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民国大文豪 >

第64章

民国大文豪-第64章

小说: 民国大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自然,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展现上海最美好的一面,满满的正能量。

    有纽约的媒体还发现《上海假日》里的男主角似乎有点眼熟。

    他们向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彼得逊律师求证,确认了那个男主角就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而且,他们还了解到这位著名作家在中国是一个庞大家族的直系继承人,还是一位银行家,电影公司老板,有自己的报社和出版社,甚至还有一家唱片公司和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的传媒大亨么?

    他们不了解林子轩的总资产有多少,但按照美国这边的情况类比,他们直接把林子轩放到了和洛克菲勒家族继承人一样的位置上。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于是,《纽约时报》在第八版对林子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把林子轩描绘成实业家和艺术家的结合体,认为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林在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涉及到多个领域,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

    这让林子轩在美国小火了一把,不过这篇报道在美国人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毕竟他只是一名华人,他在美国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乱世佳人》的作者。

    但在美国华人中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就连和林子轩有过交往的张康任都迷糊了,还把这份报纸寄给了林子轩。

    这其实是彼得逊律师耍的一个小花招,他只是介绍了林子轩旗下的产业,却含糊了这些产业的规模,给记者造成了错觉。

    这个小老头非常精明,作为林子轩在美国的代理人,林子轩在美国越出名,他以后越好办事,他没有说谎,只是说的很有选择性。

    这是律师惯常使用的手段。

    在观看《上海假日》的那数十名普通观众中,有一名华人少女,叫做黄榴霜。

    她出生于1905年,祖籍广东台山。

    她的祖父是最早一代来加州淘金的华工,后来黄家在唐人街开一间洗衣铺来维持生计。

    在她上小学的时候,正是好莱坞电影兴起之时,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她常常翘课溜进戏院,非常喜爱电影。

    1919年的一天,一部叫做《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需要一个东方脸孔来演配角,才14岁的黄榴霜毛遂自荐,从此进入了电影圈。

    这几年她一直在好莱坞跑龙套,听说戏院要放映中国电影,就托人进了戏院。

    她看到《上海假日》后大为惊讶,没想到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电影相媲美了,连好莱坞都要翻拍中国电影。

    这让黄榴霜非常自豪,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林子轩写了一封信。

    才17岁的黄榴霜在信中写了自己在好莱坞的遭遇,自己对电影的热爱,自己对《上海假日》的喜爱,自己对中国的思念,等攒够钱就回去看看等等。

    她写这封信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平时在好莱坞受到不少不公正的待遇,想要倾诉自己的情绪,然后寄到了大洋彼岸。

    她不知道林子轩的确切地址,信封上写的是上海明星电影公司。

    林子轩竟然奇迹般的收到了信件,这多亏了他在上海的名气,同时,他还收到了张康任寄来的《纽约时报》。

    对于报纸上的夸张报道,他一笑了之,可对于这个女孩的来信,就要慎重对待了。

    从信中的内容看得出,这个女孩不是他的影迷,也不是崇拜者,似乎只是想要发泄一下自己的感情,找到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和后世网络上的漂流瓶差不多。

    或许她把信寄出去,心里舒爽了,也就忘记了,没期望能够得到回信。

    但林子轩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自己写了回信,能够给那个女孩的生活带来一点惊喜,这就足够了。

第一百二十六章 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 
林子轩明白在这个时代一名华裔女孩想要在好莱坞出人头地是多么的艰难,光是《排华法案》就会限制华人在美国的发展。∈♀

    你永远演不了主角,只能是小配角。

    而且,在美国电影中,华人的形象一向是丑恶和堕落的象征,这一点在后世也还存在,丑化华人是美国电影的普遍现象。

    林子轩想要在信中劝说她放弃,因为这条路太过坎坷,不过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他没有资格说三道四。

    于是,他在信中鼓励女孩一番。

    并告诉黄榴霜,现在中国电影正在高速发展,上海明星电影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即将在戏院放映。

    如果在好莱坞过的不好,可以回到国内来,明星电影公司随时欢迎你。

    就算是在给一个陌生女孩写信,林子轩也没有忘记宣传他的有声电影,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这件事。

    让全世界都知道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经过高强度的宣传,上海本地人大多数都知道电影里的人会说话了,并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如果不是电台广播还没有弄好,林子轩可能会用广播不间断的轰炸宣传。

    电影圈里的同行对此意见不一。

    有人在看林子轩的笑话,认为电影是表演艺术,让人说话会破坏观众看电影的情绪。

    否则,为什么美国人不拍摄有声电影?

    林子轩是在哗众取宠,观众不会接受,最后肯定是要吃亏的,默片才是电影的根本。

    也有人打听了一下有声电影机的价格,吓了一跳。

    质量好的摄像机只要3000块银元,像但杜予从别人手里买的二手摄像机只用了1000块银元,而一台有声电影机需要20000块银元。

    听说林子轩还买了两台,要是有声电影不被观众接受,他至少要赔上五万块钱,加上改造戏院的资金,少说也在十万以上。

    这林子轩真是败家啊!

    一时间,上海滩有了林子轩是败家子的传闻。

    都说同行是冤家,这是有人在唱衰有声电影,抹黑林子轩,他们自己没办法拍摄有声电影,也不能让林子轩成功。

    一旦观众接受了有声电影,那谁还看默片,这林子轩是把他们往死路上逼啊。

    张时川就是其中之一。

    他好不容易说服邵醉嗡投资拍摄一部功夫长片,这才刚刚拍摄,林子轩又弄出了有声电影,他有种跟不上潮流的感觉。

    你是不是还想拍摄彩色电影啊?

