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轮回闯末世 >

第185章

轮回闯末世-第185章

小说: 轮回闯末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权臣,他将蜀汉所有事物全部抓在自己手里,造成人才断代,没有国祚绵延之力。”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

    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

    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

    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

    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着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老罗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陈寿也夸奖他“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但是,诸葛对于蜀汉就真的是忠心吗?

    在宁凡看来,也不尽然,就像他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

    什么是忠?简单地说,就是臣仆对主子言听计从,没有贰心。古今中外的统治者,大大小小的主子,无一例外地要求下属必须效忠自己。

    为此,忠心作为臣仆必备的首要品质,被人们所极力宣扬!这种宣扬,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曾达到过极致!

    在炎黄,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忠臣典范的,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鞠躬尽瘁地为皇帝办事,为江山社稷着想,最后却被昏君冤枉致死。

    即使面对死亡,他们也毫无怨言,例如岳飞、袁崇焕等,可以说是愚忠的代表。

    另一类是所谓的托孤之臣,最有名的当属周公和霍光了,他们不仅忠于先主,还忠于先主的幼子。

    人们将他们列为忠臣的典范,并不仅仅因为他们作为权臣没有篡位,还在于他们培养出了一代中兴明君!

    关于托孤,上面所举的事例,可能有不少人没听说过。在炎黄,妇孺皆知的托孤之事,应该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没有必要去怀疑。问题是,诸葛亮对阿斗忠心吗?

    答案是否定的。

    很明显,诸葛亮后来在蜀国,也是一个独断专行的权臣。他的所作所为,与曹操、司马懿没什么两样。

    仅从《出师表》一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蜀国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他不仅抓住军政大权不放,连阿斗身边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人这等小事都要管到。

    这种事,是一个忠臣该管的吗?这种话,是一个忠臣该说的吗?换句话说,一位手握军政大权的人,对自己的主子说出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是忠心进谏?傻子才会信的。很明显,这是一种命令,一种威胁!诸葛亮说了,阿斗不照办,就会有性命之忧!

    想想阿斗的处境,和汉献帝有什么不同呢?仅有的不同,大概就在于曹操没写一篇《出师表》而已!

    曹操是一个权臣,非常工于心计,最后给累死了!诸葛亮也是一个权臣,也非常工于心计,最后也给累死了!

    两人的地位和所作所为,基本是一样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瞧不起自己的主子,但没废了他。

    诸葛亮挟阿斗以令刘备的旧属,又何曾正眼看过自己的主子阿斗?他没废阿斗,并不代表他儿子不会废阿斗,只不过历史没有给他儿子时间而已!

    因此,诸葛亮与曹操的区别,仅仅在于诸葛亮写了两篇《出师表》,在于诸葛亮向世人说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类的漂亮话!

    事实如何呢?我们不是太清楚。但是,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诸葛亮使阿斗成为了无能的代名词!

    蜀国的衰败,应始自刘备的东征。蜀国的灭亡,是因为阿斗的无能吗?阿斗根本没权调动一兵一卒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呢!

    蜀国的灭亡,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退一步来说,也是诸葛亮没能力使蜀国强盛起来。

    但是,诸葛亮写了两篇《出师表》,就将蜀国灭亡的罪责都转嫁到了阿斗身上。这种工于心计之人,炎黄历史上未见有第二人!

    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阿斗是他的主子,他应该尽心尽力地去辅佐才对,而不应有什么怨言。

    但是,诸葛亮偏偏就写了两篇《出师表》!以他的聪明才智,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

    明明知道那样去做会对自己的主子造成极坏的影响,可他偏要去做,他能称得上忠臣吗?当然不是!他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奸巧之臣!

    千百年来,阿斗都被世人当作无能的代名词,而其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写了两篇《出师表》!

    为此,有人认为,诸葛亮配得上古今第一号奸臣的称号!除非各位能证明,两篇《出师表》是后人的伪作,不是诸葛亮自己写的!

