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拉磨小说网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尘埃之躯 >

第113章

尘埃之躯-第113章

小说: 尘埃之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南美洲的土族人(现在他们被称为玛雅人)。

    BA和MA有一种紧迫感,她们知道土族异种(玛雅人)的个体能力完全胜过欧亚非的人类。

    她们一方面要想办法限制、扰乱玛雅人的发展进度,另一方面要尽快将欧亚非大陆上的金族、水族、火族、木族等四大部族引入新的文明阶段,通过群体性变革创建新型社会模式。力争在千年之内超越土族人。

    这次大宗教信仰的启蒙,不同于以往没有章法的鬼神传说,它必定是一门社会学,平等地涉及到每一个人,具有全人类参与的可能性,而不是各个部族,各持己见的鬼神崇拜,具有社会学功能的大宗教核心精神就体现在,人类对平等、博爱、互助的向往。

    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体现了相同的要素。

    主机预计人类在地球站稳脚跟之后,将向全球各地蔓延,在全球布局完成后,将由零散的部落,逐步合并成为以大洲为界限的族群。

    这次大宗教信仰的建立,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在每个大洲内部,有一种力量可以将各个部落、国家串联起来,为每个大洲内部各自为政的世俗政权,加上大宗教的约束,形成三到四个,以“洲际”为单位的大区域意识共同体。

    BA对主机说:“东亚的木族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本地化的,统一的宗教信仰体系。而临近的水族(古印度)发展出了大乘佛教,是否将大乘佛教正式引入木族?”

    主机说:“对于一个人口易于繁衍的大族,佛教可能再合适不过了。木族(汉)在北纬25度和40度之间,水族(古印度)在北纬25度和35度之间,这个地理位置是亚热带温室区,非常适合人口繁殖。

    对于一个易于繁衍,人口众多的族群,应以稳定为主,而不是开创具有挑战性的信仰模式。”

    BA:“木族人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部族间进行着激烈碰撞,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创造性。

    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社会治理方面奴隶制经济模式开始瓦解,不同支派的部族开始融合,由上百个氏族部落逐步形成七国争霸的局面。各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促进了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变革;在长期的战争中,他们的军事理论获得了重大的进步,出现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涵盖政治、经济、战术、战略的竞争策略体系。”

    MA:“也许几个世纪之后,他们将以压倒性的人口优势波及其他大族,但是秦政登基之后,焚书坑儒,统一了木族各个部族,阻断了各种新兴思想的萌芽,使得整个木族回到了全球统一的步调。”

    主机:“为了防止‘一族独大’的局面,给这个人口众多的部族,进行精神禁锢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减缓他们影响全球的步伐,所以用道教的无为和佛教的不争为信仰,限制他们过快的发展是一个安全策略。”

    “如果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种族,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及开拓性,他们将压制其他民族,全球将无法保留多元性、多样性,其他民族没有喘息的机会来进行自我调整,人类世界会倾斜,失去平衡。

    各个民族最好在不断的博弈中,按阶段发展,总结经验,亲身体验跨越不同文明阶段的感受,而不是因外族侵入带来缺失性的突变。

    维持物种平衡一直是这个星球的意志,防止某个部族独大,也是星际繁衍计划的意志。”

    “人类的进化不仅要与自然界博弈,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成长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各民族之间有博弈才有沉淀,才有教训,才有参照,才会进步。博弈是人类这个特殊物种进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MA说:“在各部族进入大规模博弈之前,我们一定要根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帮助他们选择好平衡的方法。因为四大部族间的博弈,不管是哪方输或赢,都不是人类存在的目的,而是要在竞争中交替上升,最终进入星际文明阶段。”

    BA说:“他们从夏朝开始就建立起了稳定的集权治理结构,秦朝更是建立了高度集权的社会治理模式,汉朝也是集权制度,所以没有王权的许可,佛教难以成为木族人的宗教信仰。”

    主机:“当年佛教在印度兴旺起来,也是得益于阿育王最终感悟,将佛教设立为国教。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为木族人重新建立本土化的大宗教,否则会错过信仰建设的最佳时期。”

