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121章

民国大文豪-第121章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中国文学家不直接学习西方的创作技巧呢?

    这就是小圈子思想,大多数中国文人并不懂得外语,接触的西方文学都是通过翻译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翻译之后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

    特别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翻译作品。

    林子轩找来看过,都是文言文,而且是意译,就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进行翻译。

    这让中国文人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区别并不是很大,西方文学不过如此,除了西方的科学可以借鉴外。西方文学还不如中国的传统。

    直到白话文的推广,不少翻译家舍弃了文言文,使用白话文翻译外国名著。

    如此才让中国文人意识到外国人的写作技巧和中国文学差别很大,但还是较为隔膜。

    只有那些出国留学,直接接触西方文学的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人非常少,就算回国之后介绍了西方文化,短时间内也改变不了中国文坛的风气。

    所以说,中国文人对林子轩在西方文学界的定位不是很清晰。

    《时代周刊》对于林子轩的吹捧让他们觉得一个在美国写通俗的人都能出名,那我们难道还不如一个写通俗的么?

    我们只要在美国发表。也能获得巨大的声誉。

    这种错觉让不少文人开始琢磨如何在国外出名的事情来,他们利用关系和外国出版社联系,希望能出版自己的。

    甚至说他的比林子轩写的好上一百倍。

    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受到一番奚落外。外国出版社根本不予理睬。

    这时候,他们听说林子轩要在美国推广中国的,还负责出版,又把主意打到了林子轩这里来。

    在他们想来,只要自己的能够在美国出版,美国人就能看出自己作品比林子轩写的好。自己也就能出名了。

    于是,不少文人开始改口称赞林子轩,目的是希望林子轩能把他的在美国出版。

    林子轩打听了一下,这个消息是林羽堂说出去的。

    推广新文学丛书本来是他在美国的一种尝试,如果反响还可以,就会继续推广下去,如果反响不好,就暂停下来。

    这是一件没有公开的事情,如今却传的人尽皆知。

    来找林子轩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鸳鸯蝴蝶派的作家。

    林子轩也不能说我只收具有代表性的新文学作品,你的不够资格,那样太得罪人。

    还有不少文坛的老前辈,倚老卖老,弄的他不堪其扰。

    他不知道林羽堂是无意还是有意放出的消息,但他心里极为不爽。

    林哥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林子轩决定把《京华烟云》给写出来,这本是林羽堂的代表作。

    这是林羽堂于1938年在巴黎用英文写成的。

    翻译成中文后也叫做《瞬息京华》,旨在向西方介绍道家文化,以弘扬道家思想为主题。

    故事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1975年,林羽堂凭借《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子轩在后世看过电视剧,随后找来翻译成中文的看了看。

    他本来没打算写《京华烟云》,因为这部的时间线太长了,横跨中国三十多年的时间,没有发生的事情他怎么写,他不可能泄露天机,那是自找死路。

    但林羽堂让他不高兴了,那就写吧。

    没发生的事情可以以后再写,就当是写一部记录这个时代历史的了。

    对于林子轩来说,这个时代的确是已经过去的历史,他正生活在历史之中。(。)

第二百三十八章 首先把故事讲明白() 
林子轩写《京华烟云》还有一个原因是《天龙八部》要连载结束了。

    和这个时代的作家相比,林子轩算是高产了,但他自己知道这些不用花费时间构思和创作,所以有一种莫名的紧迫感,好像在和时间赛跑一样。

    如果是其他成名的作家,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名声,费尽心思的写出新意来。

    所以,作家的名声越高,作品越少。

    像林子轩这种持续高产的成名作家并不多见,他不需要依靠卖文为生,没必要这么拼命,这也是其他作家不理解的地方。

    你这么能写,还给不给其他文人活路了?

    在《新闻报》副刊的《快活林》上,林子轩的《天龙八部》永远占据在第一版,一年多的时间不给别人任何的机会。

    就好像后世有明星每天都占据娱乐版的头条一样,这个明星会被人恨死的。

    现在《天龙八部》终于结束了,就在他们以为可以出头的时候,噩耗传来。

    林子轩准备写新了。

    《快活林》的主编严独贺很早就和林子轩谈过这个问题。

    他当然希望林子轩能继续在《快活林》连载,但以林子轩今时今日在文坛的地位,光凭交情恐怕很难留住林子轩。

    何况,林子轩在《快活林》连载《天龙八部》,已经还了他的人情。

    严独贺给林子轩开出了业界最高的稿酬,还有诸多的优惠条件,按照后世网文的说法,这就是大神级待遇。

    他还牵线促成了《新闻报》和万象书局达成了合作协议。

    《新闻报》是中国第一家销量突破十万份的报纸,在全国有500多家分销处。

    仅仅是借用《新闻报》的发行渠道,就是林子轩无法拒绝的条件,这是万象书局走向全国的第一步。

    《新闻报》专注于时事新闻,有了万象书局各类杂志的补充,品牌更为丰富。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利益分配。为了打开销路,林子轩只能做出让步。

    《天龙八部》的结局引起了部分读者的不满,因为乔峰最后自杀身亡了。

    大部分读者比较冷静,从前期女主角阿朱的死亡。后来阿紫也死了,乔峰的结局并不让人意外,他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也没有多大意思。

    或者说,读者被虐的已经习惯了。

    林子轩对此早有准备,他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了安排乔峰死亡的原因,这个原因特别的高大上,是为了呼吁和平,停止战争。

    他希望江苏和浙江两地的督军不要轻起战端,要通过谈判来解决纷争。

    毕竟,乔峰是为了化解辽国和宋朝之间的战争而自杀的。

    江浙战争是上海的热点话题,生活在上海的人都不愿意打仗,枪炮不长眼,兵荒马乱的日子最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读者听到林子轩的解释,也就理解了作者这么写的意图。纷纷表示支持。

    只有严独贺苦笑不已,林子轩在大半年前就告诉他乔峰的悲剧结局,那时候可没有说要打仗,这明显是林子轩的托词。

    但对读者非常有效,其实读者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就行了。

    上海的读者对林子轩非常支持,完全可以称之为铁粉。

    因为林子轩用多部武侠成功树立了他通俗大师的名号,创立了品牌,获得了读者的认可,读者认为林子轩写的就是好看的。

    他们期待林子轩的下一部。

    《快活林》对这部林子轩的新进行了宣传。叫做《京华烟云》。

    这让上海的读者有点诧异,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发生在北方的故事,他们怀疑作为上海人的林子轩能写好这类么?

