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第6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系列的变动又让李良心中再次冒出“什么情况?”这四个字,他嘴巴里低声的呢喃被马蹄声掩盖……
&n
bsp; 怎么能够这样!不是两助骑不合吗?事情的发展应该是那支三万规模的胡骑是要坐视汉军攻击三千左右的胡骑,怎么可以在汉军即将追上的时候事情来个急转弯!
“转向——转向——迂回脱离!”
事态简直诡异到没边了,这样还追个什么劲啊,白跑一趟总要好过被几助骑包夹住,李良的选择是在事态没有变得更为糟糕之前,做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大丈夫。
汉军在转向,显然是放弃追逐要脱离,冒顿发现这一情况之后也陷入了犹豫。
冒顿从西域回来只带了五千部下,之前与汉秦联军战了一场已经损失过半,对于只有不到三万直属部下的他来说。损失可以称得上是惨重,并且损失的还是最为‘精’锐的那一批。
“要不要返身拦截汉军?”给予冒顿思考的时间不多。
若是冒顿决定拦截,依照他们与汉军的距离绝对可以拦截下一部分,但是拦截也只能稍微拖慢汉军一小段时间,接下来就该取决于呼延石兰是不是真的会驰援上来。要是后续的胡骑加入‘交’锋,依靠人数优势肯定是能咬下汉军一大口子,但是一旦呼延石兰突然又不驰援。冒顿这批疲惫之兵的乐子肯定就大了。
冒顿的选择是:“我们也转向,拖住这股汉军!”
战场上的态势已经是第二次发生转变。冒顿所部的转向当然不是一瞬间就办到,毕竟他们之前是笔直朝一个方向驰骋,想要转弯需要有一个迂回空间。冒顿下令转向,汉军那边也在进行迂回,两支不同阵营的骑兵所都在做的就是前导骑兵变向后面的骑兵跟上,结果就成了两支在画半弯的画面,而外围是各自一万的胡骑正在急速地‘逼’近。
战局的变动让李良因为心情紧张额头冒出了冷汗。
只要是有进入军事学院进修的汉军将领,可能在大战略上的判断无法办到,但是能够成为军方一员偏将对于战场的即时变动总要能够有所判断力。
李良在发现冒顿所部由被追击对象转变为拦截时。对于接下来的局势已经有两种判断,无非就是汉军被拖住和汉军成功脱离。而似乎依照两军的距离和迂回位置,李良判定无论是否进行即时转向,汉军被拦住的几率要更大一些?
接下来的情势就是追逐再追逐,画面只不过是换成了汉军成为被追逐的对象,这片大地上的草丛在战马的横冲直奔下倾覆,地面在马蹄子的践踏之下像是犁田那般大面积变得松软。
一直是汉军在被冒顿所部靠近到三百米以内。两呛军弓弩骑兵已经在驰骋中移动到冒顿所在的那个方向,一阵阵的号角“呜呜——”声中,声声的口令也被重复地呐喊,梆子声的也在有节奏地敲着。
“梆梆——梆!”
“梆梆——梆!”
“梆梆——梆!”
