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游戏动漫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841章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841章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有一些阴魂不散的群体进行针对性宣传,先前被洗~脑的民众将会对之前崇拜的对象转为痛恨,痛恨将致使他们做出愚蠢的行为。等待发现上了敌对势力的当之后,怎么后悔都来不及了。如伊拉克)

    帝国可没有打算闭关锁国,进行个体或集体崇拜的洗~脑根本不具备可行性,再则洗~脑对于一个民族的伤害远比想象中来得严重,那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压制,经过造神运~动的民族要看那个神什么时候“消失”,“消失”之后还会影响一代人,致使该民族在任何社会进步上都是直停滞不前的状态。要是造神运~动是一代接着一代,几代过后一个家国绝对是要全面滞后,不遇到外部威胁也就罢了。遇到了强国进行打击,毁灭几乎可以成为定局。

    统治从来都不是依靠个人或是集体关于对民众的洗~脑,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傻瓜,没得对比的时候情况可能还会稳定,但是有得对比之后人们只会用生活水平去评判统治者是否将他们放在心上,一旦生活不如意或许还真的存在心灵鸡汤什么的,但是对统治者不满的人绝对会非常多。

    通常什么样的国家才会出现闭关锁国的现象?要么是外敌太多,国家又抗不住,只能是自行封闭起来减少任何的干扰;更多的情况是统治者为了达到一家统治之长久,然后又很清楚内部矛盾非常大。矛盾之所以没有爆发是没有一个导火索,一旦导火索被点燃必然是要被炸得尸骨无存。这样一来为了能够使自己家族长久成为统治者,只能选择进行任何消息上的封锁。

    任何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家都是脆弱无比的国家,他们用牢笼将自己关起来。使之长久地无法与外界接轨。人是一种需要交流的动物,国家也不能没有任何的交流,那将会无法保证可以跟紧时代的步伐,甚至会使国家变得孤立和被针对,更加现实的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较难以做到自产自足,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和必要贸易往来。不但是思想上要全面落后,甚至也注定了国家长久的困苦。

    “我们之所以想要与中亚那些国家存在交流,不是为了给他们带去什么。”蒙恬其实可以将话说得好听一些,但对自己人真没有必要遮掩。他说:“我们是想要从他们那里获得什么,然后再给予他们我们想给的影响。”

    刘邦是出于一种忐忑心理重新找的蒙恬,两人已经单独交流了有一小会。

    在忐忑什么?刘邦是在忐忑不知道需要在西域待多久,也是在忧虑冒顿不被解决的话,哪怕是使节团能够继续向西,估计到时候也会异常难受。

    刘邦所带领的队伍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会长途跋涉数万里的使节团,不是那种之前同一族群下的邦交交流,亦不是那种最多走上不足一万里的异邦交流,是史无前例地会走上数万里去与一些遥远强国交流的使节团。

    正常情况下,不同族群的交流总是会有一种现象,那既是一手握着友谊、一手握着兵器。友谊只会在发现谁也奈何不了谁的时候才会存在,一旦双方的实力不对等,伸出的必然是握着兵器那只手。

    华夏大地上的族群与异族之间的交流此前都是怎么样的方式呢?回顾一下不知道多少年前的那个黄河源头小部落,然后再想想近期比较近的周王朝春秋战国)时期,不难发现华夏族群与异族交流的时候通常都是战争、战争、战争……一次又一次的战争,然后又一次次地获得胜利,哪怕是战败也不是到了一败不起的亡国灭种惨况。

    败了咋办?华夏族群不是没有对外战争失败的时候,通常败了一次,龟缩回去修养,不一定是要修养多久,等待合适了又再一次扑上去,反反复复俨然就是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势。只要自己不是先心虚。正常情况下总是能将对方耗死,一旦出现心虚不采取主动进攻的“死缠烂打”,是选择全面被动的防御,就该是被对方“死缠烂打”拖得国力虚弱。其实哪怕是虚弱的时候也没什么,虚弱再加上内乱或是一些人自行作死,那没得说,反正是完了。

    “我们的祖先从黄河源头的小部落发展到现在,是一次次建立在对外的侵略之上。”蒙恬非常认真地对刘邦说:“所以族群与族群不存在友谊。国家与国家之间也不应当存在和平,友谊与和平是因为打不过。”

    刘邦其实是有些晕懵的状态,他是来说正事的,可是蒙恬一直在说那些他听不是太懂的理念。

    蒙恬自然是看出刘邦懵圈的状态,但他依然乐此不疲地讲述那些理念。

    “那个什么……”刘邦有那么点受不了:“咱们不是在讨论怎么解决冒顿的事情吗?”

