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唐-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昏时分,李昂将元丹丘他们乘坐的船只系于华家旁边的埠头上。
杨男难得来帮忙,把缆绳系好在柳树上后,她蹲在青石板上,一边洗手一边说道:“你准备参加科举,怎么不和我说?”
“说了有什么用,你又不帮我。”李昂索性在石阶上坐下来。然后拍了拍旁边的青石板,示意杨男坐上去。
杨男也坐了下来,说道:“县试和州式,我不帮你。你也过了,不过到了省试,却没那么简单。”
难得她和自己说这样的话,李昂少有的认真说道:“丫头,你知道些什么。跟我说说吧。”
杨男出身京城权贵世家,对科举的事,自然知道得不少。她看了李昂一眼说道:“礼部试和州试差不多,考试只是个形式,其实取士时多不看考卷,而是看家势出身,和名声地位,这些你是知道的;
尤其是进士科,每次取士不过二三十人,未曾开考之前。基本名额已经被京城权贵瓜分完了。而能瓜分到名额的,除了皇亲国戚,亲王公主之外,就是要看朝中的派系了。”
皇亲国戚,自己搭不上,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看公孙谨能不能举荐自己给李林甫了。
杨男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用一种可惜的目光看着他说道:“我劝你对来年的应试别抱太大的希望,否则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李昂转头望着她。淡然地笑道:“丫头,你知道些什么,都跟我说说吧,也好让我提前好心态。”
杨男见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话太震惊。稍稍放心了一些,她说道:“圣上年来有些倦政,朝中派系之争日趋激烈,进士科名额也是各派必争之地;
我知道你想通过公孙靖宇的关系,获得吏部侍郎公孙谨的举荐,你若不这么做还好。一旦求公孙谨举荐,你更没有上榜的机会。”
“此话怎讲?”
“如今朝中分为几派,其中尤以左相兼兵部尚书李适之与李林甫两派之间,斗争最为激烈。开元以为,按例都是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若不出意外,来年春闱必为礼部侍郎达奚珣主考;而达奚珣是左相李适之一派的人,你明白了吗?”
这么说李昂还不明白的话,那就是傻瓜了,他望着平静的浣花溪,心里却不平静。
杨男估计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肯定不好受,但还是尽量把话说明:“据我所知,抛开派系之争不说,公孙谨和达奚珣之间本就有私怨;
达奚珣任礼部侍郎已经数年之久,上次春闱取士,公孙谨就曾上书弹劾过达奚珣,然圣上似乎有意平衡朝中各派,对公孙谨的弹劾并未采纳。
随后达奚珣也弹劾过公孙谨在对官员考功之时,偏重私人,矛头直指宰相李林甫。圣上虽然也未予采纳,但两者之间的积怨,几乎可以说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因此,你今番入京,除非能另辟蹊径,否则几乎没有入选的可能,但要另辟蹊径又谈何容易,你去问问李学士,当初他入京,奔走了多久,碰壁多少回,最后才勉强得个有名无实的翰林供奉,在京城论名声,你差当年的李学士远多了。
你便是有些手段,但十月入京,留给你的时间也只有一两个月,恐怕也等不及你施展了。反正,我希望你能有个心理准备,别因此一蹶不振。”
对于李昂参加科举这件事,杨男是的。当初在一起去火井的路上,她就劝过李昂,别把心思放在赚钱上,男儿大丈夫,还是要有些志向才行。
当时李昂以“凭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来回答她她心里颇为失望。
她常恨自己不是男儿身,对李昂这样的回答,自然是恨铁不成钢。现在李昂有志科举,总是好的,只是他选的时机不对。
这世间有才华的人多得是,要想出人头地,看准时机最为。
李昂对朝中局势没有摸清,又站错了队,现在进京赶考,根本就是自讨没趣。至少杨男是这么认为的,是以才找机会来劝他。
李昂无奈地笑道:“丫头,不管怎么样,走到了这一步,我还是要入京的,就当是探探路也好。你聪明一世,就没有办法帮帮我吗?”