胡骑对于梆子声一点都不陌生,每当华夏文明的军队在敲响这样的声音,那就是华夏军队在做‘射’箭前的通知。
双方逐渐靠近到二百五十米以内。汉军那边的梆子声变成了“梆梆绑——”和“梆!”的节奏,前三声是较为轻缓,最后那声“绑”一听就是用了很大的力度在敲击。
从冒顿所部的方向看去,已经能够看到汉军的弓骑兵在做搭箭拉线的动作,每一个汉军弓骑兵都是适度地将身躯稍微倾斜,张成满月的骑弓箭矢所指方向正是对准他们。
冒顿为什么讨厌与汉军‘交’手?就是因为汉军那边每次军事行动都有一套看似很厉害的对敌守则,看上去面临什么情况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是经过‘精’心的计算。士兵的身上能看到很严重的刻板影子。
对于军队的士兵来说,刻板并不是什么贬义词。士兵的刻板从某些方面来解读就是遵守纪律和强调军纪,从而一支军队被下达了什么样的命令士兵都会做相同的动作,给人一种看去整齐和有条有序带来的气势压迫感。
冒顿扭头看向正在接近的援军,像是下了什么‘肉’疼的决心那般,呼喝部下继续向汉军抵近,结果是靠近到汉军约有一百八十米,汉军那边的梆子声已经不再带有节奏感,纯粹就是一阵吵杂的“梆”个没完没了的杂音,随后是汉军队伍中“飘”起一朵乌云向着他们扑来。
汉军‘射’箭是采取了一定的提前量,用专业的术语解释就是,汉军弓骑兵预判了冒顿所部前进的方向,给予‘射’出去的箭矢有足够的飞行时间,箭矢‘射’击的位置在落下时刚好冒顿所部也将抵达那个位置,这种战术动作叫作“预判‘射’击”,是汉军在训练弓骑兵时必要的科目。
一百八十米的距离,从‘射’箭到箭矢失去前冲力落下,汉军弓骑兵的弓是一石弓,羽箭的飞行速度该是是每秒四十五米左右,初速、飞速、下坠速统一计算,整个飞‘射’过程大概是会维持四秒左右。
当然,汉军与冒顿所部的距离是在互相靠近的姿态,减去了两支骑兵互相靠近的距离,实际上从汉军‘射’箭到羽箭落下,过程绝对不会超过三秒。
一千枝羽箭所覆盖的面积并不会太广,受于风力等等因素的干扰和弓骑兵的容错率,也并不是每一名汉军弓骑兵都能按照预计将箭矢‘射’往想要的位置,哪怕是‘射’中了想要的位置也不是每一枝箭矢都会带来杀伤。
驰骋中的冒顿所部在汉军的第一‘波’箭矢攻击下,中箭倒下约有二三十人。他们抵近到汉军八十米以内之前又中了一‘波’,这一次倒下的绝对超过百人。接近八十米,冒顿所部开始还‘射’,这种互‘射’是随着距离拉得越近双方中箭的人数越多。
在两支不同阵营的骑兵互相‘射’击
之下,提醒麾下骑兵某些信号的号角声从未间断,不过相对来说游牧民族的牛角声要比汉军这边的号角苍凉一些,吹响的节奏也有不同。
若是去除掉马蹄带来的轰鸣,绝对能够听见汉军中间不断传出“弩骑兵准备——”“仰角二十五度——”等等一系列的口令,之后就是“距敌七十……距敌六十……距敌……”每十米往下递减的目测距离提示,直至距敌四十米,汉军的弩骑兵像是会发‘射’尖刺的仙人掌那般,一声声骑弩反复‘射’出弩箭的“咻咻”声中,冒顿所部的骑兵就像是撞上了无形的空气墙,奔跑在前方的胡骑一个又一个栽倒,是那种连人带马的栽倒!
“……”呼延石兰看呆了:“那……那个……汉军使用的是什么武器?”
。。。
第七百九十三章:扬长而去()
各位亲,请不要书评区讲那些敏感话题了,荣誉好怕怕。
……………………
汉军弩骑兵所使用的是新一代的连弩,是根据之前的三连射骑弩改进而来,增加了箭匣的装填量,也增强了弹簧系统,可以一次性装填十根弩箭,更加可以使用更换箭匣的动作来在战马上重新上箭。
新一代连弩因为箭匣装填量的增加弩箭尾部不再有翎羽,那么没有箭羽的弩箭短距离内冲击力大可以保证准确性,可是一旦超过一定距离就会出现失去平衡翻滚的动能,有效射程也就是二十米左右。
同时,因为新一代连弩射击频率大大增加,连弩的弹簧系统寿命也不久,大概是发射一百二十枝弩箭之后,原本二十五米左右的射程就会随着使用频率的累加而持续减少,穿透力也必然降低。
装备新一代十连射连弩的汉军并不多,因为制作工艺在这个年代来说太过的复杂,新式连弩的产量一直不高,目前装备新式连弩的汉军也就是五千,他们被专门训练成为弩骑兵,出现在现场的这一千弩骑兵是司马欣要实验新式连弩的实战性,估计也是照顾李良,因此才会临时调派。
汉军弩骑兵的恐怖不在于传统上面弩的射程,是那种只要还有力气拉动连弩的转盘就会“咻咻”个没完没了的射箭,虽然有效杀伤的射程只有二十五米左右,可是架不住射击的频率实在是太快速了。展现出来的杀伤力自然是无比的密集。