    但想想林子轩以往的,故事也不都是发生在南方。

    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不能受到地域的局限,应该天南海北,无所不包。

    林子轩根本没打算把《京华烟云》改成发生在上海的故事,改编太浪费时间,还会有损故事的整体风格。

    这部也只有放在北平那种历史古都中才更有味道。

    他记得后世的电视剧主题曲就透着一股历史的沧桑感。

    “多少的离乱承合,多少的恩怨不平。历史的一页尚未写尽,砚上的笔早已凝干。”

    “最辉煌时总是最沧桑,最明亮时总是最迷惘,最美丽时总是最淡泊,最繁华时总是最悲凉。重重烟树浩浩云山,十丈红晨落成了清台的记忆。星尘下涛声里,往事霸图如梦。”

    如果把故事放在十里洋场的上海,会多了一份浮躁和时尚,没有北平那种政治和文化的氛围,也就不能给人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这部的故事情节和寻常的鸳鸯蝴蝶派类似,都是讲述大家族的恩怨和这个大时代中青年男女对于人生的不同选择。

    但林羽堂加入了大时代的背景,就让整个故事气势恢宏起来,格局变大了。

    他还融进了道家的思想,让故事有了深度。

    如此一来,《京华烟云》就有别于一般的此类,这就是经典和三流的区别。

    看起来大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效果却天差地别,这就是大师的实力。

    林羽堂写《京华烟云》时用的是英文,他是写给西方读者看的。

    在英文版中,他详细写了从世纪初开始的中国政治文化背景,复杂的事情简化,简化后还要仔细解释,把整件事揉碎了讲给西方读者听。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大家都知道的社会情况,一挑即明的风俗人情,他不厌其烦的提起。

    在中国读者看来,这么罗嗦有什么好看的,但这就是林羽堂的高明之处,他完全明白应当如何对待西方读者。

    林羽堂的能在西方受到欢迎,就是因为这一点,他把故事向西方人讲明白了。

    这是很多翻译中国的翻译家走入的误区。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把故事讲明白,让西方人听懂,而不是讲究文采。

    不能为了追求简练,把一些中国人熟知的事情一笔带过,中国人熟知,西方人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够看懂呢。

    你连故事都讲不明白,还炫耀什么文采。

    林羽堂从来不用中文写,也极少用英文写幽默小品。

    他很清楚这两种语言面对的读者群不同,他用中文写小品文简约优美,他用英文写繁琐绵长,不是改变了文风,而是面对的读者不同。

    从这方面来说,他的确是语言大师。(。)

第二百三十九章 野心之作() 
林子轩看到的《京华烟云》出版于1991年,翻译者是郁达浮的儿子郁斐先生。∈↗

    郁斐先生花费十年的时间翻译了这本书,叫做《瞬息京华》,基本上符合林羽堂的原意,而且用的是北平口语,文笔生动,行文流利。

    郁斐先生之所以翻译这本书还要从1939年说起。

    当时《京华烟云》在西方出版,获得了成功,林羽堂就请在新加坡的郁达浮翻译成中文版本,还给郁达浮寄去了五千块钱。

    他认为郁达浮“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达浮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翻译家。

    这句话说的很中肯。

    郁达浮的文字在民国时期的文坛就算不是顶尖,也是超一流。

    但是,郁达浮那个时期过的不怎么样,较为潦倒,还有家庭纠纷,他虽然开始翻译,却没有翻译完,只开了一个头。

    后来他死在了南洋,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那笔钱也没有还给林羽堂。

    郁斐先生这算是父债子偿,成就一桩文坛的佳话。

    1924年7月20日,《快活林》开始刊载《京华烟云》。

    故事从光绪26年7月20日早晨的北京城开始讲起,这一年按照西历是1900年,也是林子轩出生的那一年。

    他讲的是24年前的故事。

    那一年,北京城正在闹义和团,杀洋人。杀教民,烧教堂。乱成一团。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正要攻向北京。如果说北京是个修罗场,那天津就是个大地狱。

    正是乱世将起之时。

    北京城的大户人家纷纷逃离,前往外地避难,姚家的女儿姚木兰在逃难途中和家人失散,落入义和团之手,险些被人拐卖,幸好被曾家人所救,脱离险境。

    接下来便是姚木兰回到家中,过起了家长里短的生活。

    《京华烟云》这样的开局略显平淡。而且还是以一个女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让很多满心期待的读者颇为失望。

    甚至不少文人认为林子轩江郎才尽,写了一部鸳鸯蝴蝶派的言情。

    但更多的人持观望的态度。

    如果这本是一位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没什么奇怪的,但出自林子轩之手,就需要仔细琢磨一番了。

    和《乱世佳人》一样,《京华烟云》的主角是位女性,叫做姚木兰。

    在林子轩的中,女性作为主角并不稀奇。只是故事实在是有些平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