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可以通过这部来探讨如何创作,林子轩会在写作的过程进行讲解,这样更为直观,也更有说服力。
赛珍珠对此自然欢迎,能够亲眼看到一部的创作过程对她会很有启发。
她非常感谢林子轩让她参与其中,因为这种事情并不常见。
一般而言,创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作家需要极为安静的环境,慢慢的创作,否则很容易被打断灵感。
林子轩这样做就是在毫无保留的向她传授写作技巧,按照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就相当于师傅授徒了。
当然,在文学创作上面,林子轩的确算是她的导师了。
“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像是象征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等,各有特色,每位作家也有各自的创作风格。”林子轩讲述道,“不过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前提是你能把新的东西融入到你自己的风格之中。”
“我和英国的一些作家通过信,弗吉尼亚伍尔芙和我探讨了意识流,我觉得很有意思,这部我会借鉴一些意识流的写法。”林子轩解释道。
这种随口说出来的消息让赛珍珠颇为震惊。
她喜好文学,自然知道在英国极有影响力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弗吉尼亚伍尔芙也是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
她没想到林子轩和英国文学界联系的如此紧密,伍尔芙可是英国文学界的核心人物。
瞬间,林子轩在她心中的地位从中国文坛上升到了世界文坛。
这并不是林子轩的本意,他只是为自己即将写出来的找一个理由而已。
这本虽然不是意识流,却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技巧。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故事,我的英文不好,只能用中文写作,你愿不愿意翻译出来,寄到美国出版,我们分享版税。”林子轩提议道。
赛珍珠没有拒绝的理由,这对她来说也是一次创作的过程,就当是一次写作预演了。
林子轩要写的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这将是一部能够巩固他在西方文坛地位的经典之作。
;
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
在这个时代,作为一名中国人,想要在美国媒体上获得长久的关注度是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是美国的主流报纸,就算是在文学类刊物上,也不会只围着一部打转。
美国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大事,美国文坛每天都有新的书籍出版。
林子轩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因为《乱世佳人》引起的风潮早已落幕。
当然,由于《乱世佳人》的畅销,还是会有人谈论这部,只是不会作为新闻热点了,仅仅偶尔出现在一些评论性的文学杂志上。
彼得逊律师写信给林子轩介绍了美国的情况。
林子轩在美国读者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读者是善忘的,想要维持在美国文坛的热度,就要不间断的推出新作品。
这也是林子轩的打算。
他要用新的不断的巩固自己在西方文坛的地位,直到让别人再也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其实,在这个时间点上,《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是最佳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才是真正符合20年代美国社会的。
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史称“喧嚣年代”。
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溃败之前的1929年这10年。
在这十年间,美国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给不少美国人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
地产交易、股票市场特别活跃,一些投机家在这类赌博性行业中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
在社会上,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人们开始了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赚更多的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
同时,美国的享乐主义、斯宾塞的进化论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大行其道。
传统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劳节俭”等思想,逐渐被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生活等消费享乐主义所取代。
在这种背景下,1925年,菲茨杰拉德写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从而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也因此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代表作家有海明威、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肯明斯等。
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
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
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虽然在作品中流露出浓厚的悲观情调,对战争抱着消极、厌恶的态度,但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或艺术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影响了后来很多作家的创作。
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家塞林格就是其中之一。
塞林格于1919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
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
战争对他的影响很大,回国后的塞林格大部分时间都是离群索居,过着隐居的生活。
和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等人一样,他们的文学创作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这也是林子轩选择《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因。这部延续了“迷惘的一代”的创作精神,写出了整个时代的悲观和彷徨,空虚和堕落。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只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没看过,否则就直接抄袭这部了。
电影中小李演的不错,可惜连个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都没有。
在彼得逊律师的信件中,还介绍了《津门大侠霍元甲》和《日出》的情况。
美国电影公司对于《津门大侠霍元甲》这类东方动作片比较有兴趣,但对于有声电影基本上都是排斥的态度。
《津门大侠霍元甲》被环球电影公司以五万美元的价格买下,并在纽约中国城附近的几家影院里放映,受到华人的欢迎,收益不错。
之所以选择环球电影公司,而不是以前合作的联美电影公司,和玛丽碧克馥有关。
因为《纽约假日》放映的时候出现了“抄袭门”事件,让玛丽碧克馥损失不少,不仅是票房上的损失,还有她营造的完美形象。
所以,她对林子轩的电影再也没有兴趣了。
在今年二月份举办的第一届好莱坞颁奖礼上,玛丽碧克馥凭借着《纽约假日》中安妮公主的角色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最佳女主角。
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争议。
因为在颁奖礼举办的前一晚,她把中央评委会的全体评委请到她的别墅里招待“茶点”,结果她真的获了奖。
美国舆论一片哗然,认为其中有黑幕,奖项不公平。
林子轩觉得媒体应该问问奥斯卡什么时候公平过。
他较为期待的最佳外语片奖并没有设立,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电影圈极为排外,想要让中国电影进入美国市场困难重重。
《日出》这部有声电影在道格拉斯希拉的介绍下得到了西方电气公司的大力支持。
他们也想推广有声电影机,就包下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皮卡迪里戏院放映了《日出》,并邀请各大报纸的记者和电影公司的老板前来观影。
为了担心观众看不懂剧情,还印刷了一本小册子。
在小册子里,除了介绍电影剧情外,还有翻译成英文的电影台词,他们把《日出》翻译成了《一位沉沦欲海的东方女人》。
美国人认为这个电影名字比“太阳升起来了”更具有吸引力。
林子轩极为无语,这就是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啊!