    “冒顿啊?取决的是乌孙什么时候安定,是帝国想要乌孙安定到什么程度,然后是本土到这边的运输线什么时候可以支撑起一场针对宛国的灭国大战。”蒙恬脸上挂着微笑,说道:“咱们还是继续来讨论怎么向中亚那些国家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吧?”

    刘邦脸颊一抽一抽地说:“想要让他们认同我们的价值观,不是要先打服他们,使得他们知道或者认可我们的强大。然后才能进行吗?”

    “正确!”蒙恬看上去笑得更开心了:“想要打服他们取决的是什么呢?”

    刘邦哪怕是再怎么迟钝都该恍然了,征西兵团不是不想打,身为武人的将较,他们的功名利禄就是建立在战争之上,怎么可能会不想作战?他抓住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帝国本土到西域的补给线似乎是出了什么问题?

    “嗯,是这样的情况。”蒙恬颔首道:“征北将军带着三个军团与吉脱匈奴已经断断续续在开战,所以是针对峻稷山的战事已经开打。”

    草原之战啊?为了攻取峻稷山和周边的草原,帝国做了大量的准备,为的就是要么不打。一旦开打就势必要获胜,不但是获胜且是要完成实际目标的占领。

    刘邦没有得到关于草原之战的信息,他略略有些冒昧地问:“难道是……那边出现了问题?”

    蒙恬是军方系统,军方有内部的邸报。邸报上会将帝国正在进行的战事通报,一些有结果的战事会比较详细,没有结果的战事则是会有一个粗略战报。送往征西兵团最新一期的邸报,上面写有关于吉脱匈奴正在与征北军团“躲猫猫”的记录。

    “啊?”刘邦不是那么懂军事,但他的嗅觉一贯灵敏:“也就是说,吉脱根本就不计较领土得失。甚至是希望征北兵团扑进地形复杂的峻稷山?”

    “就是那样的情况,没有消灭足够多吉脱匈奴的有生力量之前,征北兵团不适合扑进峻稷山,双方的战事过程是在躲避与追逐之中进行,所以是匈奴人从一系列的教训已经学聪明了……”蒙恬低叹了一声:“没有一开始就逼迫吉脱匈奴发动决战,或是进行正面阵地战,战事长期化已经成为必然,为了不出现因为辎重不足产生的意外,本土有必要加强对征北兵团的物资输送量。”

    “所以是……征西兵团无法采取战役级别的军事行动,然后使节团不知道要窝在西域多久?”刘邦是傻眼和近乎于绝望的表情:“其他人还有可能因为是还处于西域而被轮换回去,我和陈余身为使节团的正副使没有被轮换的可能,不会是要老死在西域吧?”

    蒙恬还是比较同情刘邦和陈余,确实如刘邦所言,国家性质的使节人选更换起来不是儿戏,不到万不得已根本就不存在轻易更换。

    “老死不至于。”蒙恬安慰道:“征西兵团该怎么行动不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愿,还要看对手会进行什么样的选择。”

    刘邦听得一愣,他用着怀疑地目光看着蒙恬,心里琢磨:“这话听上去很有煽~动性质啊!他该不会是在暗示我应该采取一些什么行动吧?”

    帝国是在支撑征北兵团新一轮的草原之战,可并不代表帝国没有余力开启第二条战线。会出现目前这种情况,与帝国缺乏资源无关,更不是因为缺少用来保障运输的人力,是帝国正在试图调整国策,为即将到来的裁军做准备,也是控制向外开拓的节奏。这一点不但是刘邦懂,只要是有注意国策变动的人都能察觉出来。

    刘邦是越想越觉得有那种可能性,一旦帝国重新将注意力转到西域来,征西兵团可以受益,对于蒙恬来说还有另外一项意义。

    蒙恬的故主扶苏不是马上就要动身前往就番的路上吗?征西兵团杀入西域,主要目的是针对西域的扩张需要,未尝没有给扶苏建立封国打前哨的意思?

