老夫出了一个难题。此题老夫苦思再三,一时难解,只得惊动子夏,请益良策。”

    连王凤都感为难,想必真是个难题。杜钦正襟危坐,专注聆听,眉头慢慢皱紧。

    呵呵,张放所传的这“下半场”,可是不好打啊!(。)

第二百四十七章 【危机公关】() 
“这二百亩良田买进作价几何?卖出得利几何?”杜钦听完之后,问出了与张放一模一样的话。

    这个问题,张放得不到答案,但杜钦却能得到。

    “两年前河东大旱,诸田贱卖,老六以一千钱一亩低价,买进二百亩,糜费二十万钱。今岁河东灾情缓解,土地腾贵,老六以两倍之利,转手卖出。”

    以上是王凤给出的解释,听上去虽然有倒买倒卖之嫌,但似乎也无可指责。不过杜钦也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自然知道这事不会象表面那样简单,其中必有猫腻。诸如逼人卖田、勾结官寺、偷税漏税、损公肥私……等等,保不齐这里面还有人命。但这不是他能管的,他要做的,就是如何为王立擦屁股,以免牵连王凤。

    侵占也好,强买也罢,在平日里顶多算把钝刀,未必能伤得了王立,更别说王凤了。但今时不同往日,皇帝卧病,守护在身边的,居然是傅昭仪与济阳王,而不是皇后与太子。这其中透露的信息,令人不寒而栗。在这关键当口,容不得一丝半点差错。

    “王公也认为,诸葛丰会在此时拿此事做文章么?”

    王凤阴沉着脸:“老夫只知道,若他们有所动作,此时便是最好的机会。”

    王凤虽然没有什么情报网,在信息收集方面远不及张放,但他也有自己的消息来源,而且就深度而言,犹有过之。张放只能从诸葛府下人只言片语中分析预判,而得到提醒的王凤,只要使出手段,就能获知更多真相。他已明确知道,诸葛丰确实在查老六。尽管还没拿到此人确实要借机弹劾自己的证据,但有些东西,政治嗅觉敏感的人会嗅出异常。

    王凤,就嗅出了异常。但一时之间,他想不出稳妥的应对手段,只好请来杜钦,让这位“高级顾问”参谋参谋。

    杜钦好整以暇闭目沉思——虽然他闭不闭目都一样,但闭目比较有逼格。

    王凤也沉下心,安静等待,并不催促。

    杜钦依然闭眼,问道:“王公最担心什么?是王中郎被查么?”

    王凤一愣,这还用说,当然不是,而是怕被司隶扩大化,怕被牵连。

    杜钦蓦然睁眼,抛出一个吓人一跳的问题:“君侯可愿以王中郎换诸葛丰?”

    王凤愣住,摸不着头脑:“子夏此言何意?”

    “君侯先回答。”

    王凤深吸一口气:“怎么个换法?”

    “二人皆被黜。”

    王凤先是一怔,旋即哈哈大笑:“子夏这个关子卖得也太……这有何不可?拿个六百石中郎换二千石司隶,我大赚了。哈哈哈哈!”

    杜钦淡笑摇头:“这个六百石中郎在君侯眼里固然可有可无,但在王中郎眼里可不一样……”

    “若能拿下诸葛丰,断那人一臂,莫说区区一个中郎,就算是校尉也值得。”王凤神情坚毅,“都是为了王氏,老六会理解的。”

    杜钦一听这话,就知道王凤已下决心,因为他说的校尉,便是其四弟王根,此人现任北军校尉。那意思是说,只要能板倒诸葛丰,甚至拿王根这个校尉去换也在所不惜。

    看来诸葛丰这一手,真把王凤逼急了。

    杜钦点头道:“有君侯此言,钦知当如何做了。”

    “子夏何以教我?”

    “无他,以静制动耳。”

    啊!王凤愣了足足十几息,如果不是看到杜钦自信满满的样子,他差点以为对方在说糊话。以静制动?啥都不干!那我请你来干哈?

    杜钦闲闲道:“诸葛丰想以此事弹劾王中郎可以,借机损一损王氏名声也可以,若他适可而止便罢,倘不肯收手,一定要拖君侯下水……呵呵,那便是他自触霉头了。”

    王凤百思不解,虚心请教:“此话怎讲?”

    杜钦脸上漾起莫测笑意,缓缓道出一番话来。王凤边听边点头,起初还一脸不解,慢慢的,面露恍然之色,抚须大笑,连声赞赏。

    杜钦则一脸淡然,可惜这会还没有鹅毛扇这东西,否则拿在手里摇一摇,还真有几分小诸葛的模样。

    ……

    阳阿公主府,轩室。

    公主笑吟吟望着眼前的外甥——在一堆外甥、侄儿中,她最喜欢就是眼前这个。不光是因为其品貌拔尖、温文尔雅,更因为他的率性、豪气与自己肖似,要是自己孩儿长大后像这样就好了……

    “少子先别说话,让我猜猜你的来意。”

    张放含笑道:“阿母曾多次说过,姨母是诸姊妹中最聪慧者,自然一猜便中。”

    阳阿公主咯咯直笑:“少子这是挤兑我啊,我要是猜错,可就丢脸了。”

    张放笑而不语。

    阳阿公主收敛笑意,抬袖向未央宫方向一指:“可是得知我要与馆陶姊姊进宫探视,想让我打听些什么。”

    张放道:“猜对大半。”

    “哦,还有小半是什么?”