第一百七十六章 上海滩的一道风景()
《日出》这部有声电影给美国媒体带来了震撼,他们对于电影讲了什么没有兴趣,关注的重点在声音上面。
电影中的声音虽然带着一点鼻音,但听起来无比清晰。
散场之后,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件事,并对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大加指责。
连电影技术如此落后的国家都拍摄出了有声电影,美国的电影公司在做什么,太不思进取了,没有一点创新精神。
好在有声电影机是美国公司制造出来的,这让美国媒体挽回了一点颜面。
不管怎么说,这部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中有美国人参与,他们确信如果没有美国的机器和美国录音师的指导,中国人绝对拍摄不出有声电影。
道格拉斯希拉瞬间成了焦点人物,被众多媒体采访,让他谈谈对于中国的印象。
这位美国青年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
他对于中国,特别是上海的印象很不错,和中国电影圈的从业人员合作的很愉快。
他还屡次提到了林子轩,以及在林子轩领导下的明星电影公司。
在道格拉斯的叙述中,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影公司,和美国的派拉蒙一样,无论是在公司规模上还是拍摄技术上都远远领先于其他电影公司。
于是,美国的媒体惊呼一家位于远东的大电影公司正在崛起,美国的电影公司要小心了。
这让林子轩和明星电影公司又在美国刷了一回存在感。
美国的娱乐媒体很热闹,但美国的电影公司却不以为然,大多数电影公司无动于衷,只有一些中等规模的电影公司愿意进行尝试。
毕竟有声电影的拍摄投资不小,一旦观众不接受,就会血本无归。
道格拉斯希拉在中国呆了半年的时间,回到美国后从小伙计一下子成为了有声电影的专家,不少电影公司给他开出了不菲的薪酬。
这恐怕是他没有想到的,他的导演梦想就此实现了。
所以说人生的机遇就是如此,他跟着林子轩到上海去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已。
林子轩同样为道格拉斯感到高兴,这位美国小伙的人品还行,没有回到美国就说中国的坏话,比不少中国人都强。
他相信有声电影会发展起来,《日出》只是一个开始,中国的电影也会进入西方世界。
在庐山,林子轩每天晚上写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白天的时候拿着稿子和赛珍珠讨论中的情节。
他原本是来渡假的,可每天闲逛也很无聊,总不能一直和冯程程腻歪在一起。
再多的话题也有说完的时候,不妨给彼此留下一点私密的空间,有道是距离才能产生美,当然也不能距离太远,否则距离有了,美没有了。
冯程程对此很理解,觉得作家写稿子是很正常的事情。
她在考虑林子轩说的开女装店的事情,女人都爱美,在法租界霞飞路上有不少时装店,她时常过去买衣服。
自己开一间服装店也不错,至少不用每天都呆在家里无所事事。
而且,女装店交往的都是女人,也不会有人说闲话,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她在女校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裁剪,可以自己尝试着设计服装,不仅售卖从国外运来的成品,还能自己设计时尚的服饰。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在上海,真正穿着时尚的不是那些阔太太和大家闺秀,而是那些在上海滩的上流社会中游走的交际花们。
其实,“交际花”这个词汇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被认为是褒义词,只有那些豪门名媛们才有资格成为交际花。
她们颇有学识,善于交际,风情万种,是上海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比如殷明竹就是上海滩有名的交际花,走到哪里都受人追捧,代表着时尚和潮流。
林子轩了解殷明竹,她只是喜欢玩而已,可在男女问题上分的很清楚,绝不是那种随便的风尘女子,而且在感情上很专一。
在后世,一本叫做《春申旧闻》的书籍中谈起上海的“交际名媛”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