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120章

民国大文豪-第120章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代周刊》的记者有意把林子轩刻画成美国中产阶级的形象。

    富裕的家庭,良好的教养,非凡的成就,美满的生活,典型美国梦的代表。

    接下来是一张握手的照片,一位是林子轩,一位是印度诗人泰戈尔。

    两位东方大文豪一见如故,倾心相交。

    这位记者知道泰戈尔在中国受到了抵制。而林子轩曾经写文章支持泰戈尔,于是他就认为两人的关系非常好。

    他以为林子轩是新月社的创始人,而新月社支持泰戈尔,他不知道新月社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群思想各异的人组成的文学圈子。

    专访的最后,还有一首林子轩写的诗歌。

    这是《时代周刊》的记者采访吴佩浮的时候,吴佩浮亲手写出来送给他的。

    吴佩浮不仅是一位军阀,还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中过秀才,算是一位儒将。

    他得知这位美国记者在上海采访了林子轩后。亲手写了林子轩的那首《沁园春》作为礼物送给了美国记者。

    林子轩在北平写的《沁园春》在中国文化界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却在政界受到了热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无论是北平的吴佩浮,还是天津的段祺睿。亦或者东北的张座霖,还有其他有志于这个天下的枭雄人物,看到这首词都心有所感。

    可以说,这首词写出了他们的心声。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谁才能力挽狂澜。一统江山。

    《时代周刊》的记者拿到这首诗歌后请懂得汉语的美国人翻译成了英文。

    然而,这一翻译完全失去了这首诗歌的气势。

    “中国北方的冬天,到处都飘着雪,长城附近,都是冰雪,黄河结冰,山上还是冰,远处的高原上仍然是冰,这些冰雪像是蟒蛇和大象在奔跑一样。天晴的时候,看着太阳照在冰雪上,非常漂亮。”

    “这个世界如此美丽,让无数英雄向往。可惜秦朝的皇帝和汉朝的皇帝没有文化,唐朝的皇帝和宋朝的皇帝太差劲,那个被称为英雄的铁木真,只知道射箭。这些人都死去了,真正风光的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由此可见,找一位好翻译真的很重要。

    当然,这不能怪那位翻译的美国人,中国的诗词本来就难懂,他也不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管怎么说,《沁园春》的第一个英译版本就这么出现了。

    这一期的《时代周刊》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特别是在华人社区。

    这毕竟是美国主流媒体第一次把一位中国人当作主角进行大篇幅的报道。

    中国在美国的使馆注意到了这个情况,发电报回国,说明了林子轩在美国的影响力。

    正在伯克利家中修养的张康仁看了《时代周刊》后给林子轩发了电报,想知道那首《沁园春》的原文,他不相信林子轩写的诗词会如此粗俗。

    当看到《沁园春》原文的时候,他不由得摇头苦笑,翻译糟蹋了一首好诗词。

    因为《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造成的热潮,美国人对林子轩颇有兴趣,他们看了《时代周刊》,然后被美国记者塑造出来的英雄林子轩所打动。

    他们认为林子轩是一个孤胆英雄,在那个古老的国度进行着一场悲情的思想战争。

    所以说,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人为塑造出来的。(。)

第二百三十六章 中国文坛的怪现状() 
《时代周刊》把林子轩的专访先发出来是想试探美国读者的反应,如果读者能够接受中国人作为封面人物,那么再刊登吴佩浮的专访就有了底气。

    此时的《时代周刊》还没有后世那么强势,也要为了销量迁就读者的兴趣。

    如果这一期的销量下降,就说明大多数美国读者对于来自中国的消息漠不关心,如果这一期的销量大增,意味着读者对那个古老国度怀有好奇。

    如此《时代周刊》以后就可以多报道一些来自中国的消息。

    这一期《时代周刊》的销量很不错,虽然没有暴涨,却也有着明显的增幅。

    杂志社经过调查发现增长的销量来自于生活在美国的华人,这些华人看到有中国人进入美国的主流媒体,都比较激动。

    这从侧面反映了华人在美国严峻的生存状况,那就是不被美国的主流社会所接纳。

    这篇有关林子轩的专访在美国华人中传播很广,林子轩被认为是中国人的骄傲,当然,那首英译版的《沁园春》被很多华人吐槽。

    张康任把原版的《沁园春》写出来,刊登在华人社区的中文小报上,才为这首词正名。

    在美国的华人看了这篇报道和这首《沁园春》不由得感慨万千,他们想象着祖国的壮丽山河,希望中国能够早日统一,强大起来。

    和美国华人的激动不同,在中国,这篇专访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在文化界和思想界。

    因为这是中国人在美国主流媒体上的首次亮相,中国的媒体非常重视。

    在美国的中国记者用电报把《时代周刊》专访的全文发回了国内。

    两日后,包括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天津的《大公报》和北平的《晨报》等中国的主流媒体都转载了这篇对林子轩的专访。

    普通读者认为林子轩为国争光,这是好事,纷纷为林子轩点赞。

    但在文化界和思想界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这篇专访把林子轩塑造成了思想界的斗士。而他们成了专访中的反派人物。

    没有人喜欢成为反派人物,所以他们认为这是林子轩对西方媒体说谎了。

    他们有证据证明林子轩所言不实。

    就以专访中所写的林子轩引领了文学革命这一条来说就不是事实,陈独绣首先表示不同意,他和胡拾才是这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