    扶苏有两个军团,受益于皇帝的大力支持,也有一些秦系勋贵多多少少的帮助,应该说秦封国的两个军团情况要比魏封国的那个未满编军团好上非常多。

    秦封国要去的封地非常远,等于是要穿越整个西域,然后抵达萨迦人原本的地盘,可以想象失去了征西兵团的帮助,那该是何等的困难。

    “近期有一些消息,有人建议让使节团与秦王的就番队伍合流。”蒙恬深深地看了刘邦一眼,说道:“他们认为两支队伍合流,武装人员等于是三个军团,并且从一些实例上来看,三个军团的战力并不差,能够排除掉冒顿的威胁,使得双方都能继续完成自己的使命。”

    “&*……&%¥¥”刘邦脑袋里除了乱码,剩余的只有破骂!。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什么都是血淋淋() 
readx;    谁都清楚要去一个什么都陌生,并且周边绝对是有一大帮满是敌意的异族,在那种土地上建立封国的困难程度。…頂點小說,x。

    陌生并不是关键,敌意也不是问题,只要有帝国作为后盾,一切的麻烦总是有办法解决。扶苏即将面临的问题是,一旦帝国向西的脚步停止在西域南部和乌孙领地,他们前去就番的路上所能够借助到力量也会仅限于帝**队停止步伐的地方,过了地界能够得到的帮助也就有限了。

    越是庞大的队伍,对后勤的依赖性越高,打个比方吧,使节团各种人群加起来有大概六万人,他们需要携带至少十五万只羊二万五千头牛和不少于十万石的植物类粮食,另外因为帝国发展了罐头业,实际上使节团携带的各类罐头就超过了五万吨。

    使节团只为了携带必须的食物类物资就装载了四千多车,要是再算上商品之类的东西绝对超过七千车,那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牛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吃牛肉,是用来拉车!

    恰恰是因为携带的物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要是将队伍拉得笔直,从头到尾绝不会少于绵长十里,武装人员少了怎么能行。

    扶苏的队伍人数是使节团的十倍左右,除了两个军团的士兵之外,还有接近四十万的民众。整数五十万人的大迁徙,人类历史上估计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不说路途上会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光是按照物资运输就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用十万士兵去保护四十万民众,要是在静态条件下其实难度并不大,问题是秦封国除非是抵达目的地,不然都是在赶路的状态。

    “四十多万人,里面的能够自保的人也会携带兵器。”蒙恬似乎是为了说服刘邦,犹豫了一下。说道:“真正能够参与厮杀的人远不止军团编制的那十万士兵。”

    刘邦无限认可蒙恬的话,秦人剽悍在华夏可是相当有名,秦国被吞并成为一个封国也不过是七八年的事情,之前秦国一直都是维持耕战体系。

    秦人耐战善战的名声可不是说说而已,相信很多愿意跟随扶苏前往数万里之外落地生根的民众,大多就是秦国没有吞并之前受过赵氏赢姓恩惠的人,他们会很愿意在有危险的时刻,拿起兵器保护扶苏的同时也捍卫自己。

    “好吧……”刘邦已经原则上同意配合蒙恬,只是仍然有些疑虑,他说:“我需要得到陈余和韩信的支持。”

    蒙恬颔首:“没问题。”

    本来要跟随扶苏一同前往封地的人是五十来万。会只剩下不到四十万的原因比较现实,那就是帝国本土什么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并非是人人都是得人恩惠千年记,会为了报恩而就放弃改善自己的机会。

    帝国本土是越来越好,因为一系列的扩张,人均资源不断增加,不说生活品质上好多少吧,但是可用耕地增加是没跑的事实。

    放弃一切远赴数万里之外需要很大的勇气,还能够剩下四十万人追随。不但是帝国上下感到意外,甚至是扶苏自己都被感动流涕。

    扶苏面临的情况不是缺少可以拼杀的武装人员,是因为携带的物资过多,会导致在长途跋涉中将队伍拉长。

    西域人不会欢迎一支总数在五十万上下庞大队伍涌进来。哪怕只是路过都不会欢迎,可以想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