杨男不觉噘了噘嘴:“我怎么帮你,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我不帮你还好,我要是和你回京,难免会引起李林甫误会,你别说金榜题名了,到时你能不能活着回来恐怕都成问题。”
“不怕,我对丫头你有信心,以你的精明,只要你肯帮我,不管做什么,我相信都能逢凶化吉。”
“你少胡说八道!”
*********************
PS:求订阅!
。(。)
1
第0180章 无法抵挡的诱惑()
很多人不知道礼部试的水有多深,自恃有才,怀着一腔热血进京,最后的下场往往是四处碰壁,弄得心灰意冷。
听了杨男的分析,李昂也知道,明年春闱之前,若礼部侍郎不换人,自己上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事已至此,李昂也没有多沮丧,知足常乐吧,如果凭真本事去考的话,李昂自知连县试都过不了,现在好歹捞个了解元,还可以公费入京旅游一趟。
更何况,离礼部试还有几个月,说不定到时有什么转机也不一定,现在沮丧个什么鬼?
一夜无话。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小秋便跑来告诉李昂,李白不见了。
“不见了?这一大清早的,他能跑哪儿去?
李昂先上船去找,元丹丘说没上船来,李昂又和小秋四处寻找。
秋日的清晨,乡野间雾气缭绕,有如仙境,李大诗人是不是又跑到哪儿去吟诗去了。
李昂找了许久,最后竟是在印刷作坊里找到了他。这位大诗人戴着交脚幞头,一身白色的圆领袍服,有如白衣卿相,然而他却不如李昂想象的是在吟诗,而是蹲在屋檐下看村妇装订书本。
大诗人的这一举动李昂颇感兴趣,难不成自己昨天说的那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他听进去了?
李昂没有立即过去打扰他,而是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位谪仙人。
李白不时问装订的村妇几句,村妇知道他是“大学士”,都一一作答。
随后,李白又负着手走走看看。
最后他要进印刷的大房内参观时,管事高澄才拦住他,为难地说道:“李大学士,这个……你是贵客,本来不该拦着……。只是这屋内。按作坊里的规矩,是谢绝参观的,这个……。。”
“哦?冒昧了!”李白没什么架子,当即向高澄拱了拱手。他大袖长垂,动作从容不迫。
李昂这才走上去,笑道:“李大学士,早安!”
李白看回头,见是李昂。便有拱手回礼道:“李解元。”
李昂向高澄说道:“高澄你去吧,我来引李大士看看。”李昂如今在上溪村,和土皇帝着不多,他的话,没有人敢持疑,李昂这一发话,高澄连忙施礼退下。
“李大学士,晚生陪你进去看看!”
“多谢李解元通融。”李白也不矫情,随着李昂进屋。
这间屋子呈长方形。非常大,进去之后,李白立即就被里面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吸引住了。
只见许多壮汉围在一排排长桌上忙碌着,一叠叠白纸先是被切成长条状,然后分由两人各拿住长条状纸一头,拉紧,放到一个长约五尺的长木匣上,然后一人拿着一个滚轴,轻快地从纸张上来回滚动,就这样。一张长条状的纸就印好了。
李白好奇地上去观看,李昂跟在身边给他解释道:“李大学士您看,这长木匣分八大格,每一格就是一页。一张长条纸放下来,拉紧对齐四角后,来回一刷,就完成了八页的印刷;
和原来雕版印刷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这方格里的每一个字,就象一个印章一样。都是独立的,它们是可以取出,随意;
印完一页,我们不需要另外刻版,只要根据需要,镶嵌入所需的字,组成新的一页书。文章,经常用到的字其实只有几千个,只不过是文字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已。
遇到一些生僻字,我们只要让雕刻工临时加刻就可了。理论上,只要有了一套文字,不管要印什么书,我们都能很快印出来,而不用再逐页雕版;
如此一来,我们的印刷成本就能压缩几倍,书籍的价格,也就会有相应的下降,理论上,整个大唐买得起书的人将会增加十倍,甚至更多。”
李白看了感叹道:“李解元确非凡人,如此奇思妙想,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李昂笑道:“这其实只是从细微处作了一些改进,说白了便一文不值,但它又确确实实对整个印刷业造成了颠覆性的变革,或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吧。”
李昂再次提到这句话,李白听了若有所思,随后竟对李昂长身一揖,感叹道:“有些道理,人皆耳熟能详,然真正能以行动实践者,微乎其乎。吾何尝不是如此?李解元,李某今日受教了!”