    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的时候林子轩中学还没毕业呢。

    当他和胡拾、鲁讯等人提倡白话文的时候,林子轩在美国留学,根本没有参与其中。

    他认为林子轩对于新文化的贡献微乎其微,只是被吹捧起来的一个虚假偶像。

    他批判林子轩是想窃取新文化的成果,向外国记者说谎。是小人行径,文坛败类。

    陈独绣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他和胡拾、鲁讯等人才是新文化的先行者,林子轩和郭沫偌则属于第二批次,后来的青年作家如沈丛文等则是第三批次。

    在中国文坛这个排资论辈的地方,这篇专访夸大了林子轩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自然会引起这些老资格的不满。

    事实上,林子轩在介绍中国新文化的时候提到了这几位的成就。

    尤其是对胡拾和鲁讯,给予了重点介绍。

    但西方记者在专访中只是提了这两人的名字,没有介绍两人的成就。还排在了林子轩的后面,好像是林子轩的追随者一样。

    至于陈独绣,根本连提都没有提,这就难怪陈独绣非常不满意了。

    至少鲁讯和胡拾露脸了,他直接就被忽略了啊。

    这主要是陈独绣后期转战思想界了,在新文学上没有多大的贡献,胡拾写了第一本白话文诗集《尝试集》,鲁讯写了《呐喊》集,这都是实打实的成就。

    陈独绣炮轰林子轩,开启了新一轮的论战模式。

    胡拾和鲁讯的跟随者也不满这篇专访。纷纷跟进,发起了一拨批判林子轩的小**。

    中国思想界的学者更是不满作为反派的地位,你林子轩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英雄,我们成了阻碍中国思想解放的罪人。这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他们要求林子轩向西方记者说明真实的情况,道歉认错。

    如果不了解这个时代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情况,看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批判文章,一定认为林子轩罪大恶极,惹起了众怒。

    实际上。这不过是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常态而已。

    说来说去,都是为了争那一点虚名。

    只要有人出名了,就会有人攻击和打压,这是中国文坛的怪现状。

    他们以为让林子轩承认错误,西方人就会承认他们的地位,他们也能像林子轩一样享誉世界,再不济也能在中国混混名声。

    如果林子轩刚穿越那会碰到这么大的阵仗,兴许就被唬住了。

    然而,这几年来他经历了不少论战,明白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这些人是什么德行,早已见怪不怪了。

    所以,林子轩只是给鲁讯和胡拾等人写了几封信,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至于其他人,就让他们闹去吧。

    说句不客气的话,以林子轩如今在文坛的地位,根本没必要理睬那些小杂鱼,平白的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无论他们怎么吵,林子轩的声望只会越来越高,让他们望尘莫及。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趁着《时代周刊》在美国引发的热潮,他要把新文学丛书赶紧推销出去,或许能够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趣。

    林子轩写信给赛珍珠和郁达浮催稿,冰欣就在美国,不用担心。

    这时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林羽堂写信给他,想要翻译鲁讯的《呐喊》集,也不提和出版社谈分成的事情了。

    林羽堂说是在美国留学,实际上一直在德国上学,他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学位,其实他在哈佛大学没上多久。

    他对林子轩在美国的影响力并不清楚,就以为林子轩是骗子。

    他是语言学博士学位,不大看得起林子轩经济学学士的学位。

    这次看到《时代周刊》的专访,他才真切的感受到林子轩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是货真价实的世界级文学家。(。)

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历史之中() 
林子轩虽然很不爽,但还是答应下来。

    他的初衷是推广新文学,而鲁讯的的确很具有代表性,既然是鲁讯推荐的人选,只要林羽堂和鲁讯达成了一致,那他也没必要为了些许的闲气而拒绝。

    和林羽堂一样,国内的很多人弄不明白林子轩在西方文学界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林子轩在美国出版了,《乱世佳人》的中文版他们也读过,或许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他们并不认为这本有多么的好。

    何况林子轩写的太过直白,没有文采,不符合中国学者的习惯。

    他们把《乱世佳人》划归到鸳鸯蝴蝶派那类通俗的范畴,认为林子轩在美国写了一本通俗,受到了美国人的欢迎,就和鸳鸯蝴蝶派作家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类似。

    通俗文学一向不受文学评论家的待见,这是文学界的常态。

    也就是说,林子轩根本没有进入美国文坛主流文学的领域。

    就算有点名声,也极为有限,恐怕都是林子轩自己吹嘘出来的。

    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内容不适合中国社会,林子轩懒得出版中文版,所以很多中国学者都不知道林子轩在美国又写了一本畅销书。

    这些人的想法颇有道理,一般来说,通俗文学可能成为畅销书,却很难成为名著。

    但他们忽视了《乱世佳人》描写的故事,是美国人最感兴趣的内战。

    美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一次是华盛顿领导的建国战争,一次是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这两次战争深深的改变了美国的历史。

    美国人对这两次战争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少文学作品都讲述了这方面的内容。

    《乱世佳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化界虽然崇尚西方文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名著,似乎和西方文化接轨了,但还是有着一种小圈子思想。

    他们看到的都是西方的那些名家和名著,以为翻译了莎士比亚就了解了英国文学。

    其实。他们和欧美的文学界是脱节的。

    他们不清楚此时此刻的欧美文坛正流行什么创作流派,他们翻译过来的都是欧美文坛几十年前,甚至是上百年前的作品。

    而且,大多还是从日本贩卖过来的二手货。

    日本文坛接触西方社会。学习了西方的文学创作技巧,然后中国留学生又学习了日本的创作手法,带回了中国。

    就以川端康城的新感觉派为例,日本人学习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创立了新感觉派,然后传到中国。形成了中国的现代派文学。

    为什么中国文学家不直接学习西方的创作技巧呢?

    这就是小圈子思想,大多数中国文人并不懂得外语,接触的西方文学都是通过翻译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翻译之后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