    你走这么快真的好么?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也有一拨人在观望,他们懂得技术,知道美国人不拍有声电影的原因,不过对于有声电影的前景没有把握。

    林子轩走在了前面,给他们探路,他们很是赞赏。

    对于这段时间攻击的暗流,林子轩毫不在意,随着明星电影公司的逐渐壮大,他和其他电影公司的矛盾会越来越深。

    他知道未来的趋势,就会坚定的走下去,毕竟,时间不等人。

    1922年9月1日,静安寺路127号,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

    无论是支持林子轩的人,还是想看林子轩笑话的人都来到戏院。

    洪慎带着剧组成员坐在最前面,殷明竹光彩照人,就连阮玲钰也请假从中西女校里跑了出来,应该是林晓玲鼓动的结果,她自己没这么大的胆子。

    在包间里,大都是林子轩送票邀请来的社会知名人士。

    有公共租界董事美国人费信惇以及几位英国董事,也有法租界的几位董事,这是冯敬尧邀请来的,宋子闻和宋倾龄也前来捧场,唯一遗憾的是孙仲山没有来。

    据说,这些天孙仲山联络各派势力,非常得忙。

    冯敬尧也听到了那些唱衰有声电影的声音,对今晚很重视。

    毕竟收购和改造戏院投资了几十万,如果有声电影出了问题,那投资就打了水漂。

    晚上七点半,电影正式开始。

    和以往放映电影不同,旁边没有乐队伴奏,声音是从幕布后面的唱片中发出来的。

    一阵悠扬的乐曲响起,幕布上开始出现字幕,都是导演和演员的名字。

    三十秒后,乐曲停止,画面出现。

    在一家舞厅内,台上正有一名歌女演唱着《夜上海》,下面则是喝酒的听众,整个舞厅内发出杂乱的声音。

    歌女的歌声,乐队的弹奏声,听众的谈话声,酒保倒酒的声音,还有扯动椅子的声音……

    这些杂乱的声音一股脑的冲入观众的耳朵里,虽然杂乱,但层次分明。

    观众能分得清这些声音,从声音里很容易的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而不是像以往看默片的时候依靠猜想。

    太神奇了!

    林子轩可是知道光是拍摄这一幕就花费大量的时间,主要是录音的工作,如何让这些杂乱的声音听起来清楚明白,这可是技术活。

    一曲结束,交际花陈白露从舞台上下来,娴熟的周旋在各色男人之中,展现着自己的魅力,引得舞厅内众多男人热切的追捧。

    然后,她看到了一个青年,不由得愣住了,那青年正是她年轻时的恋人,方达生。

    镜头一转,陈白露带着方达生回到旅馆,故事情节就此开始。

    整部电影拍摄中最费时间的就是开头这一幕,林子轩为了把有声电影的优点完美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才弄了这么高难度的片段。

    下面都是在封闭的环境里拍摄,也没有太多背景音效,录音较为容易。

    观众还在回味着刚才舞厅内的一幕,那声音太真实了,和看默片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这一次不仅光是看,还能享受一场听觉盛宴。

    就像后世的观众第一次看3d电影一样,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的确会让人震撼。

    声音继续在戏院的上空回荡着,无论坐在那里都能听得清楚。

    这也是林子轩选择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的原因,这家戏院在建设的时候似乎就考虑到了声音混响的问题。

    或者当时考虑的不是声音,而是西班牙建筑的特色就是如此。

    经过多次试映,林子轩觉得这种建筑风格最适合有声电影的放映。

    因为是有声电影,不用在情节之间插入字幕,所以情节连贯,让观众没有时间分神,沉浸在电影之中。

    在林子轩看来,只要前二十分钟没有观众退场,就说明有声电影被观众接受了。

    现在看来,他成功了,有声电影的时代来临了!

第一百二十七章 布卢姆斯伯里集团() 
第二日,上海的报纸上长篇累牍的报道了《日出》这部电影,包括上海的外文报纸。

    他们报道的重点是电影发出了声音,感觉很惊奇,至于《日出》的剧情反而被忽略了,这让洪慎颇为无奈。

    《日出》可是他竭尽心思的作品,艺术反而成了技术的陪衬。

    这也是媒体争论的一个焦点,艺术和技术谁才是电影的根本。

    他们认为有声电影这种技术破坏了电影的表演艺术。

    这种争论在后世一直存在,电影特效这种技术的出现让电影表演越来越不重要。

    甚至演员都不需要演技,只要在绿幕前摆出姿势,然后放在电脑里进行合成,一部电影就这样制作完成了。

    这其实也是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的区别,商业片注重技术,艺术片注重表演。

    在这个时代,有声电影的出现和后世电影特效的出现一样,都是一种技术革新,势必会引起激烈的争论。

    唱衰的声音继续存在,认为有声电影长不了,只能是昙花一现。

    一旦观众的新鲜感过去,就会厌倦这种发出声音的电影,重新欣赏电影的表演艺术。

    激进者则认为有声电影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有了有声电影,以后谁还会去看那种哑巴电影,太过无趣了。

    林子轩知道因为有声电影拍摄成本和戏院的问题,默片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但时代的大潮滚滚而来,阻挡不了。

    他现在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日出》的拷贝卖不出去。

    南洋的片商持观望的态度,因为即便把《日出》的拷贝拿回去,南洋也没有戏院可以放映这种有声电影,改造戏院需要花费不菲。

    如果有声电影真的是昙花一现,那就太吃亏了。

    所以,他们宁愿等上一年半载,也不愿意现在就出手,反正现在默片还很受观众欢迎,并不急于一时。

    林子轩对此也没有办法,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时间。

    《日出》只是一次试水,他真正在意的是年底的那部《大闹天宫》,那才是一部大制作。

    到时候,看到了效果,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有声电影的行列中来。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津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