    “我也想借此机会与姨母一同进宫探视舅父。”张放不说陛下,只说舅父,意思大不同。

    阳阿公主一怔,旋即笑道:“不错,外甥探视舅父,也在情理之中……嗯,不如叫上馆陶家的季子也一同去吧。”

    张放拱手道:“还是姨母想得周全,如此甚好。”

    说话间,一侍婢托着果酒进屋,借着将果酒器皿置于案上的间隙,偷偷瞟了张放一眼,在对方察觉的瞬间,飞快收回目光,垂首退下。

    侍婢手执空托盘,回到果品房,兴奋地对一个背对她清洗果蔬的绿衣少女道:“阿姊,我看到他了!”

    少女转身——正是宜主。

    宜主笑着伸出湿漉漉的纤手往小妹圆润的脸蛋拧了一把:“看到便看到,这么开心干嘛?”

    小妹宜人边嫌弃擦脸边不忘说正事:“阿姊,等会上东西我让你去啊,他看到你,说不定……”

    宜主淡淡摇头:“我是歌姬不是侍婢,上东西乱了规矩,主母会不高兴的,而且……”她幽幽一叹,没有再说。

    宜人却缠上来追问:“而且什么?说啊。”

    宜主终究没说出口,只在心里默默叹息:“我不过是泥泞般卑贱的歌姬,他却是云端上的高贵公子……”

    ~~~~~~~~~~~~

    (奋战一个月,接连两更,对我这个一更党而言,是个突破。接下来这段时间,稍微缓一缓,两更还会有的……)(。)

第二百四十八章 【储位危机】() 
未央宫,后阁,天子起居处。

    往日袅袅的檀香,已变成一股浓浓的药香,弥漫整个殿堂。

    大汉第十一位天子,元帝刘姡В崽捎谌硭希蜗橇ⅲ追⑾羰瑁萆阑遥莱萁宰埂�

    以张放专业医生的眼光来看,这是全身功能衰竭,油枯灯灭的节秦,元帝确实大限将至。其实这一点,不光他这位执牌医生能看出来,在场所有人都能看出来。

    嗯,说起在场的人,有些正常,有些则令人奇怪。

    傅昭仪、济王阳陪伴在侧,虽然不见皇后与太子,但也还算正常。然后是今日探望的馆陶长公主、阳阿公主、张放、于恬等诸皇亲,这也正常。

    再然后是石显——皇帝虽病重,不能视事,但依然不能放下国事。不能批阅奏折,也要听听朝中有何要事,必要时口述意见并用印。所以石显在场也正常。

    唯一令人奇怪的是,太史令也在场。

    太史令只是个六百石小官,主修国史,为帝王起居作注,位尊而无权。此时此地出现,多少令人奇怪。

    当然,奇怪归奇怪,张放是不会问的,甚至有些必须要说的话,他也不会自己开腔,而是由姨母开口比较好。

    拜望过皇帝,看到元帝的精神有所好转,张放恭敬道:“陛下龙体要紧,还是小心不要操劳为好。”

    阳阿公主心领神会接口道:“皇兄何不令太子代阅奏章,既可锻炼太子处理国事的经验,也不必那么操劳,如此可安心休养,早日康复。”

    阳阿公主这番话,是非常符合朝制的。历代皇帝病重时,都会让太子监国,行使储君之职,代批奏章,稳定朝堂。当然,具体怎样算病重,是否应当让太子行使监国之责,这得由皇帝说了算。比如现在,元帝强撑病躯,听阅奏章,硬是没让太子监国,为臣者,也只能劝。

    病榻上的元帝不置可否,只是无力抬起手,向某个方向一招。

    众人目光看去,却是济阳王刘康。

    刘康恭恭敬敬上前几步,止步于青蒲之外,恭声道:“父皇,儿臣在这。”

    所谓“青蒲”,就是龙榻前地面上铺着青色蒲席的一片区域,起到一个安全隔离作用,类似银行一米线。只有应召侍奉的皇后、妃嫔才能踩踏上去。所以刘康不敢逾越。

    没想到元帝再次招手示意。这下不独刘康,所有人都吃惊了。所不同的是,刘康是惊中带喜,其他人,除了惊,只剩下惊了……

    元帝没有正面回答阳阿公主的请求,但他的动作,却向所有人发出一个隐晦的暗示。如何领会,端看自己修为了。

    张放一行告退出宫后,每个人脸色都不好看,哪怕是馆陶长公主这样不介入二皇子之争的人,都不免担忧起来——自古以来,政权平稳交替,是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的诉求,没有人愿意看到因为这个起纷争。自古皇位之争,总伴随着血雨腥风,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

    张放紧紧皱眉,元帝释放的这个信号对太子而言,太危险了。明明不应该是这样的啊!难道出什么岔子了?历史要拐弯?我没做什么呀……难道是因为改变了昭君的命运而引发蝴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