    (本章完)

第118章 困惑与抉择() 
刘秀历经17年的征战夺回了刘氏基业,定都洛阳,史上称为东汉。

    由于汉朝内乱的原因,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期70多年的时间里,汉朝廷无力管辖西域各族,而且造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以及羌族的势力不断做大。

    东汉朝廷延续了西汉的体制,在第一任皇帝刘秀的治理下,出现了“光武中兴”,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励精图治,吏治清明,境内安定。

    汉明帝刘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他出生在战争年代,西汉末年的动荡,几乎摧毁了汉帝国,这一切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刘庄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虽然国家治理得不错,但是BA通过纳米传感器发送出来的信息,感受到这位皇帝经常忧心忡忡。

    他想知道,经过两代皇帝的治理,东汉已经进入一个稳定回升的局面,可是,为什么这个皇帝没有任何的懈怠,反而心事重重?

    主机对这位皇帝的成长经历进行分析:在汉明帝的少年时期经历了动乱的岁月,即使在继承皇位之后,皇亲国戚的内部争斗一直没有停止过,即使他继位后,几位皇亲都在窥见皇帝的宝座。

    汉明帝刘庄敬重儒学,但是他从前朝的混乱中,体察出儒教对社会治理欠缺一种深刻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力,最起码绝大多数不为官,不走仕途的中下阶层人士并不知道其宗章。

    而道教“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社会治理是行不通的,除了羽化成仙比较有吸引力以外,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度量,不能成为驾驭黎民百姓精神层面的手段。

    最早的各种玄学,黄帝内经、易经,无法承担起教化大众的作用,是因为它们都专注于某个领域,只是少数派的心灵鸡汤,不能对芸芸众生有所震慑、有所启发。

    BA上一次来到木族,正值西汉时期,在这里他游走了60多年的时间,那个时候他就在考虑,这样一个大族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精神支柱。

    纵观前史,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实质是全民械斗,因为在世俗社会面前没有什么是非观念,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六百多年春秋战国、七国争霸就是如此,这个期间,礼仪崩塌,争斗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一旦中央集权垮掉,这个族群就会陷入长时间的割据和战乱。

    汉明帝刘庄和BA想到一块去了,只是皇帝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如何开创新的局面。

    一日深夜,BA将自己装扮成一个佛教徒,投影在汉明帝的睡榻前,刘庄被诵经的声音吵醒了。

    BA使用了声波定向技术,只有汉明帝刘庄可以听到。

    皇帝看到床榻前站着一个亮晶晶的人,顿时惊呆了,这个人没有头发,表情庄严肃穆,身披纱袍,看起来超凡脱俗,一会儿这个人伸出右手,指向西方,然后腾空而起,慢慢地消失了。

    汉明帝坐在床边,感觉犹在梦中。

    第二天起床后,昨晚的梦境记忆犹新,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早朝后,他留下了几个亲近的大臣,对他们说:“朕昨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有一个金人手指西方,腾空而去,不知是何征兆?”

    几个大臣听了之后窃窃私语,一会儿博士傅毅说:“根据吾皇所描述的情景,我认为那可能是西域的佛陀,佛教在我朝市井早有传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陀,先帝时期,他们就已经出现,在我朝周边地区也颇为流行,在我朝境内也可以找到他们,百姓多认为其为方外术士,信众寥寥……”

    “哦!倒是挺新奇的,你们去多了解一些该教的来龙去脉。”

    汉明帝是做事谨慎严苛的人。他一直在认真考虑和平衡当时的社会环境,最终悄悄派出使者详细了解佛教。经过一段时间和大臣们的讨论,刘庄对佛教也产生了兴趣。

    大乘佛教的慈悲、度人、消弭灾业、教义平等宗旨,通用于各个阶层,更重要的是它不影响政权。

    继承皇位以来,刘庄感受到身边王侯们不稳定的动向,在各个王侯的封地里,信息闭塞,一旦这些王侯有异心,百姓也不知所以,很容易跟着造反起事,这就是刘庄的心结。而现在,他认识了佛教,佛教的教义可以突破地域观念,行善就是积德,慈悲放下屠刀,悔过可登彼岸,人事业绩既是前世报应,佛教具有将各个封地的百姓串联起来的能力,使他们达到意识共同体。