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是吕哲将现代枪械的弹夹系统给弄到了新式连弩上面,其中还包括了类似于退弹夹装置,结果就是弩骑兵射空了一个箭匣之后只要按住某个按钮再那么一拉。射空的箭匣就会与连弩进行脱离,随后该名弩骑兵再拿出满装的箭匣对准合槽稍微用力一推进行上箭动作,那么又能充当战场仙人掌的角色,一直到他阵亡或者是连弩的金属疲劳使得连弩无法使用为止。
哦,对了,新式连弩也并不是传统上那种弩的款式,除开箭匣系统之外。它还是一种内装齿轮的绞盘,齿轮会在外部握柄的转动中重复将弓弦进行拉动勾住放在弹簧上面,每当转盘转到一定位置的时候钩子就会被撬动。随后弓弦就会由绷紧状态松开,带动由另一个弹簧装置将弩箭上推进入滑槽的弩箭激射出去,很类似于现代热兵器的一种手拉机炮,不过工艺构造和射程上嘛……没得比。
穿越者的优势不但在于对历史走向的了解。还在于穿越者拥有非常多当代所没有的知识。对于吕哲来说历史走向上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是光拥有远超当代的知识就能改变世界。
汉军弩骑兵发威,处在远处的人还能看得呆了,但是对于那些正在接受狂风暴雨般密集射击的人来说连看呆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所遭受的命运就是一个又一个中箭死去,躺在地上等待被马蹄踩为肉泥。
新式连弩也是汉军首次用在实战上面,他们自己也惊讶扇面队形连射下带来的威力,眼看着冲击而来的胡骑大面积的连人带马成为尸体,他们在兴奋在吼叫。
因为所在视野的关系。身在队伍中间的冒顿并无法看清楚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从连绵不断的惨叫声中。和本部骑兵降低马速的动作,等等一些细节上面,他还是能够察觉到前方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大概也就是现代时间的三分钟左右,超过五百冲向汉军的冒顿所部成为尸体,汉军弩骑兵那边发射出去的弩箭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二万余,也就是平均每名弩骑兵至少都更换了一次箭匣发射了二十枝弩箭。
老天!二万以上的弩箭才消灭五百左右的敌人?那就是平均四十枝弩箭才消灭一个敌人!而那还是在三分钟内消耗的弩箭数量,从某些方面来说汉军弩骑兵光是从弩箭的发射量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奢侈到不行的兵种。
要知道现在是上古先秦结束不久的年代啊,是没有机床,凡事都是依靠手工的社会环境。环境和材料许可下,熟练的工匠每人也就是每天能制作大概一百杆左右普通的羽箭。普通羽箭的制作哪怕是小有出错也能允许,但是对于需要安装在滑槽的弩箭,该种弩箭的箭杆容不得有半点的出错,像是箭杆弯曲就绝对不能出现,要保证箭杆的笔直性,对于长度也有严格的规定,那么每人每天制作量能有个一二十枝其实就算是多了。
三分钟,这批汉军弩骑兵三分钟之内就消耗了千多人一天辛勤的劳动成果,而他们的作战还是刚刚开始,接下来不知道还会消耗多少弩箭。这样计算下来,战役规模的作战,弩箭的消耗基本是十万一个基数,每次战役交锋至少要消耗掉五个基数以上,五十万枝弩箭需要二万五千熟练的工匠辛勤劳动一天。而五十万枝弩箭的消耗所代表的不止是单纯的人工成本,人需要吃饭,工作需要有工钱,材料需要购买,制造弩箭的工具也需要花钱,那该是花费了多少的资金?
简而言之,李良麾下的弩骑兵三分钟内射出去的弩箭不单纯是一种杀伤工具,每一枝弩箭就代表着后方的汗水和金钱,他们平均用四个半两钱砸死了一个胡骑,换成新一代的五铢钱则是四十五个左右。依照现在汉国境内的铜钱购买力,一个半两能够购买大概二石大米粮食(六十一点五现代斤),换句话说就是汉国大米粮价是二十个左右的五铢钱一石。
所以光是用金钱来衡量或许不夸张,但是换成粮食……那些弩骑兵用差不多两百五十斤大米的重量才“压”死了一个胡骑!
其实汉国的物价便宜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战国时期列国的物价除非是特别时期不然都高不到哪去,一直是到西汉时期物价也普遍不高,会造成这种原因其实有许许多多方面。像是人口不多需求量不是那么恐怖,另外就是钱币的流通量不足大多是以物换物的关系。
现在还没有“能用炮弹砸死,绝不用人命去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