“大学士万莫如此,快快请起。”李昂上去扶住他的手臂,说道,“正所谓尺有所短,寸长。世间之人,本就各有所长,大学士不必自谦。来来来,大学士再看看这边,这是活字存放之处。”
李昂说着把李白引到墙壁边,整面墙壁几乎已经全被大大小小的储存柜占满,上面以部首分类,一排排的木格外,分别标着不同的字,木格内存放的便是相应的字,常用字多则数十个,生僻字则准备几个即可。
把木格拉出来,一个个活字就象一枚枚印章,整齐地嵌在木格里。
有管事拿着原本,一字一字念出来,每念到一个字,另外一人就拖出存放这个字的木格,取下这个字,嵌到长方形的印盘中;
嵌字的过程中,管事在一旁仔细看着,整个印盘嵌满后,管事拿着书再次上去逐字检查,保证所嵌入的字准确无误。
那边第一页还没印完,这边第二页的印盘就已经准备好了,如此两不误。
参观完印刷作坊后,李白还意犹未尽。李昂却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于是笑道:“大学士,晚生有个想法,想给李大学士出一本传记。”
“传记?”李白有些愕然。
传记他知道,这通常只有在正史中,才有史家给个人立传,而在正史中给个人立传,通常也不过几百字。李昂现在说要给他出一本,注意,是“一本传记”,这可是亘古未有之事啊!
李昂笑道:“大学士惊才绝艳,乃千年不出世的谪仙人,您的诗文震烁古今,为无数人所追捧,许多人见大学士一面,不惜跑遍大江,历尽千辛万苦追赶大学士;
大学士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当下,对千秋后世也将是无比珍贵的馈赠。因此,晚生萌生了这样的想法,要给李大学士出一本自传。”
每个人都爱听好话,李昂把李白捧得如此之高,他心里当然很受用。而且在正史中,有资格单独立传的人,多是历代王侯将相,至少也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名流。
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能会自己立传,这是多少人的梦想,李白又何其例外。
他一遍一遍地抚着腭下胡须,沉吟了一下才问道:“李解元真的有意为我立传?”
“当然是真的。”李昂见他意动,心里很高兴,李白啊,他的生平事迹,世世代代为后人所追问,如果真能为后世留下一本详细的李白自传,这本身就是对华夏文化的一项巨大贡献啊。
当然,从现实的经济收益来说,为李白出自传,也绝对能赚个钵满盆满,李白的粉丝可谓是遍天下,举两个例子:
汪伦见上李白一面,写信去骗李白说他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
魏万,尝居王屋山,王屋山人,见李白一面,不远万里上天台山,又追到广陵,才终于见上一面,可谓是李白的超级粉丝。
试想,如果出本李白自传,岂不大卖!
“李学士曾遍游天下,写下无数绚丽的诗篇。晚生想请李学士把自己平生所到、所见、所感,包括各地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以及自己当时的感受,都写下来,越详细越好;
当然,李大学士的诗文更要收录进来,包括在何年何地与哪位友人的唱和之作,都要收录其中。自传分上下两册,上册就从大学士出生到今次入蜀为止;
请大学士尽快写出上册,由晚生负责刊行于世,其中所需费用,都由晚生来承担。自传印刷出来后,售卖天下所得,扣除印刷经费后,八成归大学士您,印