    佛教的那些神话故事,世俗社会一定喜闻乐见,佛教是一部解脱学,崇尚不争、不求,这是一个出家人的基本素养,如果在朝野推广开,将有助于社会稳定,也许佛教可以成为治理天下的另一种选择。

    汉明帝刘庄敏锐地发现,这是对社会治理的一种互补。

    汉明帝自此彻底醒悟了。他找来工匠根据自己梦中见到的佛陀形象雕塑了一个和真人一样大小的镀金佛像,放在了书房里。

    汉明帝在位时勤政,严防外戚、限制豪强、打击宗室、削弱皇亲国戚的实力,所以说这样一个明智的皇帝,是不会随意拍脑袋,根据一个梦境,就做出决断的。

    他决定正式派出使者,往西方取经,除了圆梦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个现实问题。

    汉朝成立以来一贯重视经营西域,由于东汉没有定都长安(西汉的帝都),而是往东迁移定都洛阳,从此距离西域就更远了,历史上汉王朝的历代皇帝对西域的管辖都很看重。

    东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后,因为国力不足,一改武帝刘邦时对匈奴的主动攻势,转为防御。

    此时匈奴从北向南压迫,羌族由南向北压迫,导致通往西域的凉州地域非常细窄,很容易被其他部族切断,使西域与中原失去联系,皇帝和大臣们都意识到,西域境内一向不太平,必须打通和保持稳定的,否则一旦中原有变故,加上西域周边的外敌压入,汉帝国将腹背受敌。

    光武帝刘秀去世后,汉明帝刘庄在位期间,经营西域的念想再次挑起,他很想彻底消除匈奴等部族的威胁。

    这个时期,匈奴对汉朝的态度很不稳定,如果想要派出使者,摸清西域的情况,必须要有合适的理由,否则沿途上会引起南匈奴和北匈奴,还有羌族的警惕,使事情复杂化,反而达不到自由考察的目的,因此“西方取经”成为了巡视西域的好办法。

    同时汉朝通过迎接佛教,向外界发出信号,表明汉皇帝对佛教教义的追求,表明汉帝国对世界文化是持开明态度的,因为佛教在公元一世纪前就已经是“跨国教”。

    汉明帝的使者蔡愔一路招摇,大张旗鼓地向沿途的各个部族彰显汉朝的理想和态度,这队人马一路风尘,尝尽千辛万苦,到了大月氏。

    他们找到了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侣,说服这两位高僧一起到东汉传经说法。当然这对于两位佛教徒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他们欣然接受。

    佛教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了一门可以解释世间万物的社会学,更重要的是大乘佛教不避开世俗社会,他们不是往人少的地方修行,相反更愿意向往人多的地方,他们具有“开疆扩土”的强烈愿望。

    由于是皇帝钦点,因此西域都护卫使一路随行,在他们的带领下,一行人日夜兼程直奔洛阳。

    汉明帝亲自出城迎接,因白马驮着佛教经典,皇帝命令在洛阳城中建造了佛教寺院——白马寺,用以储藏佛经,讲授经典。

    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侣在洛阳白马寺安顿了下来。他们组织翻译经文、传经授法、接纳弟子,很快两年的时间过去了。

    两位高僧在洛阳的传教很顺利,使他们忘记了另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大宗教的使命。但是BA不会忘记。

    木族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族,仅仅在洛阳或者是在某个区域内传教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在蜀地已经有佛教开始扎根,但是那里是一个进出很不方便的山川盆地,在此地传教非常艰辛,而且当地的信仰杂多,完全不同于中原地区一马平川地开阔,未来中原地区更容易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

    BA曾经将自己装扮成一个游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