    本章完

第337章 姜维的一生() 
就当穷途末路之时,姜维想到了一个人。姜维想起的这个人,名叫郭循。郭循此人,原是姜维同乡,后在边界遭遇战中为其俘虏。

    念在老乡情谊,加之用人之际,姜维便把其编为帐下死士。郭循这人,恰也很有本事,于是姜维顺水人情,把他推向军部。

    由于“上头”有人,郭循当然武运连连,最后竟担负蜀汉左将军之位。

    看来,非常时期,只能用非常办法,详细翻阅此人档案,姜维的脑海里,夺权行动悄然酝酿。

    至于姜维和郭循到底谈了什么,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桩宫廷血案,却是真实存在的。

    《三国志》是这样记述的:

    “(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费)祎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

    也许,费祎万万没有想到,延熙十六年蜀汉的那次例行春节“联欢会”(案发的时间正是费祎位居丞相位的次年),竟然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

    当时,宫外春寒料峭,宫内却洋溢着愉快的气氛,郭循趁着酒兴,歌舞弄剑,盘转于歌女之间,舞至费祎坐下,忽然剑锋一转,直刺胸口。

    当朝丞相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惨遭刺杀,列席的百官顿时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舞剑的郭循,此时早已自刎于血泊之中,谁是幕后主谋,自然无从追查。

    打破窒息般寂静的,却是姜维,只见他不慌不忙,拾起染血的凶器,呈上后主道:

    “此人本是下官帐下军官,后臣念其英勇,遂加以重用。未想此人狼子野心,不报恩情,反而进以加害。

    细想此人之前形状,却也蹊跷,每每宴会之时,始终寻思亲近陛下,幸为左右所遏。

    如此想来,此人定是魏国细作,原想刺杀皇上,未想我主洪福齐天。只可惜了费祎大人,忠肝义胆,命中注定要替陛下挡此一劫。

    今日宫廷血案,皆因下官而起,望陛下治臣失察之罪。

    姜维这招以退为进,直唬得不善言辞的后主哑口无言,于是顺个台阶,授予费祎“为国捐躯”之名,给以厚葬。

    只是费祎被刺,朝中无人掌舵,姜维资格最老,上位自然是毫无疑义的。暗弱的后主,虽说心中千般不愿意,但也只能如此顺水推舟,就此应承下来。

    也许,被压制的十数年,扭曲了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年少英雄,于是,全面掌握兵权的姜维,立马露出战争狂人的面目。

    就在当年,姜维迅速集结数万大军,草草对魏国宣战,原本多年鲜见兵戈的边界,又是一番腥风血雨。

    此后数年间,独揽军权的姜维,对于战争的偏执变本加厉,年年兴兵北伐。

    如此高频率征战,军需补给当然成了大问题,蜀汉国力本就羸弱,经此折腾,先前休养生息积蓄的一点国力,又被迅速掏空。

    况且姜维不比孔明,人格魅力自然逊色许多,成都百姓本就是偏安之民,守着一方田园也是逍遥,为何要砸锅卖铁陪着瞎吆喝,自此民怨迭起不息。

    就当蜀国外交内困之际,魏国的境遇恰恰相反,经过一系列暗涌纷争,司马家的政治地位逐渐牢固,终于寻个机会腾了出手,派遣钟会、邓艾挥师西进。

    面对两路浩浩荡荡的进犯之师,元气大伤的蜀汉竟无丝毫招架之力,不日蜀主刘禅即自缚其身,开城投降。

    由此,穷兵黩武导致国破家亡,后世对于姜维的差评连连自然有了道理。

    姜维自幼少孤,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喜好郑玄的经学,在郡中做上计掾,不久,任州中从姜维事。

    姜维的父亲姜冏曾为郡中功曹,羌族、戎族叛乱时,他亲自保护郡太守,战死在疆场。

    因此,魏朝赐姜维中郎,命他参与管理本郡的军事。

    建兴六年魏太和二年春,蜀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佯从斜谷道攻郧,以牵制魏军主力。

    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率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诸葛亮却亲率大军攻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在各地视察。

    马遵闻蜀军至祁山后,诸县响应,郭淮闻后,决定东行,回上邽守备。

    马遵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也乘夜随郭淮至上邽。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

    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

    时蜀军先锋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

    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

    诸葛亮只好攻克西县,率千余户和姜维等人班师。姜维于是同其母失散。

    诸葛亮喜姜维有胆智,命其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姜维时年二十七岁。

    诸葛亮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对姜维赞赏不已,信中说: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信中还说:

    “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不久,姜维就升任中监军、征西大将军。

    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为魏大将军司马懿所拒。二军相持百余日。

    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

    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